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3

【精選/影評】100503自由時報:郭力昕 > T婆情欲的政治化

作者:郭力昕

《T婆工廠》是我近年來看到最好的紀錄片之一。如同另一位長期投身工運、近年以影像做為運動形式的郭明珠,看待她幾部工會紀錄片時不以導演自居,《T婆工廠》的導演陳素香,也謙沖地稱此紀錄片為「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的集體製作。這部由拍片當時的TIWA理事長陳素香企畫、掌鏡的作品,從傳統概念上,是一部「業餘」紀錄片。然而,此片在內容與議題本身所呈現的極大豐富性,以及,在這個由專業社運者所生產的「業餘」紀錄片裡,讓我們必須開始正視的一種「業餘美學」裡的政治性,都值得大書特書。

這篇短文無法關照影片的每一個精采的面向和動人的細節,我只能先強調此作於我而言的一個最重要的面向:《T婆工廠》充分政治化(politicize)了來台菲律賓移工女同志的情欲經驗。這是一些專業紀錄片導演在許多溫馨好看的作品裡、一直沒有做到或做好的事情,而讓一位「業餘導演」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漂亮!《T婆工廠》好看感人,充滿趣味、歡笑與眼淚,但它們毫不減損或淡化影片的政治性話語和企圖。事實上,它的政治話語,乃緊密結合在這些笑與淚之中。

在「愛的故事」中揭問

協助「飛盟」菲籍移工爭取資方積欠酬勞,並轉換雇主的TIWA核心成員吳靜如,在其深刻的紀錄文字〈她們是我見過最英俊的女人——記《T婆工廠》〉的最後,憶及她於2007年同志大遊行的場子上、陳述移工拉子在台灣的痛苦處境時,發現台下數千名沉浸於此大型歡樂派對氣氛中的男女同志們,並不感興趣。儘管同運在台灣搞得有聲有色,也需要我們繼續堅定支持;但依上述經驗,台灣的同運似乎尷尬地仍大抵局限在一種中產情調裡,缺乏足夠的階級與族群內容。我曾看過某些年輕紀錄者的女同影片,也止於在一些青春美好品味優雅的中產女同伴侶、面對感情糾葛或同/異情欲矛盾等議題上打轉;讓人總覺得這些漂亮寶貝,以及紀錄者本人,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蒼白文藝氣味。

也有人看了《T婆工廠》的結局後,認為這種T婆關係,就像台灣女校裡的那些女同青年,只是情境式的感情或情欲,一旦環境改變,拉子關係或同志身分就隨之消失。這樣的類比看似有道理,其實也有問題。如果女校的某些性別環境或嚴格規定,讓學生有種身體或心理上的抑悶甚或禁錮之感的話,至少她們做為人與公民的自由,與經濟上的自由(尤其那些「貴族」女校學生),原則上還是有著保障的。

但是,在《T婆工廠》、與TIWA長期為外籍移工爭取勞動人權的訴求裡,我們看到為了家庭經濟到台灣的這些移工,工作環境普遍惡劣,雇主常見剝削,休假權缺乏法規保障,沒有選擇雇主的權利,還要隨時面對台灣社會裡個人的或制度性的歧視。當一個辛苦經營的感情關係,瞬間可因為被一種奴隸般對待的轉換雇主方式而勞燕分飛,或者因為必須海角天涯的移動到不同國家打工,台灣社會以至於這個世界,從來有沒有給予過她們機會與自由,去充分發展一個可能的穩定、長久的情愛關係?我們能否這麼輕率地、好整以暇地說,這些移工T婆的關係,只不過是一種因時或因地制宜的「情境式」情欲需要?

這即是《T婆工廠》最具有啟發意義的、將同志情欲議題政治化的內容。這部影片的政治性,不特別在於它是關於勞動階級或外籍移工的女同故事,或者影片中揭露了台灣政府對待外勞的制度性歧視等等這類訊息本身,而是在於當影片紀錄針對菲籍T婆的悲歡離合時,創作者不讓觀眾只是落入她們甜蜜、笑鬧、或悲傷的情緒框框裡——如果只是要如此,以討觀眾更多的眼淚與笑聲,就這些材料而言,是何其容易。《T婆工廠》希望把我們拉進這些「愛的故事」裡,同時讓我們看到故事的脈絡、笑淚的由來、問題的視野。這就是紀錄片的政治性。

思考剝削現象之因由

《T婆工廠》給觀眾的啟發與思考,並不止於此。我們看到一群原本只是要來台灣打工賺錢的菲籍勞工,如何在為爭取自身權益的過程中,學會集體抗爭、包容彼此的歧見、和團結行動的意義。有人沒想到自己在菲律賓學校念書時,都不曾加入其他同學的抗爭,反而在台灣實踐了為權利而爭的行動;有人發現通過這個抗爭的過程,為未來自己的同胞爭取了較好的勞動條件,使自己的犧牲與在台灣的日子,有了多一層的意義。紀錄者讓我們了解,只要有方法與決心,無論如何弱勢的群體,都有自我培力、改變現狀的可能。

此外,當一個社會,如影片旁白者萬芳在一段推薦文字裡的提問:「為什麼在人情味濃厚、對外國人友善的台灣,有著這樣粗魯無禮的對待」時,我們確實應該藉著《T婆工廠》、和TIWA多年來對移工議題的揭示,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台灣社會對待外籍移工的剝削與歧視,只是剛好有一些自私苛刻的雇主,和一批無感於現實的政府官員?或者,台灣這人情味濃厚、禮貌和公德也與日俱增的社會,同時也一直還是華人文化優越感與中心意識根深蒂固、對不同(且被認為比自己低下)之膚色/種族/文化/階級有著根深歧視、唯獨崇拜白人文化並深感自卑的民族?如果是後者,則恐怕我們每一個人,都得重新清理或「清洗」自己被中華文化潛移、內化到意識深層的優越感與階級偏見,再來談應該怎麼對待一個「人」。

原文刊載於:2010/5/3自由時報副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3/today-article1.htm

2010-05-03

【台灣∕活動】100503聯合報台大同志甦醒日 戴著眼罩高呼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6年,各大學通識課的性別課程仍嚴重不足,性平會也功能不彰,連台大明明該是名列主委的校長主持,都常由教授代勞。第15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團隊昨天齊聚台大校園,為台大精神標誌傅鐘戴上黑眼罩,高呼「去除性別盲!」

校園同志甦醒日團隊指出,依現行性別通識課規模,台大能修到課的學生,100人中僅6人,東吳更因無性別通識課,無人能修,呼籲各校性平會應加強運作,督導廣設性別課程,並列為通識必修。

校園同志甦醒日團隊透過北部10所大專同志社團成員,調查各校性別課程及性平會運作狀況,發現台大、政大、輔大、世新的性別相關課程每年雖有30門以上,但交大、文化、海大及東吳不足15門,而且各校都有許多課鎖定婦女或婚姻,並非同志議題,與性別多元教育有距離,對外系開放名額也有限。

通識課中的性別課程更少,台大4門,海洋大學3門,東吳掛零。政大雖以11門課、38%的學生能修到課,成為各校性別通識課之冠,和普及化仍相距甚遠。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范雲指出,性平會資源長期不足,是最大困境,以台大來說,連身為主委的校長,都很少親自主持。日前台大學務處保健中心為推廣多吃水果,一度要辦「水果妹」票選,即是學校官方也獨尊主流美的「性別盲」例證,可見即使是被認為校風最自由的台大,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校園同志甦醒日團隊也將在各校廣開藝文展、影展、座談會,並於5月22日在Luxy舉辦男女同志舞會,29日在西門町舉辦同志嘉年華,邀參與者同戴面具,象徵同志在日常生活中的被迫隱藏。這也是首次由學生策畫的同志嘉年華。
 
 
 
新聞來源:2010.05.03 03:24 am聯合報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5573856.shtml
2010-05-02

【台灣∕反歧視】100502 台灣立報:暢談同志爭權實例 澳綠黨主席為台灣打氣

◎記者/作者:本報訊

【本報訊】澳洲綠黨主席兼國會議員鮑柏布朗(Bob Brown)在台北與台灣同志對談表示,澳洲已刪除許多歧視同志的法律,他也給台灣的同志打氣,希望他們繼續爭取權益,做出改變。

鮑柏布朗此行來台主要參加第2屆亞太綠人大會,他被譽為亞洲最有權力的同志,也是亞洲第一位公開出櫃的國會議員。1日傍晚他在大會議程結束後,安排與數十名同志對話。

鮑柏布朗表示,歷經多年努力,澳洲去年一口氣將58項對同志歧視的法條刪除,但唯一沒有刪除的就是禁止結婚。他說,目前民調顯示,澳洲逾70%民眾支持同性結婚,但也有70%政治人物反對。

問到如何推動同志權益的改革,鮑柏布朗表示:「一方面推動立法禁止歧視同志,另一方面刪除現有法律中對同志的歧視。」但他也說,根據澳洲的經驗,政治人物通常走在社會改革潮流的後頭。

他建議可對同志議題做民調,「結果不見得要馬上公佈」,而是可以等個2、3年,與新做的民調結果同時公佈,通常會顯示民眾對同志的支持度增加。

新聞來源:2010/05/02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search.php?search_ansr=%E5%90%8C%E5%BF%97&getauthor=&getpage=-1&advanced=&start_date=&end_date=2010-05-09&pagenode=0&art_id=39990

2010-05-02

【精選/性平教育】100502GLAD: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聯合聲明

                                                                           

   壹 校園性別教育課程的通識化:徹底推廣校園性別課程、性別課程列為通識必修學分、消除課堂上的性別歧視。

貳 各校性平會加強運作、徹底達到其存在之積極意義而非消極處理案件、督導性別課程的開設。


性別與同志,在國中公民、高中課程公民與社會必談,大學通識課程視而不見?
徹底推廣校園性別課程:不偏廢於狹義的兩性平等,同志議題應是其中一環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頒布實行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中,明文規定了下列
事項:

<第六條第三項>  研發並推廣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教學及評量。
<第十七條第四項> 大專校院應廣開性別研究相關課程。

為了達到完全消除社會對於同志的不了解和歧視之遠程目標,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團隊認知到性別平等教育的迫切及重要性,並以此作為本屆校園同志甦醒日的主要訴求。國家的根基在於教育,然而在臺灣升學環境的桎梏下,性別教育往往是遭受忽視的一環,即使在性平法通過後的第六年,各大專院校仍無法確實執行上述兩項目標。

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工作團隊來自北部大專院校共計十校,針對各校在過去兩年(民國九十七、九十八年)共四學期校內開設性別課程的狀況做了深入的查詢及歸納,發現學校的性別課程普遍而言不足。從性別課程的總數來說,台大、政大、輔仁、世新這四校是數量最多的,大約每年可以開到三十門以上性別相關課程;清華及北大居中,每年約有二十門以上的性別課程開設;最低的為東吳、交大、文化與海大。每年開設的性別課程數量為十五至零門,資源分配明顯不均。由此可見,六年前通過的性別平等教育法雖然直接地保障了性少數及性弱勢族群,卻未曾真正達到其積極目的。

再者,性別課程中,真正與同志相關的更是寥寥無幾。舉臺大為例,過去四學期中每學期僅有一門同志相關課程,比例上實在太過稀少。本屆團隊深信,性別教育應該從小做起,並延伸至義務教育以上,同時也必須教導社會關於同志的部分,而不是選擇性地視而不見。近期發生的許多事件,包括北市議會通過由北市政府發函至各中學的同志歧視公文,網路上同志發言空間的被壓縮,甚至各主流媒體總對於同志社會案件的刻意放大等,比比皆是。總體而言,皆因社會對於同志議題的不了解所致。若能在大學階段加強學子們對於性別平等的基本認知,相信這些憾事將不會再度重演。

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工作團隊在此聲明,各校應積極推動普遍性別課程的設立,並加強課程規畫中同志知識的部分。

   每年只有幾個人、百分之幾的人修得到性別課程?
性別課程須列為通識必修學分:在通識類別上增設性別教育一項,或強制規劃在
人文領域範疇中

各校的性別課程概況除了忽略同志教育,更迫切的問題是不夠通識化。以過去兩年的統計來看:(括號內是平均每年數量) ,性別通識最多:輔仁(14)政大(11)世新(8)北大(6)台大(4)交大(3.5)海大(3)清華(1.5)東吳(0) ;性別課程最多:世新(32.5)台大(31)輔仁(31)政大(29.5)>清華(21.5)北大(19.5)>東吳(12.5)交大(7)海洋(3) 。

以每年各大學新生入學平均人數為除數,每門性別通識最高上限八十人乘以年平均通識課程數目為被除數來做概要估計,每年大學生能夠修習性別通識的比例如下:政大(38%)北大(33%)世新(29%),輔大(27%)交大(23%)海大(18%),清華(8%)台大(6%)東吳(0%),若以大學四年計,假定各學生在大學教育中僅修習一門性別通識,則顯而易見地,實際上能真正接觸性別通識的學生最高也僅占三分之一,有的學生甚至連修習性別通識的機會都沒有,這明顯與上述性平法中兩項條文牴觸,即各大專院校並無實際廣開性別課程,普遍性不足。

通識教育最重要目的即為讓大專院校生能對各領域有基本認知及了解,而現行的通識雖然多元,卻忽略掉性別教育此一重要區塊。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團隊認為,透過廣設性別通識課程能讓社會大眾能深入淺出地了解性別議題和同志,改善社會大眾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及消除普遍的性別盲。

生活中處處為性別,我們必須要看見。性別從來就不應該是少數人才應該鑽研的領域,更非必重於艱深繁雜的理論,它必須普遍化,且為身為社會公民的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和素養。有了完善的性別教育,社會正義才得以落實,臺灣人最自傲的民主及多元包容才可以更加發揚光大。本屆團隊更深切地希望性別教育能在臺灣生根並茁壯,讓廣大的同志學子在成長及升學的道路上不再徬徨且無助。

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團隊再次強調性別課程通識化的必要性,並希望各大專院校設計一套完善的多元性別課綱供學生選修,各大專院校應設此畢業門檻,將性別課程獨立於現行通識架構,或者歸入人文或社會領域範疇中,並強制規定修習此學分。本屆團隊認為大專院校生應有基本的同志知識,能夠了解到同志與所有的人一樣,都是正常且不容侵犯、需被尊重的個體,都在為了更美好的未 來正努力著。

消除課堂上的性別歧視

性別課程開設不足、通識化程度不夠之外,在其他學科領域中,課堂上提及性別議題和多元性別概念的教授更是少之又少,不具有正確性別知識的人可能在教學及接受過程中無形再加深了這樣一種隱性的歧視。

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工作團隊建議校方應定時舉辦性別相關講座或活動 ,督導監視以達成消除課堂上性別歧視的目標;師長也應比照國中小學基礎性別教育舉行進修,透過更多的了解與包容,讓同志學生不再成為課堂上被異樣對待且漠視的一群。


各校性平會:虛設抑或是同志學生尋求協助的管道?
各校性平會加強運作、徹底達到其存在積極意義而非消極處理案件

本屆工作團隊透過各校同志社團實查該校性平會運作狀況,大致調查方向為以下幾點:近期舉辦活動、預算流向、近年處理案件及網站經營狀況,發現六年前的性別平等法推動後,各大專院校已在性別議題上加強處理並多有相關活動規劃,這是工作團隊所樂見的。本屆團隊一致認為,透過各校性別相關社團自主性的監督並了解,才得以讓各校性平會與社團間的連繫更加緊密。然而,性平會還有許多進步空間,多所學校有人力不足和經費、營運上的困難,若要強加批判實為無用之舉。在此根據上述四點方向,給與具體改善各校性平會的建議,希望校方聽/看見同志學生,也期許彼此在性別教育上能更進一步。

近年來各校舉辦的性別相關活動不勝枚舉,活動也漸趨多元和開放。舉政大為例,除了本學期五月底與學生議會及陸仁賈社合辦性別週以外,也有發出「性別種子」-「杏桃坊」培訓計畫等活動宣傳;而清大性平會以整合性教育的方式推廣性別與同志議題,包括與性別研究室合作辦理各種活動、舉辦教職員工性別議題訓練,近幾年來也增加了對課程助教的性別議題訓練等。其餘諸如輔大、文化及東吳等大專院校也不定期舉辦性別演講和宣傳周等活動,臺大及世新因為有婦女研究室和性別所等專門的學術機構,在性別議題上可以做更縝密的規劃,這些都是對學生多有助益的事。然而,同志學生的能見度還是不足,即使多校已將 傳統的「兩性」更改為「多元性別」,在用字上已力求政治正確,但仍然可見校方還是以傳統的兩性教育、安全性行為宣導和女性為重心,其餘不同性別特質的學生仍難以被包含在內。本屆團隊期許各校性平會可以調整比重,真正將多元性別議題帶入校園,而非侷限在二元區分的兩性上。

關於預算流向方面,各校的經費並不一致,不能強加比較,但性平會能夠做的是讓資金流向更加透明化。大致而言,性平會的預算多歸列於辦理專題演講、性平教育講座、案件調查費用、影展等。如台大曾於97年度曾編列了一筆10萬元的性別平等教育推廣費用,提供給各學生社團有舉辦與性別平等相關議題的活動申請補助。在實查過程中,多數學校會將性平會資金流向公開化,但如輔大等學校並無提供相關資訊的管道。另一方面,各校性平會近年處理案件中,為同志相關個案的少之又少,多數處理的案件以傳統上廣義的性騷擾為主,其下又包括性別歧視、過度追求、騷擾、侵害等等。本屆團隊建議,各校性平會應廣設申訴專線和諮商管道,透過網站或文宣宣傳等方式幫助學生解決性別方面的問題。


性平會網站經營方面,各校實為參差不齊,有些網頁甚至年久失修,經營狀況十分不佳。而經過調查後發現,各校網站上可能有的缺漏如下:

一、相關法規之提供參閱:對於相關法規如:《性騷擾防治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等法規,皆未提供需此資訊之人員參閱的管道。
二、通報及申訴資訊不明:對於通報或申訴資訊僅有申辦程序之流程圖可供查詢,但未提供電話、傳真、電子信箱及辦公室之訊息。
三、相關表格之提供下載:對於相關之表格未有發現到可提供下載之載點。
四、相關連結的網頁內容為虛設:相關連結之網頁內容,經點閱後可發現到網頁會出現「找不到這個頁面」的訊息。

網路乃現今學生族群最易尋求協助的管道,若沒有妥善經營,學生求助無門或苦無參閱資訊的情形會相當嚴重。本屆工作團隊希望各校性平會能徹底管理網頁,並提供完整資訊及諮詢專線,不要讓最有效且便利的管道形同虛設。


  扮演性別課程通識化的幕後推手:性平會的責任
性平會應督導學校性別課程的開設

性別你我他,不分異與同。本屆GLAD工作團隊再次強調普遍性別教育的迫切性,各校性平會應積極協助通識中心及校方課程組規劃並推廣性別課程,並將現有的「女性」、「兩性」等相關課程擴大並能包容多元性別,才算是真正的性別平等。性別課程常被認為是人文、社會領域專業的學生才要學習的,理工專業的學生不僅不需要、不想要學習,他/她們同時也難以進入過於進階程度的性別課程,因此課程的親近性、包容性和廣度都應是考量的重點。團隊期許各校性平會能與性別團體及性別社團協力討論出開設性別通識的具體方案,如列性別課程為大一必修,或是開一個性別學群在通識領域中,都是可行的做法。

本屆工作團隊同時也理解,即使開設了性別課程仍會遇到專業師資不足,或修課同學仍然有限的困境,性別專才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及培育,即使現今無法研擬一套立即可行的做法,卻可以在校園中藉由多元性別議題教育的根深蒂固創造更多的人力資源。性別教育,大家一起來!

GLAD 15th工作團隊  

文化拉友會
北大北G星
臺大GayChat
臺大浪達
世新飛魚
交清部落革
東吳QC
政大陸仁賈
海洋酷兒
輔大同窗會
輔大好社
        

文件來源:第15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工作團隊

2010-05-01

【台灣/遊行】100501遊行聯盟:2010台灣同志遊行 開始啟動 遊行日期10月30日

有鑑於前幾屆台灣同志遊行的活動時間,均需待聯盟籌備成員組成後方能進行討論及確定。

也由於每屆活動日期均不同,讓許多同志朋友們錯過加入的機會

在聯盟成員進行內部討論及參考多數友人的建議,

也希望讓全球各地的同志朋友能即早規劃一同參與,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決定將台灣的同志遊行訂在每年十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六舉行。

2010年的台灣同志遊行的時間為2010年10月30日

讓我們在10月30日這天一同展現LGBT族群的力量。

訊息來源:台灣同志遊行聯盟
http://twpride.net

2010-04-30

【台灣/聽障同志】100430公視手語新聞:聯誼聚會開始 台灣聽障同志走出來

今天我們要帶您關心聽障同志的議題。四月中旬,綠黨以及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共同辦了一場聽障同志聚會。趁著這幾天,關心環境與社會運動亞太綠人大會在台灣舉辦,他們也會將聽障同志的議題帶到會場中討論。未來台灣聽障同志將如何發展,請看我們的報導。

關心環境與社會運動的亞太綠人會議在台灣展開,其中4月30日起將有一部分的會議,針對各國同志狀況做一個交流討論。

綠黨中執委 王鐘銘:比方說我們之前在關心的聽障同志的部分,是比較可能太專了,可能有人忽略了,那我們把這些議題帶出來,以一個國際性的規模、關注過去被忽略的議題。
此次會議,也有外國友人分享不同地區的同志經驗。

菲律賓同志團體代表 Aira:我也有聽障朋友,他們幾乎不會說話,但是他們都很友善。他們知道我是跨性別,但也都能夠接受。

菲律賓同志團體代表 Pia:我們應該給聽障同志像我們一樣的平等權益,我也認為聽障同志應該需要被照顧,他們也需要被帶入類似像我們這樣的組織。

其實台灣開始比較注意到聽障同志,是在去年10月的同志大遊行。

活動主持人:麗媚老師第一次翻譯那麼多同性戀BDSM的字眼,請問同性戀怎麼比?大拇指代表男生,女生的話是小拇指。

因為有聽障加入志工,主辦單位開始思考聽障同志的需求,加入手語翻譯。
此外,同志諮詢熱線也曾收過傳真,因為請對方用電話諮詢,才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可以使用這樣的服務。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秘書長 鄭智偉:沒多久第二封傳真就回來了,他就說他是一個聽障朋友,他沒有辦法使用我們的諮詢電話的服務,那時候其實我真的覺得很不好意思。就是原來我對於人的想像,是這麼的單一。

為了多了解這樣的族群,四月中旬有一個聽障同志聚會。32位與會者,有七成是聽障。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秘書長 鄭智偉:透過這樣的聚會,讓資源可以彼此交流,也讓同志團體目前正在發生的一些議題的事情,我們可以透過這個聚會,傳遞給所有的聽障朋友同志知道。

未來這樣的聯誼聚會還會每個月固定舉辦,而綠黨和同志諮詢熱線都希望,協助聽障同志組織起來,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自己。

記者 歐姵君 鄭凱文 台北報導

新聞來源:2010/4/30公視手語新聞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147161

2010-04-30

【美國/伴侶權】100430中廣:夏威夷州議會通過同性戀公民結合合法化

夏威夷州議會通過同性戀公民結合合法化,將呈遞給州長簽署。

夏威夷州的眾議院今天以31票贊成、20票反對通過這項法案,參議院已經在一月間
表決過關。州長林格沒有表明她會簽署還是否決。

在夏威夷,公民結合的伴侶,可以享有等同於結婚夫妻的所有權益。假使州長簽署
頒布,夏威夷將成為繼加州、內華達、紐澤西、奧勒岡和華盛頓之後,美國第六個
透過公民結合的方式,給予同性戀伴侶在婚姻關係內,所能夠享有的一切權益的州。

在這個議題上,愛荷華、佛蒙特、新罕布什爾、麻州和康乃狄克作法更先進,它們
已經容許同性戀結婚。

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引用中廣新聞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130504×132010043001207,00.html

2010-04-29

【精選/影評】100429台北電影節:專題報導—兩部同志電影,親密而又壓抑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小智(台北電影節網站編輯)

身為台北電影節網站編輯,總是不斷面對網友們四面八方的指教及批評,而最近最多人詢問的一項問題,便是今年到底有沒有跟「同志」相關議題的作品?所以,同志及腐女朋友們有福了!今年將會有更多關於男同、女同,甚至是扮裝皇后題材影片,不論在議題選擇,抑或角色敘事方面,勢必都將與觀眾分享更多不同角度觀點,也讓我們擁有更加寬闊的心情,去看待我們週遭的人與世界。本文將會把焦點放在兩部氛圍迥異的男同電影上面,然而兩片卻也不約而同表述在這充滿暴力、歧視的環境當中,「愛」仍然以各種形式存在在這個世界。

 

‧ 甜美可口的《兄弟情人》From Beginning to End

阿盧希歐‧阿巴瑞奇 (Aluizio Abranches)執導的《兄弟情人》,是部來自主題城市巴西,講述一對同母異父兄弟從小就有微妙曖昧,直到長大成人交往相戀的故事。兩兄弟從小關係就不單純,弟弟對哥哥有如情人般崇拜,而哥哥對弟弟更是無微不至的關愛,親密感一如太陽及光影無法脫離另一半獨自存在,就連晚上睡覺都要相擁入眠。又或是哥哥受傷住進醫院,還趁母親不注意時拉起上衣,讓弟弟靠在胸口傾聽他的心跳,雖不至於讓人臉紅心跳,但看到小兄弟相親相愛的畫面,也覺得兩人實在是太可愛啦!

總之,全片就是如此甜美動人,充滿清新沁人的幸福氣味。不過看在他們父母眼中,當然也會懷疑兩人「是否太過親密?」在此不禁感嘆父母難為喔!不僅要養育小孩,還得擔心他們日後是否會變Gay!不過透過「母親」及「兄弟」兩種不同的處境及立場,導演無疑表述出一種有別於《愛在暹羅》(The Love of Siam)強勢去捍衛家庭的母親形象,更也同時道出同志朋友皆會羨慕不已的包容立場,同時也看到東西方世界對於情感的包容程度。

然而愛情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會隨著時間沖淡對彼此的愛,不過本片反而逆其道,讓兩兄弟長大後越愛越烈,尤其兩位演員不僅有年輕俊美的外貌,更有身材勻稱的肉體,片中更有許多令人臉紅心跳的裸露與性愛場面,導演更也以充滿視覺感官的細膩畫面,刻畫相戀兄弟繾?纏綿的糾葛關聯。所以看到這邊,您實在不需埋怨我把劇情寫得差不多了,反倒是真正的劇情衝突還在之後,有待觀眾進場挖掘,但我絕對相信這部迷人且理性感性兼具的作品,能讓您在看完之後,會有溫馨滿懷的感動。

 


‧ 徬徨壓抑的《斷背禁愛》Brotherhood


另一部來自丹麥的《斷背禁愛》(Brotherhood),光是片名便表述它宛如《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難分難捨的悲情調性,只是原本瀟灑不羈的牛仔,這回卻成為新納粹黨黨員,講述兩人從原本立場的不對盤,直至一起到郊外小屋受訓,逐漸開啟他們禁忌的愛慾及情感。然而納粹迫害同性戀的歷史眾所周知,美國導演勞勃‧伊普斯汀(Rob Epstein)甚至在紀錄片《一七五紀事》(Paragraph 175)當中,狠狠揭發這段駭人史實。誠然,如果受到外界強大壓迫,「戀愛」將會是一種自我紓解的直接方式,但如果同志秘密被其他黨員發現,他們又該如何脫離險境?

導演尼克‧洛多納托(Nicolo Donato)將主題圍繞在人物面對環境極端壓迫之中,人性的掙扎與道德的徬徨,也間接透過兩人的經歷,帶出對新納粹黨的質疑與批判。影片不時圍繞不詳之感,好似為之後的悲劇性發展做出坐立難安的鋪陳,並以刀鋒般犀利的冷峻風格,將納粹對人物的宰制,同儕之間的霸凌,人性的幽微,以及父權主義背後的邪惡給描繪得淋漓盡致。尤其全片壓抑又震撼的情緒攪拌力道,著實都令人屏息以待,是部深度與重量兼具的作品。

原文刊載:2010/4/29台北電影節網站「電影評論」
http://www.taipeiff.org.tw/TaipeffNews/citynewsA.aspx?id=5205&subid=5225&aid=111&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