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2018-2022年確定病例(共31,210例)之流行病學分布如下: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致病原:奈瑟氏淋病雙球菌 (Neisseria gonorrhoeae)
補充說明:奈瑟氏淋病雙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又稱淋病雙球菌,是由德國醫師亞伯.奈瑟氏(Albert Neisser)於1879年所發現之病原微生物。5年後波姆氏(Bumm)成功培養分離,確認為淋病之致病原。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是導致淋病的病原菌,與腦膜炎奈瑟菌同屬於革蘭氏陰性的奈瑟菌屬。奈瑟氏淋病雙球菌在自然界中僅感染人類,其具有多種促進黏附的表面蛋白,會黏附及侵襲人類身體組織的上皮細胞,也會藉由覆蓋在其表面如毛髮狀的菌毛,利用菌毛具伸長和縮回的能力,使細菌能夠從遠處附著黏附於人類上皮細胞進而感染人類。
傳染途徑
插入式性行為;傷口或黏膜接觸到病灶之分泌物、體液 (精液、血液和陰道分泌物);共用未清潔的情趣用品。
病程與特徵
診斷及檢驗
透過臨床症狀診斷或是針對分泌物進行檢驗。
淋病的治療
肌肉注射Ceftriaxone抗生素。
預防方式
全程使用保險套,Doxy-PEP對於預防淋病的效果較差,無法達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