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14中國時報:不堪同性戀罪名數學家服毒自殺英相道歉還杜林清白
2009-09-14【觀點/同志認同】090910立報:許欣瑞 > 你是同志嗎?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許欣瑞(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文宣部主任)
傳說中清大新生報到前,都要為諮商中心填寫一份「身心生活適應量表」。其中第3部分第15題:「同性的對象會引起我性的興趣及興奮?選項:a.從未如此,b.很少如此,c.有時如此,d.經常如此,e.總是如此」。且拋開「為什麼只問同性情慾,不問異性情慾?」這種政治正確式的意識批判,如果遇見這種提問,你會怎麼回答?
「同性的對象會引起我性的興趣及興奮嗎?」以我為例,身為同性戀來選「a.從未如此」有說謊之虞,但如果填「e.總是如此」卻又不對勁,好像只要是同性對象就會引起我性的興趣及興奮,冤枉!並非一看見男人,我就會想撲上去啊!可如果填寫「c.有時如此」,似乎又暗指著「我對女性也會有性趣」(但我不會),或暗示著「我的性趣不強」(才會「有時』才有性趣,這對薄弱的男性自尊是種傷害)。因此比較好的說法應該是「能引起我性的興趣與興奮的對象都是同性」,不然只有填上「看狀況」才符合現況。但若看到這種回答,設計問卷的老師一定會頭皮發麻或直接瘋掉。
其實講白了,這個問題想問:「你是同志嗎?」想必清大諮商中心企圖找出同志學生加以關心。但當選項從「從未如此」到「總是如此」,只以性慾取向的頻率來判定一個人的性傾向,顯然忽略情感向度的可能:我是同性戀,並不(只)是因為我對同性有「性趣」,其中可能還包括因為我「愛」某特定的同性,並願意與他建立伴侶關係。但反過來說,為了接近真實狀態而將各種判定性傾向的向度考慮進去,包括情感、關係、性別、認同等,大概會設計出近似萬言書的問卷,我想不僅設計問卷的老師會再崩潰一次,學生光看到問卷份量,頭就暈了,沒人會想填吧!
因此,想藉一份問卷判定一個人是否為同志,絕非易事,往往卡在「複雜但真實」與「簡單卻武斷」之間而無法兼得。
有趣的是,要說出「我是同志!」也常陷入這種兩難。每當我代表同志諮詢熱線,試圖面對社會大眾談「認識同志」時,台下「你是同志嗎?」「你怎麼確定是?」的疑惑排山倒海而來。
如果每個回答都企圖呈現我生命處境與認同歷程的複雜樣貌,尤其害怕簡單的答案帶來另一種同志刻板印象時,似乎不得不落落長解釋各種可能:「以情感來說,我是同志,但從關係來說則不一定……」台下聽眾:「那什麼是同志?」、「同志只是個標籤,我是我,是不是同志並不重要……」、台下聽眾:「那你到底是不是?」如果真的如此回應每一題關於我同志身分的疑問,那麼這講座不僅冗長,還讓台下聽眾混亂,甚至崩潰,更別說要達到「認識與了解」的目的。
於是一個簡單肯定的答案,例如「是,我是同志,因為我對男生有『性趣』」,似乎就可以省去種種麻煩後果,而讓社會大眾對同志有個粗淺概念。唯一代價就是,犧牲一些對自身生命處境的精準詮釋。後來想想,教育不就這麼一回事?初階的加減乘除無法說明微積分的複雜,但要了解微積分,加減乘除的概念不能不知道。只是談了這麼多場同志與性別的「初階課程」,早就開始期待著什麼時候才能跟教育體制進入「進階課程」的細緻對話?這時,要展現認同歷程中的種種複雜層面,就不是一句「我是同志!」能涵蓋了!
文章出處:2009/9/10 立報「讀者投書」單元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3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