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1

【精選/感染者人權】100401露德:從鬆動外籍愛滋感染者入境禁令談起

英文中國郵報2010年4月1日引述聯合搜狐康頻道所作的網路調查顯示,近84%的受訪者表達反對中國政府鬆動外籍愛滋感染者入境的禁令。在這3500位投反對票的網友中,有3200多位(75%)擔心外國感染者可能會加速愛滋病在中國的蔓延,另有近18%反對者認為一旦取消禁令,國外感染者在中國可能會加重醫療救治的經濟負擔,佔用中國人的醫療資源。

公眾的意見並不一定是正確的,誤解來自於無知

據此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也是資深愛滋病問題專家的景軍教授並不認同,他說: “公眾的意見並不一定是正確的,誤解來自於無知。”

“隨著我們對愛滋病的認識不斷深化,特別是它有限的傳播方式,這個20年前的禁令在今天顯得很沒有必要,並且充滿了歧視的意味。” 他還說只要大眾從自身做起,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會遠離愛滋病。”

限制感染愛滋病毒預防人員入境羈絆防疫推展

北京的愛滋病感染者團體”愛之方舟”的負責人孟林說,他自1990年感染愛滋病毒後,開始注意到中國這些帶有歧視性的法律。隨著一些國際預防愛滋機構進入中國,更將此矛盾凸顯。由於一些國際預防愛滋病的組織成員本身就是愛滋感染者,限制他們入境的法律,無形羈絆了預防愛滋病的工作。

景軍亦提到禁止外國感染者入境的規定,是對愛滋病人的歧視,客觀上違反了現行保障感染者權益法律的精神。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政府曾特別允許愛滋感染者進入中國,參與這項國際賽事。對於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專家們估計,中國政府會延續這種方式,對有意願參觀世博的外國遊客不會因其罹患愛滋病而限制入境。

台灣當局限制愛滋感染者長期入境

順著中國這則新聞脈絡,反觀台灣政府對非本國籍愛滋感染者的現況,據悉台灣當局目前在短期出入境上,並沒有限制愛滋感染者。倒是現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者權益保障條例」第18條,針對3個月以上的外國人得採行檢查HIV,若為陽性則令其出境。此限制同樣的意識型態,是擔心外籍感染者佔用國內高品質的醫療資源及唯恐其將病毒傳染給國人。

據法界人士指出,台灣當局現行政策以限制長期入境者,卻不限制短期入境者之作法,在防堵愛滋病毒進入台灣的措施上其實是無效的。況且國際潮流趨勢是重視愛滋人權,台灣不能置身事外。但是,國家政策有其宣誓主權之意,政府擬定政策照顧國人也有其必要,鬆動國境還有賴各界達成共識。

愛滋人權團體之呼籲

為避免外籍愛滋人士刮分國人現有醫療資源與開放愛滋感染者入出境並不衝突。過往嚴格限制非本國籍愛滋人士入出境,反倒讓許多感染愛滋病毒者流竄於台灣社會底層,在防疫工作上往往變得更加棘手。向來非本國籍愛滋感染者就醫均需自費,在醫療資源有限及愛滋給付標準日趨嚴格之際,醫療機構替經濟水平不佳的外籍人士看病,往往只會落得救濟或得另闢財源解決其呆帳問題。況且,愛滋病已不像早期無藥可醫,特定的傳染途徑以及國內日益攀昇的新增案例,均非外籍愛滋感染者所為,而是國人的愛滋教育尚有待積極提昇。已發展為先進國家之列的台灣,應更重視愛滋人權,尊重國內外愛滋感染者,為求助無援的弱勢者發揮救濟精神,並且開放國境將使原本不願出境的外籍愛滋感染者,有尊嚴的出境,畢竟惟數不少的非本國籍愛滋感染者對台灣社會也曾有所貢獻。

露德協會20100401整理報導

.

原文刊載於:2010/4/1露德協會網站
http://www.lourdes.org.tw/Page_Show.asp?Page_ID=2106

TAG: 外籍感染者

2010-03-31

【國際/名人出櫃】100331聯合報:「有幸做自己」 瑞奇馬丁出櫃

「我如果還是繼續像我今天為止那樣(隱藏身份)過日子,那就無形中破壞我兩個孩子誕生帶來的光明。」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記者蘇詠智/綜合報導】

(美聯社)以「電動馬達」扭臀絕技風靡全球的波多黎各歌手瑞奇馬丁,不再閃避糾纏多年的性向問題,坦承自己是同性戀。泰晤士報以他的金曲「瘋狂人生」戲稱,這是瑞奇個人的「瘋狂人生」,不過是和「他」而非歌中的她。

現年卅八歲的瑞奇廿九日在個人部落格RickyMartinMusic.com寫道:「我很自豪地宣布我是一個幸運的男同志。我非常有幸能夠做自己。」他表示,前年八月經由代理孕母產下的雙胞胎兒子,是他決定出櫃的主要力量。

瑞奇寫道:「夠了,這一切必須改變…(出櫃)是我必須做的事,特別因為我現在是兩個漂亮男孩的爸爸,這兩個孩子的前途如此充滿光明,每天都教我一些新東西。我如果還是繼續像我今天為止那樣過日子,那就無形中破壞我兩個孩子誕生帶來的光明。」

電視節目主持人芭芭拉華特絲二千年時曾逼問他是否為同志,但他拒絕回答。瑞奇馬丁說,沒早一點「出櫃」,是因為他的顧問這幾年來警告他,這樣可能會毀了演藝事業。歌迷在他網站的留言大都表示支持和讚賞,但也有咒罵。

瑞奇自己表示如釋重負:「幾個月前我決定要寫回憶錄時,就準備接近我人生的真相…從今天起,快樂這個字有了新的意義,它是很充實的過程。我在這裡寫下的每個字都出自愛、接受、不偏不倚和心滿意足。寫下這些東西是我邁向心靈平靜的重要一步,也是個人成長的關鍵部分。」

瑞奇馬丁以外號「電動馬達」的臀部與熱情的騷莎舞步知名,是全球百萬歌迷崇拜的對象,尤其是女性。他在一九八四年出道,是少年團體Menudo的成員,後來單飛,成為西語系國家的偶像,一九九九年出英文專輯,粉絲層擴大。他曾獲葛萊美獎最佳拉丁流行藝人。

新聞來源:2010/3/31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5508069.shtml

【相關新聞】100331聯合晚報:瑞奇馬丁:我是個幸運的同性戀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波多黎各籍歌手瑞奇馬丁29日承認謠傳已久的同性戀謠言,為全球廣大歌迷投下一枚震撼彈。

他在個人網站rickymartin.com寫下:「我很驕傲地說,我是個幸運的同性戀。我有幸做自己。」38歲的馬丁告訴歌迷,揭露性向的決定是「我人生中美妙的轉捩點」。他前幾個月著手撰寫回憶錄時,便決定公開「出櫃」。

瑞奇馬丁還說,沒有早一點「出櫃」,是因為他的顧問這幾年來警告他,向歌迷坦承同性戀事實,可能會毀了演藝事業。歌迷在他網站的留言大都表示支持和讚賞出櫃勇氣,但也有咒罵。

瑞奇馬丁以外號「電動馬達」的臀部與熱情的騷莎舞步知名,是全球百萬歌迷崇拜的對象,尤其是女性。他在1980年代出道,是少年團體Menudo的成員,後來單飛,成為拉丁偶像,1999年出英文專輯,粉絲層擴大。他至今已獲五座葛萊美獎。

瑞奇馬丁2008 年透過代理孕母,成為兩個孩子的爸。他說:「這 (出櫃)是我必須做的事,特別因為我現在是兩個漂亮男孩的爸爸,這兩個孩子是這麼的充滿光明,他們的人生展望每天都教給我一些新境界。我如果還是繼續像我今天為止那樣過日子,那就是無形中破壞我兩個孩子誕生帶來的光明。」

新聞來源:2010/3/31聯合晚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5507009.shtml

2010-03-31

【台灣/同志生育權】100331聯合報:無「法」生子 台灣同志得靠「外」力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電動馬達」瑞奇馬丁出櫃,且表示已經代理孕母擁有兩個小孩,台灣同志看了很心酸:「好羨慕他可以經由代理孕母,合法擁有自己的小孩,不像我們得向朋友借種、偷偷跑到國外人工生殖,甚至假結婚領養!」

拉子媽媽Ivy擁有兩個小孩,第一胎是存了多年錢,才赴日人工生殖圓夢,第二胎更是靠自己注射精子,試了多次才成功,「台灣社會對同志感情太沒保障,連結婚都不合法,還是自己生小孩比較可靠。」看到瑞奇馬丁大方出櫃又讓孩子亮相,她感嘆馬丁因有極優經濟基礎及法令支撐,才能勇敢做自己。

Ivy說,由於人工生殖法排除未婚者、同志,她身邊約有七對女同志都是遠赴國外做手術才能遂願,但這得耗去大量經費心力,要不是很想有自己孩子,也不會這麼做。

結婚、生子權一直是台灣同志關注議題,Ivy近年和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等參加同志大遊行,就組成「同志增產報國團」,四、五十人人手一輛嬰兒車,不少拉媽還帶孩子隨行。「社會常說同志不生,會導致人類滅亡,事實卻是法規不准同志透過領養、人工生殖等擁有小孩」。Ivy期待,同志伴侶法能早日實施。

新聞來源:2010/3/31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5508071.shtml

2010-03-31

【國際/出櫃】100331聯合報:大老級艾爾頓強 出櫃22年人氣依舊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綜合報導】

「假如我是同志,何必不承認呢?我是個正常的男人,喜歡女人和性愛。我是個性致勃勃的波多黎各人,但我從未被男人的性愛吸引過。」這是瑞奇馬丁幾年前對於同志疑雲的澄清,對照日昨發表的「我很自豪地宣布我是一個幸運的男同志」,前後真的差很大。瑞奇說兩個兒子是他決定出櫃的主要動力,但他也說經紀人曾警告他,出櫃恐將危害歌唱事業。

縱橫歌壇超過四十年,並曾來台獻唱的艾爾頓強,是西洋樂壇知名的同性戀,並且是同志圈的大老。他日前表示出櫃是他「這輩子做過最好的一件事」。他在一九七三年坦承自己是雙性戀,他表示對歌唱事業的確有些損害,但重要的是他獲得自由,誠實面對自己。艾爾頓強在一九八八年正式出櫃,與愛人同志大衛佛尼許相守已十七年,巡迴演唱行程依舊滿檔。

喬治麥可和喬治男孩是西洋樂壇另外兩位知名的同志歌手。喬治麥可原本是少男二人組「轟」的靈魂人物,走少女偶像路線。後來在公廁行徑猥褻被捕,乾脆出櫃,音樂風格自此丕變。

同樣走紅於一九八○年代的「文化俱樂部」主唱喬治男孩,出道時即以濃妝豔抹的中性造型登台,沒多久就出櫃。他曾痛批喬治麥可遲遲沒出櫃,欺騙歌迷感情。兩人曾因此交惡超過廿年,最近才和解。

奧斯卡影后茱蒂佛絲特可說是好萊塢最知名的女同志。她的性向多年來備受質疑,她在二○○七年的領獎場合公開感謝同性伴侶多年來對她不離不棄,被視為出櫃宣言。

新聞來源:2010/3/31聯合報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5508078.shtml

2010-03-30

【台北/性別政治】100330生命力新聞:性別主流化 多元性別在哪裡

【記者陳衣怜報導】性別主流化,是聯合國在全世界推行的一個概念。指的所有政策活動,皆以落實性別平等為核心。要求各個層面的政策、立法與資源須要重新配置、改變,以真正反映性別平等。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舉辦一系列同志與性別運動講座,每個月針對不同議題,希望藉由持續關注與討論來帶領大家思考性別問題。而「性別主流化」看似穩健發展於政府行政體系,但對於多元性別的平等意涵,卻仍然侷限於行政程序的形式上,而非實質內容。

在台灣,透過在行政體系成立專職單位,如: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各部門的性別平等委員會、以及各級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期望能將性別平等的相關概念,納入政府政策。直到今日,性別主流化的六項基本評估工具─性別統計、性別分析、性別影響評估、性別預算、性別意識培力、性別平等專職機制,也確實穩健的進行於行政官僚體系。

講座主持人王蘋表示,對於性別平等,婦權專家都很明確指出,是包含性傾向、性別認同與表現多元等,而非單一狹隘的男女兩性。但就現實面而言,同志與跨性別在性別主流化上,往往是被虛應了事的。王蘋說,現今的基礎評估大多只是在文字上表現多元平等,同志與跨性別權益在實質面仍遭漠視。

王蘋說,用來評估性別主流化的實踐與否,往往都是用量表量化、或是用數據呈現。但這些量表往往流於作帳形式,因為行政程序上的必需,所以才做。因此出現許多單位只是在形式上應付的狀態。

曾經參與婦權會運作的朱偉誠也說,用來評估性別主流化的基礎工作目標,顯然難以直接適用於同志。以「性別統計」而言,如何作同志統計,這明顯的是個困難點。現今民情還不足以開化到每位同志都願意公開出櫃,也因此同志身分無法進行統計。既然無法統計,就無法擬定關於同志權益的政策。

此外,朱偉誠還呼籲,現階段婦權團體幾乎已放棄社會運動的舊路,而全力專注在改造政府的「性別主流化」。但行政意識不等於社會意識,行政體系再完善,民風跟不上,依然是空談。也因此,不該只是著重於行政面的推動,同時也應加強社會運動的啟迪。

台北市教育局日前行文各校,要求研議防止高中職以下學校社團假藉名義誘導吸收學生從事「同志交誼」活動。在座談會中,有與會者表示,既然性別主流化在行政體系上已推廣多年,不該還出現這種歧視同志的公文。這顯然是性別主流化的運動過程出現問題。另外,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甯應斌也說,既然婦權會是推動性別主流化的核心,但在性別主流化運動出現偏差時,便應該有組織監督、確保婦權會沒有偏離多元性別平等的方向。

新聞來源:2010/3/30新生命新聞
http://www.peopo.org/newstory/post/53261

2010-03-30

【觀點/恐同】100330蘋果日報論壇:王蘋 > 台北市的同性戀恐懼症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王蘋(台灣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同性戀不是病,同性戀恐懼症才是病,而這個「無理由地憎惡和恐懼同性戀,製造仇恨與傷害」的現代疾病,是能要人命的。

市府議會連鎖恐同症

昨天上午數個同志、性別社團到監察院檢舉市政府違法歧視同志青少年,起因是市府教育局發文至高中職以下學校,禁止社團從事同志交誼活動。3月2日同志社群首度至市府抗議後,府會紛紛表態,在「支持同志」、「尊重同志」、「大家誤會他們本意」的說法中,我們窺見議會和市府「同性戀恐懼症」的發作徵狀,而其造成的歧視結果,對青少年同志生存空間是極大扼殺。

遠在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通過了將「同性戀」這個項目從病理學中刪除的決議,意思是同性戀不再是病態的徵兆,那是否就是社會的「同性戀恐懼症」也式微消失了?然而,美國酷兒學者賽菊寇博士於1998年就曾點出,這個開放是帶虛偽性的,因為與此並起的是,同性戀若要被視為「非病態」,必須合乎兩個條件,第一:他╱她必須是成年的;第二:同性戀在日常生活中要合乎社會主流的性別準則,例如,男同志就要表現得像男人;女同志就要表現得像女人,這樣才非「病態」。

「恐同」巧妙地利用這兩個未定性因素找到了合理化的出口。

在同志團體抗議市府違法歧視事件中,我們清楚辨識口稱尊重支持同志的議會和市府,其恐同症狀是如何連鎖的發作。

首先是在審查同志公民運動經費的市議會民政委員會上,部分議員恐同症狀發作,做出要市府發文給高中職以下學校,禁止同志社團活動的決議。這個無視青少年性主體發展並且嚴重違反《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提議,正是恐同的表現。

主責「同志公民運動」之民政局將議會違法意見一字不變的行文給教育局,此舉也不令人驚訝,因為從過去承辦同志公民運動的經驗,民政局恐同症早就病入膏肓。

在2006、2007、2008年的活動海報設計過程,民政局處處刁難,因為他們認為海報出現的同志男不男、女不女,不符合大家認同的「正常同志」形象。

青少年同志摸索生存

教育局作為《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主管機關,違法發函被抗議後,接連補了兩份公文對外澄清,但荒謬的是,違法的公文內大剌剌的提到「同志」,但後面的澄清公文中則反覆提「性別平等」,連一個同志字眼都沒有,恐同症狀不言而喻。

同志青少年獨自摸索著成長之路,校園、家庭挫折不斷,他們找不到支持力量,找不到生存之路,許多同志青少年都曾有過自殺的念頭,很多家長帶孩子去收驚、去驅魔、去看心理醫生,寧願孩子選擇離家,甚至結束生命,也不要看到他是同志。

反諷的是,前天一艘超豪華國際郵輪抵達基隆,搭載著381名外國男同志暢遊亞洲,一名遊客說:「台灣好友善,有同志酒吧可以一直玩到凌晨2點,我們要到夜店多交幾個好朋友。」

這個新聞讓人感慨,這些以為台灣友善的成年同志們,他們都是生存下來的,他們可知,在台灣,作為一個青少年同志是多麼艱難,需要讓自己不死,才能在成人後,享受他們看到的這個「友善」。

原文刊載於:2010/3/30蘋果日報論壇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396792/IssueID/20100330

2010-03-29

【英國/人權】100329中時電子報:顧及同性戀 英新生兒「父母」變「雙親」

【中廣新聞/郭希誠】

父母、子女是人倫之始。英國政府為了顧及同性戀人權,現在決定把嬰兒出生證明上的父親欄和母親欄取消,改成雙親欄。

英國一百七十年前開始開具出生證明。一百多年以來,出生證明上都有父親和母親的記載。最近,英國通過同性戀婚姻。為了讓這些人也可以登載在出生證明上,英國政府設計了一種上面不寫生父、生母姓名的出生紙。目前,他們會準備部份不寫父母姓名的出生證明。

不少生育專家和律師這種作法相當不妥。他們說,不寫清楚父親和母親姓名的出生證明容易做假。另外,以兩名同性戀婦女的孩子為例,要是不寫父親姓名,就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誰。當然也就否定了這名生父對自己子女的親權。

新聞來源:2010/3/29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0,5246,50403178×132010032900909,00.html

2010-03-29

【精選/保險套公益】100329華視新聞網:鉅亨看世界─色情慈善黑幽默

作者:鉅亨網林佳萱      

英國平均每分鐘捐贈超過 1000 個保險套給開發中世界,英國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因為,這是個秘而不宣的成功善行。

兩個星期前,英國政府宣布將贈送 4200 萬個保險套給南非,作為南非主辦世界盃足球賽的系列活動。然而這項新聞公布後卻幾乎只引來訕笑—人們說,光是一個英國足球明星就得用掉多少保險套啊?

但民眾不曉得,這是英國默默成就的一角,如此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也可能造成大影響。

英國品牌 Durex 正是全球最知名的保險套生產商,該公司銷售量佔全球數十億保險套商機的 1/3,讓全世界許多男性都能保持姿態優雅;根據去年 10 月英國政府官方統計數據,Durex 的保險套成為全英避孕工具的領導選擇,自從六零年代以來,英國女性對保險套的依賴程度和口服避孕藥一樣深。

英國人不僅如此愛用保險套,也藉著保險套散播愛心,2007 年起英國就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套捐贈國—這些禮物都送給開發中國家。或許這項政策既大膽又孤獨(缺乏其他國家參與),但英國人的決定卻拯救百萬生命。

每當美國人開始鼓吹節制和禁慾,英國就開始悄悄地增運保險套貨櫃—而按照全球最重要愛滋病專家 Alan Whiteside 教授的看法,此舉格外有意義。「這是『沒辦法』中的唯一辦法。由於目前還缺乏對抗HIV病毒的武器,而要保護一個未受感染的人與愛滋病患者發生性關係之後還不受感染,使用保險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英國人之所以長期善用保險套,是因為英國文化裡有兩個元素:重實際、一貫性,英國人對真實世界及公共衛生有很務實的觀點,這觸動了捐贈想法成形。」南非籍的 Alan Whiteside 教授目前正好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擔任熱帶醫學訪問學人,日前還參加上議院舉辦的愛滋病專家緊急高峰會,因此他的感想格外深刻。

按照基督教中的摩西十戒,通姦是不可違犯的第七戒,但若由最新的當代解釋,摩西反而可能會向一般民眾發放 Durex。當然,大概除了愛戲謔的英國人之外,沒有幾個國家能達成如此行動和共識。

為什麼英國與眾不同?首先,英國人最早欣然接受保險套。這個時間點甚至可往前追溯到 1674 年:歷史學家在西英格蘭地區的杜雷古堡(Dudley Castle)發現一批距今 300 年以上的古董保險套—用風乾的動物腸子製成。若再往近代一點推進,18 世紀時英國保險套貿易蓬勃興盛,若經濟條件不足以負擔品質上好的良品,甚至還有折價、清洗過的二手品可供選購。

到了 19 世紀,發明出乳膠保險套,但英國人卻沒有立即擁抱新問世的產品。由於當時統治大不列顛的維多利亞女王相當推崇傳統道德,一時間英國中產階級民風保守,甚至第一次大戰爆發後,英國和美國是唯一不提供軍隊士兵保險套的國家,英國人唯有靠「禁慾」一途來抵擋快速傳播的梅毒。

然而,據說一戰時期英軍性病傳播速度是德軍的 7 倍,為了挽救下滑的人力資源,英國迫不得已發放免費保險套給國家軍隊—這正預示了百年後現代社會在「務實與原則」之間抉擇的抗愛滋保險套大戰。

1990 年代,非洲無疑非常需要保險套,但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職員 Jagdish Upadhyay 表示,除了英國大力捐贈保險套給開發中國家外,國際上缺乏共襄義舉的風氣。

按照一般價值觀,幾乎沒有國家會接受英國這種大方餽贈;有趣的是,保險套禮品恰恰展現了三項非常有「英國風味」的特質:黑色幽默、合宜得體、奇襲,而三者巧妙地結合在英國慈善事業上。

他說:「從 1994 年以來,英國非常、非常大力支持生殖健康,但相較之下,歐洲許多國家卻不想支持捐贈保險套。這經常是出於宗教理由—義大利完全不給予任何資源、西班牙好不容易到最近才終於開始釋放善意。」

對聯合國人口基金來說,最糟糕的災難是從 2000 年美國布希總統上任以後開始,因為布希削減了所有的資金援助,理由是布希看不慣該組織推動的各種家庭計畫。布希聲稱,聯合國人口基金是支持中國的流產政策。幸好其他歐洲國家去除類似疑慮,並且持續金援該組織。

布希收回幾百萬美元的預算,讓聯合國人口基金無法繼續捐贈保險套,取而代之的是布希自己成立愛滋病計畫—特別針對愛滋病治療挹注大量經費,而從預防愛滋病的角度來說,布希仍支持禁慾。

「他們認為支持保險套使用是錯的。…保守團體在宗教的背景下討論家庭計畫,並且對行政部門內部施壓。」在聯合國人口基金負責管理保險套業務的Jagdish Upadhyay 如此表示。

布希的幕僚否認這項說法。他們表示,一切基於「效益」的立場所以反對補助保險套,而不是意識型態作祟。

但聯合國非洲愛滋病特別大使 Stephen Lewis 表示:「過度強調禁慾,很可能導致額外且不必要的疾病感染。」

阻力也不僅只出於美國總統。作為避孕工具,保險套顯然並不如新的避孕藥物搶眼。

倫敦 Durex 公司副總裁 Peter Roach 談論這「避孕護套」時說道,「2002 年國際愛滋病研討會上幾乎沒有提到保險套,2004 年的研討會上只有低於 1% 的學術研究報告在標題寫明『保險套』。直到 2008 年,大家才有共識將預防面也納入國際行動議程,並且對預防與治療有同等重視。」

「但很多人誤以為,只要把大量的保險套運到某國港口,萬事就大功告成。」他說。

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這份工作不僅困難、而且很需要計畫與籌措:必須把保險套給適當的人、還要敦促他們使用。

Peter Roach 負責處理 Durex 產品的社會面向,因此經常與政府和慈善單位打交道。他曾目睹載滿大量自家產品的貨船困在肯亞邊界,無用地擱置,或者有成千上萬被遺忘的保險套躺在海地倉庫,全都過了使用期限。甚至根據印度政府研究,有超過 70% 免費保險套根本未曾善加利用。民眾可能根本不相信免費的東西。

所有愛滋病治療的開發研究都很昂貴,然而人們從未仔細思索,怎麼有效鼓勵愛侶們使用便宜的保險套。

英國國際發展部門(DfID)專家打了個比喻:「當人們還在地板上走來走去,拿拖把是怎麼拖都拖不乾淨的。」

因此,現在人人愛談保險套的「社會行銷」:例如為保險套設計吸引人的性感包裝吸引顧客購買,以掩藏這些保險套實際上由外援資金補貼的事實。

其中推廣最力的是非政府組織國際居民服務(PSI),這個機構由美國慈善家 Phil Harvey 自 1970 年代時設立;Phil Harvey 早年靠著美國的色情產業起家,但事業有成後,為第三世界籌措避孕資金,他的員工透露:「老闆是劫富濟貧」(但現在這位慈善家已經不介入組織的運作)。

目前國際居民服務組織與英國政府和 Durex 公司密切合作。例如在奈及利亞,過去 6 年間英國共提撥 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