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1

【台灣/國防大學案深度報導】160504 新新聞:遭歧視軍校生獨家告白—坦然面對 「不然大概早就自殺了」

【愛滋反歧視】坦然面對 「不然大概早就自殺了」

遭歧視軍校生獨家告白

確認感染愛滋、被學校約談、退學,一連串的壓力,並沒有打倒阿立;四年了,他仍在嘗試,想要重回學校,他爭的早已不只是個人權利,「台灣對於愛滋感染者的歧視仍根深柢固,若能因為這件事而有一點點鬆動,或許也值得了。」

2016-05-04 新新聞 記者:林筱庭

阿立(化名)是一名熱愛軍校生活的學生,在校時表現活躍,四年前被檢出感染愛滋病毒,不久遭校方以德行成績未達甲等為由退學。這四年來,阿立嘗試過校內、外各種行政救濟管道,他認為,真正的退學理由其實是校方對於愛滋的不理解與歧視。以下是阿立的第一手獨家告白:

○一二年一月,那一年我正就讀國防大學三年級,下學期結束前我們做了例行體檢,過完寒假,升上四年級回到學校,收到體檢報告確診感染愛滋,軍校生活開始逐漸變調。

照理說,醫院的體檢報告應該只會給我,但軍方體系跟民間做法不同,軍醫院直接告訴學校,我接到衛生局電話通知結果後,學校接著就找我去「吃飯」,等同「雙重告知」。那時心情忐忑不安,沒想到他們那麼快就得知訊息。

學校希望依「體位判定不合格」(具重大管制傳染性疾病,影響個人暨團體身心健康暨部隊戰力)為由,主動申請退學。一開始,學校想通知爸媽帶我回家,但事情才剛剛發生,自己心裡慌,他們就急著要我回去說;我爸媽比較傳統一點,我根本沒準備好要怎麼讓爸媽接受事實。大隊長還說,要陪我回家去,我只感到備受威脅,表面上關心、實際上卻是要逼著我回去「告知家長」。

一再約談「你想不想退學?」

阿學(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告訴我,學校曾經試著探詢我的感染途徑,大隊長也曾經很明白地表達立場,學校就是希望我離開,因為他們擔心未來我任職後,若要帶部隊管不了部屬,一旦被知道我感染,就會有各種流言蜚語、各式各樣的問題產生,也怕其他學生的父母得知後有反彈聲浪。

我只覺得很荒謬,這未免太未雨綢繆,他們認為會發生其實也不一定會發生呀,我若不主動提,誰會得知我的隱私?那時候壓力很大,自從收到體檢通知後,大隊長每周都會用各種名義約談我,早、中、晚,只要一想到就會廣播約談我,每次都講一模一樣的事情,「你現在想要退學了嗎?」「你要不要考慮看看退學?」「你想不想退學?」

大隊長說,過去也曾經有罹患重大疾病的人自請退學,希望我可以「知難而退」,我一直用「再考慮看看」來敷衍,試圖以模稜兩可的答案搪塞。

擬定攻防,怕被學校抓到把柄

但時間久了同學也覺得怪,只好以「長期性頭痛要做檢查,大隊長比較關心我」應付。有一次,高層長官約談我,我只得掰其他理由,「因為我親戚跟主任關係還不錯,所以特別關心。」幸好,同學也相信這說法,沒再繼續問下去。

來自校方的「關心」不斷,每周約談除了希望我申請退學,還會有些「要求」。好比衣服、碗盤都要分開洗,希望我游泳課不要下水、跳傘項目不要參加,當下除了錯愕也覺得莫名其妙。我便請伶雅學姊(愛滋個案管理師陳伶雅)幫忙,與學校醫務主任聯絡說明傳染途徑,這幾件事才不了了之。

回想起來,這種壓力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承受得住,就像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心中盡是焦慮。每一次約談的每一句話都會被記錄下來,一次聊三十到四十分鐘,我好怕講錯話影響到後來有類似狀況的學生,也怕一不小心就被學校抓到把柄,每次都得先跟阿學、伶雅學姊、莊苹(昆明院區行政中心主任)仔細討論怎麼回應。

每天的日子就像攻防戰,誰該對付誰、誰該怎麼應對都要先想過,我還畫了「作戰圖」、規畫「作戰策略」,把每天都當做一場戰爭。阿學他們都在城牆外面,只有我一個人在城牆裡,我躲不掉,我生活四周都在他們監視之下,我沒辦法,只能告訴自己:在學校多撐一天就勝利一天!

「我仍以讀過軍校為榮」

即使每個步驟都很小心,四年級下學期時還是發生失誤,我不該沒注意到。我在學校擔任政戰士,常需要用電腦處理文書,我卻一時懶惰沒報備攜帶筆電入校,某天上課到一半就被學校通知,經人檢舉違規攜帶電腦,要檢查我的寢室。

整件事因此被放大,頂撞師長、學校幹部未以身作則、違反資安等諸如此類的罪名,一股腦冠到頭上,懊悔無濟於事,後來想想,這其實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至少我已經撐了那麼久了,如果不坦然接受,不這樣告訴自己,我大概早就自殺了吧。

即使發生這些事,我仍以讀過軍校為榮,退學後兩天,我在外租了房,那裡只離學校不到五十公尺遠,或許我很快就能回到學校。我一邊做業務工作應付基本生活開銷,一邊繼續我的奮鬥之路。那時候,無論校內、外的救濟方式我都嘗試過,也寫過信給教育部、行政院、總統府,打過1985專線,全都石沉大海。

一直到今年三月,為了就近照顧爸媽才搬回老家,回去雖然可以繼續做業務,但缺乏大學學歷找工作仍四處踢鐵板。別看我這樣淡淡地講,好像在描述他人事蹟,其實我只能理性一點說話,不坦然面對,我要怎麼去處理我的焦慮?

國防部是個龐然大物,他傳統、死板,要突破不是那麼容易,但我念到只剩一個學期,我怎麼可能再花四年另外拿學歷?明明依據《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提出申訴,學校卻一直把它當成耳邊話,把它當成沒有發生一樣,只回應「我們就是維持原退學處分」。

台灣對感染者歧視根深柢固

如今,新聞愈吵愈大,漸漸有同學認出我來,雖沒有不友善發言,但我也很擔心未來會遇到批評。這四年戰爭打到最後,早已不單單是我個人權利問題,甚至關乎其他感染者權利,台灣對於愛滋感染者的歧視仍根深柢固,若能因為這件事而有一點點鬆動,或許也值得了。

新聞出處: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i=TXT20160504160447RJG

2016-04-30

【發言稿】160429《一個判決,倒退30年》聲援愛滋學生爭取就學權記者會同志團體發言稿

一個判決,倒退30年

聲援愛滋學生爭取就學權記者會同志團體發言稿

20160429 發言者: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

過30年,愛滋在醫藥進步的現在,已被視為慢性疾病,但許多人仍停留在昔日,以落伍的愛滋知識和錯誤的刻板印象理解愛滋、處理和愛滋相關的事務。本案感染者的遭遇,讓我們看見了培育國防領袖人才的國防大學、職司公部門行政訴訟的行政法院,卻對愛滋知識極度貧乏,對感染者的人權處境毫無理解!

一、國防大學歧視愛滋學生 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本案從國防大學校方洩漏當事人感染者身份的隱私侵害開始,到後來,將還在校的當事人孤立、隔離,最後再利用各種手段逼退,一連串對感染者的侵權、排擠,非常具體且明顯地違反感染者條例現行法律,嚴重傷害感染者就學權益。

「和感染者一起生活、上課,共用碗筷、一起游泳、衣服同洗、共喝飲料,都不會傳染愛滋」–這是愛滋教育最基本的常識,但是國防大學卻一心一意、步步進逼要將感染者學生趕出學校,其作法反映出國防大學校方對愛滋基本知識的無知,甚至在權促會介入協調及當事人醫生出面說明無傳染之虞的醫學知識後,仍一意孤行、毫無反省,國防大學歧視感染者學生的惡劣行徑,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二、行政法院判決重挫感染者人權 令人失望與震驚!

感染者權益的保障徒有法條宣示是不夠的,健全的申訴管道與申訴制度,以及,主管單位貫徹感染者權益保障精神的監督與裁處,才是具體實踐的重要關鍵。而今行政法院將負責裁處侵權的衛福部判決敗訴,等於打了感染者權益保障法律一個大巴掌,此判決阻絕了感染者權益保障的實踐,對申訴制度和侵權裁處制度將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於行政法院此次的判決,令人感到失望與震驚。

三、愛滋人權不保 防疫難有成效

國際愛滋會議和世界各重要民間愛滋機構,多年來常強調並呼籲:保障愛滋人權,消除對感染者歧視,才能有效進行愛滋防疫。反觀台灣現況,依然存在歧視性的罪罰條文(蓄意傳染罪),職場常因體檢衍生的就業歧視申訴困難,醫療現場不時傳出感染者遭醫療人球對待的就醫歧視,還有充滿隔離思維的愛滋政策和行政措施,以及社會上不時發生對感染者的道德譴責,都讓感染者處境依然艱辛。

保障愛滋人權與消除對感染者歧視,不應停留在口號,而是必須透過愛滋教育讓感染者真實處境被看見,中央和地方主管機關更應將改善愛滋人權視為重要政策,對權益申訴制度提供更充分的人力與資源。

今年,正好是劇場鬼才導演田啟元過世20周年。他是台灣第一位因為感染愛滋而被學校拒絕的學生。1987年田啟元面對的歧視遭遇,過了30年還在上演。2016年,HIV病毒已經難以殺死人,但是,許多感染者的尊嚴與生活品質依然遭到歧視與偏見謀殺。

文章出處:http://hotline.org.tw/news/863

小鮮肉帶你看爽歪歪網站新鮮事!
網頁

2016-04-24

【美加/感染者保險】160424 加拿大首例、美國第二例:保險業者提供HIV感染者人壽保險

加拿大首例、美國第二例:保險業者提供HIV感染者人壽保險

當HIV陽性者預期壽命延長時,保險業者開始視其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

2016-04-24 爽歪歪網站 綜合外電編譯

部在多倫多的宏利保險公司(Manulife)於4月22日宣布將會為對HIV感染患者提供人壽保險,成為加拿大首例,最高投保金額為200萬元。

其在美國的子公司—在2004年被其併購的恆康金融(John Hancock Financial),也在4/22同步宣布接受HIV感染者的投保,這是美國第二家大保險公司做出這樣的開放策略。在此之前,2015年年底,保德信集團 (Prudential Financial Inc.) 已率先開放,創美國首例。2015年前,已知HIV感染身分者通常是無法投保人壽保險的。

宏利與恆康兩家公司皆表示,HIV呈陽性反應的申請人,只要年齡介於30歲到65歲、符合特定條件,即可申請個人人壽保險,最高投保金額為200萬元 (在美國為美元、在加拿大為加幣)。

在多倫多星報的報導中,宏利人壽提出的特定條件為:健康狀況良好、接受醫療專業治療遵從醫囑至少五年。波士頓環球報則報導,恆康公司表示,申請者必須處在「有利且穩定的臨床病程」中,包括服用抗病毒藥物且順從性良好、沒有免疫抑制情況或是其他慢性疾病等等。

然而,宏利人壽也表示,符合上述資格的HIV感染者,其保費仍會較未患有任何疾病的保戶高,確切的費率隨個案不同而異。

保險業者採納醫療實證:感染HIV有如慢性病

長久以來,HIV感染者被拒於人壽保險給付之外。華盛頓倡議團體 AIDS United 的理事長 Michael Kaplan即表示:「身為感染者,面對數十年來一直被視為太具風險而無法參加保險,難免會有些許怨懟。」但現在這樣的限制似乎逐漸打開,Kaplan說:「我們逐漸往對的地方走……我猜想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做出同樣的決定。」

這樣的開放與其說是人權觀念普及造成的結果,不如說反應出醫學進步帶來的實證:感染HIV不再像80年代如同被宣判死刑,抗病毒藥物的進展已使HIV感染者在適切醫療照顧下,健康狀況可以被控制。

「保險公司的決策幾乎都是基於資料數據,比如說接受藥物治療的存活率。」紐約保險資訊研究院的經濟學家 Steven Weisbart 表示。「這種疾病已經由致命終結者轉變成慢性疾病,預期壽命大幅接近一般人。你已有足夠的資料來評估這種狀況下的風險。」

宏利人壽在受訪中即表示,做出相關決策的原因,是他們已檢視過加拿大HIV感染者的最新死亡率,以及長遠的存活率,經過深入分析、對HIV感染者的個人風險有更深入了解後,才作出相關決定。恆康的保險部總裁Michael Doughty 也說 「治療上的進步使我們能把我們重要的保險產品帶給更多的人」

宏利在1940年代率先業界開放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投保,這個保險決策的開放也與醫學上的進步有關:自1921年胰島素的發現後,治療糖尿病逐漸發展出以胰島素控制的療法。

加拿大宏利行政總裁Marianne Harrison說:「宏利是第一間保險公司承保糖尿病患者,我們會延續那個傳統,讓75,000多名加拿大HIV感染者可購買人壽保險。這是公司研究及創新團隊的工作成果,我們也跟美國子公司恆康金融的同事緊密合作。」

在美國,有超過120萬人感染HIV,其中數十萬人有接受藥物治療。要保條件開放後,預估新增十萬到十五萬人的潛在市場由恆康與保德信競爭。在加拿大,感染HIV人數則約有75000人。

台灣目前現況

目前我國的保險契約多將愛滋列為不給付項目,許多人壽保險的排除條款中,會將感染HIV以及AIDS列入其中。愛滋權促會亦曾受理相關案例:保險業者曾以保戶應為帶病投保為由 (實際上不是),因此主張不需給付感染者之醫療住院理賠申請。

然而在美加近期的改變中,我們看到了保險業者面對醫療實證、重新評估疾病風險性後所做的調整,不僅回應了消費者的需求,也開拓了業者的潛在市場,雙邊都有潛在利益。這樣基於「感染HIV已是慢性病」的變革是否會在台灣出現?是否會擴散到保險之外的其他領域?都值得後續觀察。

[notice_box] 如果台灣的感染者有保險相關的問題,請參考爽資源:感染者資源中,法律權益的部分,有露德協會與權促會對於感染者與保險的相關釋疑 [/notice_box]

責任編輯、編譯:阿上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爽歪歪網站執行編輯)

參考資料

2016-04-22 多倫多星報 Manulife to insure those who are HIV-positive
http://www.thestar.com/business/2016/04/22/manulife-to-offer-life-insurance-to-hiv-positive-canadians.html
2016-04-22 加拿大通訊社 Manulife to offer life insurance to HIV-positive Canadians for 1st time
http://www.cbc.ca/beta/news/business/manulife-insurance-hiv-1.3548690
2016-04-22 波士頓環球報 John Hancock to offer life insurance to people with HIV
https://www.bostonglobe.com/business/2016/04/22/john-hancock-offer-life-insurance-people-with-hiv/wn6MtkpsnmIgA5uQ8SQ2gO/story.html
2016-04-22 FOX25 John Hancock to begin offering life insurance for some living with HIV…

2016-04-13

【台灣/愛滋去污名】160410 ETtoday東森新聞雲:跟愛滋病患一起吃火鍋會得病?無知讓HIV只能躲在陰暗中

d1716789
▲同志諮詢熱線企劃部主任阮美贏說,希望透過講座和影片,讓更多人了解HIV。(圖/記者林冠瑜攝)

跟愛滋病患一起吃火鍋會得病?無知讓HIV只能躲在陰暗中

2016-04-10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記者林冠瑜/採訪報導

的愛滋感染者阿治,和朋友一起吃火鍋,想幫朋友夾菜的他,卻要面對沒有人願意拿出碗接過他手中的食物,而淚灑飯桌,同志諮詢熱線的企劃部主任阮美嬴說,「無知才是最大的歧視」,希望透過講座讓更多人正確認識HIV,也讓愛滋感染者能重回社會。

長期致力於性別平權運動的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每年愛滋小組的計畫,都在努力讓社會看見「HIV感染者」,這群人不分性向,裏頭有異性戀、同性戀、跨性別,甚至有孩童等等,然而因為社會普遍對愛滋的誤解,使得這群人經常封閉心靈,「不敢跟社會有任何接觸」,阮美嬴說。

阮美嬴分享小組負責人曾經接觸過一個年約40,事業有成,對人也相當有愛心的感染者,「在感染愛滋之前,這位先生是每年都會捐錢給孤兒院,一般外界認為的『大善人』,但就在他得到愛滋後,他認為自己是『社會負擔』,覺得自己很糟糕,連帶不太敢再與外界有接觸。」

▼同志諮詢熱線長期致力於性別平權,也常到校園舉辦認識HIV活動。(圖/同志諮詢熱線提供)
d1716792

阮美嬴說,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讓熱線認為更應該持續的去消除誤解,長期以來,每年都會拍影片及舉辦講座,關於愛滋的議題來連續三年拍了三部紀錄片,今年4月展開「轉角遇到愛──愛滋零距離」計畫,預計向大眾募資,進行全台的巡迴講座與紀錄片放映,「目前剩下2周,還有將近20%才能達標,很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朋友支持我們。」

阮美嬴表示,熱線底下共有8個工作小組,其中包括接線、教育、愛滋、家庭、性權、老同、親密關係與跨性別等,這次的愛滋零距離的計畫,1000元以下的方案共有5個額度,其中較低及最低金額有350元、100元,「我們更歡迎小額捐款,讓我們可以進行全台灣的巡迴,也讓我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在支持我們!」

►►►►►點我了解全台愛滋零距離巡迴計畫!

到底能不能和HIV患者一起吃火鍋?

台大醫院內科兼任主治醫生羅一鈞:口水、眼淚、汗水、大便、小便,只要不帶血,都不會傳染,所以日常接觸都沒關係,碗筷不必分開用、衣服不用分開洗,馬桶浴缸共用也沒問題。--點我看羅一鈞醫師談HIV

 

原文網址: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410/677625.htm

2016-04-02

【邀請】I AM HIV+ ,我挺愛滋感染者拍照串聯活動

I AM HIV+ ,我挺愛滋感染者拍照串聯活動

舉起 I AM HIV+ 的標語,改變從此開始!(活動有抽奬感謝禮喔!)

flyingV線自2/23~4/22在flyingV集資平台發起《轉角遇見愛—全台愛滋零距離巡迴計畫》(https://backme.tw/ref/hotline),希望大家轉個角度看愛滋,讓更多人改變想法,能看見、思考、談論,以深切感受到愛滋真的離我們一點都不遠。

這次募款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反歧視的社會教育行動

計畫中,除了拍攝影片、巡迴講座外,更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希望透過「I AM HIV+」的系列物品,讓這次募款過程就是一個反歧視的社會教育行動!

1960021_10152645554614263_6000127705354184016_n「I AM HIV+」是由熱線的工作人員發想的圖案,這圖案遠看似乎意指「我是位愛滋感染者」,背後的想法就是把社會給疾病的污名穿上我們身上,讓我們體會、面對可能會來的疑惑、歧視、或壓迫。更近距離看這個圖案,會發現『+』是由媽媽、親屬、老師、同事等詞彙所組成,這翻轉「+」這個符號的意涵,因為我們知道愛滋必然連結了家庭、性、職場、醫護社福等人際關係,我們相信『+』不只代表感染與疾病,更應該是代表社群連結、集體面對,我們都可以是感染者身邊重要的支持力量。

邀請你一起來自拍串聯挺感染者

這一個多月來,有很多的人加入了我們,成為I AM HIV+的一員,募資的最後短短幾週,我們希望能邀請更多人加入。因此,我們想邀請你跟你的朋友參加《I AM HIV+ :我挺感染者》的串聯活動,透過舉起I AM HIV+的標語,完成自拍並上傳到社群網路,來影響身邊的人,讓他們知道支持感染者不是件奇怪的事。過程中也許會碰到各種對愛滋的疑問、挑戰甚至不屑,但這都會是改善感染者歧視處境的一個小小開始與助力~

串聯與抽獎方式

1.跟I AM HIV+ 標語(載點:https://goo.gl/aJ3ATx)拍照!
temp04021你可以將標語列印出來,或是手持手機、平板或筆電螢幕,或是直接和桌機螢幕合照!(如果你想,也歡迎你展現身體!)

2.寫下你對感染者的話,你也可以自由引用本文中你認同的的文句。最後複製貼上這段話:『►《轉角遇見愛—全台愛滋零距離巡迴計畫》現正募資中! 與熱線一起挺感染者,改變從此開始:https://backme.tw/ref/hotline』

3.上傳到你自己的FB頁面。(如下圖範例)
demo01

ajai

4.若你設為公開,並將第3點的連結貼在熱線FB粉絲頁這篇 (https://goo.gl/sktJ9o)的留言區,同時點名 3 位以上好友來一起參與分享,你將有機會獲得我們的抽獎感恩禮~

我們會在募資結束後(4/22),從所有留言中隨機抽出5位朋友贈送本次募資活動的I AM HIV+小物組(紙膠帶+徽章+貼紙)喔~~

讓我們一起創造對話的機會,起身而行

有些朋友在穿上I AM HIV+的T恤、或是換上I AM HIV+ 臉書頭像的過程中,都曾接受到身旁的人關切甚至質疑 (像是這篇小故事)。但這也正是開啟對話的好時機。希望大家能加入串聯,讓我們一起從影響身邊的人開始做起!

歡迎捐款支持熱線的《轉角遇見愛:全台愛滋零距離巡迴計畫》,讓我們一同打破對愛滋的偏見與誤解!(➤➤點圖捐款去➤➤)
網頁

這個計畫就是希望大家轉個角度看愛滋,讓更多人改變想法,讓愛滋不再是陌生而令人害怕的名詞。從日常生活中遇見愛滋,對愛滋或者感染者有更多認識與討論,更多人看見、思考、談論,才會深切感受到愛滋真的離我們一點都不遠。每個人的改變與支持,將會是支持感染者的巨大力量,聚集起來,才能成為扭轉社會歧視的風潮。

讓小鮮肉告訴你爽歪歪網站新鮮事!
網頁

2016-03-27

【國際/性玩具安全】爽歪歪編譯:屌環是什麼?哪種比較好?怎麼安全使用?/星洲日報:泌尿科醫師呼籲 使用陰莖環應先諮詢醫師

SongYY說明:
男性在陰莖上套鋼環,結果取不下來的新聞,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在新聞版面上。前一陣子 (3月中旬),蘋果日報便有一篇《陰莖上套13「魔戒」 脹痛4天拔不下來》的報導。但是媒體經常只是以獵奇的角度報導,對於使用屌環這件事,鮮少提及如何安全使用、有何需要注意之處,其實相當可惜。
爽歪歪網站在此轉載去年5月星洲日報上,相對較有教育意義的一篇報導,雖然訪談中的醫生對於屌環的使用仍持較負面的態度,但是其中對安全的提醒仍值得一看。另外,在新聞之後,爽歪歪網站也參考了國外性專業網站 Good Vibration 以及 Uber Kinky,編譯了《屌環是什麼?哪種比較好?怎麼安全使用?》的簡明指引,提供有用/想用的大家參考。

泌尿科醫師呼籲:使用陰莖環應先諮詢醫師

2015-05-07 星洲日報/獨家報導:萬綺珊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6日訊

尿科專科醫生李永業奉勸男性在使用陰莖環前先諮詢醫生意見,尋求健康正確的管道,以達到性滿足。

他說,醫生一般不鼓勵男性使用陰莖環,因為佩戴太緊會讓陰莖感到不適,尤其陰莖硬結症或糖尿病患者佩戴後,甚至可能加劇病情。

他今日受詢時向星洲日報說:“陰莖硬結症患者佩戴陰莖環會使陰莖更加硬化;糖尿病患者的皮膚敏感度較低,若陰莖環傷害陰莖皮膚,發炎卻不自知,最嚴重的後果是陰莖壞死。”

一名巫裔中年男子為了延長射精時間,在睪丸處套上直徑如一支打火機,疑是不誘鋼的巨大鋼環。他昨午因取不下到吉隆坡中央醫院求醫,但最終需由消拯員助他脫困。

李永業點出男性對使用陰莖環的迷思,“男性誤解使用陰莖環能增加性刺激,或性伴侶會得到更大的性滿足,其實陰莖環並無此功效。”

“陰莖環只是通過增加陰莖充血量讓陰莖勃起得更大、更硬,長期來說,它並不能使陰莖變寬或變長。”

他說,陰莖環是藍色小藥丸(偉哥)未推出前,陰莖勃起障礙患者常使用的性刺激玩具。

“陰莖環的原理是,當血液流進陰莖組織,把陰莖環套於陰莖根部,能減慢血液流出陰莖組織,形成勃起功能。”

然而,若男性不懂得正確使用陰莖環,如佩戴得太緊或太久,血液不循環,陰莖會一直腫大,造成陰莖環無法被取出。

有勃起障礙應求醫

有鑑於陰莖環的危險,他建議患者面對陰莖勃起障礙,應首先諮詢醫生,讓醫生瞭解問題所在,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因為使用陰莖環來達到長時間勃起是治標不治本的。

他說,醫生一般都建議藥物治療,但對於一些有陰莖勃起障礙的糖尿病患者,若他們經藥物治療仍沒有效用,醫生會建議他們使用陽痿真空泵及陰莖環。

“陰莖環需醫生解釋後才能正確使用,男性不應網購或在外購買陰莖環。”

他說,金屬環會有不易取出的問題,所以醫生多推薦使用塑膠或橡膠製造的陰莖環,一旦佩戴太緊,至少還可使用普通剪刀剪斷該陰莖環。

劉明德:1968年曾遇類似病例

性病專科醫生兼大馬聖約翰救傷隊總指揮官拿督劉明德則說,陰莖環是舊時代的性玩具,新時代的陰莖勃起障礙應首先選擇藥物治療。

他受訪時憶述1968年擔任中央醫院實習醫生時,曾接到類似病例。

錯誤使用易傷害陰莖

“當時,一名糖尿病患者由於陽痿問題而從腳車取下一小鋼環,當作陰莖環使用,結果陰莖腫得太大,取不出來。

“他到中央醫院尋求治療,但手術部沒有儀器可以切割鋼環,只好把患者帶到陳秀連路,因為當地的工廠有特別的器具可以切割金屬。”

“工廠的器具果然成功切開那個鋼環,但卻不小心刮傷這名患者的陰莖皮膚。”

他希望藉這宗病例讓男性知道,不小心佩戴陰莖環會對陰莖造成傷害,作為性病專家,他不贊成陰莖勃起障礙患者使用陰莖環。

他說,佩戴陰莖環並不能治療陰莖勃起障礙,它只是阻礙血液循環造成陰莖腫大,並不是發自生理反應的勃起。

他也說,男性隨著年齡漸長面對勃起硬度變化是正常的,男性應以平常心面對,有正常的性生活即可。

新聞來源:http://news.sinchew.com.my/node/422699?tid=1

陰莖根部套個環 — 屌環是什麼?哪種比較好?怎麼安全使用?

爽歪歪網站 編譯

什麼是屌環(penis ring or cock ring)?為什麼有人要用屌環?

• 陰莖勃起的原理就是充血,而屌環利用束在陰莖上來限制血液流出陰莖,而使陰莖勃起,或是維持在勃起狀態更久的時間。
• 屌環也創造出緊束感以及壓力,有人會因此覺得爽 (但當然也有人不喜歡)。
• 對於某些戴保險套後不易勃起的人,搭配屌環是可以嘗試的解決策略之一。
• 有些人覺得戴屌環可以延遲高潮(射精),但也有些人說他們戴屌環時更為敏感,所以會更早達到高潮。
• 有些人喜歡在射精時繼續戴著屌環,但有些人則覺得要射精前將其脫掉比較爽。

我沒用過屌環,但是想嘗試……

• 如果你是初心者,可調整式的屌環(像是用魔鬼氈束緊、或是有數段式扣環設計者)會是較好的選擇,因為你可以調整到你覺得最適合的尺寸。而這些屌環在想脫掉時也最容易。另外,具有高度伸縮特性的屌環 (如矽膠屌環) 也是比較被推薦的。
• 固定大小又無法伸縮的屌環 (如金屬製的屌環) 只能在屌是軟的狀態下戴上與脫下,對於初心者而言我們不建議使用。請改用有伸縮性的屌環,或是上述可調整式的。
• 你或許會想稍微修剪陰莖基部以及陰囊上的陰毛,以免屌環拉扯到毛。
• 屌環通常是戴在陰莖的最最最基部,在陰囊的後方;不過也有些人只戴在陰莖幹部周圍;後者的穿脫難度較低。不管哪一種方式,完全勃起前戴上屌環會較容易。
• 如果你是初心者,請在戴上後五分鐘或十分鐘後移除屌環,並確認是否會太緊。這樣也可以讓你對屌環提供的各種感受逐漸熟悉。

屌環安全守則

• 我們建議戴屌環的時間不要超過你覺得舒服的時間,或是最長不要超過20分鐘。還有,千萬不要戴著屌環睡著了!
• 雖然有些人發現戴屌環可以讓勃起持續更久,但是如果有勃起障礙,在未就醫前,我們不建議將戴屌環當作治療的方式。
• 如果你有凝血疾病、糖尿病、周邊血管或周邊神經疾病,又或者你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阿斯匹靈或是其他血液稀釋藥物,除非醫師許可,否則不建議使用屌環。
• 不要把屌環戴在有下列症狀的部分:已經感到疼痛、腫脹、失去知覺或是已感染的區域。
• 如果你使用時感覺不舒服,或是有異常的身體變化—包括瘀青、疼痛、出血或是失去感覺,請立即停止使用,並請立即找一位對性友善的醫師就診。
• 如果你想取下屌環時,卻發現勃起持續,以致於無法將屌環取下,此時請將陰莖泡入冷水中,或冰敷/用冰塊處理,可以讓屌size變小而有助於移除屌環。如果還是無法移除,請不要怯於就醫,趕快到急診室求助!。
• 戴上屌環後,接下來在戴上保險套前請將屌上的潤滑液拭乾。另外請特別注意保險套和屌環間不要互相摩擦。

由於每個人在解剖構造上有差異,每個人適用的屌環也不一樣,底下是戴不同屌環的一些訣竅:

單帶式屌環 (可調整式)

將距魔鬼氈或扣環鬆開,放在陰囊後,並在陰莖上面那頭綁緊。調整鬆緊舒適度。對於初心者而言,由於它經濟、容易穿戴、當感覺太強烈時可以很快移除,我們通常會推薦這類款式。

矽膠屌環

矽膠屌環的伸縮性使得它也是許多人建議的入門款。當你要戴上它時,陰莖可以在半勃起或完全勃起的狀態。撐開環的上半部使其比下半部更寬,將其滑過龜頭,同時撐開在陰莖下方的下半部。緩慢但確實地將其沿陰莖幹下滑,並小心別夾到陰毛了。最後滑到陰莖基部,放開手(請輕放! 別忘了彈性回彈會痛的!) 後感受一下其壓力。如果你準備的屌環是打算放置在陰囊的後方,你必須將屌環用手撐得更大,撐過睪丸的部分。如果過程中卡卡的,記得潤滑、潤滑、潤滑。請用水性而非矽性的潤滑液,因為矽性潤滑液將對矽膠玩具造成傷害。

金屬或其他不能伸縮材質的屌環

2016-03-22

【台灣/愛滋迷思】160216 蘋果日報:憂共用馬桶罹愛滋 3成人存偏見/ 健康醫療網:愛滋錯誤認知 共同用餐怕感染

憂共用馬桶罹愛滋 3成人存偏見
家人歧視更陷憂鬱

2016年02月16日 蘋果日報 報導╱黃子倫 攝影╱王永村

注愛滋議題的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針對7727名民眾進行「愛滋錯誤認知調查」發現,3成民眾認為與愛滋患者共同用餐、碰到口水、共用馬桶會得愛滋,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舒倖指出,主要傳染愛滋的途徑與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等體液傳染有關,經其他途徑如飛沫,幾乎無傳染的威脅,而外界偏見和家人的歧視與不諒解,可能讓病友陷入憂鬱、逃避治療,呼籲社會應多接納愛滋病友,病友也應積極治療控制病情。

鄭舒倖醫師透露,相較外界誤解與迷思讓愛滋病友陷入憂鬱、逃避治療的主因,源於家人的歧視與不諒解,例如染愛滋的同志族群向家人告知病情時得同時表明出櫃立場。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林宜慧指出,異性戀感染者在說出疾病的當下就是壓力,親友最常問「你是怎麼感染的?」而非「現在治療的如何?」遭質疑的難堪不亞於面對疾病的恐懼,建議愛滋病友除接受正規治療外,心理諮商、病友權益團體支援等都是必須的。

【3要點】

有疑慮先抽血

鄭舒倖醫師強調,安全性行為、不共用針頭等都能有效預防愛滋病,但若自覺暴露在愛滋病的風險中,則首要前往醫院進行抽檢篩檢,目前台灣提供超過50家醫院有匿名篩檢服務,儘早發現病毒,早期治療有助控制病情提高存活期。

採雞尾酒療法

經確診後醫師會採雞尾酒療法,即依據個案體質、病程、藥物適應狀況等,使用2~3種口服藥物壓制愛滋病毒,雖無法完全消滅病毒,但可讓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經正確用藥的患者至少有7成以上可有效控制,且平均餘命長達47年以上。

尋求心理支持

積極用藥控制愛滋病情以外,要避免因家人、外界影響陷入憂鬱情緒,可尋求如病友團體、心理諮商師等的協助,不妨讓家人陪同也有助以客觀的立場,改善家人對疾病的認知與減輕歧視,當親友多一份支持,對病友就多了一分抗病的勇氣。

【提醒你】

勿懼副作用

目前愛滋病用藥如同慢性病一般,需長期規律依醫囑服用,但部分病友會出現如代謝變慢、變胖、肚子痛、噁心嘔吐、頭暈目眩、過敏等副作用,此時應及早告知醫師,進一步換藥或輔佐症狀治療藥物,有助改善副作用不適的問題。

維持免疫力

愛滋病友應保持規律作息、每周固定運動的習慣,除了可維持良好的代謝,改善因長期用藥引起的代謝趨緩狀況,也有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而若遇流感、肺炎鏈球菌盛行季節,也應施打疫苗預防病菌侵襲。

【醫師說】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 主任 鄭舒倖

臨床設個案管理師,在看診外供用藥諮詢與協助,病友可多加利用。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 祕書長 林宜慧

愛滋病友面臨居住問題,建議尋求公益團體諮詢,釐清確切需求。

新聞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60216/37063316/

愛滋錯誤認知 共同用餐怕感染

2016/03/01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日前一項調查發現,3成民眾認為與愛滋感染者共同用餐、碰到口水、共用馬桶會得愛滋。3月1日是愛滋反歧視日,台灣露德協會表示,與愛滋感染者共同生活並不會造成感染,只有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等特定途徑才會,呼籲民眾以理性判斷戰勝不理智的擔憂。

愛滋汙名造成對立

台灣露德協會理念推廣組組長楊家琪表示,愛滋病汙名創造了對立,產生了隔閡,破壞了關係,更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調查發現,3成民眾害怕與愛滋感染者共同生活,8成感染者擔心就醫時身份曝光,甚至影響就醫意願。

與感染者共處不會感染

楊家琪說,愛滋感染者有可能是你我的家人、伴侶、朋友,與我們密切生活的人,因為過去愛滋防治教育常存有歧視與汙名,很多人往往都不知道如何面對,事實上與感染者共處跟未感染者沒有不同,並不會造成感染。

創造愛滋友善社會

楊家琪說,3月1日是愛滋反歧視日,法律保障愛滋感染者在就醫、就學、安置及就業上不得予以歧視對待,呼籲民眾以溫暖、友善的態度與感染者共同生活,別讓恐懼綁架了你的心。

新聞出處:http://healthnews.com.tw/blog/25824.htm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網站,歡迎捐款支持熱線的《轉角遇見愛:全台愛滋零距離巡迴計畫》,讓我們一同打破對愛滋的偏見與誤解!(➤➤點圖捐款去➤➤)
網頁

這個計畫就是希望大家轉個角度看愛滋,讓更多人改變想法,讓愛滋不再是陌生而令人害怕的名詞。從日常生活中遇見愛滋,對愛滋或者感染者有更多認識與討論,更多人看見、思考、談論,才會深切感受到愛滋真的離我們一點都不遠。每個人的改變與支持,將會是支持感染者的巨大力量,聚集起來,才能成為扭轉社會歧視的風潮。

讓小鮮肉告訴你爽歪歪網站新鮮事!
網頁

2016-03-12

【全球/愛滋謠言】160312 香蕉裡有愛滋血?醫生說吃下可能會感染?—看愛滋恐懼滋養出一則又一則的網路謠言

【全球/愛滋謠言】160312 香蕉裡有愛滋血?醫生說吃下可能會感染?——看愛滋恐懼滋養出一則又一則的網路謠言

而這些謠言將人們推離感染者,卻將大眾更推近感染的危機

2016-03-12 爽歪歪網站 編譯

年11月7日,一位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媽媽亞曼達安德瑞(Amanda Andrys)在臉書上貼出了幾張她不敢吃的香蕉照片,因為香蕉內部有著不明的紫紅色斑塊。2天之後,自稱是Andrys她妹妹朋友的安娜阿奎維亞(Anna Aquavia)也轉貼了這張照片,不過她自己加上了警語:

這是我住在內布拉斯加州的朋友她姐姐所發生的事情,請轉發並小心,有人把血液注入香蕉。醫院檢測後發現那的確是血液。在網路上搜尋後很明顯的最近有人正在將HIV陽性的血液注入香蕉與柳橙中。

我們不清楚這位安娜到底腦補了多少東西 (比如說住在科羅拉多的亞曼達忽然搬家到內布拉斯加?! ),但短短幾天中,這則消息便在社群媒體上被廣泛轉傳,而且還衍生出很多類似的發文 (有多人宣稱他們在walmart買的香蕉也有愛滋血之類的)。盡管華盛頓郵報網站在11月18日便立即澄清這是不實謠言 (台灣則有網路追追追在11月25日也做了相關澄清) ,但不實流言仍不脛而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稍早之前,歐美有一另一則利比亞的柳橙被注射愛滋血的網路流言盛行,加乘效應下,留言傳播更加迅速。

2016年1月,流言更厲害地跨越了國界了!在墨西哥以及其它西班牙文的媒體與網路上,瘋傳著另一張照片:

照片中有人拿針筒將紅色液體注入香蕉,接下來香蕉剖開後的確出現紅色的部分。搭配照片的內文提到世界衛生組織美洲的官員警告已有上百萬的香蕉被注入愛滋血液,經追查是產地是瓜地馬拉,但現已銷往美洲各國。也因此墨西哥發出了國家通告要大家注意! 此外還有另一版本則指稱這是撒旦教 (Santanism) 邪惡的計謀……

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嗎?當然沒有!但是由於在西班牙文的社群媒體上已傳的沸沸揚揚,西班牙國家警察還特別在推特上呼籲大家要停止謠言 Stop Bulos! 不少網路流言查證網站如hoax slayer,也對此做出澄清與說明。

港台媒體又掀波

然而此事流傳到香港後,同屬東方報集團的媒體<東網即時>與<太陽報>刊出了相關報導,報導中雖然提到這已被證實是網路謠言,但卻也訪問了一位醫生(香港感染及傳染病學會代表曾德賢),醫生指出若血液進入香蕉「病毒係有機會存活一段時間」而且由於腸道有黏膜,「係有機會令到人體感染到愛滋病毒。」。不意外的,東方報集團的編輯在下標題時,似乎無意澄清流言 ,反而強調了:『網傳「愛滋香蕉」播毒 醫生:有可能受感染』 『網傳「愛滋香蕉」圖,醫生:食者可中招』。在台灣,中國時報引用了東網即時的報導,發表在其網路電子報上。再加上其他引用這些媒體的網站 (如yahoo!新聞),一時之間,港台網路上也掀起另一波恐懼。

謠言澄清

被東網和中時的報導影響,或許很多讀者都覺得心裡有點毛毛的。到底這整個事件為何是一則又一則的謠言呢?以下是相關問題的澄清:

真的有人在香蕉中注入愛滋血液嗎?

沒有證據顯示有這回事。如果真的有人做這件事,從網路上流傳各地超市均有異常香蕉,以及西班牙文謠言中指稱有上百萬香蕉受到影響,顯然需要相當可觀的血量才能做到 (百萬香蕉耶!) —可是,到底哪來這麼多愛滋血液啊?(小編腦海中浮起愛滋感染者血被抽乾的驚悚畫面……)

那為什麼香蕉內部是紅色的?

未命名 (3)
事實上多種香蕉可能感染的疾病,都有可能造成香蕉內部出現紅斑。華盛頓郵報的報導中提到可能是一種細菌 (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所造成的香蕉果指尖腐病 (又名為Mokillo disease),右圖即為染病的香蕉。網路謠言網站snope 則認為有可能是由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的香蕉黃葉病 (又名Panama disease),特別是近年病原菌中的其中一個品系Tropical Race Four (TR4)有在數國流行的紀錄。簡而言之,若香蕉內部出現紅色異常狀況,應是香蕉植株自己生病的結果,和HIV無關,也不會傳染給人。

那如果有人把含有HIV的血液注入香蕉內,病毒可以存活在香蕉中嗎?

已知HIV病毒在人體外,失去適合的環境即無法長久存活。接觸到空氣、環境中的pH值變化、環境乾燥、環境存在可能分解病毒的酵素…..都可能是原因之一。
如果只針對香蕉,要知道病毒是否真能存活的肯定答案仍需要做實驗——但HIV自然狀況下根本不會出現在香蕉中,哪個學者會想做這種實驗啊?! 在缺乏實證實驗結果下,有些醫師或學者的確會給出較保留的說法。
不過就算不做實驗,由其它例子判斷,體液進入香蕉果肉後,有可能會乾掉或接觸到空氣,就算沒有,果肉中的物質溶解進入體液後,應仍會使體液發生變化而成為不適合病毒存活的環境。

一般人如果吃這樣的香蕉真的不會被傳染到HIV嗎?

讓我們先不管其實根本不會有愛滋香蕉、以及為何有人會不管香蕉變色而照吃,如果真的吃進去後會因此感染HIV嗎?答案仍是否定的 (而且有專家背書喔! )。
首先,美國CDC網站中提到:即使食物中有少量的含有HIV血液或精液,接觸空氣後、烹煮時的高溫,以及胃中的胃酸都有辦法摧毀病毒。
台灣疾管署首席防疫醫師羅一鈞也針對新聞在個人臉書上表示:吃怎樣的香蕉,不管裡面是沾了什麼病毒的血,愛滋、狂犬病、伊波拉、SARS、MERS、登革熱、茲卡、B肝、C肝、A流、B流,都不可能讓你染病。

可是香港醫生說腸道黏膜能吸收病毒,他說錯了嗎?

由於不知道原始採訪中醫生到底被問什麼問題,我們無法判斷醫師的原意;許多感染科醫師也都懷疑媒體在報導上,有將醫生的話斷章取義之嫌。
如果真要說到腸道黏膜吸收病毒,美國CDC網站的確提到,在少數嬰兒的例子中,嬰兒似乎是經由食物與腸道感染了H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