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愛滋專題】141129 聯合報:世界愛滋日… 善待愛滋感染者/養寵物、被蚊叮 不會染HIV
2014-12-06【台北/座談】141214熱線爽歪歪系列講座年度壓軸場 >但唐謨:講座不聽愛滋電影不爽
2014-12-14【台灣/交友軟體】141210 不只是「陽性」、「陰性」–從交友 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不只是「陽性」、「陰性」 -從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感染者穩定服藥達到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降低的幅度可能出乎你意料之外
如果有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同志交友App- Hornet的朋友,最近可能收到了以下的系統簡訊 (有用Hornet的朋友快去查查看—順便看看有沒有天菜敲你!): 『我們希望你是第一個知道改善知道你的狀態(KYS)功能。今天,我們已經增加了兩個新的狀態選項在下拉選單:“陽性,無法檢測”和“陰性,暴露前預防”……我們希望您能體我們的努力,支持HIV/AIDS的認識和教育。』
“陽性,無法檢測”這是在說什麼啊?這樣的改變有何意義呢?
在交友檔案裡列出HIV狀態
對曾使用過拓網交友或是Fridae的朋友而言,在個人檔案中可以選擇性揭露自己HIV感染狀態已經不是新聞了。但是在智慧型手機興起後,男同志越來越常使用的同志交友app,大部分直到不久以前,仍未將使用者感染HIV的狀態納入(註1)。
Hornet在這方面算是比較不同的,玩過的朋友可能知道,在個人檔案中有「身體狀況」一欄 (在英文中為 “了解你的狀態” Know Your Status,簡稱KYS) ,讓使用者可選擇列出個人的HIV狀態 (當然要隱藏也可以)。如果你選擇陰性,需輸入最近篩檢日期,據說系統會自動定時提醒你去做篩檢,並更新檔案中的狀態,否則HIV狀態會改成「不確定」 (Unknown)。這樣的特色讓Hornet上市後還引發一陣「同志交友app應該在HIV防治上盡多少責任」的討論。(註2)
HIV狀態不是陽性與陰性二分而已
然而HIV狀態,不是應該列出陽性與陰性兩種選項就好了嗎?事實上,隨著醫療上的進步,不管在感染者的治療、或是未感染者的預防上,這幾年都有不小的變化。今年3月美國一篇發表在赫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的文章,標題就是《不只是陽性和陰性:五種HIV狀態,還加一種新的》,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對於HIV狀態,僅二分為陽性或陰性的時代,應該要過去了。(註3)
在他的建議中,HIV狀態的討論是可以更細一些,他把HIV的狀態由最安全到問題最多的依序分成:
1.陽性,病毒檢測不出
2.陰性,有定期檢驗,固定使用保險套
3.陽性,但不知道自己的病毒量
4.不清楚自己的狀態
5. (自己以為是)陰性
而新增的一種狀態則只適用於特定國家,那就是陰性,有在使用接觸前預防性投藥 (PrEP)。
很多人細看後可能會很驚訝:被他列成最安全的居然是HIV陽性但病毒測不到的身分! (衛生官員應該很不認同~) 這和許多人覺得和感染者發生關係多少會有風險的概念大相逕庭,究竟為何有此說法呢?
「病毒量測不到」 可大幅降低HIV 傳染風險—猜猜有多大幅?
所謂「病毒量測不到」,是指HIV陽性的感染者,在穩定服藥一段時間後,由於病毒複製被有效抑制,因此抽血檢查時血液中的病毒濃度低於儀器的靈敏度上限;此時感染者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不被病毒破壞,健康狀態和非感染者無異。雖然「病毒量測不到」不代表病毒已經被清除了,身體的其他體液(如精液)中仍可能測得到病毒,但是許多研究顯示,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
大幅降低到底是有多低?一系列相關的研究結果其實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在2008年初時,瑞士國立愛滋委員會首先發表宣言,認為穩定服藥、病毒量測不到達6個月,又無罹患其他性病的感染者,透過陰道交傳染HIV給性伴侶的風險「低到可忽略」,可視為不具感染力;這項宣言被國際稱為「瑞士宣言Swiss Statement」。2011年,一項針對異性戀族群的大型研究HPTN052發現,當感染者接受治療之後,病毒量降至測不到的程度,可以降低愛滋病毒傳染率達96%左右。在上述針對異性戀所做的研究後,2014年,一項樣本中有40%是男同志的PARTNER跨國研究,發表期中報告,這項研究中被納入樣本的伴侶,必須要至少偶而會發生未防護的性行為。研究頭兩年結果顯示:無論是男同志或異性戀,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均無將病毒傳染給他們的伴侶,但是要特別提醒:這並非最終實驗結果,這項研究的正式結果最終要到2017才會確定。
「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
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Partner研究結果公布後,於賀芬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本身也是公開出櫃感染者的他,提到了在親密關係中,感染者常要面對的煎熬:「身為一位感染者,我主要對疾病的恐懼是怕傳染給其他人,其次則是怕我揭露感染身分後可能要面對的拒絕。」要說嗎? 要怎麼說? 常是一項艱難的選擇。
也因此上述研究的結果,Duran指出至少有以下的意義:減輕了感染者肩頭重擔 (不再這麼擔心傳染給伴侶)、能夠建立感染者的信心,對於自身的HIV狀態能更開放的面對。他更想像了在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後,可能出現的理想世界 (摘譯):
「有了這項具指標意義的研究,是否每個人,特別是gay,會更願意去接受篩檢、了解自己的狀態,並對此一直都保持坦率、開放?
在理想世界中,環繞HIV的污名會消失,病毒量低到測不到可以是件性感的事,和陰性沒什麼兩樣;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定期篩檢會變成稀鬆平常。在這樣的夢境裡,正在接受治療並好好照顧自己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後,會覺得更有力量能出櫃感染身分,對自己能保持健康感到自豪。」
然而,Duran也指出,這樣的改變不會一夕之間發生,而他認為要改變的關鍵是除非感染者願意對自己的感染身分更開放,不再因污名而躲藏,否則這樣的改變不會到來。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個交友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
Duran也在文中提到,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代表可以丟掉保險套了,但他不這麼認為。的確,幾乎所有相關報導都會提醒:即便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對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而言,進行無套性行為前仍應考量:如病毒量會隨服藥習慣變化而改變—此時傳染風險也會因此改變、無套是否會被別人傳染性病而造成治療變複雜、是否會傳染其他性病給別人……等等。
美國和台灣畢竟有不同的脈絡,在台灣,感染者身分的出櫃仍要背負巨大的社會污名。所以短時間內或許不會很容易地在交友軟體上看到有朋友公開身分為「陽性,測不到」。
但如果有一天,你在交友App上真的看到了某個人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你會如何呢?你看到的,是病,還是健康?是不可知的風險,還是某種塵埃落定的確定性?你會迅速滑過,還是會開啟對話?
這些問題或許不容易回答,但交友App的改變,也許讓我們有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
(註1) 其它app有其獨特的方式介紹HIV狀態,如Grindr,設有不同的”Tribes”(族)讓使用者選擇其認同,在其中HIV陽性 (Poz) 也和熊族 (Bear)、皮革族 (Leather)…一樣列成一族。
(註2) 資料來自於美國的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the Body 網站上的文章《Gay Dating App Hornet Doesn’t Leave HIV Behind》
(註3) 作者Renato Barucco指出,所有衛教者都會建議大家在發生性關係前,最好能討論HIV狀態,這樣的開誠布公可以帶來更安全的性愛、更放鬆的約會、更貼近的親密感。然而實際情況中,很多人談論彼此HIV狀態是用很不敏感的問句:『你「乾淨」嗎? 』或是用很表象的縮寫:『DDF? (Drug & Disease Free?不藥、沒病齁?』,以及無資訊的答案 (「我很好」、「是啊,很乾淨」「陰性」或「陽性」) 這些討論常淪為無用而形式化。
延伸閱讀:
140908 TheBody.com: Gay Dating App Hornet Doesn’t Leave HIV Behind http://www.thebody.com/content/74946/gay-dating-app-hornet-doesnt-leave-hiv-behind.html
140327 Huffington Post:Beyond “Poz” and “Neg”: Five HIV Statuses, Plus a New One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renato-barucco/beyond-poz-and-neg-five-h_b_5039729.html
140311 Huffington Post: ‘Undetectable’ Is the New ‘Negative’?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avid-duran/undetectable-is-the-new-negative_b_4914910.html?utm_hp_ref=hiva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