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0

【台灣/愛滋研究】20120316 中央社:研究:愛滋男性易患生殖器癌

(中央社記者夏念慈高雄16日電)

以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柯乃熒為首研究團隊今天表示,她們發現男性愛滋病患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的比率偏高,是性病及生殖器官癌症的高危群險。

台灣愛之希望協會暨陽光酷兒中心在高雄市舉辦「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類乳突病毒篩檢計畫」發表會,為協助解決男同志飽受性病困擾,協會理事長潘純媚宣布,高雄市陽光酷兒中心將提供男同志HPV肛門篩檢服務。 兼任協會秘書長的柯乃熒說,她與學生共同研究男性愛滋病患感染HPV狀況,從2010年開始,以成大醫院診治的愛滋男性為對象進行肛門篩檢,總計196人受檢。 她指出,結果顯示有73.7%的受檢者感染HPV,其中39.7%感染高危險型HPV,29.4%感染低危險型HPV,這項研究結果獲美國權威的愛滋病研究學術期刊AIDS Behav接受,今年1月正式刊出。

柯乃熒表示,這篇首次針對國內愛滋男感染HPV調查,已引起國際重視,因為高危險型HPV會增加罹患肛門癌、睪丸癌及陰莖癌風險;低危險型HPV也會讓患者得其他性病的機率增加。 柯乃熒說,國內醫院為女性篩檢HPV,找出罹患子宮頸癌高危險群;但從愛滋男肛篩研究結果,政府應更重視提供男性篩檢HPV,因為女性感染HPV主要感染源是男性,篩檢感染HPV男性,不僅能找出罹患生殖器官癌症的高風險群,也有利女性防治HPV。

文章出處: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203160265.aspx

Logo

2012-03-16

【香港/愛滋現況】120314 明報:染愛滋新個案見新高 男男性接觸佔四成/香港電台新聞:愛滋病人數增 與接受測試者增加有關

染愛滋新個案見新高 男男性接觸佔四成
香港明報專訊 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

衛生署公布,2011年全年呈報愛滋病病毒(HIV)感染數字高達438宗,較前年上升逾一成,是1984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男男性接觸者仍是主要感染途徑,佔去年整體個案逾四成,高於較異性性接觸感染的27%,去年男性從內地和外地感染個案亦較前年顯注增加。
衛生署昨公布去年全年及第四季感染HIV和愛滋病(AIDS)病發數字。去年第四季共有121人感染HIV,全年新增個案則有438宗,當中有188人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佔整體43%;另外去年全年有82宗新增AIDS病發個案,其中26宗來自第四季,全年病發個案數目與過去5年相約。自1984年發現首宗HIV感染個案以來,本港已累積有5370宗HIV感染和1267宗愛滋病病發個案。

防護中心﹕男男社群積極測試有關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黃加慶說,2009和2010年HIV感染數字均下跌,但去年卻反彈成至歷年最高,他對此感失望。他說,男男性接觸(ManwhohaveSexwithMan,MSM)自2005年以來感染個案顯著上升,近年取代異性性接觸成為主要感染途徑,情况令人關注。他說,近年非政府機構積極在MSM社群推廣愛滋病測試信息,感染個案增加可能與該社群積極做測試有關。
去年MSM社群有188人受HIV感染,當中約半數為本地感染個案,內地和外地各有21人和38人,較前年分別增加11人和13人,增幅顯著,黃加慶指出,可能因為MSM社群身在外地更易發生不安全性行為。他又指出,近年香港鄰近地區如台灣和泰國MSM社群感染個案都有上升趨勢,呼籲市民不論身在香港或外地都要注意安全性行為,正確使用安全套;而MSM、女性性工作者及其男顧客、注射毒品及感染者的固定性伴侶等易受感染者,更應每6至12個月定期進行測試及早預防。

同志內地外地感染增幅顯著
另外,港大醫學院聯同福州市和福建省疾控中心,2006年至2009年間在220多個愛滋病監測點取得300萬份樣本進行HIV監測,發現08/09年新增感染個案,比06/07年的528宗倍增至1129宗。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博士指出,近年當地加強檢測力度令潛在感染個案浮面,亦代表社區潛在很多隱形個案,他們不知道自己已受感染,不採取任何措施,更容易傳播病毒,對社會的危害更大。

文章出處:http://hk.news.yahoo.com/%E6%9F%93%E6%84%9B%E6%BB%8B%E6%96%B0%E5%80%8B%E6%A1%88%E8%A6%8B%E6%96%B0%E9%AB%98-%E7%94%B7%E7%94%B7%E6%80%A7%E6%8E%A5%E8%A7%B8%E4%BD%94%E5%9B%9B%E6%88%90-211942600.html

愛滋病人數增 與接受測試者增加有關
2012-03-13 HKT香港電台新聞

去年向衞生署呈報的愛滋病病毒新感染個案有近440宗,較前年上升逾一成,是歷年新高。當中約四成是透過同性或雙性性接觸感染,逾兩成是透過異性性接觸感染。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顧問醫生黃加慶表示,感染數字增加,可能與接受病毒測試的人數增加,以及男性同性性接觸者感染人數增加有關,暫時未見一個上升趨勢。

他又說,愛滋病感染者主要是沒有安全性行為,未來會繼續加強宣傳。

文章出處:http://www.rthk.org.hk/rthk/news/expressnews/20120313/news_20120313_55_825357.htm

Logo延伸閱讀
120313 香港新聞公報:二○一一年愛滋病病毒感染情況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203/13/P201203130290.htm

2011-12-12

【國際/愛滋新知】111210 科技日報:愛滋病毒進細胞核關鍵機理揭開 阻斷該路徑或將成為對抗愛滋病的新方法

本報倫敦12月9日電(記者劉海英)

一科學小組最新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學》期刊上的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愛滋病病毒進入細胞核,進而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引發愛滋病的關鍵機理。這一發現為科學家提供了更有效對抗愛滋病病毒的新標靶,為未來愛滋病的治療帶來了新希望。
 
愛滋病病毒通過體液,主要是血液和精液傳播。病毒一旦進入血液,會感染包括巨噬細胞在內的免疫系統關鍵部件。病毒會進入巨噬細胞的細胞核,與巨噬細胞的DNA(去氧核糖核酸)結合,自行複製並擴散到全身各處。愛滋病病毒要進入到細胞核內,必須通過核孔複合體(NPC),這也是病毒通往細胞核的大門。但到目前為止,愛滋病病毒是如何通過核孔複合體的,其機制尚不得而知。
 
包括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在內的一研究小組研究發現,愛滋病病毒衣殼會與細胞核孔複合體上的Nup358蛋白綁定,進而讓病毒進入細胞核,與DNA結合。這個衣殼蛋白就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核孔複合體這把鎖,使得愛滋病病毒最終“破門而入”。
 
論文第一作者、倫敦大學學院的托爾斯滕•夏勒博士指出,過去幾乎所有的愛滋病治療都是瞄準病毒本身,但愛滋病病毒很容易發展變化,從而對藥物影響免疫,使藥物無效。這一新研究表明,瞄準宿主體內蛋白而不是病毒本身會更加有效。如果能夠設計出一種藥物,其標靶是蛋白,就會起到阻止病毒進化的效果。
 
領導該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葛列格•托爾斯教授指出,對於愛滋病的治療來說,能夠領先一步來開發出新的治療策略非常重要。愛滋病發現以來,雖然科學家在治療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研究開發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病毒對這些藥物的抵抗力也變得越來越強,使得該疾病的治療依然難有成效。在新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了允許愛滋病病毒進入細胞核的“鎖和鑰匙”。病毒一旦進入細胞核,就可以開始進行自我複製,然後幾乎是毫不受限制地在體內擴散。如果能夠使用藥物阻斷病毒進入細胞核的路徑,就能夠阻止病毒在體內的擴散,這將是一種對抗愛滋病病毒的新方法。

文章出處http://www.stdaily.com/big5/kjrb/content/2011-12/10/content_397710.htm

延伸閱讀
111208 PLoS Pathog (原始論文):HIV-1 Capsid-Cyclophilin Interactions Determine Nuclear Import Pathway, Integration Targeting and Replication Efficiency
http://www.plospathogens.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pat.1002439

2011-12-08

【國際/醫療案例回顧】111206 新華網:美國男子成世界愛滋病痊癒第一人 患愛滋達10年

編按:此案例新聞已於2009年6月以及2010年12月為媒體所報導,此文為同一個案的回顧報導。該個案2011年11月的追蹤結果,仍然未發現病毒存在。

愛滋病一直被科學家認為是絕症,然而如今卻有一名愛滋病人被治好了,而且是徹底根治了。這位美國舊金山的50歲白人男子,曾經被愛滋病糾纏了整整10年。去年在德國的一所醫院接受治療,在經過骨髓治療後,一個由德國三所大學醫學部研究人員組成的七人小組在著名科學雜誌《血液》上發表在線論文稱,“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這個病人的愛滋病被治癒了”。據紐約時報報導,舊金山市立總醫院愛滋病診所近日稱,蒂莫西布朗體內再無檢測到HIV病毒的記錄。這應該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結果。自愛滋病病毒1981年被發現以來,世界上還從未有任何一位病人被治癒。 

愛滋在他體內寄居了10年
奇跡發生在德國柏林的夏洛特醫院,故事主角是美國人蒂莫西布朗。他自從2000年被查出感染愛滋病後,就一直在這裏治療。他的對手則是30年前被發現之後迅速肆虐全球,殺死了成百上千萬病人的愛滋病。
在布朗治癒前,它已在他體內寄居了10年。在積極的治療下,愛滋病毒並沒有經常找布朗的麻煩。但不幸的是,在2007年,這個倒霉的男人被確診為嚴重的骨髓性白血病。在兩種“絕症”的夾擊之下,他幾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愛克哈德 迪爾是布朗的主治醫生,他想通過一次骨髓移植同時解決這兩大難題,實現一箭雙雕。

治白血病順便治好了愛滋
夏洛特醫院臨床主任醫生愛克哈德 迪爾,這個主攻血液學和腫瘤學的醫生決定進行一個大膽的嘗試。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的一些科學家曾經發現,有一些人天生不會受到愛滋病毒的感染。這些人群的幸運之處就是缺失CCR5基因。布朗非常幸運,在與他配型成功的60名骨髓捐獻者中,就恰好有一位缺失CCR5基因的人!
然而2007年2月,當布朗接受移植手術後,捐獻者的骨髓開始在他的體內運作,新生成的細胞具有CCR532缺陷型基因。奇跡一個接一個的誕生。迪爾醫生發現,隨著骨髓不斷地造血,布朗的白血病逐漸康復,而且體內新生成的細胞具有令人興奮的基因缺失!布朗體內的愛滋病病毒在慢慢地消失。
2009年,夏洛特醫院的醫生們在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把布朗的狀況描述為“通過骨髓移植長期控制了愛滋病毒”。

“布朗奇跡”絕非易事
科學家表示,這個德國病人被治癒的過程就像“被閃電連續擊中好幾次的小概率事件”。一個被愛滋病毒感染的白血病患者,一個對愛滋病毒“免疫”的骨髓配型,一個能付得起巨額醫療費的錢包,這些要素缺一不可。
目前,幹細胞或骨髓移植常用於癌症治療,但沒有人知道這種手術需要承擔多大的危險。它涉及利用強力藥物和放射物摧毀人體原有的免疫係統,然後輸入捐獻者的骨髓,以重造一個新的免疫係統,而這種療法及其引發的併發症很有可能提高死亡率。
弗羅裏達疫苗和基因治療研究所科學部主任說,我認為我們已經離病毒越來越遠,離治癒越來越近。治療主要有兩種方法。其一是所謂的“殺毒治療”,即從患者身體裏消滅愛滋病病毒,其二是功能性治療法,不會消除病毒本身,但是能讓患者在不服用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過正常人的健康生活。

揭秘 基因療法攻克愛滋之謎
研究人員推測,布朗之所以病情得到控制,是因為在他的兩個CCR5基因中有一個具有遺傳性的突變,這促進了基因療法的功效。
但是布朗的經歷促使科學家們在修改患者的基因密碼上更加努力,目的是使患者細胞如CCR5突變型基因天生就對愛滋病病毒免疫。這個努力已經在布朗身上實驗成功。
現在桑加莫生物科技公司已經開始這樣做了,正在開展一項從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身上採集細胞,嘗試用這種基因治療法來治療這些患者們,然後再重新輸回到病人體內。這種治療法通過引誘血細胞生產出鋅指核酸酶,這種酶可專門針對CCR5基因,破壞其功能。
輸入患者體內,一個月之後,患者將根據實驗,不再服用抗病毒藥物3個月。如預期一樣,病毒數量不再增長,且開始下降,在實驗最後階段,降至潛伏期一樣無法檢測出病毒來。患者的免疫細胞也開始增長。

文章出處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12/06/c_122386318.htm

延伸閱讀
111129 New York Times 紐約時報:New Hope of a Cure for H.I.V.
http://www.nytimes.com/2011/11/29/health/new-hope-of-a-cure-for-hiv.html?pagewanted=all
101208 Blood (血液期刊原始論文)︰Evidence for the cure of HIV infection by CCR5Δ32/Δ32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ttp://bloodjournal.hematologylibrary.org/content/117/10/2791

2011-12-07

【台灣/治療副作用新解】111205 台灣立報:愛滋脂肪移位新藥 盼納健保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愛滋感染者經常會出現脂肪移位現象,導致臉頰乾枯消瘦,影響愛滋感染者的社交生活。目前已經有新藥可供治療愛滋感染者脂肪移位,露德協會理事楊惠中指出,健保可考慮納入給付。

愛滋已可有效控制
台灣自1986年發現第一例本土愛滋病例,到目前已經邁入第26個年頭。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愛滋感染者人數為2萬2,491人。由於歷經醫學科技的發展,愛滋感染者的壽命與一般人並無差異。自從何大一於1995年將雞尾酒療法(HARRT)應用於臨床之後,愛滋病患者的死亡率大為降低。20多年前的感染者,現在還生活至今。愛滋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雖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藥物可有效控制,社會對於愛滋感染者的接納程度也愈來愈高。

脂肪移位恐影響社交
然而,如果感染者在服用合併療法2年以上,常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分布改變症候群(俗稱脂肪移位)現象。臉部皮下脂肪喪失的現象最明顯。手臂、腿部、腹部、臀部的脂肪也會喪失,脂肪層越薄的地方越明顯。讓原本身體機能健全的愛滋感染者,看起來就像病人,影響愛滋感染者的社交生活,

新藥為感染者福音
目前在微整型醫學已經出現治療脂肪移位的藥物3D聚左旋乳酸(PLLA;又稱「Sculptra」),可用來治療淚溝、蘋果肌凹陷、未老先衰的臉頰細紋、脂肪留失部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公告Sculptra為愛滋病患治療脂肪移位之藥物,並全額以健保給付。

美國美容醫學會(AAAM)醫師黃仲立指出,年輕的脂肪不僅具有保溫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具有支撐及維持彈性的功能。一旦脂肪萎縮體積減少,不但會產生凹陷的老化跡象,也暗示大規模的組織老化正在進行。而3D聚左旋乳酸是透過刺激部位產生大量膠原蛋白以增加體積,透過產生大量具有彈性的膠原蛋白,可以重塑因脂肪移位產生的凹陷萎縮,能使皮膚具有拉提緊實的功能。

黃仲立指出,一個3D聚左旋乳酸療程費用約10萬元,效果約可持續25個月,但目前僅運用在醫美領域較多。楊惠中指出,國內健保可考慮對愛滋感染者部分或全額給付3D聚左旋乳酸療法,讓愛滋感染者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文章出處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3343

延伸閱讀
2011-12 康健雜誌:真實揭露10大熱門醫美風險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263&page=5
091101 感染科醫師羅一鈞部落格《心之谷》:HIV患者脂肪移位的成因和治療(一)
http://heartvalley.blogspot.com/2009/11/hiv.html
091102 感染科醫師羅一鈞部落格《心之谷》:HIV患者脂肪移位的成因和治療(二)
http://heartvalley.blogspot.com/2009/11/hiv_02.html

2011-11-27

【國際/新藥挫敗】111127 中央日報:陰道凝膠無效 愛滋病研究受挫

沈子涵/整理

 法新社華盛頓26日報導,愛滋病預防研究26日遭遇重大挫敗,研究顯示1種據稱能降低感染HIV風險的新陰道凝膠無效,造成1項臨床實驗被迫喊停。

 這令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設立的殺菌劑實驗網絡(Microbicide Trials Network)研究人員萬分詫異,因為先前研究看好這種含藥物tenofovir的凝膠能預防HIV。

 研究人員致力研發沒有不孕副作用的抗HIV凝膠或藥丸,讓非洲撒拉哈沙漠以南地區及其他保險套使用率偏低地區使用。

 南非愛滋病研究計畫中心(CAPRISA)首次實驗結果顯示,使用tenofovir凝膠的女性感染HIV機率減少39%,且定期使用凝膠的女性感染機率下降54%。

 CAPRISA於2010年公開這項成果,讓醫界充滿希望,期許新凝膠能減緩HIV/AIDS傳染、幫助女性保護自己。

 醫界原本期盼代號VOICE(Vaginal and Oral interventions to Control the Epidemic)的實驗結果能支持上述發現。VOICE於2009年9月開始,實驗對象包括南非、烏干達、辛巴威共5000名女性。

 然而,資料安全性監測委員會(DSMB)對VOICE實驗進行中期審查,認定凝膠沒有發揮效果,使得這部分研究遭到取消。

 今年9月,另1項同樣在南非、烏干達、辛巴威進行的tenofovir藥丸實驗因類似理由喊停,不過還有1項tenofovir增效藥物實驗仍在進行。

 研究者希利爾(Sharon Hillier)和麥高恩(Ian McGowan)表示:「目前研究會繼續進行,我們將繼續為參與研究的女性完成剩餘工作。」

 「我們渴望瞭解VOICE實驗中,口服和陰道tenofovir缺乏效果的原因是因為每日劑量、發炎還是有其他因素。明年下旬以前,我們不太可能完成所有鑑定。」

 希利爾對上述結果「震驚又失望」,並表示必須等到剩餘實驗跑完,才能進行更完整的分析。

文章出處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1741073

延伸閱讀
111125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美國國家衛生院新聞稿):NIH Discontinues Tenofovir Vaginal Gel in ‘VOICE’ HIV Prevention Study
http://www.nih.gov/news/health/nov2011/niaid-25.htm
100923 中央日報:研究:防愛滋凝膠實驗失敗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9&docid=101295981
100721 蘋果日報:女用防愛滋凝膠 可減5成感染率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676910/IssueID/20100721
110630 藥學雜誌電子報107期:新一代口服B型肝炎藥物: Tenofovir 介紹
http://www.taiwan-pharma.org.tw/magazine/107/022-026.pdf

2011-11-26

【國際/愛滋新知】111126 科技日報:美發現殺死愛滋病病毒的新化合物

美發現殺死愛滋病病毒的新化合物 有助於預防愛滋病及其傳播

本報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4日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能破壞愛滋病病毒(HIV)的新化合物PD 404182,測試結果顯示,這種小分子化合物能在HIV感染細胞之前將病毒殺死,從而可預防人類罹患和傳播愛滋病。最新研究發表在11月份出版的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抗菌劑與化療》雜誌網路版上。

    德州農機大學阿蒂麥克菲林化學工程系的副教授陳之蕾(音譯)領導的科研團隊和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學家,在篩選可對付C型肝炎病毒(HCV)的藥物的過程中意外發現了該化合物的。他們使用陳之蕾研發的一套篩查系統,篩查了數千種分子化合物,希望能“揪出”阻止HCV作亂的分子。結果發現,PD 404182不僅可抑制HCV病毒作亂,也對慢病毒起作用。隨後,他們用同為慢病毒的HIV進行測試後發現,這種化合物對HIV比對HCV更有效。

    最重要的是,PD 404182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機制,其殺死病毒是通過作用於病毒內的某些物質而非有毒的包膜蛋白,這意味著,在該化合物對付HIV時,HIV無法修改蛋白以增強抵抗力,而通過修改蛋白來增強抵抗力正是HIV非常難對付的原因之一。現在已知的抗病毒化合物都會同病毒膜相互作用,但PD 404182會避免與病毒膜相互作用。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人的細胞也擁有同樣的細胞膜,能破壞病毒膜的化合物也能破壞並最終殺死人的細胞,因此,不同細胞膜作用的PD 404182非常適用於對人進行臨床治療。

    “盡管這種化合物目前還無法用於治療愛滋病,但其具有巨大的潛力,可用於預防愛滋病並阻斷HIV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陳之蕾說。不過,她也強調,這種具有巨大的潛力化合物破壞HIV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同化學家合作改進其效果也非常必要。

    (劉霞)(科技日報)

文章出處http://www.stdaily.com/big5/kjrb/content/2011-11/26/content_387639.htm

延伸閱讀
111110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原始論文):PD 404,182 is a virucidal small molecule that disrupts hepatitis C virus an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ttp://aac.asm.org/content/early/2011/11/10/AAC.05722-11.short?rss=1

2011-11-09

【國際/愛滋新知】111109 新華網:英探明人體一種蛋白質阻止愛滋病病毒複製的原理

新華網倫敦11月8日電(記者 黃堃)

    英國研究人員日前在《自然》雜誌網站上報告說,他們探明了人體內一種蛋白質對抗愛滋病病毒的原理,並有望在此基礎上開發出新的愛滋病治療方法。

    此前美、法等國的研究人員曾發現,人體內一種名為SAMHD1的蛋白質能阻止愛滋病病毒在一些白血球中的複製,但對其中的原理並不清楚。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蛋白質能降解去氧核苷酸,而去氧核苷酸正是愛滋病病毒複製所需要的基礎。

    領導研究的米歇爾‧韋布說,愛滋病病毒的複製在愛滋病感染進程中是關鍵的一步,如能阻止病毒複製,就可有效遏制愛滋病的感染進程。研究人員未來可通過模擬相關生理過程,開發出新的愛滋病治療方法或愛滋病疫苗。
 
文章出處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09/c_111155177.htm

延伸閱讀
111106 Nature online(原始論文):HIV-1 restriction factor SAMHD1 is a deoxynucleoside triphosphate triphosphohydrolase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0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