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3

120721愛滋愛滋亮晶晶講座:在台灣有愛有礙-談外籍同志感染者

熱線晶晶系列講座:

在台灣有愛有礙:談外籍同志感染者
Things You Must Know: HIV+ Foreigners in Taiwan

外籍同志在台灣,沒有結婚的法律保障、更沒有法令的保護,一旦HIV檢驗為陽性,通報,離別。

外籍感染者,未來要何去何從?
留下,沒有身分的未來;離開,揮別台灣的一切,
我想要被保護,我的未來在哪裡?
 

與談人:張正學(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

                 鄭智偉(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
 
時間:2012/7/21(六)14:00-16:00

地點:熱線大教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0號12樓,捷運古亭站7號出口附近)

主辦單位: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

補助單位: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

※免費活動,不必報名,自由參加。
 
※座位有限,請提早入座。

TAG: 外籍感染者

2013-10-12

20131007 立報:理解變性慾者 榮總陽明聯手研究/20131001 立報:小強:我是男生 我的性別標註X/20131009 立報:變性慾者大腦大不同?

爽歪歪評論:底下的研究與報導,更加證明許多  LGBTQ 的生命證言——不少人的自我認同與對二元性別分類的痛苦,其實從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有所困惑與反抗。但隨著性平教育進入校園受阻,很多有著這樣困擾的孩子,卻無人可說,或者沒有相關的資源、足夠友善的環境,自在長大,反遭罷凌、訕笑、錯誤的「矯正」等等。因此,性平教育與認識  LGBTQ 的落實,很重要,關乎每一個生命的平等、健康、快樂,而不再是遺憾、殞落與藏匿。

 

理解變性慾者 榮總陽明聯手研究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合力進行研究,透過臨床與腦部的科學研究,試圖增進對變性慾者的理解。研究成果一方面發現,接受性別重置手術,變性慾者會有更好的社會適應;另一方面,變性慾者的腦部反應,與其他非變性慾者呈現出不同的反應。

希望除去既有原生性別

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鶯喬表示,「變性慾者」指是性別認同障礙的極端個案,這些人的生理性別構造、染色體都屬正常,但卻有明顯不一致的心理認同,他們希望可以去除原本的性特徵、希望自己成為異性、希望別人視他為異性。

李鶯喬的臨床研究,是針對1995年至2012年親自診治的447名個案(男性276人、女性171人)進行追蹤研究,其中55位(男38人、女17人)完成訪談與問卷填答的個案中。

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的變性慾者,整體人際適應、接納、尊重的正面感受,都比尚未服用荷爾蒙來得好。未使用荷爾蒙的變性慾者,感到被欺負、嘲笑、排擠、隔離、不便、尷尬的情況較為嚴重。

半數因性別認同而憂鬱

完成手術的變性慾者,整體人際適應、接納、尊重的感受,都比尚未受術者來得正面。而尚未手術的變性慾者,感到被欺負、嘲笑、排擠、隔離、不便、尷尬的情況較為嚴重。

李鶯喬指出,她處理過的個案,有半數曾因性別認同而出現憂鬱的症狀。

李鶯喬指出,個案承受的不只是手術、復原、長期賀爾蒙治療的身理痛苦;自我、家人、旁人所加諸的痛苦,也造成心靈上的煎熬。

李鶯喬表示,典型變性慾者,在兒童階段就出現異性化的行為及想法,但困擾大多發生於青春期,特別是第二性徵出現以後,身體發育與心理認同會產生更大的摩擦。

李鶯喬指出,接受荷爾蒙或手術治療的變性慾者,無論整體人際、社會適應在統計上都有明顯的改善。另外,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起個案後悔接受手術治療。

大腦研究增進性別認識

臨床研究之外,陽明大學與榮總的另一項研究重點是變性慾者的大腦研究。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教授謝仁俊表示,了解變性慾者的腦部特徵,目的透過神經科學的證據來證實臨床發現,進而增進我們對於性別的認識。這項研究成果,已於今年7月刊登在國際科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

這項研究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給予受試者視覺刺激,分別觀看男女正常互動的「中性影片」及男女交媾的「性愛影片」,了解人腦在執行心智、情緒功能時的神經網絡運作情形。受試者有41名變性慾者(20人想要男變女、21人想要女變男)及38名一般人的對照組。

透過影片,研究者想了解受試者的「自我認定」(selfness),亦即受試者在觀看不同影片時,自認為自己是片中男性或女性的程度有多高,而融入這兩支影片的情境時,自我的身分認定又是為何?

結果顯示,一般人在觀看中性影片時,並未融入到影片的性別角色中;但變性慾者不管是中性影片或性愛影片,都假定自己屬於另一生理性別。

謝仁俊表示,這項發現的重要意義在於:變性慾者在心理層面上,無時無刻都不接受自己既有的原生性別。

另外,這份研究也利用「靜息態功能性連結磁振造影」(resting-state fcMRI),了解在未受刺激的靜止狀態下,不同腦部區域在同一時間點是否會產生同步反映。若不同區域存在訊息溝通,代表功能上彼此連結,會留下腦部印記(brain imprint/signature)。

謝仁俊指出,擁有大量多巴胺A10細胞的「腹側背蓋區」(VTA),反應的是性徵相關的生理本質,控制男性勃起或女性性高潮的反應;腦部的「前扣帶迴」(ACC)則屬於「社會腦」,主管社交功能的行使及情緒調節。

研究發現,沒有外在刺激的情況下,對照組的身體與社會沒有產生衝突,兩塊區域沒有連結;但變性慾者相反,VTA與處理社會情緒壓力的社會腦彼此連結,並形成長期累積的「系統性記憶」。

謝仁俊表示,變性慾者的身體、心靈與大腦的關聯性,從現階段的研究成果來看是獲得證實的,變性慾者身心反應的腦神經機轉,也與一般人不同。

謝仁俊表示,透過腦部印記這項生物指標,不只是想要進一步了解變性慾者的心理特質,發現變性慾者的身心靈變化;其終極目標,則是希望辨識一個人是否為變性慾者。

社會大眾應尊重並接納

從科學角度研究變性慾者的同時,謝仁俊強調,社會大眾應尊重、接納變性慾者。他說,無論左撇子或同性戀,隨人權的進步,我們開始了解這些少數族群並非異常,而是一種正常的存在,同屬自然的一環。

他呼籲,台灣應該透過立法,讓變性慾者享有像是醫療補助等更好的權利,大眾也要曉得,在兩性之外其實社會還存在著第三性。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統計,美國每10萬名男子有5到14名變性慾者,每10萬名女子有2到3名變性慾者。

在台灣,李鶯喬根據1996年至2013年的健保資料庫,從就醫的臨床樣本發現,男性每10萬人有9名變性慾者,女性是5人。不分國內外,男性變性慾者的人數都比女性要多,根據她近年來的個人經驗,男性求診人數是女性的2倍。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961

 

小強:我是男生 我的性別標註X

【記者李威撰專訪】擁有澳洲公民身分的溫澤仁,頂著一頭俐落短髮,全身散發陽光氣息。一眼望去,壓根兒就不會想到,原來他的人生小秘密,就藏在那本小小的澳洲護照裡。在多元性別的真實世界,如不摘下非男即女的眼鏡,你可能永遠看不清為何溫澤仁護照性別欄位標註的是「X」。

溫澤仁今年35歲,朋友習慣叫他小強,香港出生,14歲與父母移民澳洲,直到大學畢業,才返回香港生活,在媒體業從事幕後工作。

從小就想當個男孩子的他,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對自我的身體感到混亂與不自在。20多歲的時候,曾因喜歡一名女生而懷疑自己是否為同性戀,然而內心的聲音卻告訴他:情況似乎不是如此。

直到3年前,因為讀了椿姬彩菜的《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才清楚確立自己的性別認同。當時他很驚訝,除了書中主角是男變女之外,兩人從小到大竟有如此相似的心路歷程。那時起,小強意識到自己是所謂的跨性別異性戀者。

「要是我是一個男生…」

小時候,他經常問自己:「要是我是一個男生,我會XXXXX。」對他而言,所有人生的想像,都建立在「我是男生」的前提上;自己的女性身體,從未給他任何意義與想法。

小強心中一直住了個男孩子。他希望自己可以像男生一樣,在人群當中灑脫地褪去上衣,夏天穿件泳褲就能跳進游泳池。但是,胸部的存在,限制他所渴望的男性表達方式。

他說,有些東西感覺就是多出來的:「從發育期開始,對它感到不自在。無論穿多少衣服,只要被看出身形,就像是沒穿衣服一樣。」究竟是甚麼原因,讓他無法面對自己的身體,以前的小強也是懵懵懂懂。

手術後終於自由自在

跨性別的認同確立以後,小強先是使用荷爾蒙,後來告知家人想要動手術的念頭,父母當下沒有太大的反應,父親只是要他好好想清楚。在家人陪同就醫時,他才明瞭,原來家人的內心也經歷過萬般掙扎。

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小強終於在去年12月完成平胸手術。現在,他不僅滿足脫上衣游泳及曬太陽的願望,與家人的相處也十分融洽,哥哥的小孩也學會改口叫他叔叔。

至於下半身,出於健康的顧慮,小強沒有手術的打算。對他而言,他曉得自己不喜歡身體凸出來的部位,但對於本來就沒有的東西,自己也無從想像。

▲手術後的小強,穿著可以更加自由自在,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圖文/李威撰)

發育中的孩子求知若渴

小強現在是香港跨性別支援團體「跨性別資源中心」(TGR)的成員,該組織提供跨性別族群專業的支援服務,從事輔導及熱線工作。小強過去有幾次機會,受邀至中學的通識課程,與學生們分享跨性別故事。

小強說,學生父母對於性別議題特別敏感,往往不大願意談論,學校老師也未必是適合的討論對象。但同時他又發現,發育期的孩子,身心正處於萌芽階段,對於性別問題其實有特別強烈的求知慾。好不容易因為通識課有機會見到跨性別現身說法,台下學生對議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比較澳洲與香港兩地,小強認為,澳洲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較大的空間,無論種族或性別都抱持較為尊重多元的態度。香港則因空間狹小,與鄰人、同事有過多的密集互動,人際相處較容易發生摩擦。

只能在男/女間做抉擇?

早在2011年,澳洲就在性別欄位增加X的選項,但適用對象僅限於生理上的陰陽人。對跨性別而言,當時主要的變革在於取消手術作為變更證件性別的必要規定,只要提出醫師證明即可變更,但選項依舊只有男、女,無法選擇X。

澳洲今年7月1日開始生效的新規定,則是開放所有澳洲國民只要提出醫師證明,即可將性別更改為X。而所謂的X,包含性別不明(indeterminate)、雙性(intersex)或未指定性別(unspecified)。

不過,小強的認同是男性,澳洲護照也可以更改為男性,但他卻選擇登記「X」。一方面,他不想否定自己的過去;另一方面,現在的身體有一部分仍是女性。但他也特別提到,在男/女之間做抉擇,豈不等同於接受社會所給予的性別二元框架?

澳洲規定展現尊重

除此之外,登記X的好處,就是比較方便跟別人解釋。如果證件標示為男性,未來卻被發現原本是女性時,似乎讓人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但無論如何,在小強看來,澳洲的新規定展現的是對跨性別的尊重。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今年5月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性別認同障礙疾患」(Gender Identity Disorder)已改名為「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雖然名稱變得更加友善,但性別不一致仍舊是心理疾病。

至於香港,「性別認同障礙」被視為精神疾病,因此一切變性手術的費用全免。另外,精神疾病在香港可領傷殘津貼,月領港幣1,450元。但若要更改身分證件的性別,女性轉男性者,必須切除子宮、卵巢及建立陰莖;男性轉女性者,必須切除陰莖、睪丸及建立陰道。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強的香港身分證件,至今仍將他標註為「女性」的原因。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801

 

性別大補帖:變性慾者大腦大不同?

■王晧安

台北榮總發布一份「變性慾症者大腦反應與一般人不同」的報告,說明變性慾者大腦的「男女性別表徵」與「社交功能」間的腦神經反應、神經網絡聯結與一般人並不相同,影響自我性別認同,看色情影片時的大腦反應,變性慾者認為自己是與身體器官相反的另一個性別,也就是男跨女者會認為自己是女生,女跨男者會認為自己是男生。

這份研究成果,後面看「色情影片」覺得自己是另一個性別,可以說是「廢話」,因為通常會想變性的人,就是覺得自己是另一個性別呀!不管是有看色情影片,或是沒有看色情影片,不都是如此嗎?這個是變性慾者共同的特質,需要透過研究來顯示嗎?況且,這些當事人可能會認為此研究過程,與評估自己是否能順利轉換性別有關,而刻意回答研究者希望的答案。

在我的疑/流性戀研究中,研究參與者們幾乎都陳述在性幻想時,自己的性別角色男女變化與流動,不固定於一種性別角色,不知道疑/流性戀參與榮總這份研究,會是什麼樣的腦神經反應呢?更令我好奇的是,變性慾者不看色情影片的時候,該性別表徵、社交功能的腦神經反應與一般人有沒有差別呢?

但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份研究顯得很有貢獻,因為顯示「性別認同」有他的生理回饋基礎,可以透過腦神經反應了解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至於實際運用性如何?值得商榷。或許可運用腦神經反應資料,縮短變性慾者評估變性的程序,不要拖到兩年這麼長?但也需要留意未來腦神經反應不應成為得以變性與否的標準診斷。

研究中,特別有意義的發現是:「變性慾者在安靜坐著休息時,大腦中主管社會排斥、情緒衝突的前扣帶迴之背區(dACC)及前扣帶迴之膝前區(pgACC),仍維持活性」,不同於一般人。意味著長期因為不被接受遭受歧視、誤解的精神壓力,似乎成了「烙印」。進行荷爾蒙治療及合併手術治療後,人際與社會適應都有顯著的改善。不知道成長於對跨性別較友善的社區、學校、職場的變性慾者,是否在社會排斥、情緒衝突的反應活性比較弱?

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如何減少「跨性別者、變性慾者」精神壓力,應當改善社會長期不接受、誤解跨性別的問題,而不是等待變性慾者手術後社會才要接納、接收變性者,社會卻對變性前的當事人們不寬容、不友善。

與其了解生理回饋,不妨先檢討目前的戶政性別變更制度,不要等到2年精神評估、被摘除性器官之後,才能變更證件上的性別,社會需支持變性者能提早自由變更法律上的性別。對於跨性別青少年來說,就算有家長的了解與同意,往往也得等待到20歲成年才能進行性別變更,更是拉長了社會不友善的、精神壓力的時間,更有可能使這些遭受歧視、誤解的精神壓力形成個人的烙印。因此,推動免變性手術,可更換身份證上的性別,以及降低或取消變性手術年齡門檻,刻不容緩。

期待各界持續進行跨性別者相關研究,除了關心生理機制以外,也要關心社會如何影響這些差異的存在,跨性別者、變性慾者更需要的是跨性別友善的社會、文化與制度。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4036

2013-10-12

20130925 立報:揮舞彩虹旗 同志向教會嗆聲/20131003 立報:多元成家法案 立委民團現身力挺/20131002 立報:請「不」護家盟停止散布謠言/2101008 立報:婚姻登記遭駁回 祁家威:把權利還同志

爽歪歪評論:伴隨多元成家法案送進立法院,過去的「真愛聯盟」這次化身為跨宗教的「台灣守護家庭聯盟」,一貫手法仍是民粹式的動員連署,並以偏頗口號讓民眾心生恐懼。藉由這次法案的推動,一方面要求 LGBTQ 等非異性戀人權在民法中的確立,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同運二十多年來,社會是否正視過 LGBTQ 多元的存在與生命,一起享有平等的公民權?抑或只是口號式的敷衍?

揮舞彩虹旗 同志向教會嗆聲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為替1個月後的台灣同志大遊行暖身,數個同志團體25日接下彩虹旗,前往反對同志婚姻的教會舉行抗議,這是上週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舉行反對多元成家草案的記者會以來,同志社團首次聯合做出公開回應。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發言人Albert表示,去年開始推動的彩虹接力環島,除了是替同志大遊行宣傳造勢,一方面也是希望激發在地的同志運動能量。遍布全島的彩虹接力,是由各地社團主動認領,舉辦單點式的遊行活動,訴求由各團體自行設定。

沒有老是挨打的份

今年的彩虹旗接力,25日來到台北市,由熊學會、殘酷兒及同光同志長老教會接下,先是前往大安森林公園旁的靈糧堂,再轉往公館的真理堂,以行動劇來表示同志團體對宗教勢力干預同志權益的不滿。

特地從台中北上參加遊行的Chris表示,他有自己的信仰,平常會去拜媽祖,但不會批評耶穌,基督教憑甚麼阻止?另一名遊行民眾阿昇則表示,同志沒有老是挨打的份,偶爾還是要主動出擊。

▲熊學會、殘酷兒及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成員25日前往靈糧堂抗議,以行動劇諷刺愛世人的部分基督教會對同志的歧視與排斥。(圖/台灣同志遊行聯盟•ㄚ莫蝸牛 文/李威撰)

熊學會會長小瀚表示,自己沒有固定信仰,但他絕對相信「神愛世人」的理念。直搗黃龍到靈糧堂、演出行動劇「救贖的十字架」,目的就是希望替同志及多元成家平反。

曾恕敏批評,「愛護家庭大聯盟」(簡稱「護家盟」)十分的可笑與偽善。過去這些基督教派,咒罵其他崇拜偶像的宗教是魔鬼撒旦教,對於實行配婚的「統一教」更是強烈譴責,然而今天為了同志議題,竟然成為攜手合作的對象,他說,無怪乎有人笑稱,諾貝爾和平獎要頒給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因為他們的提案促成基督教與敵對宗教的合作。

宗教精神在於博愛

殘酷兒創辦人  Vincent  表示,由於人的有限性,個人在解讀宗教經典時,往往侷限了對經典的詮釋。雖然自己信仰佛教,但也有研讀《聖經》,他看到的是一位博愛的基督,而非高高在上的基督。反觀有些教會人士,卻自以為是的像上帝一樣在行使審判權。Vincent  認為,宗教講求的是慈悲與博愛,護家盟的行徑反而是在詆毀上帝與耶穌。

曾恕敏認為,基督教會不該反對多元成家,耶穌就是多元成家的實踐者,許多門徒跟著耶穌一起生活,許多婦女也追隨著他,教會其實就是多元成家的代表。曾恕敏強調,宗教是包容,不是排除異己。不論種族、膚色及性傾向,宗教都應該予以接納。他說,愛讓一個人成長、也可以讓社會進步。

作為一名基督徒,同光教會幹事小恩表示,很多教會自以為了解同性戀,其實不然。同志曝光度變高、看似被接受,但無論是教會的言論或反對聲音,都凸顯出教會其實對同志充滿著誤解。

小恩表示,不少信徒隱藏自己的身分,不敢表現展露真實的自己,同光教會願意站出來、呼應大遊行的主題「看見同性戀2.0」,就是希望同志基督徒的生命故事能夠真正地被基督教會給看見。

刻意放大反同勢力

曾恕敏特別提到,這次部分基督教團體反對多元成家草案、組成護家盟的操作手法,跟過去有些不同。先前像是新店行道會等大力反對同志婚姻的教派,這次隱身幕後,由其他教派發聲,似乎有意凸顯台灣反對同志的宗教力量並非只有少數幾個教派。

Vincent表示,同志在社會上是邊緣群體,殘疾的同志酷兒更是邊緣中的邊緣。但他一直相信,先讓大家「看見」、再讓他們「理解」,終有一天會被大眾所「接受」,所以只要有機會就願意站出來。

作為一名牧師,曾恕敏認為自己要扮演好牧羊人的角色、走在羊群前方,以實際行動替同志族群發聲。小瀚則說,熊學會的現身參與,就是要讓更多同志知道,在電腦前面按滑鼠敲鍵盤之外,同志更應該走出房門參與社會運動、替同志正名,告訴大家同志不是歪道。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640

 

多元成家法案 立委民團現身力挺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研議3年、逾11萬人連署的多元成家民法修正草案,3日正式送交立院。7名立委、近20個民間團體聚集在立院門口,除了聲援草案,也對法案的反撲勢力做出回應。

(上圖)伴侶盟3日將民間草擬的民法修正案前往立法院,許多立委及民間團體到現場表達支持,由左至右分別是陳學聖、陳其邁、伴侶盟秘書長簡至潔、鄭麗君、林淑芬及段宜康。(圖/楊子磊 文/李威撰)

為了體現多元成家的完整意涵,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草擬的這套民法修正案,分成「婚姻平權」、「伴侶制度」及「家屬制度」3套法案。為避免零和風險,3項法案平行且獨立地送進立院。

伴侶盟秘書長簡至潔表示,目前3項草案以「婚姻平權」得到最多立委的支持。伴侶及家屬制度對立委及大眾都比較陌生,這部分還需要更多社會的討論。

煽動恐懼 反對者發起連署

另外,法案目前遇到最大的阻礙,是來自台灣的宗教勢力。簡至潔表示,有許多宗教機構要求成員加入連署,在保險業及社工界也有上司施壓,要下屬連署的情況發生。

目前台灣守護家庭官方網站的連署,在短時間之內已有超過10萬人的連署。對此,簡至潔表示,這印證了組織綿密的教會團體,確實有較高的動員能力;而複雜的法案內容,本身就需要較多時間及精力來說服民眾。

伴侶盟理事長許秀雯則指出,反對一方只要訴諸恐懼及偏見,說法案通過會導致亂倫、小三小王會就地合法化,大眾的素樸道德情感就會受傷,召喚出反對力量,於是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連署反對。

公開辯論 接受大眾檢驗

面對恐懼總是容易戰勝理性的困境,許秀雯表示,未來辦理聽證會時,會邀請反對者公開辯論。她說,反對者不能躲在幕後,雙方意見要同時接受公眾的檢驗。

儘管阻礙重重,簡至潔卻認為,這不失為是一次機會,檢驗社會大眾在反恐同的問題上,是否已有穩固的根基及信念。

殘障者心願:老有所依

殘酷兒召集人Vincent有交往14年的伴侶,儘管家人支持,卻沒有成婚組家的法律依據。Vincent坐在輪椅上,甚至以卑微的語氣說道:「殘障者在社會求生存已經是苟延殘喘了,請宗教團體、立法委員可以慈悲一點,可憐可憐我們,留一條生路給我們,不要趕盡殺絕好不好?」

Vincent還提到,殘障人士無論是成家立業或追求伴侶,都遭遇到更多的困難,為了避免殘障者到老年仍舊孤苦伶仃,好友一起成家、彼此互相照應,多元成家法案對他們特別重要。

同志父母愛心協會的郭媽媽則是語重心長地表示,所有同志都由異性戀父母所生,父母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幸福快樂。大家應該意識到,自己有1/10的機會生出同志小孩,所以我們必須承認他們跟別人沒有不同,應該要有成家、建立幸福樂園的權利。

異性戀也出面聲援,表示要終結異性戀霸權。「友善的直」召集人高閔琳表示,社會追求共生而非對立,LGBTI都該享有跟異性戀一樣的權利。高閔琳強調,伴侶盟草案對異性戀同樣有利,應該站出來支持。她指出,1999年推動伴侶制的法國,在實施10年之後進行調查,發現登記伴侶制的民眾有95%是異性戀者。

批評宗教團體聯手打壓

最近宗教團體聯手打壓非異性戀,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的吳伊婷形容,這根本是「十字雜牌軍東征」,她質疑:「基督教既然可以包容多元宗教,甚至跟他們一起組成聯盟,為何不能包元家庭?」

同光同志長老教會幹事小恩指出,近來有許多教會及信徒瘋狂轉寄反草案連署,職場及學校都有人積極拉人簽名,並散播錯誤的草案內容以以及對同志的偏見。

她表示,反對草案的所作所為,不只加深社會對同志的誤解,也造成同志基督徒與教會的隔閡。她呼籲,基督徒要更深入了解同志的生活及處境,不要因為誤解及恐懼而造成同志基督徒疏離了教會。

法律應與時俱進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秘書邱伊翎則指出,台灣早就存在各種樣態的家庭,像是有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同居不婚等等,一夫一妻的異性戀家庭,只是其中一種家庭樣態而已。面對這一既定事實,應賦予他們平等權。

女學會的張盈堃教授也認為,現行法律只保障到一部分人的權利,伴侶盟的草案將有助我們面對這個多元的社會。

求的只是基本人權

成立16年的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看過太多憾事的發生。「我們的國家社會,徹底將同志公民排除在外,任憑這些殺人的歧視話語流竄。」熱線的呂欣潔表示:「一句『社會共識』,就讓這些生命消逝在台灣社會的角落。」她要求,國家要交還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熊學會的林小瀚也表示,同志不是追求特權,而是爭取平權,爭取每個人都一樣的權利。「結婚或成家、不被人污名化,都只是最基本的人權而已。」林小瀚說。

草案送立院 立委怎麼說

【鄭麗君(伴侶盟法案提案人)】承諾全力推動3項草案,以最大誠意尋求最多立委支持。她表示,真正的民主講求多元平等,所以法律要保障人權,不能獨尊異性戀婚姻。她強調,這不只是爭取合法化,更是消除歧視的平權運動。

【段宜康】強調台灣是民主自由的社會,只要不妨礙他人,權利都應獲得尊重保障,宗教、倫理、傳統習慣都不是藉口。他向宗教團體喊話,不要用選票威脅我們,我們習慣當少數,也樂於當少數。民主社會的真正價值,在於少數的意見能夠被保護,少數的意見能夠被尊重。民主的價值就是讓少數的聲音喊得最大聲。

【林淑芬】3項法案不是洪水猛獸,反壓迫、要人權,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信仰,社會應該秉持多元民主價值,尊重他人選擇,只要不妨礙他人權利,就不該施壓於立委及少數人。

【陳學聖】針對一男一女的傳統家庭想像,陳學聖認為,外在生理象徵不能代表愛的真正結合,心靈的結合才是家庭的基礎。他也同意,台灣既然是民主社會,所有聲音都應該要有充分表達的機會。

【陳其邁】「大家辛苦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這裡全力支持大家,大家一起走,加油!」

【蕭美琴】任何宗教都是以愛為出發點、追求社會的和諧。而她相信,唯有受到法律的公平對待,才有真正的和諧,才有真正的愛與包容。

【尤美女】進步社會本來就存在各種意見,立院將召開公聽會、持續溝通及協調,凝聚社會共識,讓弱勢者的權利被看見跟保障。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891

 

性別大補帖:請「不」護家盟停止散布謠言

■王晧安

從9月初開始,因為部分宗教團體聯合反同性婚姻,網路上「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論戰,在不同的討論串中開戰了。有趣的是,為什麼這次論戰猶如真愛聯盟事件翻版,反同婚陣營的論述不斷在跳針?從A處討論到B處,再討論到C處,千篇一律「亡國」、「愛滋」、「毀家廢婚」、「少子化」、「性氾濫」、「治療同性戀」。

台灣守護家庭聯盟自9月18日起,開始進行反對同性婚姻、多元成家民法修法草案連署。守護家庭守護的只是有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家庭,其他的家庭都不守護,不守護同性、不守單親、不守護隔代教養,反正只要不是符合他們期待的唯一、正典樣貌的家庭都不守護,真的是「守護家庭」聯盟呀!

先回應同性婚姻的幾個問題:同性結婚會亡國?哪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亡國了?愛滋就只是慢性疾病,HIV感染者就持續定期回診觀察,如果免疫下降就吃藥,這個跟同性婚姻有什麼關係呢?

網路說帖還說,同性婚姻合法後,與動物、與椅子結婚就會合法,是這樣子嗎?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說異性婚姻合法後,與動物、與椅子結婚就會合法?這是什麼邏輯?同性婚姻合法化後,婚姻制度會瓦解?那同性婚姻合法後,異性婚姻就都要離婚了嗎?異性就不可以結婚了嗎?哪來的妖言惑眾說婚姻制度會瓦解?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婚姻制度有瓦解嗎?

還說同性婚姻會破壞家庭結構?他們說同性結婚又離婚,孩子沒有保障,說穿了,也在酸那些離婚的家庭。現在每個家的家庭組成就很不一樣,不用同性婚姻,多元家庭本來就存在。他們說同性伴侶交往不長久,所以不該讓同性結婚,我也看到很多異性伴侶交往不長久,更多異性伴侶離婚,那乾脆也禁止異性結婚好了。

還說,同性結婚之後,如果有小孩,同性間會互相嫉妒搶「媽媽」或「爸爸」的角色,而且無法互補,但異性家庭不是有戀父、戀母的議題嗎?父母之間難道不會對哪個孩子比較偏心,這不也是異性間互相嫉妒?媽媽與爸爸的角色一定就是互補嗎?同性伴侶也常說彼此個性相投或互補呀!那單親家庭不就沒人補?趁機再砍單親家庭一刀?

同性婚姻會造成少子化?現在異性婚姻合法就是少子化了,幹嘛怪給同性婚姻合法?同性婚姻就是要透過正式管道讓同性伴侶也都能適法生子、收養子女不是嗎?這樣反而能減緩少子化的問題,同時又能解決異性戀遺棄子女的問題。

同性婚姻、多元家庭修法是讓性氾濫?目的是雜交?現在看到異性戀有多p、換夫換妻俱樂部,相同邏輯也可以說是讓異性結婚才是雜交的源頭?這純粹性恐慌、污名化的手段吧!

網路上,鼓勵大家反多元家庭法案,說是避免讓「小三合法化」、避免讓「亂倫合法化」、避免讓「多人婚姻合法化」、避免讓「人獸婚姻合法化」,究竟是哪來的幻想?為什麼可以這麼沒有證據地胡亂指控?這些跟目前的法案完全無關不是嗎?

還有,再次強調「治療同性戀」是違反治療倫理,不要再迫害同性伴侶,不要再迫害同志當事人,也不要再迫害助人工作者了!

請從不守護台灣家庭的「守護家庭聯盟」停止亂台!停止這種栽贓嫁禍、移花接木、妖言禍眾的遊戲!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856

 

婚姻登記遭駁回 祁家威:把權利還同志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台北高等行政法院8日針對台北市政府駁回祁家威婚姻登記訴願一案召開準備庭,祁家威除了要求法庭將結婚權利還給同志族群,同時也指出,台灣過去受制於國際壓力,導致同志婚姻遲遲無法放行。

現年55歲的祁家威,早在1986就向立法院請願,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他在今年3月21日偕同邱姓伴侶,前往萬華戶政事務所登記結婚,但因電腦程式自動排除同性結婚而無法成功登記,並於隔日(22日)取得戶政事務所的拒絕處分書,隨即在25日向台北市政府提出訴願。

台北市政府5月進行討論,最後以內政部2012年的函釋為依據,認定婚姻兩造必須是一男一女,因此在5月27日駁回祁家威提出的訴願,祁家威隨後在6月19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出訴訟。

礙於電腦設定無法登記

祁家威要求,法庭應撤銷台北市政府的訴願決定、撤銷內政部與法務部的函釋、並判決中華民國所有同性相戀者可登記結婚,享有憲法第7條所保障的婚姻人權。

2013-10-09

【公告】 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2013年度鉅獻:完整版微電影《我們 Us 》在Youtube正式上線!

Us

如果愛情

可以跨越性別、國界、時空,

那…

是什麼,讓我和你,

從此不再是。我。們。

 

今年7月,熱線感恩晚會首映濃縮版,許多朋友熱烈迴響;經過重新剪接、配樂,現在,更完整的《我們 Us 》,在Youtube正式上線,與你真情接觸。

這是一部關於外籍HIV感染同志的微電影。

Allen和Frank的故事並非單一個案,而是在我們身邊持續發生的遺憾。

許多外籍同志在台灣一樣繳稅、繳勞健保費,甚至長期定居,台灣已是他們的家。

台灣目前仍是世界上少數禁止外籍感染者入境、居留的國家。

我們呼籲台灣政府能儘速修改相關禁令,不要再重演這種撕裂的分離,讓在台灣的外籍感染者能得到妥善醫療照顧、安心在家,也讓更多流連在外的「台灣人」能夠回家。

影片連結:http://youtu.be/Bytq7Aza1as

如果你對外籍HIV感染者在台灣的議題,想要進一步了解,請參考以下連結:

2013-10-01

131012東部同志社群講座:與愛同行-陪伴感染者的日子@花蓮璞石咖啡

 

東部同志社群講座

與愛同行-陪伴感染者的日子

感染者伴侶的「我」在想什麼?

被告知的當下,我腦袋閃過的是…

我也有情緒、我也有掙扎

生活中除了他的擔心與無助,原來我更需要面對的是…

我的擔心、我的無助

我以為展現行動可以證明我的接受…

但行動的當下,我卻下意識地遲疑甚至抗拒

我們的關係有了微妙的轉變,生活也不同以往。

我離愛滋很近,卻也不易跨越。

我想用我陪伴感染者伴侶的經驗去告訴你一個是我也是他的生命故事,

也希望感染者伴侶的感受能夠被聽見及重視

間:10/12(六)14:00~17:00

點:璞石咖啡廳2樓(花蓮市明禮路8號2樓)

主持人/與談人:小魚、小乖、Franky

主辦單位: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費用: 免費

講座場地皆為獨立隱私空間,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活動洽詢電話:(02)23921969,週一至週五下午2點至晚上10點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補助單位: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2013-09-27

20130925 今日新聞︰誰讓同志憂鬱? 風城開辦免費諮詢

憂鬱 = melancholy(圖片轉自 chanlone. CC授權) 

記者房書勤/新竹報導

國內同志婚姻合法化熱烈討論之際,風城部屋特別邀請精神科醫師提供同志免費諮商服務,主題包括「伴侶與家庭關係」、「性病防治」、「自殺憂鬱」等,內容萬化萬千。中華身心健康促進暨研究協會理事長蘇柏文(精神科醫師)表示,在伴侶或家庭關係中,同志朋友缺乏適當的傾訴管道,較異性戀易產生自殺意念或憂鬱情緒。因此,在無法求助身心科友善門診之下,就可能發生自殺的憾事。

英美兩國研究發現,同志自青少年時期,易出現焦慮、憂鬱、自殺等意念,心理健康服務資源也較為不足。長期下來,部分同志藉由酒精或藥物來逃避面對這些痛苦,這與台灣臨床觀察極為相似。蘇柏文醫師表示,多元性別議題從過去「玫瑰少年」至今,許多權益仍處處受限,而其中促進同志心理健康這方面,仍需要再多努力。

男同志小乖交往多年的伴侶,因久病不癒,怕耽誤小乖的青春,希望他尋找第二春,進而拒絕小乖任何的關懷,讓雙方都痛苦不已。然而雙方都無法讓親友知道這些衝突,透過多次諮詢,解決彼此的遺憾,現在兩人已經各自擁有穩定的新生活。無獨有偶,女同志寶寶則是因幼年父母離異,受到父親家暴後翹家,在外流浪期間多次想要輕生。跨性別的小欣,則因為氣質特殊,長期受到校園霸凌所苦。他們在接受心理諮詢後,各自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標和調適策略。

蘇柏文醫師表示,國內研究發現部分同志,雖不至於憂鬱,但生活中也缺乏幸福感。進一步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家庭、朋友、社會結構、環境等各種因素所致。9月28日下午在新竹市站前廣場,彩虹文化祭將由中華身心健康促進暨研究協會提供民眾免費憂鬱與幸福指標篩檢,推廣心理健康與紓壓技巧。同時可預約一對一諮詢服務,也歡迎大家一起來探索,究竟是「誰」讓同志憂鬱了?

來源 URL: http://www.nownews.com/2013/09/25/11689-2989536.htm

2013-09-27

20130925 立報︰揮舞彩虹旗 同志向教會嗆聲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為替1個月後的台灣同志大遊行暖身,數個同志團體25日接下彩虹旗,前往反對同志婚姻的教會舉行抗議,這是上週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舉行反對多元成家草案的記者會以來,同志社團首次聯合做出公開回應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發言人 Albert 表示,去年開始推動的彩虹接力環島,除了是替同志大遊行宣傳造勢,一方面也是希望激發在地的同志運動能量遍布全島的彩虹接力,是由各地社團主動認領,舉辦單點式的遊行活動,訴求由各團體自行設定。

沒有老是挨打的份

今年的彩虹旗接力,25日來到台北市,由熊學會殘酷兒及同光同志長老教會接下,先是前往大安森林公園旁的靈糧堂,再轉往公館的真理堂,以行動劇來表示同志團體對宗教勢力干預同志權益的不滿

特地從台中北上參加遊行的 Chris 表示,他有自己的信仰,平常會去拜媽祖,但不會批評耶穌,基督教憑甚麼阻止?另一名遊行民眾阿昇則表示,同志沒有老是挨打的份,偶爾還是要主動出擊

▲熊學會、殘酷兒及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的成員25日前往靈糧堂抗議,以行動劇諷刺愛世人的部分基督教會對同志的歧視與排斥(圖/台灣同志遊行聯盟•ㄚ莫蝸牛 文/李威撰)

熊學會會長小瀚表示,自己沒有固定信仰,但他絕對相信「神愛世人」的理念直搗黃龍到靈糧堂、演出行動劇「救贖的十字架」,目的就是希望替同志及多元成家平反。

曾恕敏批評,「愛護家庭大聯盟」(簡稱「護家盟」)十分的可笑與偽善。過去這些基督教派,咒罵其他崇拜偶像的宗教是魔鬼撒旦教,對於實行配婚的「統一教」更是強烈譴責,然而今天為了同志議題,竟然成為攜手合作的對象,他說,無怪乎有人笑稱,諾貝爾和平獎要頒給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因為他們的提案促成基督教與敵對宗教的合作

宗教精神在於博愛

殘酷兒創辦人Vincent表示,由於人的有限性,個人在解讀宗教經典時,往往侷限了對經典的詮釋雖然自己信仰佛教,但也有研讀《聖經》,他看到的是一位博愛的基督,而非高高在上的基督反觀有些教會人士,卻自以為是的像上帝一樣在行使審判權。Vincent認為,宗教講求的是慈悲與博愛,護家盟的行徑反而是在詆毀上帝與耶穌

曾恕敏認為,基督教會不該反對多元成家,耶穌就是多元成家的實踐者,許多門徒跟著耶穌一起生活,許多婦女也追隨著他,教會其實就是多元成家的代表曾恕敏強調,宗教是包容,不是排除異己。不論種族、膚色及性傾向,宗教都應該予以接納他說,愛讓一個人成長、也可以讓社會進步。

作為一名基督徒,同光教會幹事小恩表示,很多教會自以為了解同性戀,其實不然。同志曝光度變高看似被接受,但無論是教會的言論或反對聲音,都凸顯出教會其實對同志充滿著誤解。

小恩表示,不少信徒隱藏自己的身分,不敢表現展露真實的自己,同光教會願意站出來呼應大遊行的主題「看見同性戀2.0」,就是希望同志基督徒的生命故事能夠真正地被基督教會給看見

刻意放大反同勢力

曾恕敏特別提到,這次部分基督教團體反對多元成家草案組成護家盟的操作手法,跟過去有些不同先前像是新店行道會等大力反對同志婚姻的教派,這次隱身幕後,由其他教派發聲,似乎有意凸顯台灣反對同志的宗教力量並非只有少數幾個教派

Vincent表示,同志在社會上是邊緣群體,殘疾的同志酷兒更是邊緣中的邊緣但他一直相信,先讓大家「看見」、再讓他們「理解」,終有一天會被大眾所「接受」,所以只要有機會就願意站出來

作為一名牧師,曾恕敏認為自己要扮演好牧羊人的角色、走在羊群前方,以實際行動替同志族群發聲小瀚則說,熊學會的現身參與,就是要讓更多同志知道,在電腦前面按滑鼠敲鍵盤之外,同志更應該走出房門參與社會運動替同志正名,告訴大家同志不是歪道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640

2013-09-27

20130907 BBC中文網︰台灣的同志運動:從《孽子》到「彩虹」

彩虹旗

台灣的同志運動似乎蓬勃發展,但是爭取權利卻是一路坎坷。

早年同性戀在台灣是隱匿在黑暗角落、人曰不可說的禁忌,說到同性戀時幾乎都是貶義詞。

可是經過多年社會的演變和同志社團的努力,台灣如今除了每年舉辦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同志遊行之外,也逐步地向同志婚姻平權方面努力。

在台北如今已經改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的台北新公園,以前到了夜裏就是同志們聚集之處,知名作家白先勇的《孽子》也是以這個當年人眼中的禁忌之地為背景。

八十年代,仍在戒嚴之下的台灣,同志或者是LGBT(同性戀、雙性戀以及跨性別,亦即同雙跨)權利不可能成為議題,甚至還可以算是避談的話題。

不過,在那個時候,《孽子》拍成了電影,雖然沒有任何大膽的鏡頭或者是畫面,但是當年這部電影上演,造成了轟動。

後來,如今已經躋身奧斯卡金像獎導演的李安,拍攝了以美國為背景的《喜宴》,同一時期的台灣隨著政治上的開放,同志權利也逐漸搬上了台面。

2003年台北的街頭首次出現了同志遊行,從當年數百人,到了2012年,參加的人數已經達到了數萬人,高舉象徵同志運動的彩虹旗走出來。

警察也從70年代在新公園驅趕同志,變成了為同志遊行開道。許多大學、甚至高中也成立的同志的社團。

不過在相關的法律上,演變的速度就沒有那麼快,有關同性或者多元婚姻、家屬權認定、法律地位等等,仍然沒有進展。

同志權利也曾經是台灣總統大選的辯論問題,但是候選人都沒有明白的表示支持或者反對,除了部分宗教團體之外,不少被同志團體形容為「保守派」的政治人物也非常反對同志婚姻、甚至同志權利。

所以台灣的立法委員曾經在2003、2006兩次提案修法保障同雙跨的婚姻權,但是被部分「保守派」立法委員反對而撤案。

這次支持同志權利的立法委員決定在9月立法院開議的時候,再次推出多元婚姻修法草案。

參加9月7日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伴桌爭取婚姻權」活動的吳伊婷向BBC中文網表示,到場參加的有民進黨和國民黨的立法委員或者是立委代表,因此她認為似乎今年通過「同性或者多元婚姻法案的機會還蠻大」的。

也有人笑稱,「今年不過明年再來、國父(孫中山)十次革命失敗才成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啊!」。

台灣本身的民意調查顯示多數人可以接受同性婚姻、認為從人權的觀點,法律不應該剝奪任何人結婚的權利,不過民意調查也顯示,接受同性婚姻,很大一部分的先決條件是「不是發生在我家裏面」。

由此可見,同性婚姻的在台灣雖然似乎還是有極大的爭議,而解決爭議似乎也是要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

(責編:威克)

原文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3/09/130907_ana_taiwan_lgb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