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自從1940年代人們利用Penicillin成功治療梅毒後,梅毒在已開發國家之發生率已明顯下降,近年來發生率及盛行率維持穩定。儘管如此,梅毒仍長年位居全世界常見性病之前幾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2年的全球性傳染病監測資料顯示,15歲至49歲族群約800萬人為新發梅毒病例。美國2022年梅毒新發病例數59,016例,好發於25-34歲年齡層。國內梅毒疫情方面,依據疾病管制署傳染病通報資料顯示,2023年梅毒通報病例數為9,941例,其中活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三期梅毒)1,775例,潛伏性梅毒8,166例。梅毒好發年齡為25-34歲,男性之梅毒感染人數高於女性,2023年活性梅毒通報病例男女性比約8:1。
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
致病原:梅毒螺旋菌 (Treponema pallidum)。
傳染方式:
第一期
第二期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第一、二期明顯的症狀,只能透過篩檢的方式瞭解梅毒的感染狀況。
第三期
神經性梅毒
另有一個類別是神經性梅毒,感染後任何一個時間都可能會發生,包含腦部相關病變、視神經病變、聽神經病變,症狀可能像是中風、走路不穩、複視、耳鳴、失聰等。
梅毒的檢驗及診斷
透過血液檢查或梅毒快篩試劑能夠瞭解梅毒的感染狀況,而快速篩檢需等待1個月的空窗期。若曾經感染過梅毒,因體內抗體的緣故會導致篩檢結果不準確,需進行抽血檢查。
梅毒的治療
梅毒的治療以肌肉注射長效型盤尼西林或口服多喜黴素 (Doxycycline),服用多喜黴素時,須避免同時服用二價金屬離子的食品 (牛奶、鈣片、綜合礦物質等),建議間隔4小時後再服用二價金屬離子的食品。
預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