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保護的內容: 【有片】你會和(HIV+的)同事在公司啪啪啪嗎?
2018-11-2520180901爽歪歪系列講座:情慾量販店—男體產業之重口味解密 活動側記
2018-11-28【U = U 系列導讀】當「測不到=得不到」,你會……?
文/阿上(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編輯)
為什麼在某些國家,穩定服藥的HIV帶原者如果想和非感染者伴侶生育小孩,醫生會建議不用戴保險套、與伴侶自然受孕就好,不需人工生殖,也無須擔心伴侶有感染HIV的風險?
為什麼有醫生認為若單就HIV而言,當HIV帶原者穩定服藥時,即使無套做愛,也可以視為一種避免HIV傳染風險的安全性行為?
如 果上述兩個問題讓你覺得驚訝,你或許還不知道以下這個科學的事實:當HIV感染者穩定服用抑制HIV的藥物 (也就是接受抗反轉錄病毒療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簡稱ART),而使體內病毒量降低到儀器也測不到的程度並持續六個月後,此時就算不戴保險套發生性行為,也不會將HIV病毒傳染給他人。
而這並不是個「新」聞。
2000年起,便陸續有學者注意到感染者服藥能降低傳染力。2008年,瑞士發表的《瑞士宣言》率先提出HIV感染者在接受ART穩定壓制病毒六個月之後,HIV傳染機率應微乎其微,迅速引發關注。自2011年起,幾個大規模且跨國的長期研究結果陸續發表,結果都一致:眾多樣本中,只要是病毒量低到測不到並已維持數個月的感染者,就算和伴侶偶有無套性行為,其伴侶沒有一人因此而被傳染。2016年,許多國家的團體共同推動的Prevention Access Campaign,將這個醫學事實簡化成一句響亮易記的口號:U = U, 也就是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 (測不到 = 得不到) 的簡寫。
不是低風險,而是零風險!
基於各種不同的理由,一開始對於 U = U 的倡議,其實有不少質疑的聲音。然而隨著新的研究結果發表、證據越來越多,不少原先保守觀望的立場也慢慢轉變。舉例而言,2016年時, U = U 在國際上仍是民間團體在宣導,對於感染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官方多半只願意承認「傳染力會很低」而不願提到「不具傳染力」。但在2017年9月,美國官方衛生單位CDC先是在一份給員工的公開信上表示:按處方服藥、並持續維持測不到病毒量的HIV 感染者,有效地不具有傳染給陰性伴侶的風險 。接下來除公開信外,我們現在已可在美國CDC官網的衛教網頁看到同樣的訊息,代表美國官方不但認可 U = U 的科學事實,也認為有必要向大眾宣導。無獨有偶的,聯合國愛滋病組織(UNAIDS)也在2018年7月推出新聞稿與衛教文宣, 強調感染者在測不到的情況下,是「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的。國際上對於「測不到=得不到」的認可已無庸置疑。
究竟 U = U 口號背後有哪些科學上的實證證據?這些研究是如何進行的?研究的發現又會對哪些層面造成影響呢?我們又可以怎麼面對?爽歪歪網站這幾年收集了一系列的文章,編輯成這次 U = U 專題,一方面有資料保存的用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讓這個議題有更多被討論的機會。
沒證據也敢發表?!瑞士宣言的劃時代意義
專題的第一篇文章,是2016年1月發表的《瑞士宣言:八年回首》。這篇深度好文仔細地回顧2008年時瑞士宣言發表的背景、當時帶來的衝擊,也詳列了宣言提出後陸續發表的科學證據,此外分析了儘管證據越來越充足,但是並非大家都能接受的原因。最值得推薦的是文中提到瑞士宣言在法律、生殖、增權等不同面向落實後所帶來的影響。文章作者之一的Pietro L. Vernazzaa醫師不僅是當年瑞士宣言的共同起草人,也甫於2018年世界愛滋大會會外會中接受社群頒發的終身成就獎。U = U 除了是科學上的事實,在科學以外的面向能有怎樣的擴散,相當值得探討。
【U=U專題】瑞士宣言:八年回首—剖析劃時代的瑞士宣言發表背景以及後續效應
從異性伴侶到同性伴侶:零感染!
說到 U = U 背後的科學證據,便不能不提到幾個重要的科學研究:以異性戀為主的HPTN 052、同時包括異性戀與同性戀伴侶的PARTNER(1)、以及以男同志為主的Opposites Attract與甫於2018愛滋大會上發表結果的 PARTNER 2。這幾個研究成果的發表,都有其重要的代表意義。舉例而言,HPTN052的結果,催生了國際上確認「治療即預防 (Treatment as Prevention, TasP)」的方針。關於這些研究如何進行?樣本數有多少?結果又是如何?爽歪歪網站特別翻譯了四篇文章介紹,以提供有興趣了解研究細節的朋友參考。
這些研究由於是取樣研究,在科學上必須應用統計學來呈現結果。但是這樣的呈現可能會造成誤解。比如說「降低96%的風險」是否就代表「仍有4%的機率得到HIV」呢?系列中特別針對這樣常見的誤讀,譯介了the body 網站上的專文,來談談如何正確解讀數據,以及為何科學家相信傳染機率低到可忽視,也很推薦閱讀。
【U=U專題】「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背後的科學研究以及如何正確解讀數據
- HPTN 052研究:結果證實,HIV感染者若能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便能有效、持續預防愛滋病毒傳播(2005~2015)
- aidsmap:PARTNER研究前兩年結果顯示,無論性向,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均無將病毒傳染給伴侶(2012~2014)
- 以男同志為主的 Opposites Attract 跨國研究:結果再次表明病毒量測不到的HIV感染者,不會傳染病毒給伴侶(2012~2017)
- PARTNER 2研究結果:在男同志族群中,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透過性行為傳播病毒的機率同樣為0 (2014~2018)
- 對病毒量測不到的大誤解:為何降低96%的風險不代表你仍有4%的機率得到HIV
U=U也有懶人包!
- 世界愛滋日 U= U 懶人包:這是台灣醫學生聯合會性健康推廣部 FMS-Taiwan SCORA 在2017年世界愛滋日推出的懶人包,言簡意賅的介紹了 U=U的定義與證據,還有背後的意義。讓你不用3分鐘就可以有初步概念喔!
- 拆解UVL懶人包:是香港關懷愛滋團體在臉書Men2Men專頁上推出的懶人包,裏頭有對於感染者以及感染者的親友而言常見的疑問:感染者要服藥多久才會測不到呢?感染性病會同時使HIV病毒量增加嗎?為何有些感染者無法達到測不到的狀態呢?….相當值得參考!
U=U 就是在鼓勵無套?
U = U 的概念提出時,並非一開始就被全面接受。舉例而言,醫界早期曾有疑慮,所謂「測不到」狀態應該持續多久才有避免傳染的效果;而當其他性病發生,是否可能造成病毒量又上升而有傳染風險。其次,在感染者社群內部,也有人擔心 U = U 的倡議,是否會對無法服藥、或是服藥卻無法達成測不到狀態的感染者,形成壓力甚至壓迫。此外,儘管所有 U =U 的宣導中,都會一再提醒 U =U 的預防效果僅限於HIV,而對其他性病沒有保護效果,要預防其他性病仍須使用保險套。但我們仍會看到有些批評認為:倡議 U =U 的目的就是要鼓勵(感染者)無套性行為。
面對上述種種的質疑,相關團體有何回應?我們又可以用什麼樣的角度來思考?系列中也有一篇短文來探討這個主題。
U = U 帶來的影響
確信「測不到=得不到」的正面效應,最重要的或許就是能減輕感染者擔心傳染給伴侶的心理負擔,建立感染者的信心,進一步鼓勵感染者積極接受治療維持自己的健康;另外也有助於去除大眾的對愛滋的非理性恐懼。而實務面上,在某些國家,對於想生小孩的感染相異狀態夫婦 (一方感染一方未感染),自然受孕生兒育女也成為人生選項,無須再為感染風險擔心受怕。
U= U的重要性並不僅止於醫藥健康的領域,在《瑞士宣言:八年回首》一文中便提及司法界受到的影響:日內瓦採信 U=U 的科學證據重審並撤銷一例因暴露HIV風險而被定罪的判決,並且自此再也沒有類似案件被定罪。其他也有多國司法檢察體系興起類似的討論。而在2018第22屆阿姆斯特丹國際愛滋大會上,全球有20位知名專家小組制定了一份共識聲明,描述了有關愛滋病毒傳播的最佳醫學和科學證據,提供各國司法系統做為參考,並表達了他們的立場:種種的科學證據 (包括 「測不到 = 得不到」 ),並不支持法律將愛滋入罪。愛滋權促會也特別翻譯了這篇刊載於國際愛滋病學會期刊(JIAS)的專家共識,並授權爽歪歪網站轉載。
當「測不到=得不到」,你會……?
或許我們都該問自己的是:當知道 「測不到=得不到」這樣的科學事實後,我們自己怎麼看?怎麼想?以及會怎麼做?專題中收錄的兩篇文章:《不只是「陽性」、「陰性」–從交友 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以及《【有片】你會和(HIV+的)同事在公司啪啪啪嗎?》,都試圖將問題回歸到我們每一個人自身,討論當我們正確認識這個疾病後,對於告知或隱瞞、答應或拒絕、另眼相看或平常視之,是否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So U = U,and you?
關於U=U值得參考的連結:
- 露德協會聯署全球U=U共識 http://www.lourdes.tw/news/show/247
- 露德協會U=U共識常見問題集 http://www.lourdes.tw/news/show/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