常見性病:淋病

 

流行病學

  1. 淋病是可預防及可治癒的性傳染病,為全球性流行之性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20年全球新增淋病病例數估計約有8,200萬例。淋病病例發生數較高的區域在非洲區域及西太平洋區域,但不論任何種族、性別及年齡均可能遭受感染及發病,尤其好發於 15 至 49 歲之間的青年及成年人族群,城市較農村流行率高。過去20年來,全球之流行率也有上升之情形。
  2. 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2018-2022年確定病例(共31,210例)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

  • ​​​​​​性別:男性為多。
  • 年齡:25至34歲為多,其次為15-24歲之年輕族群為主。
  • 月份:無明顯集中月份
  • 地區:全國各地皆有病例。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致病原:奈瑟氏淋病雙球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補充說明:奈瑟氏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又稱淋病雙球菌,是由德國醫師亞伯.奈瑟氏(Albert Neisser)於1879年所發現之病原微生物。5年後波姆氏(Bumm)成功培養分離,確認為淋病之致病原。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是導致淋病的病原菌,與腦膜炎奈瑟菌同屬於革蘭氏陰性的奈瑟菌屬。奈瑟氏淋病雙球菌在自然界中僅感染人類,其具有多種促進黏附的表面蛋白,會黏附及侵襲人類身體組織的上皮細胞,也會藉由覆蓋在其表面如毛髮狀的菌毛,利用菌毛具伸長和縮回的能力,使細菌能夠從遠處附著黏附於人類上皮細胞進而感染人類。

傳染途徑

插入式性行為;傷口或黏膜接觸到病灶之分泌物、體液 (精液、血液和陰道分泌物);共用未清潔的情趣用品。

病程與特徵

  1. 通常在2~7天出現尿道發炎、黃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小便會有刺痛或灼熱感的狀況,但女性的症狀較不明顯。
  2. 若感染部位為喉嚨,則可能出現喉嚨痛或是會感到總是有痰的狀況。
  3. 若感染部位為直腸,出現感染症狀可能包括肛門搔癢、疼痛、流血、排便疼痛,以及有分泌物流出,但感染大多無明顯症狀。

診斷及檢驗

透過臨床症狀診斷或是針對分泌物進行檢驗。

淋病的治療

肌肉注射Ceftriaxone抗生素。

預防方式

全程使用保險套,Doxy-PEP對於預防淋病的效果較差,無法達到有效保護。

就診科別

依照感染部位就醫,耳鼻喉科、泌尿科、婦科或感染科。

衛福部性健康友善醫療門診可以搜尋就近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