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藥物】VICE網站:這就是用藥的性愛III:致幻劑(如K他命)、Rush、鴉片類藥物、結語
2017-01-15
20161023《回家》微電影及映後座談會-台東場 側記
2017-02-03
【觀點/藥物】VICE網站:這就是用藥的性愛III:致幻劑(如K他命)、Rush、鴉片類藥物、結語
2017-01-15
20161023《回家》微電影及映後座談會-台東場 側記
2017-02-03

《回家》微電影台北首映暨映後座談會側記

文/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索索

天是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轉角遇見愛:愛滋零距離」巡迴講座的第一場,也是《回家》微電影的首映暨映後座談會。本次講座在有心咖啡舉辦,這是我第一次去有心咖啡,從無障礙設施到廁所用的再生衛生紙,都可以看見這個空間對於環保及障礙等議題的用心。(對不起離題了…)

因為影片播放在技術上出了點小問題,因此講座的流程臨時有些調動;還好在主持人阿上優秀的臨場反應下,整場講座仍然十分流暢。第一位分享的與談人是喉嚨痛卻還是抱病上場的阿宅,他是一位公開出櫃的HIV感染者。雖然聽過阿宅講自己的故事不只一次,不過這是第一次聽到他如此細膩地分享自己在初得知感染者身分時的心情轉折。印象很深刻的是阿宅是在電話中得知陽性結果時正在和一群同學打屁聊天;由於過去有類似經驗,因此我完全可以體會那種在人前得知重大消息時必須繼續和大夥一起嘻嘻哈哈,不能透露出一點情緒,回家後才能抱著枕頭哭的痛苦。

當阿宅決定和身邊的人出感染者的櫃時,身邊朋友的反應也讓人聽了十分感動: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醫生朋友,只為了知道感染者可以活多久;有人立刻詢問你還好嗎?下次見面要給你擁抱;甚至在BBS上出感染者櫃的文章也被推爆。這也讓我想到當年在BBS上出櫃時,系上朋友們給我的友善回應。(對不起我一直在自我連結,可是聽到這段我覺得好揪心!而且也強烈感受到HIV感染者活在這個社會中所面對的心理壓力有多大,而身邊親友的支持又有多麼重要!)

第二位與談人是為了體態美觀考量,堅持站著分享的熱線愛滋小組負責人小杜;多年累積的愛滋工作經驗,讓小杜對於HIV感染者的感受有更多理解,也更能體會社會處境如何影響感染者的想法和決定。譬如許多感染者得知陽性結果時腦中一片空白,這時候他需要的不是轟炸式的資訊,而是支持和陪伴而已;譬如公衛體系時常難以理解為什麼有些感染者不願意服藥,但對於某些感染者而言服藥代表自己每天都要被提醒:你是一個HIV感染者!這些故事都讓我們看到更多感染者不同的樣貌。

兩位與談人分享完後,便播了《回家》一片。之前就知道這部片子會觸動不少人的哭點,果然在播放時聽到現場不時有啜泣和擤鼻涕的聲音,播完後大家更是忙著傳衛生紙給哭得很慘的觀眾。這裡不爆雷,只告訴大家這部片真的很能觸動人心;編劇詹傑的強大劇本和兩位主角的演技都功不可沒。本次講座也找來了演技大爆發的女主角林媽媽,除了提及演這齣戲的苦與樂之外(拍攝時剛好碰到母親節,劇組還送上蛋糕,好貼心!),也分享了自己身為男同志母親,一路下來的心路歷程。就和其他同志父母一樣,剛得知孩子同志身分時,林媽媽也曾詢問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好,才導致兒子變成男同志?後來林媽媽慢慢接納兒子的同志身分,甚至也成為熱線每週四下午同志父母諮詢專線的接線志工。林媽媽也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聽眾,同志父母得知孩子是同志時的心情十分複雜,難以三言兩語道盡,請給父母一點時間,就像同志自己也曾經花了許多時間來接納自己一樣。

最後一位與談人是騙走觀眾最多笑聲和眼淚的權促會社工小乖,在過去的個管師工作經驗中陪伴過相當多的感染者父母。由於每個家庭的背景和相處模式皆不相同,因此處理的方式也有所差異:有些父母從醫護人員或網路上得到錯誤的資訊,需要仔細澄清;有些父母滿腹情緒需要先發洩完,才有辦法好好談他們擔心的部分是什麼。不過可以發現這些父母的共同點就是幾乎都沒什麼資源(和感染者本身相比),只能用過去的經驗脈絡去理解和思考;因此他們最需要的還是陪伴、支持,以及時間。最後一個故事小乖邊講邊哽咽,是一位孩子已經發病過世的感染者父親,他問小乖是不是還有很多像他兒子一樣的小孩,並且想告訴他們,未來的路雖然難走,但不要放棄自己,告知父母的結果不一定像你想的那麼糟。聽得出來這位父親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還活著,也多麼希望能那些缺乏資源的感染者父母能獲得多一點幫助。(令人想到葉永鋕媽媽…QQ)

在最後的觀眾Q&A部分,有人詢問感染者父母可以尋求哪些資源或協助?目前各大愛滋指定醫院皆有配置個管師,不過其護理背景不見得能處理情緒或社會汙名的部分;衛生局個管師的工作負荷量太大,對於個別感染者父母的需求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各個愛滋民間機構則常面臨經費與人力不足的窘境。另外一個問題是在愛滋歧視與汙名的存在下,願意主動求助的感染者父母其實並不多。

另外有人詢問,如果身邊的人有感染風險,要如何說服他去接受篩檢?事實上許多人是因為社會壓力及刻版印象而不敢去篩檢,但愈不去面對,壓力又會累積得愈來愈大。如果有朋友想要篩檢卻又不敢面對結果,建議可以打電話到愛滋民間機構諮詢,確認自己的風險高低及是否有篩檢需求。另外強烈「不」建議在Google或Yahoo知識家尋求愛滋知識,應該到露德協會、權促會、熱線爽歪歪或心之谷等網站上尋求比較正確的資訊。

最後,一位觀眾傳到台上的小紙條,成為本次講座最感人的結尾:「其實這個世界沒有那麼不好。我是愛滋感染者,得到很多的愛,甚至常忘記自己的身體怎麼了;相信這個社會還是充滿著善良和希望的。」當然我們也知道,HIV感染者處境在這幾十年來固然有進步,但這社會還是有許多誤解、歧視、汙名與不諒解;因此如果我們關心愛滋議題,回到日常生活後我們可以做什麼?除了讓身邊的感染者朋友知道你支持他以外(他願意告知,代表他信任你;而你的一句支持的話,對他而言是很大的動力!),當身邊有人在討論愛滋,或是網路上有愛滋相關新聞時,努力把自己所知道的正確訊息傳達出去吧!瞭解正確資訊,永遠都是化解歧視與汙名的第一步。

轉載自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回家>微電影台北首映暨映後座談會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