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1

【名家精選/同志遊行】091031聯合報:畢恆達 > 同志大遊行 空間的歷史軌跡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歷經七年,台灣的同志大遊行終於進駐象徵政治權力核心的凱達格蘭大道。而遊行路線所經過的二二八公園、常德街、中華路等地,也帶出同志空間的歷史與演進軌跡。

一九九六年台北市政府推動「首都核心區」的歷史保存計畫,冀望在豎立二二八紀念碑之後重新塑造新公園的空間意義,透過更新計畫要將同性戀從新公園驅離,而另於西門紅樓戲院舊址設立同性戀俱樂部。同志團體一方面要保存新公園的同志空間與歷史集體記憶,一方面不希望紅樓戲院成為圈限同性戀的「貧民窟」,於是組成「同志空間行動陣線」進行論述抗爭,並且舉辦同志園遊會。此項行動,後來間接催生了台北市政府首度運用公部門預算執行的「臺北二○○○同志公民運動」,三年後又促成了首次的台灣同志大遊行。

從禁忌到開放 打破同異界線

如今隨著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出入口的使用,以及襄陽路沿線圍牆的拆除,二二八公園同志聚集的盛況已經大不如前。而曾經發生荷槍員警過度臨檢將民眾帶回警局拍照的常德街事件,也只留下歷史的記載。相反地,紅樓戲院廣場卻在地緣關係與商家同志的努力下,滋長出「小熊村」的繁景,成為打破同異界線的同志「開放」空間。

同志大遊行從二○○三年草創的五百人參與,一路飆增到近兩萬人,鄰近的日本、印尼、馬來西亞、香港等地也有不少同志共襄盛舉。兩岸開放觀光後,今年更會有來自中國北京、廣州的同志遊行旅遊團。

此外,參與遊行的團體也逐年涵蓋了更多同志內部多元的次團體,像是跨性別、原住民、身心障礙者、青少年、同志父母等,同時藉此集結其他弱勢邊緣團體,如國際人權、性權、環保等組織。今年台大學生會也以壓倒票數通過具名支持相挺。

公共空間集結 促發更多對話

只是很遺憾地,同志遊行前,仍然有同樣是占台灣人口少數的基督教特定人士發動「反同志遊行」。他們無視於卅餘年前精神醫學早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診斷列表中刪除,《性別平等教育法》也明定要保障校園中不同性傾向師生的權益,卻仍熱情地想要「矯治」同志。正如因為《自由大道》的入圍,讓奧斯卡頒獎典禮場外也聚集了反同志的人群。影帝西恩潘對他們公開直言:「請丟掉那些仇恨的牌子…這些遊行只是展現了你不願意讓你的同胞也享有你自己所期望擁有的同樣權利。」

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也許無法推動具體的政治訴求,造成法令制度的改變。但是可以不帶面具自在地「身處在我群之中」卻可以帶給個人力量與鼓舞,在公共空間中集結的數量與能見度也能促發更多同志與社會的對話。更不用說,晶晶書庫、小熊村、同志大遊行等空間,已經成為象徵台灣民主與同志人權的標竿,更是吸引亞洲同志每年前來台灣旅遊的磁石。

文章出處:2009/10/31聯合報「名人堂」專欄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224806.shtml

2009-10-29

【名家精選/恐同】091029蘋果日報:馮光遠 > 男人的恐同症

作者:馮光遠(資深媒體人,《喜宴》電影編劇)
 
在小酒館嘈雜音樂聲裡,外表粗獷的董平終於看到他一直想追的翊君,跟一個俊秀的男生佔住角落的一張圓桌。「妳常來這家pub?」董平趨前,坐下。「嗯,」翊君笑道,「這位是我大學同學小浩,剛從英國留學回來,帶他來見識一下台北的夜生活,這位就是董平,大記者先生。」翊君簡單為雙方介紹了一下。

董平為一家報社的旅遊版記者,在一次記者會上,認識了擔任公關的翊君,從此三不五時打著談新聞的旗子約翊君出來。

大記者怒吼拍桌

3個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談著,董平講些圈子裡的八卦,話題一個接一個,翊君知道他在炫自己的關係,小浩則興趣盎然地聽著。混了2、3小時,大家都喝了不少,翊君站起來往洗手間走去。

等她從洗手間出來時,才走幾步,突然整個酒吧被董平的吼聲嚇到,他站起來使勁拍了下桌子,「你再試試看,混蛋。」小浩則臉色蒼白不發一語。翊君馬上知道怎麼回事,她坐下之後,跟小浩說,「小浩,你先回去好了。」小浩默默地離開酒吧,董平坐在那裡沒講話,翊君先開口:「我老同學惹到你了?」「他是gay,是吧?竟敢來約我。」董平一臉不屑的樣子。

「我的這個老友是同志,他在英國待了近十年,所以比較直接一點,如果讓你不舒服,我向你道歉。」翊君面無表情地說著,「我記得你第一次約我,我也毫無興趣,可是我並沒有拍桌罵人給你難堪,是吧?今天就到此為止吧。」

翊君往櫃檯走,把帳結清然後離開,可她知道,以後再也不會跟這個有著恐同症的男人約會。

文章出處:2009/10/29蘋果日報名采版
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blog/art_id/32050322/IssueID/20091029

2009-10-26

【觀點/遊行與運動】091026蘋果日報:何春蕤 > 同志遊行 首要面對危機

刊出標題「弱勢者遊行 如何面對危機」為報社編輯所更動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何春蕤(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教授)

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將於10月31日登場,這個積累數年的遊行已經成為華人世界中象徵台灣民主與自由的標記活動,也是性╱別異類得以聚集展現其社會存在的時刻,每年都在相挺藝人的歡樂歌舞中感覺良好的落幕。

今年的遊行以輕鬆溫暖的「同志愛很大」為主題。有些人曾擔心主題太過柔和,失去了集體發聲時抗議困境、要求改善的機會,即使集體遊行能提振士氣於一天,但是這個士氣卻可能在終年的歧視中被磨損消耗。不過最近幾天密集發生的幾件事都聚焦於同志的現實處境,倒是有可能激化遊行,增多一些針對性。

首先就是同志出版品在上市時面臨被抹黃、被冷藏。繼2003年晶晶書庫販售同志圖刊遭到猥褻罪名起訴判刑,今年10月份同志出版社基本書坊出版的兩本小說新書雖非情色書籍,卻也在知名的誠品書店被冷藏。書店門市部認為只要是同志出版社的出版,不論內容,一律都要貼18禁的貼紙。

另外,台師大的某學生日前在宿舍鞋櫃上放置保險套與潤滑液供人取用,以便宣導安全性行為。校方卻認為鞋櫃上不應置放雜物,其實潤滑液是安全性行為中不可少的部分,卻有人認為潤滑液是鼓勵同志肛交,表示反對。這正顯示了對同志的偏見和性無知是緊密相連的。

報導同志雙重標準

其次,NCC(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針對有線電視台報導某夜店攬客邀兩名男士脫上衣玩親親開罰,認為這樣的報導有爭議性並混淆道德秩序。然而坊間經常有報導男女接吻甚至比賽,從無問題,唯獨男男接吻就變成妨害兒少身心健康與公序良俗,顯然是雙重標準。日前兩家平面媒體也同時報導一名男子以化妝水瓶塞入肛門自慰因拔不出而就醫的新聞,報導不但透過精神醫師的訪談明指該男子為同性戀,並調侃該男子的陰柔性別氣質,引發同志人權工作者及媒體觀察者為文投書抗議。

令人矚目的是,台灣多間教會已訂於同志遊行的一星期前在北市舉辦「上帝的愛超越同志情」大遊行,宣告不要讓「錯謬的靈侵入整個台灣社會」,影響到下一代性別認同及婚姻觀,遊行終點則將舉辦「潔淨台灣天空」祝福禱告會。主其事者雖然宣稱不是歧視同性戀,而是要「了解、關心、幫助這些需要的人」,但是在語詞和定位上卻處處標明同性戀是錯誤的、污穢的。

繼宗教團體過去多次批判台北市政府補助同志公民運動,以及市府承辦人員每年對活動規劃的傲慢刁難,今年宗教團體公開舉辦遊行,算是讓反同情緒正式登上台面,也戳破了近年官方宣稱及同志自傲的友善氛圍。儘管同志遊行年年增長,抗爭意識卻未能與商業色彩同樣的滲入遊行,強化內容,上述事件即諭示了同志歡樂遊行之下的薄弱支撐與危機。

面對這些連續浮出台面的挫折和不友善,或許今年的同志遊行會更有意識的重新找回遊行所包含的抗爭意涵:性向平等、文化積累、性權自由、團結壯大、挑戰污名。

原文出處:2009/10/26 蘋果日報論壇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43277/IssueID/20091026

2009-10-26

【觀點/同志電影】091025聯合晚報:聞天祥 > 影聞其詳/性別如何越界?

今年金馬影展「牽涉」到同志的電影共有13部,但真正被列在「性別越界」單元的卻只有4部。為何?
                                                                                       
                                                                                       
時到今日,「同志」出現在電影,應該被視為「平常」了吧?就像同志一直「存在」於社會一樣。因此,是否有同志角色,早已不足作為「同志電影」的辨識依據。
                                                                                       
而當這少數作品被列進這個單元時,它們應該要有更多啟發性或突破性才是。舉例來說:我們能否看到「同志電影」不再只是都會的、菁英的、年輕的、猛男等等制式符號的組合呢?

                                                                                       
此時,以色列的「大開色戒」、西班牙「性福農莊」的不同凡響,就愈見鮮明。
            
前者描述一個虔誠的猶太教徒,有妻有子,在保守的傳統社群裡經營一家肉店,起初基於好心,收留一名流落的學生當助手,沒想到卻激發了他從未醒覺的同性慾望。後者則是一個步入不惑之年的農夫,因為受傷而必須應徵助手,一名秘魯外籍移工幫他工作之外,也開啟了他的心扉。

這裡沒有文藝電影的情話蜜語。他們都是粗人,但誰規定性向掙扎是菁英階級的專利?當真心實慾撞擊他們原本堅守的信條,震動的是家庭、性別、種族、階級、宗教的底線。有些時候,要人「真誠以對」,反而是最難的事,最大的罪。兩部電影的結局截然不同,但

原文出處:2009/10/25 聯合晚報「影文其祥」專欄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5213264.shtml

2009-10-22

【觀點/個資隱私】091022聯合報:邱伊翎 彭治鏐 管中祥 >性別歧視與侵犯隱私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本文作者:

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文宣部主任)、彭治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社工主任)、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

昨日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各自出現了一篇看似「醫療奇觀」的社會新聞,描述一名男子以化妝水瓶自慰,之後拔不出來就醫的過程。雖然只是一篇看似地方奇聞的報導,可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早已司空見慣,但是在「同志大遊行」即將舉行,及「個人資料保護法」即將進入立法院協商之際,面對這樣的報導,我們感到荒謬不已。

在蘋果日報報導中,除了透露該名男子的工作地點及老家之外,還下了「那種感覺有多爽」的小標,更透過精神科醫師的訪問,明指該男子的同性性傾向。而在聯合報的內文中,我們看見記者除了描述該男子的姓氏、年齡、所在地及職業之外,更以輕浮的語氣調侃他的陰柔性別氣質。這兩篇報導在我們眼中看來,完全充斥著主流性別價值觀的判準與歧視!似乎具有陰柔氣質者都是同志、也只有同志會從事這樣的性行為模式,然而記者與醫師都忘記,異性戀者也會從事這樣的性行為,在異性戀的多元性文化中,也充斥著這類的行為與性愛模式,這並非同志的專利!

而蘋果日報報導中,該男子的醫療資料X光片也被公然呈現,在聯合報的新聞網站上,更有醫院如何從該男子的私處將水瓶取出的動態影像畫面。我們要質疑這樣的報導,究竟有沒有取得當事人的同意?如果只是由醫院單方面提供媒體畫面及所有病患的個人資料,我們認為,這樣的報導已經大幅侵犯該名病患的個人隱私。而性傾向、性生活更是個人的重要隱私,這種對於當事人性傾向與性行為的明指或暗示,暨無關公共利益,又非公衛議題,其背後的心態與顯而易見的評價令人可議!

原文出處:2009/10/22聯合報民意論壇
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07726.shtml

原始新聞:

聯合報社會新聞:化妝瓶塞肛門 推小腹夾出來
http://www.udn.com/2009/10/21/NEWS/SOCIETY/SOC2/5205755.shtml

蘋果日報:17公分瓶塞肛自慰 拔不出 男「痛」不可支 羞避熟人 新竹遠赴台中求醫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031917/IssueID/20091021

2009-09-22

【名家精選/愛滋】090920聯合報:陳克華 > 我於青春無悔

我於青春無悔
—寫給Allen
, 以及那些葉落歸根的同志遊子們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陳克華(詩人、醫師)

轉眼之間,Allen已經辭世逾十年了.

與Allen結識的五年間(1991-1996), 正好是台灣真正和愛滋病迎頭撞上的五年. 1991年台灣年度新增愛滋帶原人數首度破百, 這五年間感染人數(官方數字) 年成長約三倍, 而死亡人數卻大於十倍. 1996年雞尾酒療法正式報告出爐, Allen卻也於此時病逝.

青春的滋味如何? 如果, 你的青春歲月是一位一位風華正茂的朋友在你身邊相繼凋萎? 是每一次激情擁抱之後死命潄口刷牙並連續三個月抽血無數次証明自己仍是潔淨之身? 是每一次打開電視看見愛滋新聞便要在心裡盤算一次自己的告別式或是安排如何就此人間蒸發?

但最折磨人的, 卻是你如何在你深愛的人面前, 顯露出你的懷疑?—你上次驗血是什麼時候了? 最近可變消瘦? 每次你都採取安全措施了嗎? 襯衫解開來讓我看看可有卡波西氏肉瘤?

每次盯看著對方的眼神, 身體和表情, 看見的總是自己的恐懼, 以及死亡—和性, 和愛永遠牽連在一起的死亡.

而什麼性啊愛啊,以及其無數荒誕可笑或也並不太荒誕可笑的衍生物, 不也正是每一個人一生僅有的青春, 所必然奉行的主題嗎?

當然還有羞恥, 罪惡感, 在那個深信「愛滋是同志的天譴」的年代, 在衛生署還在以「生者難堪, 死者難看」恫嚇的時候. 在一切陰霾都還沒有「雞尾酒療法」的一絲曙光來穿透的悶局裡.

.

.

他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及氛圍裡, 認識了Allen—他們同在一家教學醫院工作, 他才第一年住院醫師, Allen已經總住院(第四年) 醫師了.

他害羞, 自閉, 在人群中極度不自在, 而Allen開朗活潑, 善體人意, 隨時隨地談笑風生, 廣結善緣, 又加上學長學弟的關係, 兩人的週末經常是一起在餐廳, 電影院, 舞會或同志酒吧裡渡過的.

而他經由Allen和其他朋友, 逐漸有了屬於自己的社交圈, 更和Allen一時興起, 叼喝一群同屬醫業的同志朋友, 組成了一個社團就叫「台北同志醫生俱樂部」(Taipei Gay Doctor Club, 簡稱TGDC) , 資格以醫師及牙醫師為限, 每月定期一個週末, 輪流在一位醫師家裡聚會, 全盛時期會員竟超過廿人.

然而愛滋的陰影同時也隨伺在側, 以耳語或謠言或傳聞的方式, 在他看似無憂的青春歲月裡, 隨時見縫插針, 四處萌芽. 總是以「誰誰誰好像得了愛滋病」為始, 而以他如何「從此和所有的人失去聯絡」為結. 那個時候, 似乎獨自躲在不為人知的一個角落安靜地死去, 是愛滋病同志理所當然的人生結局.

然後, 他認識了Liam . 之後又遇見了Yate. Liam成了他無話不談的好友, 而Yate卻是他暗自戀慕的對象.

Liam和Yate條件背景十分相像—兩人年紀相仿, 約莫四十初頭, 正是男人展現成熟魅力的年紀, 又都生得高碩英挺, 且英文流利, 識多見廣, 又都在美國工作居住多年.

Liam永遠一身齊整的西裝外套搭配合身的牛仔褲, 一絲不亂的旁分西裝頭, 身高逾一八五, 經年打網球的身材, 舉止文雅,

2009-09-13

【觀點/同志認同】090910立報:許欣瑞 > 你是同志嗎?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許欣瑞(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文宣部主任)

傳說中清大新生報到前,都要為諮商中心填寫一份「身心生活適應量表」。其中第3部分第15題:「同性的對象會引起我性的興趣及興奮?選項:a.從未如此,b.很少如此,c.有時如此,d.經常如此,e.總是如此」。且拋開「為什麼只問同性情慾,不問異性情慾?」這種政治正確式的意識批判,如果遇見這種提問,你會怎麼回答?

「同性的對象會引起我性的興趣及興奮嗎?」以我為例,身為同性戀來選「a.從未如此」有說謊之虞,但如果填「e.總是如此」卻又不對勁,好像只要是同性對象就會引起我性的興趣及興奮,冤枉!並非一看見男人,我就會想撲上去啊!可如果填寫「c.有時如此」,似乎又暗指著「我對女性也會有性趣」(但我不會),或暗示著「我的性趣不強」(才會「有時』才有性趣,這對薄弱的男性自尊是種傷害)。因此比較好的說法應該是「能引起我性的興趣與興奮的對象都是同性」,不然只有填上「看狀況」才符合現況。但若看到這種回答,設計問卷的老師一定會頭皮發麻或直接瘋掉。

其實講白了,這個問題想問:「你是同志嗎?」想必清大諮商中心企圖找出同志學生加以關心。但當選項從「從未如此」到「總是如此」,只以性慾取向的頻率來判定一個人的性傾向,顯然忽略情感向度的可能:我是同性戀,並不(只)是因為我對同性有「性趣」,其中可能還包括因為我「愛」某特定的同性,並願意與他建立伴侶關係。但反過來說,為了接近真實狀態而將各種判定性傾向的向度考慮進去,包括情感、關係、性別、認同等,大概會設計出近似萬言書的問卷,我想不僅設計問卷的老師會再崩潰一次,學生光看到問卷份量,頭就暈了,沒人會想填吧!

因此,想藉一份問卷判定一個人是否為同志,絕非易事,往往卡在「複雜但真實」與「簡單卻武斷」之間而無法兼得。

有趣的是,要說出「我是同志!」也常陷入這種兩難。每當我代表同志諮詢熱線,試圖面對社會大眾談「認識同志」時,台下「你是同志嗎?」「你怎麼確定是?」的疑惑排山倒海而來。

如果每個回答都企圖呈現我生命處境與認同歷程的複雜樣貌,尤其害怕簡單的答案帶來另一種同志刻板印象時,似乎不得不落落長解釋各種可能:「以情感來說,我是同志,但從關係來說則不一定……」台下聽眾:「那什麼是同志?」、「同志只是個標籤,我是我,是不是同志並不重要……」、台下聽眾:「那你到底是不是?」如果真的如此回應每一題關於我同志身分的疑問,那麼這講座不僅冗長,還讓台下聽眾混亂,甚至崩潰,更別說要達到「認識與了解」的目的。

於是一個簡單肯定的答案,例如「是,我是同志,因為我對男生有『性趣』」,似乎就可以省去種種麻煩後果,而讓社會大眾對同志有個粗淺概念。唯一代價就是,犧牲一些對自身生命處境的精準詮釋。後來想想,教育不就這麼一回事?初階的加減乘除無法說明微積分的複雜,但要了解微積分,加減乘除的概念不能不知道。只是談了這麼多場同志與性別的「初階課程」,早就開始期待著什麼時候才能跟教育體制進入「進階課程」的細緻對話?這時,要展現認同歷程中的種種複雜層面,就不是一句「我是同志!」能涵蓋了!

文章出處:2009/9/10 立報「讀者投書」單元
http://www.lihpao.com/news/in_p1.php?art_id=33783

2009-09-08

【觀點/性別氣質】090908聯合報:畢恆達 > 男人來自火星 女人來自金星?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畢恆達(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坊間有不少「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以及「男女大腦不同」之類的書籍,這種從生物角度(實則受到文化性別偏見的影響)解釋性別差異的說法,不只影響教育政策與實踐,也形塑了日常生活的性別關係。

男生穿藍色、女生穿粉紅色,多數人視為理所當然。它展現在許多學校制服的設計,連街頭的成衣攤販都會向兒童的父母如此建議。就有生物學家表示,男女對於顏色的偏好乃進化的結果。遠古時代,男人出外打獵,需要晴朗的天空與乾淨的水源(藍色),而女人負責採集,要能辨識紅色的成熟果實。事實上,男—藍、女—粉紅的對應關係是在一九五○年代以後才確立的。更令人訝異的是,與此相反,在這之前紅色屬於男生,藍色屬於女生。為什麼呢?正由於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而火星代表熱情(紅色),金星代表平靜(藍色)。在基督教的傳統裡,聖母瑪莉亞為「天國之母」,藍色代表天堂,故常衣著藍袍,藍色因此是女性的顏色。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後,男性的制服常是藍色的,因而藍色漸漸成為男子氣概的象徵,而一九四○年Think Pink的行銷口號,鼓勵女人擁抱女性氣質,粉紅色逐漸成為女性的顏色。

我們也很習慣將精子想像成為賽跑選手,最天賦異稟、跑得最快的那一個才能與卵子結合。然而,生物學家在顯微鏡下,已經觀察到卵子主動選擇、捕捉精子的一面。換句話說,精子並非朝向卵子的方向勇往直前,而是跌跌撞撞、匍匐前進。

也有生物學家指出,單一的精子很難在黏液中前進,是精子群形成像自行車隊般,彼此壯大勢力前仆後繼,才能前行(想像,沒有紅綠燈,行人如何在車陣中過馬路)。結果呢,精子之間存在的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另一種說法則是,受精過程是卵子與精子在進行對話。如果不把細胞這種生物現象擬人化,哪一種版本會比較接近真相呢?

男生站著尿,女生蹲著尿,總該是天經地義、生理構造使然了吧!男人甚至鄙夷女人「撒尿上不了牆壁」。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也未必如此。過去,埃及人因宗教因素,小便時男蹲女站,以免褻瀆神明;回教徒男女皆採蹲姿;而毛利人因為服裝上的裝飾品因素,男蹲女站。十九世紀的日本女性也是站在木桶前小便。直到廿世紀初,西式小便斗才傳入日本與台灣,而這也與拉鍊的發明,成為男人褲裝的配件,正好呼應。所以呢,站著尿尿與否其實並無關乎男子氣概。

這些實例顯示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經常是在特定歷史文化中建構而成,而非源於自然或必然。男女有別,往往未必是本來有別,而是我們期待有別、選擇有別,進而進行差別待遇的結果。


文章原刊載於:2009/09/08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123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