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9

【U=U 懶人包】香港關懷愛滋:UVL(病毒數量達不可檢測)懶人包

SongYY說明:感染者如要達到 U = U 狀態,先要將其體內病毒量降至不可檢測程度(UVL)。你知道什麼是UVL嗎?HIV感染者患有性病會影響病毒數量嗎?病毒數量已達不可檢測是否意味著不需使用保險套呢?(小編偷偷先說:有別的事情要納入考慮喔!) 以上問題,香港團體關懷愛滋於2018年5月發表於Facebook的UVL懶人包,用十張圖片,「同你拆解UVL背後迷思」(請用粵語XD)。經同意後轉載於爽歪歪網站,特此「多謝晒」!

【一】不可檢測(undetectable)是甚麼意思?

不可檢測(undetectable)指的是「病毒數量達致不可檢測(undetectable viral load)狀態」,簡稱UVL。當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接受治療,他們體內的愛滋病病毒數量,可降低至「不可檢測」的水平。如果感染者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狀態,並不代表他已病癒或不再帶有愛滋病病毒。這只代表治療阻止了病毒在其體內繁殖。

【二】治療和 #UVL 在減少傳播方面成效如何?

研究顯示,UVL可令愛滋病病毒的傳播風險降至零。2項大型國際研究 PARTNER 和 Opposites Attract的研究結果發現,在超過1,000名單陽伴侶 (一對伴侶中只有一方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間發生的合共約75,000次無套性行為中,並沒有愛滋病病毒 傳播的個案。

【三】 假如我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我需要接受多久的治療,才能使我的病毒數量達致不可檢測水平?

超過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 在治療開始起計3至6個月內(或更早),可令病毒數量達致不可檢測狀態。治療在上述期間內的成效,主要視乎你開始接受治療前的病毒數量、T細胞數量、一般健康狀況,以及過去是否曾接受治療。

【四】假如我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我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的水平 ,我可以停止服用藥物嗎?

不可以。繼續接受並遵從治療,是維持不可檢測狀態,以及阻止病毒在你體內複製的關鍵。假如你停止服用藥物,那麼愛滋病病毒將再次影響你的免疫系統。你的健康將會變差,而你傳播愛滋病病毒的風險亦會急遽增加。此外,如果不遵從醫生制定的治療計劃,則會提高身體出現抗藥性的可能。

【五】假如我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我應該多久檢測一次病毒數量?

檢測病毒數量的頻率因應你的情況而定。基本來說,每三至四個月應進行一次檢測。最佳做法,是就這方面向你的醫生作出更詳盡的諮詢,以決定對你而言最好的安排。

【六】 我是一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患有性病會影響我的病毒數量嗎?

如果你並沒有接受抗愛滋病病毒的治療,那麼感染性病會增加你的病毒數量。譬如,感染梅毒會大幅增加病毒數量,增加你傳播病毒的可能性。因此,在感染性病後接受定期的性健康檢查,並檢測愛滋病病毒數量相當重要。不過,對於正在接受抗愛滋病病毒治療的人來說,性病似乎對病毒數量只有極小或沒有影響。

【七】我是一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果我無法達致不可檢測狀態的話,該怎麼辦?

並非所有人都能達致不可檢測狀態。這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特定的愛滋病病毒株(病毒的次分類)、免疫系統已遭嚴重破壞。但在大部分情況下,持續接受治療可將病毒抑制至極低水平,為你的健康帶來好處。與不接受治療相比,更大大減低傳播風險。

【八】病毒數量一旦達致不可檢測的水平,能一直維持同樣的水平嗎?

不能。病毒數量可能會出現波動及細微短暫的變化,但這些情況相當罕有。即使你記得服用藥物,我們仍然建議定期監測病毒數量,因為病毒數量可能受其他健康狀況影響。上述病毒數量波動若果出現,通常會是極小幅度的變化,一般來說不會影響你的健康,或傳播愛滋病病毒的風險。

【九】 我遇到了一個帥哥。他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而他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的水平。我們需要使用安全套嗎?

考慮與性伴侶(包括偶發性性伴侶和一夜情對象)是否使用安全套相當重要。儘管對方的病毒數量已達致不可檢測狀態,你仍需考慮其他事情:性病的傳播風險、對方上次是何時檢測病毒數量。

【十】如果我的伴侶 和我都是愛滋病病毒感染者,並且已達致不可檢測狀態呢?我們可以不使用安全套進行性行為嗎?

研究顯示,感染另一種愛滋病病毒株(病毒的次分類)的風險極為罕有。不過,你仍需考慮使用安全套,以降低感染其他性病的風險。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pg/ac.m2m/photos/?tab=album&album_id=1670171079685890

2018-11-25

【U = U 系列導讀】當「測不到=得不到」,你會……?

文/阿上(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編輯)

為什麼在某些國家,穩定服藥的HIV帶原者如果想和非感染者伴侶生育小孩,醫生會建議不用戴保險套、與伴侶自然受孕就好,不需人工生殖,也無須擔心伴侶有感染HIV的風險?

為什麼有醫生認為若單就HIV而言,當HIV帶原者穩定服藥時,即使無套做愛,也可以視為一種避免HIV傳染風險的安全性行為?

果上述兩個問題讓你覺得驚訝,你或許還不知道以下這個科學的事實:當HIV感染者穩定服用抑制HIV的藥物 (也就是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簡稱ART),而使體內病毒量降低到儀器也測不到的程度並持續六個月後,此時就算不戴保險套發生性行為,也不會將HIV病毒傳染給他人。

而這並不是個「新」聞。

2000年起,便陸續有學者注意到感染者服藥能降低傳染力。2008年,瑞士發表的《瑞士宣言》率先提出HIV感染者在接受ART穩定壓制病毒六個月之後,HIV傳染機率應微乎其微,迅速引發關注。自2011年起,幾個大規模且跨國的長期研究結果陸續發表,結果都一致:眾多樣本中,只要是病毒量低到測不到並已維持數個月的感染者,就算和伴侶偶有無套性行為,其伴侶沒有一人因此而被傳染。2016年,許多國家的團體共同推動的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將這個醫學事實簡化成一句響亮易記的口號:U = U, 也就是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測不到 = 得不到) 的簡寫。

不是低風險,而是零風險!

基於各種不同的理由,一開始對於 U = U 的倡議,其實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然而隨著新的研究結果發表、證據越來越多,不少原先保守觀望的立場也慢慢轉變。舉例而言,2016年時, U = U 在國際上仍是民間團體在宣導,對於感染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官方多半只願意承認「傳染力會很低」而不願提到「不具傳染力」。但在2017年9月,美國官方衛生單位CDC先是在一份給員工的公開信上表示:按處方服藥、並持續維持測不到病毒量的HIV 感染者,有效地不具有傳染給陰性伴侶的風險 。接下來除公開信外,我們現在已可在美國CDC官網的衛教網頁看到同樣的訊息,代表美國官方不但認可 U = U 的科學事實,也認為有必要向大眾宣導。無獨有偶的,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也在2018年7月推出新聞稿與衛教文宣, 強調感染者在測不到的情況下,是「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的。國際上對於「測不到=得不到」的認可已無庸置疑。

究竟 U = U 口號背後有哪些科學上的實證證據?這些研究是如何進行的?研究的發現又會對哪些層面造成影響呢?我們又可以怎麼面對?爽歪歪網站這幾年收集了一系列的文章,編輯成這次 U = U 專題,一方面有資料保存的用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讓這個議題有更多被討論的機會。

沒證據也敢發表?!瑞士宣言的劃時代意義

專題的第一篇文章,是2016年1月發表的《瑞士宣言:八年回首》。這篇深度好文仔細地回顧2008年時瑞士宣言發表的背景、當時帶來的衝擊,也詳列了宣言提出後陸續發表的科學證據,此外分析了儘管證據越來越充足,但是並非大家都能接受的原因。最值得推薦的是文中提到瑞士宣言在法律、生殖、增權等不同面向落實後所帶來的影響。文章作者之一的Pietro L. Vernazzaa醫師不僅是當年瑞士宣言的共同起草人,也甫於2018年世界愛滋大會會外會中接受社群頒發的終身成就獎。U = U 除了是科學上的事實,在科學以外的面向能有怎樣的擴散,相當值得探討。

【U=U專題】瑞士宣言:八年回首—剖析劃時代的瑞士宣言發表背景以及後續效應

從異性伴侶到同性伴侶:零感染!

說到 U = U 背後的科學證據,便不能不提到幾個重要的科學研究:以異性戀為主的HPTN 052、同時包括異性戀與同性戀伴侶的PARTNER(1)、以及以男同志為主的Opposites Attract與甫於2018愛滋大會上發表結果的 PARTNER 2。這幾個研究成果的發表,都有其重要的代表意義。舉例而言,HPTN052的結果,催生了國際上確認「治療即預防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TasP)」的方針。關於這些研究如何進行?樣本數有多少?結果又是如何?爽歪歪網站特別翻譯了四篇文章介紹,以提供有興趣了解研究細節的朋友參考。

這些研究由於是取樣研究,在科學上必須應用統計學來呈現結果。但是這樣的呈現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說「降低96%的風險」是否就代表「仍有4%的機率得到HIV」呢?系列中特別針對這樣常見的誤讀,譯介了the body 網站上的專文

2018-11-25

【U=U專題】瑞士宣言:八年回首—剖析劃時代的瑞士宣言發表背景以及後續效應

作者/Pietro L. Vernazzaa (瑞士聖加侖州傳染病與衛生醫院醫師,瑞士宣言發表人之一)
Edwin J. Bernardb (作家,英國HIV 正義網絡倡議者)
翻譯/ Marke (生命科學博士,長期從事科普寫作,熱線義工)
校閱/ 凱凱 (專職翻譯,熱線義工)
責任編輯/ 阿上(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執行編輯)

SongYY說明:

本文原載於2016年1月的Swiss Medical Weekly 期刊。文中清楚介紹了何謂瑞士宣言、其發表的背景,以及對各領域帶來的影響,相當值得參考。爽歪歪網站刊載的譯文,已經編輯將期刊原文略作編排,以利閱讀,標題也略做修改,特此說明。

  • 何謂瑞士宣言
  • 瑞士宣言造成的第一波效應
  • 為何「瑞士宣言」宣稱感染機率微乎其微?
  • 促使瑞士宣言必須盡快發表的因素
  • 八年過去,證據依舊
  • 儘管證據越來越充足,但是並非大家都能接受
  • 正面影響:瑞士不再起訴他人傳播、瑞士HIV感染者不再需要人工授精、醫療人員和感染者的增權培力
  • 年前,2008年1月30日,瑞士聯邦愛滋議題委員會(目前已更名為瑞士聯邦性健康委員會)發表了一份關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公告,隨後立刻命名為「瑞士宣言」。這份聲明談論了HIV感染者體內病毒,在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穩定壓制六個月之後的傳染性。雖然缺乏大規模隨機對照研究的結果,但是根據專家評估HIV接受治療之後的傳染性,委員會認為在這情況下的HIV傳染機率幾乎微乎其微。

    這份出版報告主要在提醒瑞士的醫生,告知他們是時候來討論感染者傳染性的新數據了。委員會發現在預防傳染的討論上出現了些分歧:部分醫生已經公開談論感染者在接受ART 後,他們所攜帶的病毒傳染性會變得極低,並且安撫感染者,不用擔心與穩定伴侶的無套性行為;然而其他醫生卻告誡已接受治療的病患,就算他們的性伴侶也是感染者,不使用保險套仍然有風險。

    事實上,儘管當時委員會就已經清楚了解到ART確實能夠降低傳染的風險,但是並未與感染者明說,也未大幅與外界溝通。根據當時的流行病學以及生物學知識,該委員會已經確認,在感染狀態相異的伴侶關係中,只要感染的那位充分接受ART治療,那麼HIV的傳染風險幾乎可以忽略。這篇報告那時的重點在於如何告知相異伴侶(一方為感染者,另一方則否)此訊息。

    瑞士宣言造成的第一波效應

    瑞士宣言的影響比預期還廣泛,而且沒有想到造成許多激烈的反應。這份報告僅以德文與法文出版,並且只當做瑞士醫生的資訊,規範該如何告知其病患和伴侶,但是,有人立刻以英文報導這份聲明,隨後吸引了國際媒體的注意。

    正面的評價主要來自於感染者族群,他們表示這份聲明「注重生活品質,甚至能夠幫助感染者回歸社會群體」。 另外也有人強調,此聲明首次清楚指出「ART可能有助於紓緩HIV感染者的罪惡感和焦慮感,並減輕恐懼,不需再擔憂可能將HIV病毒傳染給他人的刑事責任。」

    不過,卻有更多質疑的聲浪,主要來自醫藥與公衛領域。有趣的是,其中的兩大說法明顯相互矛盾。第一種說法認為,這項聲明的內容就算是事實,也不應該公開,因為恐怕會產生「風險代償」(risk compensation)或是「行為表現失控」(behavioural disinhibition)(譯註:指人在感覺安全的環境下往往更容易冒更大的風險),最終導致HIV與其他性病(STI)的傳染風險增加。另外一種說法則表示,儘管感染者的病毒量已受控制,但是他與其伴侶的性行為導致傳染HIV,這個風險並非可以忽略,尤其是對肛交來說更是如此。

    「告知病患這聲明恐怕會讓HIV的傳染失控」這樣的說法是否成立其實並不肯定,所以醫生只因上述的恐懼而向病患隱瞞此宣言的內容,此舉是否不道德呢?委員會認為HIV的防治資訊,應該要經過深度討論並加以區別。從一方面來說,各種不利的後果都應該要納入考量,像是風險代償以及行為表現失控。然而另一方面,使用錯誤或過時的認知來防治HIV病毒,也可能會傷害傳遞這些錯誤認知的醫生的公信力,破壞大眾對於公衛機構的信任,並損及醫病關係。在委員會發表這項聲明前,曾試圖找出證據,證明風險代償以及行為表現失控的負面衝擊,只是行為表現失控確實已經發生。根據保險套的使用研究即可看到此情況,還有男性間性行為的梅毒傳染數量在過去十年內快速上升,也印證此狀況。而在舊金山,HIV以及STI的流行病學相關詳細資料顯示,HIV的傳染數量並沒有隨著其他STI感染數量的上升而提高。

    不過,HIV的治療其實也是防治方法,這項聲明的批評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龐大正向效益。其中一個效益就是服藥的順從性,也就是規律進行ART治療。只要規律服藥,就能夠保護伴侶避免遭受感染,這種對大家都好的服藥順從性,就是因為知道完整的ART治療能夠壓制病毒傳染性。近來就有研究認為,這能夠增加服藥順從性,而且許多感染者也如此表示。事實上研究也發現,在2008年瑞士聲明發佈之後,不論是服藥的順從性或者是接受治療的感染者人數均立刻提高。 雖然不能夠說這是因為公開討論ART能夠控制感染風險的結果,但是至少直覺上來說,ART有助於降低傳染性的這項資訊,能夠幫助感染者更有意願進行ART治療,或者是增加服藥順從性。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瑞士感染HIV的人中,有85%都進行ART治療抑制病毒,這比例是全球之冠,顯示「瑞士宣言」對於治療和服藥的正面影響。

    [toggle title=”

    科學證據篇:為何「瑞士宣言」宣稱感染機率微乎其微?

    “]

    士聲明中,最常被誤解的就是在ART中感染風險估計的計算方式。其中一種誤解就是,缺乏隨機對照研究的數據,導致某些專家宣稱這聲明毫無根據。雖然這份聲明已清楚分析所有現有資料,卻礙於知識不足而無法被接受。過去也有類似狀況。在80年代中期已經告知大眾,HIV並不會藉由接吻或是非性行為的一般生活接觸而傳染,只不過缺乏足夠資料證實。事實上只有一份研究曾評估這個風險,調查了一百個日常接觸案例。當時研究機構能夠得出結論,宣稱與感染者接吻或是共同生活並沒有感染風險,原因就只是沒有這種案例發生。如果討論接吻的傳染性要像是在討論ART的性交傳染風險如此嚴格,那當時的研究結果就應該是在95%的信心水準下,還是有極少的感染風險,所以當時零案例的說法應該要改成,在95%的信心水準下,感染機率為0到30%。但有趣的是,從來沒有研究發現過接吻的風險。透過這單項研究,理論上應該要有30%的感染機率,因為信心水準僅95%而已,但是我們都同意,「完全沒有案例」就是「接吻是安全的」的最強力證據。

    一直到2008年,這種「完全沒有案例」的證據也出現在另一種情況,就是感染者接受ART治療抑制體內病毒後的傳染案例數量。換句話說,感染者體內病毒量經穩定抑制後,從來沒有獨立個案報告或是觀察性研究指出,他們的病毒曾經傳染給他人。事實上,如果傳染機率大於十萬分之一(每十萬次性行為會傳染至少一次),那我們現在應該觀察到至少一起案例。上面這個數據來自四個變數:HIV相異伴侶間無套性行為頻率(在所有匿名問卷中占25%)、接受治療的大量感染者(過去五年來超過40萬名分佈在歐洲或美國)、與固定性伴侶性行為的頻率為每個月三次(占所有受訪者的30%)、通報率在1%。事實就是,全球並沒有傳染的案例出現,這也許就是委員會最強而有力的證據了。

    另外很重要的是,委員會也整理了已發表或是前瞻性研究的結果,但是當時只有少許前瞻性研究評估,感染者接受ART治療之後的傳染風險。儘管這些研究對ART的觀察少於兩百年,結果依然很清楚,就是這樣的情境下沒有傳染的案例。

    受限於觀察的伴侶數目,在95%的信心水準下,上信賴界限外的機率最大值在100患者年(patient years)有1次機會。不過,這些研究的證據跟事實比較之後,「在ART治療後沒有已知傳染案例」這個事實還比較能夠說服人。

    就在瑞士聲明發布的同時,另一項指標研究HPTN 052正在進行,該研究方法為隨機對照,希望能夠了解ART治療降低傳染風險的程度。HPTN 052原本的研究結果預計要到2016年才會出現,但是由於下列的種種原因,委員會決定不要等HPTN的結果出來才發布聲明。從HPTN 052的實驗流程看來,倘若傳染率的結果有顯著差異,基於研究道德,這項研究計畫將會提早終止。而結果看來,HPTN 052證實在95%的信心水準之下,經過ART治療後的傳染風險在100患者年中小於0.3(也就是300患者年小於1),且事實上沒有觀察到任何傳染案例。因此,綜上所述,HPTN研究在完全沒有傳染案例的情況下,就只能證明95%的信心水準之下,感染風險最大就是每300患者年有1,而且這數據遠低於2008年委員會從事實觀察得到的結果。[/toggle]

    促使瑞士宣言必須盡快發表的因素

    就在瑞士宣言發布的同時,一項重要的科學研究HPTN 052才正在進行,該研究方法為隨機對照,希望能夠了解ART治療降低傳染風險的程度。HPTN 052原本的研究結果預計要到2016年才會出現,但是由於下列的種種原因,委員會決定不要等HPTN的結果數據出來才發布宣言。但為什麼委員會不等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結果?因為當時面臨了一些處境,委員會覺得等待HPTN結果出爐不僅不實際,甚至可能不道德。以下是委員會當時發布瑞士宣言最大的三點考量。

    第一,在瑞士,接受ART療法的感染者,就算體內病毒量已壓制住,但依然有幾位因為和非感染者無套性交,而被這不公正的刑罰定罪。在某些個案中,非感染者甚至了解感染者的狀態,知情且同意進行無套性交,但感染者還是被判刑。這類暴露在HIV病毒之下的起訴,法源依據是瑞士刑法第231條(散播危險疾病),可使感染者被判處18個月至4年的徒刑,加上最高八萬法郎的罰金,這可比其他非愛滋疾病的「散播罪」還要嚴苛。因此,委員會的法律專家認為應該要提出明確的聲明,防止這樣不公義的起訴。

    第二,委員會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相異伴侶打算生小孩,卻因為過度害怕受到傳染,無法選擇無套性交達成目標。1996年在聖加倫,我們開始和歐洲的醫學中心合作,提供生殖協助給HIV相異伴侶。就跟全球其它地方一樣,HIV陽性男性所提供的精子經過處理後,提供給HIV陰性的伴侶進行人工受精。在持續的追蹤會談中,我們在2000年代初期發現,所有男性HIV感染者體內病毒都受到完整抑制,另外就是他們伴侶認知的感染風險,高於我們的評估不少。在這種認知下,他們選擇了比自然受孕更貴、更花心思、成功率更低的方式。自2003年起,我們開始告知受試伴侶已知的感染風險極低(在每100 伴侶-年 只會發生一次,或更低),之後除了一對伴侶之外,剩下所有伴侶都選擇在安全措施下進行自然受孕(額外的安全措施包括限時性交、暴露前投藥)。

    這個經驗讓我們了解,HIV感染者(以及他們的伴侶)實務上可能會在接受廣泛的諮商,了解當時所知的感染機率之後,而做出不同的決定。如果我們沒有發布瑞士宣言,就會變成隱瞞重大資訊,而這資訊最終確實轉變了病人的生命。不幸的是,在世界各地,並沒有人公開談論,傳染風險其實低於大眾所認知的,甚至有些當局以及醫療院所依舊不提及此一資訊,即便他們清楚道德上有告知的義務。

    委員會發表瑞士宣言的第三個考量是基於當時大眾輿論對於風險控管的關注十分不平等。這也使得委員會在發表宣言的同時,順勢提倡共同決策觀念(而非把HIV防治責任全然加諸感染者)。前面已經談到,接受ART治療的感染者進行無套性行為,其傳染風險與接吻差不多,但大眾對於這兩者的風險認知差異極大,就算把事實數據攤在前面也一樣。更令人驚訝的是,防治單位在談到異性戀伴侶感染同為性行為傳染的C型肝炎時,採用極為不同的論述方式。儘管我們知道C肝病毒透過性行為傳染的案例不多,但是臨床已清楚記載異性戀伴侶之間的傳染案例。即便如此,美國疾管局依舊寫道:「HCV(C肝)感染者與其固定伴侶不需要改變他們在性行為中的措施。」

    八年過去,證據依舊

    現在,八年過去了,對於HIV傳染風險的理解仍一如當時發表宣言的醫師所相信的,改變並不多。重要的是,沒有感染者在接受ART治療後傳染HIV病毒,這依然是瑞士宣言最強力的證據。事實上,又過了八年依然沒有此類案例,這大幅增加當初那個論點的可信度,至少支持的證據增加了一倍。

    更重要的事情是,根據一篇社論,瑞士宣言刺激了這類個案相關的科學研究,例如HPTN052研究以及2016年正在進行的PARTNER前瞻性研究,這些研究結果讓我們相信,感染風險如果不是零,至少是非常接近零。然而,依舊有些學者使用上信賴界限(upper confidence limits)之外的傳染機率,去推論十年的風險,認為十年下來的累積風險極高。但如果這樣的估算為真,瑞士HIV世代研究中早應該觀察到幾個通報傳染的案例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對於這種純用數學方式去計算出來的結果,最好的解釋就是我們研究中的上信賴界限太高,與現實世界不符。

    [toggle title=”關於法蘭克福個案、HPTN052、PARTNER研究的更詳細說明”]
    在瑞士聲明發表多年前曾出現「法蘭克福案例」,但自那之後就沒有其他的案例通報。值得一提的是,法蘭克福案例紀載了一對伴侶間的HIV傳染,但是這傳染的時間點很有可能發生在治療開始之前,或是治療剛開始之後,這類案例並不在瑞士聲明的討論範圍之內,前面提到的社論也指出這一點。

    如上所述,HPTN052研究觀察到的感染案件,僅止於ART療法剛開始的時刻就傳染他人。如果只考量療法開始六個月之後的傳染風險,就像瑞士聲明所說明的,那這個療法的效度就會達到100%,亦即沒有傳染發生。這樣一來,研究中的觀察期就需要縮短六個月,而使得此一研究在95%的信心水準之下,上信賴界限之外的傳染風險評估也需跟著調整,而調整後的風險機率如上述為0.3/100伴侶年,比2008年委員會既有的研究證據還低了三到四倍。除此之外,正在進行的PARTNER前瞻性研究,其研究對象主要是曾進行無套性行為的相異伴侶,其中包含40%的男男伴侶,研究結果目前也是沒有新增傳染案例,為此類樣本增加了894個伴侶年 。這更讓我們相信,感染風險如果不是零,至少是非常接近零。

    然而,依舊有些學者使用上信賴界限之外的傳染機率,去推論十年的風險,認為十年下來的累積風險極高。Lasry等人使用這樣的策略,推算出某些類型的風險暴露傳染機率,比如異性戀相異伴侶,十年後的累積風險可能高達2%。如果這個估算為真,瑞士HIV世代研究中早應該觀察到幾個通報傳染的案例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對於這種純用數學方式去計算出來的結果,最好的解釋就是我們研究中的上信賴界限太高,與現實世界不符。
    [/toggle]

    數個研究團隊已經接受HPTN 052跟PARTNER的研究結果,認為異性伴侶間的無套性交是安全的,但這些團隊仍舊不認為,ART療法能夠預防男性與男性間無套性行為的性病毒傳染。然而,瑞士宣言中沒有出現傳染案例,同樣包括了男性間性行為,且過了八年,這項證據更為可信,或許對於男性間性行為更是如此,因為男男性行為在全球受到HIV病毒影響最大,因此對於男男性行為來說,「沒有案例出現」這個論述的正確度更高。

    [toggle title=”關於行為失控效應與性病的相關證據”]另外,對於瑞士宣言可能造成「行為失控效應」,以至於導致更多HIV感染者,這樣的擔憂是否還成立呢?根據瑞士HIV世代研究的結果,無套性行為在此聲明發布之後確實更加盛行,但即便如此,自2008年以後,瑞士新增的HIV感染案例數量還是逐年穩定下降。

    瑞士聲明嘗試以既有的證據,非常有信心地推論出「無感染風險」的事實,因此,研究中確實說明無法排除HIV與其他性病傳染之間的負面影響。然而,更近期的研究顯示,為顧及此一可能性而去做更多的安全測量,不是很重要。隨機對照的052研究以及PARTNER前瞻性研究,都沒有看到這個現象。Kelly等人的研究發現接受ART療法的病人,就算他們身上同時帶有其他細菌型的性病,直腸中HIV病毒的量依舊被抑制。[/toggle]

    儘管證據越來越充足,但是並非大家都能接受

    總而言之,過去八年的研究(包括一個隨機對照研究以及兩個正在進行的觀察性研究)都支持瑞士宣言的「無風險假說」,尤其是此一立論的基礎-沒有通報案例,隨著時間的累積顯得更有說服力。自瑞士宣言發表以後,此議題引發科學界大量討論,因此可以預期,外界會用更高標準來審查醫界,調查有感染疑慮的案例,將之公開並與2008年之前的案例作比較,因此,這八年的「無通報案例」理論上應該比2008年時更有說服力。

    但是有關當局對於此一立論仍持保留態度,像是疾病管制局(CDC)的想法。針對接受ART治療的患者和其伴侶進行無套性交,疾管局仍舊不認為那是安全的行為,因此也不建議臨床醫生與病患討論這件事。相反的,疾管局甚至提出相異伴侶不只是應該持續使用保險套,還應該給予接觸前預防性投藥(PrEP)作為額外安全措施。此一建議為了預防任何可能的HIV感染案例,並沒有考量成本及效益。…

    2018-11-25

    【U=U專題】HPTN 052研究:結果證實,HIV感染者若能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便能有效、持續預防愛滋病毒傳播

    圖片來源:http://www.natap.org/2015/IAS/IAS_31.htm

    到預防愛滋病毒(HIV)的傳播,最為人所熟知的方式,當然就是在發生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記得要正確且全程地使用,並搭配大量的水性潤滑液!)不過HIV其實是一種傳染力不高的病毒,需要有足夠的病毒量,才可能會發生傳染;也就是說,病毒會不會傳播,跟感染者體內的病毒量高低有很大的關係。

    最近的幾篇研究就發現,即使是已經確定診斷的HIV感染者,只要服用抗病毒藥物,將體內的病毒量壓得很低,那麼傳染給其他人的機率也會降到非常低。而且那些服藥後仍傳播病毒給其他人的極少數例子,都是體內病毒量還沒來得及壓低,或是治療失敗導致病毒量壓不下去。也就是說,只要感染者服藥,能夠讓病毒量降到「測不到」的程度,那麼傳染給別人的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以下就是這些研究的一些結果。

    HIV感染者如果立即開始接受治療,可大幅降低病毒傳播的機率

    2014年,一篇名為PARTNER的研究發表了期中報告;這篇報告的結果發現,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將HIV傳染給伴侶的機率趨近於0(詳見https://gplus.org.tw/archives/2720)。同樣地,另一項規模更大的HPTN052研究也得到了十分類似的結論。根據HPTN研究人員2015年7月在第八屆國際愛滋大會所發表的研究成果,HIV感染者一旦接受治療,便可以持續預防愛滋病毒透過性行為傳染給其他人。

    HPTN052研究於2005年開始進行,總共納入了1763對相異伴侶(也就是一方感染HIV,另一方未感染HIV的伴侶);這些相異伴侶分別來自九個國家中的13個地點,其中97%屬於異性戀伴侶。研究人員將這些伴侶分為兩組:若分到「立即治療組」,感染的一方在研究開始時便接受抗病毒治療;若分到「延遲治療組」,感染的一方要等到免疫力下降到一定程度(CD4 < 250 或發病有症狀)後才開始接受治療。

    Myron Cohen醫師是HPTN 052研究的計畫主持人,同時也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全球衛生和傳染病研究所的所長。他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證實,讓感染者接受治療並達到病毒量持續有效被壓制時,可以當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HIV預防方式。」對於HPTN 052研究的目標,他如此形容:「此研究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HIV感染者如果接受抗病毒治療,是否能預防HIV病毒透過性行為傳染給其他人? 2. 以長期的角度來看,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療是否對健康較為有利?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非常明確的Yes。」

    2011年,這項研究的期中報告便有了重大的發現:和「延遲治療組」相比,「立即治療組」中的感染方將HIV傳播給未感染方的機率,足足降低了96%!這代表立即治療的好處是如此巨大,所以基於人道考量,研究人員便讓所有延遲治療組的受試者都可以選擇,是否要開始抗病毒治療。此研究之後又持續了四年,一共有1,171對伴侶一直接受追蹤,直到研究為止。


    圖片感謝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性健康推廣部 FMS-Taiwan SCORA同意轉載

     

    極少數服藥仍傳播病毒的例子,都是因為病毒量未有效壓低所導致

    根據最終研究結果,當感染方接受治療且病毒量被有效壓低,HIV傳播給未感染方的機率降低了93%。值得注意的是,一共只有八對伴侶在服藥後仍將HIV傳播給未感染方,不過都是有原因的:其中四對伴侶的感染方才剛開始吃藥時,另一方就立即被發現也感染了,所以很可能是感染方的病毒量尚未有效被壓低,便己經把病毒傳播給另一方了。而另外四對伴侶的感染方在服藥後病毒量仍然測得到,代表治療其實是失敗的;這種治療失敗的可能原因包括感染方沒有完全遵照醫師指示服藥,或是體內的病毒具有抗藥性。

     

    [toggle title=”進一步分析結果-點擊展開“]HPTN 052的研究者也分析了治療前的「體內病毒量」、「治療後病毒量的下降程度」、「治療失敗」以及「抗藥性」等因子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如果治療前體內病毒量較高,則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才能有效降低病毒量,因此也比較容易造成治療失敗。此外,當治療失敗者的治療前病毒量較高時,產生抗藥性的機率也比較高。這些相關性究竟具有什麼臨床意義,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證實。[/toggle]

     

     

    Myron Cohen醫師說:「這些研究結果指出未來想要藉由服用藥物來預防病毒傳播時,應該要搭配其他的HIV預防措施,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在進行計畫時,若病毒量尚未降低到測不到的地步,應該儘量降低HIV傳播風險;當病毒量降低後應設法繼續維持。此外,也應該定期監測病毒量,才能及早發現治療失敗。」

    相較於PARTNER研究中有40%屬於男同志伴侶,HPTN052研究所納入的對象主要是異性伴侶。將兩項研究的結果搭配來看,可以發現只要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而且病毒量測不到,就不用太擔心在做愛時害別人被感染,無論你是跟同性或異性發生性行為都一樣。不過還是要提醒,預防愛滋傳播和保護非感染者的健康都不只是感染者一方的責任,而是性行為的雙方都要共同分擔責任。因此如果你是非感染者,擔心被傳染愛滋,但又不知道對方的身體狀態,那麼最能保護自己免於被感染的方式,仍然是採取安全性行為(也就是全程使用保險套+潤滑液)。

     

    參考文獻:

    M Cohen, et al. Final results of the HPTN 05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tiretroviral therapy prevents HIV transmission. Program number MOAC0106LB, Track C.

    SH Eshleman, et al.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partner infections in the HIV Prevention Trials Network 052 trial. Program number MOAC0106LB, Track C.

    J Fogel,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iral suppression and treatment

    2018-11-25

    【U=U專題】對病毒量測不到的大誤解:為何降低96%的風險不代表你仍有4%的機率得到HIV

    原文作者:Bruce Richman

    原文刊載時間:August 4, 2016

    節譯:高小龍 (熱線資深義工)

    SongYY 說明:這篇原載於theBody.com網站的短文,用簡單的數學回應 HTPN 052 研究結果常見的誤解,爽歪歪網站特別節譯了相關片段提供參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HTPN 052的最終結果中,一共只有八對伴侶在服藥後仍將HIV傳播給未感染方,不過都是有原因的:其中四對伴侶的感染方才剛開始吃藥時,另一方就立即被發現也感染了,所以很可能是感染方的病毒量尚未有效被壓低,便己經把病毒傳播給另一方了。而另外四對伴侶的感染方在服藥後病毒量仍然測得到,代表治療其實是失敗的;易言之,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傳染給伴侶的人數仍是0。研究相關細節可看爽歪歪網站翻譯的這篇

    破性與打破污名的證據顯示病毒量測不到的HIV感染者無法傳染HIV,雖然愛滋感染者與其伴侶歡慶此一風潮,但當人們錯誤傳達著感染者是十分危險時,這說法至少可以說是令人挫折。

    要打破35年來對HIV與HIV感染者的恐懼,感染者必須學習關於感染者的事實並警覺於感染者的訊息。預防取得行動(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將在2016年8月之後啟動精準性守門員(Accuracy Watchdog)來協助此事,但在此同時,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誤解沈重地懸掛在我心頭:

    「當你聽說HIV治療的效果可以降低傳染風險,你可能聽到統計數據,如『降低96%的風險』。這個數字很常出現並且時常遭到誤用。」

    背景資料如下:

    HTPN 052此一重要的研究發現,較早開始治療的HIV感染者傳染病毒予其伴侶的風險可降低96%。這是一個好消息,但此資料並非根據已經達到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們。96%的數據是根據可測到病毒量的感染者的傳染情境。事實上,根據該研究,病毒量測不到可降低風險達100%。

    不只是愛滋(Greater Than AIDS)使用此一數據,不僅不夠精準同時錯誤理解為高出許多的風險,這樣是有害的。

    以下是此數據如何遭到誤用的絕佳例子:

    美國最有影響利的愛滋資訊傳遞機構之一:不只是愛滋(Greater Than AIDS,GTA)在他們先鋒的#HIVBEATS系列影片中犯了這個錯誤,在Davey Wavey的病毒量測不到的影片中:

    Davey Wavey:「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可大幅降低將病毒傳染他人的機率達96%。」(更新:當我發表這篇文章之後,不只是愛滋已經移除了該影片。)

    所以,Davey所實際傳達的訊息是:「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是較低風險的—這真是太棒了—但仍然是有風險!」

    事實上,如果Davey的準確腳本是根據GTA所引述的相同研究,他應該要說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可降低傳染給他人的機率達100%」!或者只要說「無法傳染病毒」。

    即便96%是正確的數據,人們通常也不懂降低96%的風險是什麼意思。

    小測驗(如果你真的想要懂這數學算法):一個沒有感染HIV的0號跟一個治療愛滋中的1號發生性行為,並且內射在體內,這是最高風險的性行為。並未限定1號的病毒量為測不到,所謂的降低96%的風險是?

  • 每次4%:每25次會有1次傳染機會
  • 每次0.06%:每1667次會有一次傳染機會
  • 答案是:(b)。這是零號與未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感染者進行內射的原始風險再降低96%。首先,你必須知道此情況下每次性行為感染HIV的原始風險,每次性行為的機率為1.43%,然後再計算降低96%風險,算式如下:1.43%(對方未使用ART的每次性行為)×96%(風險降低)=1.37%;1.43%(對方未使用ART的每次性行為)-1.37%(降低的總風險)=0.06%(對方有早期治療的每次性行為風險)。

    問題在於大部分的人看到96%就錯誤假設:「仍有4%的風險!」

    GTA正在使用此一數據,不僅不夠精準同時錯誤理解為高出許多的風險,這是有害的。

    我們處在對抗HIV汙名的戰爭中,正確並且有意義的描述風險對於感染者們如何被他人感知與自己感知是很重要的。在全世界各種形式與感染者的性與非性的互動中,爭執對於感染者造成他人「危險」的訊息反覆發生,這狀況使得感染者即便在沒有確切傳染風險的狀況下仍易感於所有形式的傷害與不公義。然而,因為媒體(如不只是愛滋)如此誤用研究發現,人們仍認為感染者十分的危險。

    原文出處:http://www.thebody.com/content/78091/big-undetectable-mistake.html?ap=2009

    2018-11-25

    【U=U專題】什麼是U=U懶人包/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性健康推廣部製作

    SongYY說明:這是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性健康推廣部 FMS-Taiwan SCORA 在2017年世界愛滋日(12月1日)推出的懶人包,言簡意賅的介紹了 U=U的定義與證據,還有背後的意義,脈絡清晰,並有許多重要的提醒,讓你不用3分鐘就可以有初步概念喔!
    感謝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性健康推廣部 FMS-Taiwan SCORA同意爽歪歪網站轉載,特此誌謝。


    今天的主題是U=U,究竟兩個英文字加上一個等號是甚麼意思呢?點開懶人包,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小編/去海編
    參考資料:
    (1)甚麼是U=U https://goo.gl/yjNk8y
    (2)HPTN052 https://goo.gl/dPXd5b
    (3)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 https://www.preventionaccess.org/faq
    (4)露德協會聯署全球U=U共識 https://goo.gl/yjNk8y 


    U=U的全名是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根據最新的研究證據指出,穩定接受抗病毒療法 (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 的愛滋感染者,其血液中的病毒量若持續六個月以上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時,其性行為傳播愛滋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甚至不存在的 (negligible to non-existent)

    【備註1】
    「可忽略」的定義為:微乎其微或未達需要考量的顯著程度)

    【備註2】
    無套性行為不會傳染愛滋的研究證據來源為PARTNER study、Opposites attract study,此兩項研究會在下面幾頁的懶人包說明。


    在開始使用抗病毒治療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後,病毒量會在24週到48週後降低到40~50以下(單位:copies/ml),在這之下我們就會稱這樣的病毒量為測不到。
     
    測不到病毒代表病毒量低於儀器的靈敏度,但體內依然可能有HIV病毒,所以還是需要持續接受ART抑制體內的病毒數量。


    最一開始討論的開端是來自瑞士醫學公報刊登的研究報告,此研究報告由希薛爾醫師(Bernard Hirschel)主導,其中指出如果感染者符合以下三個條件,透過性行為傳染愛滋病的機率會降到十萬分之一以下:
     
    第一,感染者完全遵照醫囑服藥
    第二,感染者的病毒量連續六個月都維持測不到
    第三,感染者沒有其他性病。


    緊接著,在2011年的時候全球性的臨床試驗計畫HPTN 052公布了初步研究成果,顯示不用滿足Swiss statement,只要即早接受ART即可以降低96%的感染率。
     
    在此計畫中包含1763對HIV血清型不一致的配偶(其中97%為異性戀配偶),研究將受試者分為即早治療和延遲治療(CD4 cells數量顯著下降才開始治療,大概低於350-550 細胞/立方毫米),在2015年最終的研究結果中顯示,即早治療組可以減少93%的愛滋感染率,其中有8組的配偶被感染,一半的原因是他們在病毒量尚未被抑制前即被感染;另一半則是因為ART治療失敗而導致血液中病毒量未下降。
     
    此研究揭示了即早接受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愛滋感染的風險。


    2016年的7月,PARTNER Study帶來了更振奮人心的消息,此研究中沒有任何一組受試者感染愛滋,其中包含548對異性戀伴侶,340對男男性行為伴侶,共進行了58000次無套性行為。
     
    研究結果顯示,只要病毒量維持測不到,性行為傳染的機率趨近於零(因為沒有陰性受試者感染,研究上只能寫趨近於零)。其中11個陰性受試者有轉陽性,但後來經基因分型分析表明傳染者是其他人。
     
    最後,最新的跨國研究Opposites Attract study也指出,研究的陰性受試者沒有任何一位被感染,其中包含近17000次的無套男男性行為。這些研究都給予了強力的證據去支持U=U的這個理論。


    在近幾年的愛滋防治中,已經開始推廣治療即預防(Treatment as Prevention,TasP)的概念,改變以往愛滋病防治ABC(節育Abstain、忠實性伴侶Be faithful、使用保險套Condom)的觀念,顯示只要持續使用ART降低感染者的病毒量,就可以減少傳播愛滋病的風險。
     
    U=U即是此方向的延伸,在這個最新的研究證據之下,治療即預防的概念變得更加有力。


    整體來說,U=U代表只要感染者有持續接受ART,就不會傳染愛滋病,也讓他們有更加充分的理由接受治療且不會被他人懷疑是否傳染愛滋。
     
    同時,如果U=U的概念能夠廣泛的被大眾和醫療人員所理解,也能夠增進社會對於愛滋病的去汙名和政策上的調整,營造一個對愛滋病更加開放且友善的生活環境。


    但也要注意,U=U的概念目前只適用於性行為傳染,針具感染的感染風險目前還尚未被確認。另外,也要注意無套的性行為依然有可能得到其他性傳播疾病或非預期懷孕,搭配保險套可以有效的防止這些事情的發生。

    原始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FMSTaiwan.SCORA/posts/1576369445756734

    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性健康推廣部 SCORA 介紹

    性健康推廣部,長期關注同志與婚姻平權、性別平等、性病防治及患者權益等議題。
    我們相信,醫學生除了學習治病救人的技能外,各有社會責任,關懷社會的性別議題,理解並爭取同志、第三性在社會長期被忽視的權益,呼籲社會正視並思考性別平等的意涵。…

    2018-11-25

    【U=U 專題】以男同志為主的 Opposites Attract 跨國研究:結果再次表明病毒量測不到的HIV感染者,不會傳染病毒給伴侶

    編譯/阿上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執行編輯)

    年來數個跨國研究均顯示,服藥穩定、病毒量測不到的HIV感染者,就算在偶而有無套性行為的情況下,依然不會將HIV傳染給他的伴侶。其中已發表的研究包括了HPTN 052以及PARTNER第一期研究。然而HPTN 052完全以異性戀伴侶為研究對象,PARTNER第一期雖同時招募異性戀伴侶與男同志伴侶進行調查、但仍以異性戀樣本居多。為了收集更多男同志相異伴侶的數據,了解在男同志相異伴侶中,感染一方服藥究竟能降低多少傳染伴侶的風險,澳洲雪梨的新南威爾斯大學科比研究所 (Kirby Institute) 自2012年開始進行了一項名為Opposites Attract的跨國研究計畫,除澳洲外,他們也與泰國與巴西則分別與當地的研究機構合作招募研究對象與收集資料。計畫主持人Andrew Grulich博士在2017年七月,於巴黎召開的第九屆國際愛滋社群研討會(IAS 2017)上,向國際發表了他們的結果,完整論文則將會稍晚發表於學術期刊。

    以男同志為研究對象進行追蹤篩檢與問卷調查

    計畫中總共招募了358對伴侶間有進行肛交的男同志感染相異伴侶 (一方為HIV感染者,另一方為非感染者)。其中有158對來自澳洲,105對來自泰國,96對來自巴西。澳洲的研究自2012年初開始,泰國與巴西的研究對象則自2014年5月加入。招募的條件中並未限制陽性的感染者必須已經接受藥物治療、或是病毒量已達到測不到,也沒有限制伴侶肛交時是否使用保險套,此外也開放陰性的一方可以使用暴露前預防性投藥 (PrEP);易言之,研究對象中,有些陽性伴侶尚未開始服藥,伴侶間也未必都進行無套肛交,陰性的一方可能同時有使用PrEP來保護自己。研究者認為這樣較符合真實狀況。

    這些參與研究的伴侶被要求每年至少要回訪合作診所兩次。在每次受試者回訪時,陰性(未感染)伴侶會進行HIV與性病的篩檢,而陽性(感染者)的一方則進行HIV病毒量的測量與性病篩檢,其中病毒量低於200 copies/mL被定義為測不到。另外雙方都要填寫有關性行為的問卷。所有的追蹤調查於2016年年底結束。

    扣除掉沒有繼續參與回訪者後,共有343對相異伴侶納入最後的統計中。這些伴侶平均參與研究的期間為一年半。若將每對伴侶收集到一年的資料稱為一個追蹤伴侶-年份(couple-years of follow-up)的話,本研究共收集了591個追蹤伴侶-年份的資料。

    研究對象的服藥與性行為

    在研究開始時,79.9%的陽性伴侶方正在進行抗病毒藥物治療,77.9%已經達到病毒測不到*。研究過程中,一直維持測不到的陽性伴侶佔了75.2%。

    在性行為方面,研究期間73.8%的相異伴侶彼此間有過無套肛交,在研究數據中佔了318個追蹤年度,若以訪談收集中的次數數據來說,共有16889筆伴侶間無套肛交的紀錄,其中陽性方所扮演的角色top與bottom都有,top佔了約1/3。有0.9%的無套肛交發生在陽性方病毒量仍測得到時,1.7%的無套肛交發生在陽性伴侶剛開始服藥的前六個月4;因此整體來看,大多的無套肛交仍發生在陽性伴侶服藥且病毒測不到的時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受試者中,研究期間有57.4%的受試者曾與伴侶外的對象肛交過,如果單看陰性方則發生關係外性行為比例有63%,與關係外對象無套肛交的比例則是38.5%。

    為了分析接受藥物治療與是否造成HIV傳染間的相關性,研究者針對上述16889筆紀錄加以分析,發現其中有5000筆左右的無套肛交紀錄中,陰性的一方在當時有使用PrEP,由於這將無法判斷保護效果是來自於陽性方服藥控制病毒、還是陰性方PrEP的成效,在最後分析時,這將近5000筆紀錄被排除,僅以剩餘的約12000筆紀錄作統計分析。

    被伴侶傳染而得到愛滋的人數:0

    在研究結束時,相異伴侶原本陰性的受試者,雖然有三位在研究過程中感染HIV,但是經過病毒株分析,病毒株與伴侶體內者不符合,是來自關係之外的性行為。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一位陰性伴侶感染HIV。

    這也代表著研究期間,16889筆伴侶間無套肛交紀錄,並沒有造成任何陰性感染者自陽性伴侶感染到HIV。這樣的保護效果,有一部分可以歸功為PrEP;但由扣除PrEP使用者後的約12000筆無套肛交紀錄,仍然沒有感染紀錄,顯示在男同志族群中,感染者穩定服藥的確具有保護伴侶不被傳染的效果。

    可以和HIV做為對比的是其他性病的感染率:整體來看,有14.3%的陽性伴侶、11.7%的陰性伴侶在研究期間感染了其他性病。性病的發生似乎並無增加HIV傳染的風險。

    安全性行為定義的重新思考

    雖然實際實驗結果沒有觀察到任何感染發生,但是在統計學上考慮到取樣不一定能代表群體全部,仍會計算出一個可能機率的區間。根據研究中的樣本數,進行統計學估算的話,研究者推測感染相異伴侶中,病毒測不到的陽性方傳染給陰性伴侶的機率,統計學上機率落在每年0%~1.56% 間。然而同時考慮另兩個相似研究:HPTN052以及 PARTNER研究結果中,沒有任何一個病毒量已達測不到的陽性感染者將病毒傳給陰性伴侶,研究團隊認為:病毒量受到控制的感染者,幾乎不可能傳染病毒給人。他們在官方網站公布的研究概要說明中這樣表示:

    如果把PARTNER和Opposites Attract 研究加起來,共有34911筆男同志相異伴侶間的無套肛交紀錄 (已扣除PrEP使用者),研究結果讓我們有信心地可以這樣說:在病毒測不到時進行無套性愛,是安全性行為的一種。

    然而研究團隊也提醒:感染者在開始抗病毒藥物治療的前六個月,通常要花一些時間才能讓病毒量降低到測不到。這段期間最好使用保險套、或是陰性伴侶配合PrEP。而已達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仍需規律服藥、避免漏藥,才能繼續維持測不到的狀態。另外檢測與治療性傳染病也相當重要。

    參考資料:
    1. HIV treatment prevents HIV transmission in male serodiscordant couples in Australia, Thailand and Brazil. IAS2017大會報告摘要。
    http://programme.ias2017.org/Abstract/Abstract/5469
    2. FACTSHEET: Results of the Opposites Attract Final Analysis. 官網研究概要說明
    https://kirby.unsw.edu.au/sites/default/files/kirby/news/Final-Analysis-Factsheet_20170711.pdf
    3. Yet Another Study Finds No HIV Transmissions When Viral Load Is Undetectable. POZ 網站報導 2017-07-25
    https://www.poz.com/article/second-study-finds-hiv-transmissions-viral-load-undetectable_IAS
    4. International study of gay couples reports no transmissions from an HIV-positive partner on treat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