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同志遊行:四大報報導】121027 中國時報:同志街頭鬧革命 高喊結婚有理 5千老外朝聖 文壇共襄盛舉 同志父母力挺/聯合報系:同志爭平權 「彩虹翅膀」飛越台北街頭 立委:同志婚姻 是公民權/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相關報導
2012-10-28
【臺灣/同志婚姻】121029 蘋果日報:人間異語:結婚讓我脫胎換骨
2012-10-29
【臺灣/同志遊行:四大報報導】121027 中國時報:同志街頭鬧革命 高喊結婚有理 5千老外朝聖 文壇共襄盛舉 同志父母力挺/聯合報系:同志爭平權 「彩虹翅膀」飛越台北街頭 立委:同志婚姻 是公民權/附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相關報導
2012-10-28
【臺灣/同志婚姻】121029 蘋果日報:人間異語:結婚讓我脫胎換骨
2012-10-29

121029 蘋果日報:處男一夜情 染梅毒愛滋 上陣未戴套「爽一次 遺憾終身」/延伸閱讀: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

2012年10月29日 曾雪蒨╱台中報導

一夜情染病終身遺憾。台中市一名純情處男,年初上網認識一名自稱是大學生的女子,雙方第一次約會就發生性關係,結果男大生竟然就同時罹患梅毒與愛滋,急著找對方一起就醫,對方卻已關閉信箱人間蒸發。醫師除研判該女子故意散播愛滋,並提醒純情宅男性行為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以免後悔莫及。

台中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朱朗軒說,男大生身高一百七十公分、個性害羞內向,自稱從沒交過女友及性經驗,年初跟女網友見面,對方主動投懷送抱,他毫無防備下提「槍」上陣,初嘗性事美好,且對女孩念念不忘,但上網留言,對方未再回應。

全身紅疹下體潰瘍
上月他發現全身起紅疹,性器官更是除紅疹外還潰瘍,上網查詢懷疑自己罹患梅毒,立即前往台中醫院泌尿外科就醫,沒想到抽血檢查發現除了罹患梅毒,還感染愛滋。

醫疑女方故意傳播
朱朗軒形容當時男大生第一個反應不是懊悔、擔心,而是擔心女網友是否早感染愛滋卻不自知。他跟醫師說會盡快聯絡女方一起到院檢查,醫師也立即幫男大生注射抗梅毒藥物。可惜隔周男大生回診,難過表示對方已經關閉電子郵件信箱,再也聯絡不上。
醫師推論,女網友應該早知自己罹患愛滋,仍上網釣凱子傳播性病,卻害一個純情男因此毀掉一生,提醒「年輕人做愛做的事一定要全程戴保險套,才不會『爽一次,遺憾終身』。」

愛滋空窗期3個月
台中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邱惠慈提醒,愛滋病空窗期長達三個月,如果擔心染上愛滋可在事後三個月到醫院抽血檢查,避免錯過及早治療與防治機會。
台中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愛滋病承辦人楊珮君指出,故意散播愛滋病可處五年至十二年有期徒刑,衛生局會主動了解該男大生發病原因與過程,如確認是遭女網友傳播感染,將請警方協助找出病源移送法辦。

預防感染性病 注意事項
.固定性伴侶
.性行為全程配戴保險套
.性行為結束後立即取出保險套丟棄,避免精液外溢
.一個保險套只進行一次性行為,避免多人共同性行為時重複使用交叉感染
.一次性行為只戴一個保險套
    資料來源:台中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科員楊珮君

新聞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029/34605214/

SongYY說明
這篇報導看似善意的「警世文」,目的在宣導安全性行為的重要。但是這則醫界與媒體共同建構的報導,真的對防疫有所助益嗎?

在報導中,無法發言的女方,在真實情況難以釐清的狀況下,被形塑成「早知自己感染身分、偏激惡意的愛滋復仇者」;而感染HIV這件事,則被描述為「純情男因此毀掉一生」、「爽一次,遺憾終身」;相關單位的後續做法則是「將請警方協助找出病源移送法辦 」。

其實整個事件真相未明,報導中充滿臆測與推斷。值得思考的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下,醫生(或媒體)會直覺式的認為女方必定是故意傳播病毒?又:如果假定事件中女方真的存有蓄意傳播的企圖,那又是什麼樣的社會,使得HIV會變成一種想像中的兇器、一種復仇的工具?為何同樣是疾病,我們似乎不曾聽過「蓄意傳染B肝」的行為或道德指控?

長年關注愛滋議題的喀飛,在《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一文中,恰好能指出這則新聞報導背後的問題(標線為和本則新聞相關處):

『深入探究,包括媒體、警察、校園、社會大眾,整個社會對愛滋恐懼的根本源頭,就是國家衛生主管單位長年以來偏頗、刻板的防治論述-「愛滋很恐怖,感染後人生就完蛋」、「特定高危險族群容易感染愛滋」、「感染愛滋是因為性交氾濫」、「感染者必須懂得自愛,不應該害他人感染」。

當衛生主管機構持續不斷發佈這類思維的各種新聞稿、感染數據、衛教教材,根深蒂固建構了:把「愛滋」、「感染愛滋」、「感染者」視為「無望的絕症」、「道德敗壞者」、「不顧他人死活的復仇者」的刻板印象,連帶產生的對待方是就是「罪有應得」、「揪出害群之馬」、「隔離/遠離以策安全」。檢視現今存在的防疫政策與措施,都可以看見深受這類思維影響的痕跡。

錯誤的論述方向導致深遠且廣泛的影響:感染者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恐懼自己變成被唾棄的感染者),愛滋成為恐怖至極令人畏懼想要遠離的疾病(不想認識),社會大眾誤以為這是道德敗壞之人、他者的疾病(和我無關),傳播病毒的責任全在感染者(我不是所以防護責任不在我)……。在感染者和非感染者之間畫下一道深深壕溝,製造了感染者更艱困的社會處境,更把社會大眾推向遠離愛滋的防疫漏洞。』

醫生或媒體或許出發點是善意的,想要提醒大家安全性行為的重要。但報導的方向如果能從性教育如何能落實、傳達「性行為中保護自己是自己應付的責任,不要依賴他人」的觀念,或許能更正向達成宣導的任務!

延伸閱讀
【觀點/別讓惡意和恐慌在校園滋長記者會】120927熱線喀飛: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21041215880&myarea=1

Facebook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