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0

【台灣∕婚姻】100520台灣立報:父母太傳統 同志妥協假結婚

記者/作者:成怡夏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中國1997年將同性戀除罪化,2001年並將其從官方所列的精神疾病名單中移除。但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成見依然很深,在家庭地位很重要的社會中,父母總是會給孩子傳宗接代的壓力。
 
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28歲的小江已經相親10次,但他並非在尋找真愛。身為一名同志,他只希望組成一個形式婚姻家庭,以權宜婚姻來紓解家人要他成家的壓力。
 
青島大學教授張北川自198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的同性戀,他估計介於15到60歲的中國人當中,大約有3千萬名同性戀男女。其中,有80%到90%的人最終還是選擇與異性結婚。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在中國,拒絕結婚或是傳宗接代,被視為違背父母的不孝行為。於是,許多同性戀男性轉向形式婚姻求救,尋找一名同性戀或雙性戀女子結婚掩人耳目,好讓嘮叨的父母與親戚轉移注意力。
 
她們透過朋友或是網路相遇,結婚後,許多人還是維持他們自己的同性伴侶生活,只需在家人面前表現得像真實伴侶。對正值適婚年齡的小江來說,這似乎是個完美的解決方法。「我父母要我結婚,所以我必須這麼做。我無法讓他們失望,」他說,「雖然我不同意他們,但我卻不能去挑戰他們。」
 
他的決定是在多年家庭衝突和個人憂慮後所下的。小江的姑姑是北京知名醫院的外科醫師,她曾問及小江的性傾向,提議要帶他去精神病院進行檢驗,以確認自己的性向是否「不正常」。
 
今年春節的某個晚上,他用頭撞牆,抗議父母對他施加的結婚壓力。這種極端的反應為他贏得了短暫的喘息,但是他們很快就恢復對他單身漢生涯的嘮叨。
 
小江並不想出櫃,因此他要求不要寫出他的全名。「不是我爸就是我媽會死。」他說,「他們無法接受他們的兒子是這個村子裡唯一的『畸形』。」
 
結婚的壓力在鄉間地區更為強烈,以小江來說,他的家鄉在北京近郊的村落,親戚鄰居的閒言閒語最為厲害。維持單身太久,閒話就會傳開,說他不是有身體上的缺陷就是有精神上的無能。而在某些工作上,如軍職或公職,結婚是升遷的必要條件。
 
錢賺不夠只能靠父母
除了傳統順從的壓力,許多年輕人還得靠父母提供財務上的支持。北京平均月薪3千7百人民幣(約新台幣1萬7千元),在物價愈來愈昂貴的首府根本無法生活。
 
這是于林所面臨的問題。他是北京愛知行研究院的同志研究者,這個非政府草根性組織是位在北京的愛滋病覺醒與防治單位。雖然他已經協助許多其他同性戀男女爭取他們的權利,他還是承認他可能還是會選擇形式婚姻。
 
他一個月大約賺3千人民幣(約新台幣1萬4千元)。「在中國,人民沒有任何保障。假如我丟了工作,我就無法生存下去。」他解釋說,「假如這種事情真的發生了,我就必須仰賴我的父母,所以挑戰自己的父母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權宜婚姻似乎是找尋個人自由和滿足家長需求的妥協之道,但事實上要找到一個好的伴侶並不容易。即使沒有必要有情緒上的共鳴、或是戀愛的需要,不過要滿足婚姻履歷的要求並不簡單。因此,相親成為協商大會。
 
因為在中國,男性負有傳宗接代的責任,會被家人強迫結婚並生兒育女。結果是,有更多男同志比起女同志更需要權宜婚姻。女性位在買方的市場,因此可以設立較高標準。
 
儘管許多伴侶婚後並不需要住在一起,女性仍需要她們的同志「丈夫」相貌堂堂、工作穩定、有經濟基礎,並在「房地產熱的中國」擁有一棟自己的公寓。
 
小江的上一次相親的對象柔伊,只花了3秒鐘就決定他的身高不過關,這場交易破局。
 
「我是為我的父母選擇權宜婚姻。」柔伊說,她也是一名同志,「他們一定會對他的身高不滿意,既然我都決定要這麼做了,當然要讓他們感到滿意。」
 
屈服社會壓力
很多時候,財產是大部分「伴侶」「最大的考量」,愛知行的法律顧問劉蔚說,伴侶也必須協商是否要有小孩,以及未來如何照顧彼此的父母等問題。
 
許多運動人士反對形式婚姻,即使雙方都了解協商內容與項目也不例外。與其適應中國社會的規範,他們說,同志應該致力改變中國人對於同性戀的看法。
 
「權宜婚姻是一種妥協與撤退。」廣東知名同性戀權利運動人士阿強說,「假如每個同性戀者都沒有勇氣和自己的父母或自己最親密的家人溝通,說實話,我們又如何能期待社會會改變他們的態度呢?」
 
阿強說,當同性戀權益受到尊重,且大眾(包括父母)比較能夠了解同性戀的時候,那麼結婚的壓力就會慢慢消失。
 
愈來愈多的運動人士和團體在爭取同性戀權益。在中國研究同性戀的知名社會學家李銀河已經呈交給政府一份提案,要將同性戀合法化。某些同性戀同體表示,他們會要求立法禁止對於同性戀的歧視。
 
儘管低調地支持同性戀權益的事情正在進行,中國政府卻還是打壓重大的集會活動,如去年6月在上海籌辦的同性戀光榮週。
 
同性戀者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支持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大城市的地區。中國大約有3百個非營利團體致力於同性戀議題,提供愛滋病防治和法律諮詢等資訊。為同性戀者所設的線上論壇讓他們有討論的空間,還有提供心理諮詢的熱線服務。
 
然而小江覺得自己沒有別的選擇,他說他會持續相親下去。「權宜婚姻是種謊言,」他嘆道,「但是我會花上我的一生圓這個謊。」
 
新聞來源:2010-05-20 21:25:28 台灣立報
2010-05-20

【台灣∕人物】100520靜報:紀錄同志故事 陳俊志堅持影像發聲

【靜報記者 曾鈺婷/台中報導】向來關注同志議題的紀錄片導演陳俊志,在早期台灣社會還無法接受同性戀這族群時,一直想為同志發聲。1994年他放棄穩定的教職工作,帶著省吃儉用的積蓄到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電影研究所攻讀電影製作,正式跨入影像創作的領域。1997年他從第一部作品《不只是喜宴》到2006年《無偶之家往事之城》共拍了八部紀錄片,陳俊志在創作之路上越走越堅定。 

陳俊志十三日受邀至靜宜大學演講,與大學生分享拍紀錄片十二年來的心路歷程。

他第一部作品是1997年與陳明秀合作的同志紀錄片《不只是喜宴》,以美國人葛瑞和台灣人許佑生的同志婚禮為題材,該片曾獲邀參加十五個以上歐洲、美洲,及亞洲各大國際影展,獲得各國同志電影界的高度關注。葛瑞和佑生的婚禮為全亞洲第一個華人同志婚禮,對陳俊志來說,這個婚禮不只是個新聞或事件,而是一個台灣同志史上很重要的突破。但是這部紀錄片入圍各大國際影展後,陳俊志向新聞局申請補助,卻一直被拒。他還記得,新聞局電影科的承辦人員在他去申請時,還對他說只有動物生態的紀錄片才能夠為國爭光,酸了陳俊志一頓。

陳俊志說:「我那時候覺得,不管是做一個獨立製片的工作者,或是一個台灣的公民,那種看得見的、或者隱藏在心裡的,對同性戀的歧視是那麼名目張膽、粗暴,在申請第六個入圍國外影展補助金失敗之後,官方非常惡劣的態度,我就加入了很大的街頭抗議,從我開始拍紀錄片,我的抗爭色彩就非常明顯。」

陳俊志從國中就知道自己是同志,一直到他三十歲會拍片後,他發現很多人在摸索自己的同志身分時是很孤單的,台灣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身為同志的他,認為台灣的同志也需要有自己族群歷史,每個人用一點一滴的力量建築出來,用自己人的眼光拍自己人的故事,和用外人的眼光來紀錄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時陳俊志就有個紀錄同志族群三部曲的計畫,他以世代為階段,從青少年同志到中年同志,再拍到同志銀髮族。1997年時陳俊志獲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補助,以青少年同志為題的《美麗少年》就這樣誕生了。《美麗少年》一片是陳俊志第二部紀錄片作品,一推出即打破傳統觀念中紀錄片沒有市場的迷思,兩度在華納威秀影城和學者影城上映,讓台灣同志能透過電影得到關注和重視。

在拍攝三部曲的第二部《幸福備忘錄》時,陳俊志正在為自己打一場官司,當時1999年東森電視台記者到《美麗少年》一片的記者會上,偷拍了整個片段,將其內容移花接木,以驚爆同志內幕為題,製作成聳動、羶色腥的社會秘密檔案播出。這個官司一共打了三年,陳俊志表示,他覺得這場官司對創作者很傷,因為這是一個人要對付一個財團,所以那幾年,他從剛開始的初生之犢不畏虎,用自己的聲音拍同志的故事,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讓他受了很大的傷害。

2000年四月二十日時,陳俊志在報紙社會版的一個角落,讀到一個國中男生無緣無故地死在學校廁所的新聞,心中一陣悸痛。他一路摸索到新聞的發生地屏東縣高樹鄉,正巧趕到少年的葬禮上。這個叫葉永誌的少年,從小被同學嘲笑娘娘腔,每每只能在上課鐘響,廁所內空無一人時才敢上廁所。他的猝死,沒有目擊證人,死亡現場在警方趕到之前,被校方洗得一乾二淨。陳俊志心痛也氣憤這個少年同志遭嚴重霸淩的事情,便拿起攝影機開始紀錄葉永誌死後發生的一切。

從2000年拍到2007年,校方和葉永誌父母的官司終於落幕,最後的結果是屏東高樹國中敗訴,還給葉永誌及他的家人最基本的正義,這個案子促成了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地方保護。《玫瑰少年》也引起社會大眾對這個事件的重視,陳俊志說:「這七年裡面我一趟又一趟的前往,花那麼多時間,絕對不是因為我想拍紀錄片,而是這些事情我已經涉入太深。」

1967年出生的陳俊志,自己也經歷過被欺負、壓抑的時期。在拍攝《不只是喜宴》一片時,他才向父母坦承自己是同志,父親五年不跟他說話,母親則是哭了整整一個月。他認為自己上一代的同志是很悲情、壓抑的,他們都走過的艱辛路程,就是希望下一代的同志不要再經歷同樣的路,雖然經過太多的挫折,陳俊志至今仍堅持走在同志運動和同志紀錄片的創作路上,為台灣同志同胞們用紀錄片的方式持續發聲。
 

新聞來源:20 五月, 2010 19:20  靜報

http://www.peopo.org/pumc/post/56473

同步刊登網站:

2010-05-20 19:20:02公民新聞平台 People Post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56473

2010/05/24  聯合新聞網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49641

2010-05-19

【聖克拉拉∕活動】100519台灣立報:反恐同嘉年華

在聖克拉拉的文化中心裡,舉行的慶祝國際反恐同日表演活動,變裝皇后在後台進行表演前的準備。聖克拉拉是古巴市中心的一個區域,距離哈瓦那280公里遠。(圖文/路透)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 更新時間:2010-05-19 22:46:08
2010-05-19

【台灣∕影劇新聞】100519自由時報:李尚禹Man樣 轉性愛男人-來台會粉絲 吃奶嘴量腰圍有求必應

記者林曉娟/台北報導

南韓新生代師奶殺手李尚禹,不愛師奶,愛熟男?最近正忙著拍攝「人生多美麗」的他,在劇中飾演同志,來台自爆入戲太深,最近對男生比較有感覺。

上百粉領追星

李尚禹抽出拍戲空檔,來台為主演作品「不要猶豫」造勢,影友會吸引上百名粉領族粉絲追星,電視台表示,影友會開放網路報名,不到1小時就額滿。

戲劇作品多產的他,在「不要猶豫」中飾演富家公子哥,最近則與演員宋昌義在「人生多美麗」裡,飾演同志戀人,引起爭議。

李尚禹透露,他跟宋昌義在片場偶爾會牽手對戲,私下也常一起喝酒吃飯,李尚禹笑說:「可能是我入戲太深吧!我現在看女生比較沒有感覺,反而覺得男生也不錯,我認為戀愛不應該分國籍跟性別。」

電視台還送屬猴的他一個美猴王戲偶,祝他的演技多變,讓他覺得相當新奇。

和粉絲玩抱抱

昨天的影友會上,李尚禹有求必應,女粉絲興奮上台替他量腰圍,還要求抱抱,讓他羞紅臉,而他也將含過的奶嘴糖送給影迷,並清唱自己創作的「鯊魚之歌」,引來台下陣陣尖叫。他為了「不要猶豫」,曾接受2周的甜點創作訓練,他今天離台前,將與喜憨兒一起做蛋糕,秀出特訓的成果。

 
新聞來源:2010-5-19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19/today-show7.htm

2010-05-18

【巴拉圭∕現身活動】100518台灣立報:吻住權利

記者/作者:路透

一對巴拉圭籍女同志在位於亞松森的國會前進行接吻馬拉松,以表示捍衛同志權利。(圖文/路透)

新聞來源:2010-05-18 22:42:13    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search.php?search_ansr=%E5%90%8C%E5%BF%97&getauthor=&getpage=-1&advanced=&start_date=&end_date=2010-05-18&pagenode=0&art_id=40476

2010-05-18

【葡萄牙∕婚姻權】葡萄牙總統批准同性戀婚姻法

時間:2010/5/18 07:55
撰稿‧編輯:季 平   新聞引據: 採訪、法新社
 

       葡萄牙總統席爾瓦(Anibal Cavaco Silva)17日批准一項認可同性戀者婚姻的法律,葡萄牙因此成為歐洲第六個允許相同性別人士結婚的國家。

  儘管同意相同性別人士結婚,但葡萄牙的新法律明文規定,不准同性戀結婚人士領養孩子。

  由中間偏左政黨主導的葡萄牙國會,於今年2月通過法案,廢除婚姻必須由2個不同性別人士構成的規定。

  席爾瓦隸屬反對同性婚姻的中間偏右政黨,信仰羅馬天主教;席爾瓦表示,在決定批准這項立法時,他將個人信念擱置一旁。

  葡萄牙為天主教國家,境內8成多人口信奉天主教。梵蒂岡反對同性戀婚姻。

  在葡萄牙之前,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瑞典、挪威都已經允許同性戀者結婚。

 
新聞來源:2010/5/18 07:55中央廣播電台
2010-05-18

【台灣∕同志權】100518自由時報〈同言無忌〉同性戀不是病 更非不正常

文/開心幫幫主

Q很多人認為同志的成因,是被誘惑或感染,這確實是誤解。敝人是土生土長、年齡屆「傘壽」(日文意為80歲)的老翁,經由醫學文獻及長期的觀察,可確定同志基因仍由各民族祖先遺傳下來,但並不見得是代代相傳,有些是隔代遺傳,而且中外皆然。

因此對刊出屏東阿哲兩兄弟都是同志一文,除了對他們表示同情,我還想告訴他們,那不是他們的錯,而是與遺傳有關。(台北 阿峰)

A由於社會大眾一直對同性戀抱持著「不正常」的負面心態,因此不管是同志本人或同志父母,面對同性戀傾向的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為什麼會這樣?」也因此,就連帶衍生出許多有關同性戀成因的論述。

然而,不管是先天注定或是後天受到影響,就是沒有人願意承認是因為「遺傳」,除了是父母不想承擔遺傳因子的罪名外,更大的原因當然還是,會結婚生子的父母甚至上幾代,肯定都是異性戀者,因此遺傳是不太可能的,再者,在所有假結婚的同志家庭中,也沒發現他們一定會生出同志的案例,所以的確很少人會將同性戀的成因歸因於遺傳。

不過,我並不是反對阿峰伯伯的說法,甚至面對一位高齡80的長者,還願意關心同志議題,並且願意熱心地對其他同志給予鼓勵,我真的是非常感動和感謝,我唯一要回應的只是,不管同性戀的成因為何都不需要再去追究了吧,因為面對同性戀最好的方式就是認同與接納那樣簡單。

同性戀並不是罹患某種癌症,所以應該沒有追究遺傳、家族病史或追蹤家庭飲食、生活習慣等成因的必要;甚至像是過去社會經常有所謂的「生男偏方」一樣,只要大眾能建立生男生女一樣好的正確觀念,自然就很少有人會再去迷信,或探究包生男孩的醫藥或飲食秘方了;所以,同性戀或許是活得很辛苦的少數族群,但只要社會不覺得不正常、是一種病,其實也就不致於引發同志自身和家人的諸多困擾了。

(如果你對親子間同志議題有任何疑難雜症,歡迎來信寄到電子信箱GLclub@hotmail.com,每週二開心幫幫主將為你在版上解答。)
 
新聞來源:自由時報2010-5-18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10/new/may/18/today-family2.htm

2010-05-17

【台北∕政治】100517台灣立報:聲援同志遭嗆 林奕華:不計得失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日前台北市教育局發文國高中及高職、要求各學校防止同志社團事件,市議員林奕華聲援多個性別以及同志團體的抗議行動,但卻遭到選區家長表示將抵制林奕華。林奕華表示,即使如此,仍不會改變尊重多元性別的態度。
 
事件始於台北市議會民政委員會在審查同志公民運動時發表的意見,內容為:「台北市政府應設置跨局處平台,檢討同志公民政策,確立各局處權責分工,並研議如何防止高中、職(含)以下學校社團,假藉該社團名義,誘導吸收學生,從事同志交誼等活動,以保障學生自然適性之發展空間。由民政局統籌,教育局、社會局、衛生局及勞工局辦理。」這項意見雖未獲台北市議會通過,但教育局仍行文給國高中等學校。
 
消息一出,引起多個同志及性別團體抗議,市議員林奕華也到場聲援。不過,林奕華表示,聲援事件後,有十幾位選區中的家長具名寫信,表示原來是因為林奕華注重教育改革才支持,但看到林奕華聲援同志之後,「會用選票唾棄妳」,並在年底選戰中進行反輔選。
 
尊重多元 不改初衷
林奕華強調,雖然遇到這樣的事件,尊重多元性別的態度並沒有改變;以前在學校就修過性別相關課程,對於多元性別有一定的了解,不管是否擔任市議員,都不會改變立場。
 
林奕華也表示,堅持對的事情不見得要去計算選票的得失,更何況,雖然因為聲援同志團體而流失部分選票,未來也一定會因為支持多元性別觀念,而增加新的選民認同。
 
林奕華感嘆,台北市議會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縮影。在號稱對同志最尊重友善的台北市,議會卻有議員直接講出歧視同志的語言,當然也會有議員支持同志團體。但從民眾投書抗議的事件來看,做對的事情,未必會受到民眾的贊同,她會做好準備面對這樣的聲音;但台北市其實更需要多元性別的教育,試著讓民眾了解並尊重不同的性別、性取向。
 
友善同志 還需努力
同志諮詢熱線秘書長鄭智偉則表示,在台北市教育局的防止同志公文事件之後,其實可以看出政治人物對於多元性別的尊重。鄭智偉強調,同志也是公民,一樣有投票權,在選舉時會支持尊重多元性別的政治人物。
 
不過鄭智偉也表示,多數民眾對於性別的了解仍然不夠。以投書給林奕華的家長為例,如果他們的小孩是同志,是否也要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小孩?另外,這樣的投書內容也鼓勵了傳統刻板的性別氣質,校園中只能有雄糾糾的男學生跟嬌滴滴的女學生,如果性別氣質不符合傳統,這些投書裡的觀念恐怕會讓校園裡的性別霸凌現象合理化。
 
鄭智偉指出,雖然台北市號稱對同志十分友善,但落實的項目實在不多;從投書事件來看,民眾其實需要對多元性別人權多一點了解和尊重。
 
新聞來源:2010-05-17 22:30:02  台灣立報  記者/作者:史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