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2

【台灣/愛滋電子書正夯】131122 聯合晚報:愛滋宣導 時尚電子書供下載/華人健康網:不落伍!愛滋防治電子書吹時尚風/台中基地:《男♡男獵豔密技-三溫暖釣好菜》出版

SongYY說明
台灣愛之希望協會於今日正式發表《迎向陽光‧愛無懼指南》電子書,宛如時尚雜誌的設計,吸引人閱讀的極短篇故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內容不僅對新感染的朋友有幫助,非感染者的朋友也能從中有所體會。
無獨有偶的,台中基地協會也於今日正式推出《男♡男獵豔密技-三溫暖釣好菜》摺頁,可愛的漫畫線條和實用的文字,是一份可讀性極高的文宣。
電子書正夯,不妨前往翻閱吧~

愛滋宣導 時尚電子書供下載
2013.11.22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防治愛滋要「軟」「in」兼施。針對國內愛滋感染者年輕化,新增感染者中,近三成是年僅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台灣愛之希望協會推出時尚版的衛教電子書,有極短篇小說描述感染者求職、約會時面臨的困境及心情,希望年輕人追求愛情時,懂得保護自己。

「迎向陽光‧愛無懼指南」愛滋防治電子書。

 

愛滋感染者年齡下滑,根據疾病管制署近五年統計,新增感染者中,15到24歲的的年輕人占了29%。

台灣愛之希望協會理事、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林錫勳說,他曾遇到一名大學女生,因為感染肺炎,意外被驗出是愛滋感染者,只交過兩個男朋友的她,對篩檢結果不敢置信。

還有高中剛畢業的男生,服兵役時才發現染愛滋,一臉無辜與迷惘,不知道交朋友一時疏忽安全性行為,竟要付出染上愛滋的代價。林錫勳說,手機、網路發達,年輕人交友、約會的管道更多、更「即時」,但年輕人勇於追求愛情的同時,對愛滋防治的正確觀念卻很薄弱。

一成年輕愛滋感染者 延遲就醫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說,約一成年輕愛滋感染者延遲診斷就醫,甚至有人因為愛面子,只因醫師一句「年紀輕輕,怎麼常跑醫院?」逃避治療。還有人在醫院碰到熟人,嚇得從此不敢再回診,反而不利病情控制。

時尚版的愛滋衛教電子書,內容、編排有如時髦時尚雜誌,書中「天菜」等用語、邂逅場景在夜店、求職者身分曝光被歧視等,也很貼近不少年輕人的生活,擺脫過去制式、僵硬的衛教手冊。電子書下載網址:http://ebook.lovehope.org/fearless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312942.shtml

 

不落伍!愛滋防治電子書吹時尚風
2013年11月22日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愛滋感染者有年輕化的趨勢,統計發現國內每天新增6名愛滋感染者,其中近3成為15至24歲的年輕族群,但多數青少年因不知如何因應疾病、擔心受歧視,嚇得不願接受治療。對此,愛滋防治團體推出時尚版的衛教電子書, 讓溝通變得更活潑、生動,進而教導感染者正確認識疾病,勇敢迎向光明人生,愛無懼。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近5年統計,在新增感染者中,15至24歲年齡層的年輕族群高達29%,且逐年增加。

台灣愛之希望協會理事長潘純媚指出,對這群年輕的新感染者而言,HIV就像一隻令人聞之喪膽的猛獸,自己就像電影中的少年Pi,突然被丟到有老虎的求生小艇般無助、驚慌。

「軟」「in」兼施!愛滋防治跟隨時尚潮流
有感於以往的愛滋防治宣導手冊,格式死板僵硬、內容生硬,無法貼近年輕人的閱讀喜好,台灣愛之希望協會「軟」「in」兼施,推出全台第一本時尚風格的衛教電子書「迎向陽光‧愛無懼指南」。

此電子書的內容涵蓋「愛自己」、「愛家人」、「愛伴侶」及「愛朋友」等4層面,除了透過極短篇小說的故事,描述感染者求職、追求愛情、與親友相處時所面臨的困境和心情,也有18位個案管理師的陪伴經驗和故事,鼓勵更多感染者勇於面對困境,接受治療,迎向陽光的人生。下載愛無懼電子書,請點選此處

新聞出處: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0/16635

《男♡男獵豔密技-三溫暖釣好菜》已經出版
2013-11-22 台中基地協會臉書

熱騰騰~~由沙沙公主親自編繪《男♡男獵豔密技-三溫暖釣好菜》已經出版哩!歡迎來基地索取珍藏!

或是點此連結線上閱讀→ http://www.gdi.org.tw/?p=2598

訊息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603790083013942&set=a.305493142843639.72053.301515099908110&type=1

2013-11-22

【台灣/認識愛滋】131122 蘋果日報:早期治療 愛滋病傳染率降96%

早期治療 愛滋病傳染率降96%
2013年11月22日  蘋果日報《健康有型 》 報導╱張雅淳、林明佳 攝影╱楊明龍、高凱新

12/1是世界愛滋病日,台灣愛滋病醫學會理事長林錫勳醫師昨(21)日表示,台灣社會目前對愛滋病患普遍仍有不少歧視,這使多數愛滋病患不願治療,有危險性行為的人也不願意篩檢,事實上研究顯示,愛滋病若能早期治療,可減低體內病毒數量,降低96%傳染機率。另外,有性行為就有可能感染愛滋病毒,建議每年篩檢一次較安全。

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是由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侵犯人體的免疫系統所引發的疾病。林錫勳醫師表示,愛滋病80%是由性行為傳染,其中又以男男戀比例最高,但這不代表異性戀就沒有風險,門診中就曾有一名愛滋病患是家庭主婦,性對象只有老公一人,但仍感染了愛滋病,因此建議只要有性行為、且曾沒有使用保險套就需定期篩檢,目前有許多醫療院所都有提供匿名篩檢,可多加利用。

【先了解】
發病才知罹病
感染愛滋病初期並無任何症狀,可能8至10年後才會發病,身體開始出現一些感染現象,例如肺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等,也有可能會罹患一些非常罕見的癌症等,此時患者才知道罹病,但可能已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將病毒傳染給他人。

患者仍被歧視
現在台灣社會普遍對愛滋病患仍有歧視,認為愛滋病患生活不檢點、甚至有罪,這造成患者不願接受治療、性行為也不願戴保險套,深怕別人會因此知道他患有愛滋病,這除了使病況控制不佳之外,也使得愛滋病傳染的情況更嚴重。

【這樣做】
建議定期篩檢
愛滋病的感染途徑主要是性行為、輸血以及共用針頭,其中又以不使用保險套的危險性行為最為關鍵,建議若性對象多、且不使用保險套,建議每3至4個月抽血篩檢;而性對象固定、但曾不使用保險套者,也建議每年篩險一次。

每天規律服藥
愛滋病患目前有各種新藥物出現,不僅每天服藥1~2次即可,療效好且噁心等副作用減少,另外,據資料顯示,8成規律服藥的愛滋患者體內已測不到病毒量,顯示病毒數量已相當低,而且規律服藥也會減少抗藥性。

【醫師說】
台灣愛滋病醫學會理事長 林錫勳醫師
若能積極就醫、定時服藥,愛滋病其實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十分類似,只要終生服藥就能控制病情。

 

新聞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31122/35454380/%E6%97%A9%E6%9C%9F%E6%B2%BB%E7%99%82%E6%84%9B%E6%BB%8B%E7%97%85%E5%82%B3%E6%9F%93%E7%8E%87%E9%99%8D96

延伸閱讀
爽歪歪網站:安全的性知識>愛滋基本常識
https://gplus.org.tw/know_3.asp?KNOID=KNO12111122424515&myarea=8&page=1
爽歪歪網站「認識愛滋」相關新聞一覽
https://gplus.org.tw/action_2.asp?searchdata=TAG%3A%BB%7B%C3%D1%B7R%B4%FE&searchsubmit=%B7j%B4M

2013-11-21

【台灣/愛滋人權】131121 NOWnews:愛滋病治療率 取決於社會友善度?/中央社:愛滋零歧視 治療配合度高3倍

愛滋病治療率 取決於社會友善度?
2013年 11月 21日 NOWnews生活中心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隨著醫學進步,愛滋病已不再是絕症,但因為對於愛滋病的不了解,許多民眾仍認為愛滋病是無藥可醫,擔心受到傳染因而排斥感染者,甚至剝奪法律保障的基本權利,例如工作權。但研究發現,當感染者的社會歧視感越低、經濟能力越穩定,感染者的治療意願反而會提高!

12月1日為世界愛滋病日,溝通訴求之一也是打造「零歧視」環境,因此台灣愛滋病學會呼籲大眾發起「I C.A.R.E精神」,呼籲接納感染者,並遵循「C.A.R.E.行動」,共同打造HIV友善社會。

自從雞尾酒療法問世以來,隨著醫療的進步,HIV感染者的治療成效已有顯著的提昇。根據疾管署資料,101年底國內存活的HIV感染者共計20,438人,服藥人數(12,345人)中的8成1感染者目前體內已測不到病毒量,顯見目前的治療已可讓愛滋病情受到良好控制。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林錫勳表示,愛滋病是可透過藥物控制的慢性病,各種新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也陸續問世,在降低副作用、服藥頻率等面向都有很大的進步。一般民眾以為,愛滋病難治療、副作用大,其實並非如此,而且新一代機轉藥物,療效佳、副作用低。

研究指出,若HIV感染者及早治療,可降低96%傳染給他人的機率2,因此從社會公衛角度來看,促動感染者及早就醫是刻不容緩的課題。WHO最新愛滋預防指導方針亦呼籲擴大早期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我國疾管署也於今年放寬用藥給付,將開始服藥的免疫指標CD4淋巴球數值,由小於或等於350調整為小於或等於500,並擴大預防性投藥範圍,用意就是希望鼓勵更多感染者積極就醫、穩定控制。

林錫勳指出,社會大眾因為對於愛滋病的不了解,許多人仍認為愛滋病是絕症、擔心受到傳染,因此歧視HIV感染者;但大家卻不知道,社會歧視也會影響感染者的治療意願,一份UCLA(洛杉磯加大)研究指出,歧視感受越低的感染者,治療配合度比歧視感受高的感染者高出3~4倍3;社會越友善,加深感染者的治療信心!

此外,感染者的收入也是影響治療意願的因素之一;當感染者沒有穩定的生活、經濟來源無依靠,便越難顧及自身健康條件,自然也會影響治療順從性。呼應世界愛滋病日訴求之一『零歧視』,大眾應先了解目前疾病治療的好成效,去污名、接納感染者,並且遵守法規對於感染者的權益,尤其是工作權,提昇病友積極治療意願,帶動社會上正面的疾病控制循環。

零歧視的社會或許還有一段遙遠路要走,但感染者馬修表示,除了零歧視外,感染者自身也應努力控制病情,減低病毒量以及傳染風險,來維持生活、工作品質。馬修以自己為例,當初公司得知他的病情後,甚至希望他能自動請辭;原本要好的同事頓時間完全消失,連他碰過的物品也不敢使用。

馬修認為此時的他更不能向社會歧視妥協;為努力爭取自己的工作權益,他更加積極治療,定期回診、服藥,工作上也保持原良好表現,證明即使感染愛滋病,也不會造成生活、工作上的困擾。目前馬修的病情控制良好,也因為同事們對於愛滋病逐漸認識,已被認可接受,也重拾了原有生活。

馬修也同步呼籲民眾應以正面態度接納、平等對待HIV感染者,尤其應尊重現行愛滋保障條例第四條法規: 「感染者之人格與合法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不得予以歧視,拒絕其就學、 就醫、就業、安養、居住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保障感染者的工作權,以鼓勵他們儘早治療,讓自己更健康、社會更安全。

新聞出處: http://www.nownews.com/n/2013/11/21/1026908

▲台灣愛滋病學會呼籲大眾發起「I C.A.R.E精神」,接納感染者,促動治療更積極,打造「零歧視」環境,共同建立HIV友善社會!

愛滋零歧視 治療配合度高3倍
2013-11-21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21日電

台灣愛滋病學會說,逾8成服藥治療的HIV感染者,體內測不到病毒,社會零歧視,則治療配合度會高3-4倍,愛滋病非絕症。

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林錫勳說,由於社會大眾對愛滋病不了解,多數人仍認為「愛滋病是絕症、擔心受到傳染」,這是錯誤觀念,歧視會影響感染者心理及治療意願。

林錫勳指出,隨著醫藥技術進步,自雞尾酒療法問世以來,感染者治療成效已有顯著提昇。現今,愛滋病是可透過藥物控制的慢性病,各種新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也陸續問世,在降低副作用、服藥頻率等都有很大進步。

林錫勳表示,據疾病管制署統計,截至民國101年底國內存活的HIV感染者共有2萬438人,服藥者有1萬2345人,其中8成1感染者目前體內已測不到病毒量,顯見目前的治療已可讓愛滋病情受到良好控制。

林錫勳指出,雖然藥物有良好發展,但社會環境仍存在歧視,影響感染者治療意願,引述美國研究指出,歧視感受越低的感染者,治療配合度比歧視感受高的感染者高3-4倍,因此友善的社會環境,有助提高感染者治療信心。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台灣愛滋病學會訴求打造「零歧視」環境,呼籲大眾發起「I C.A.R.E精神」,接納感染者,並遵循「C.A.R.E.行動」,共同打造HIV友善社會。

台灣愛滋病學會解釋,C是Compliance(服藥順從)、A是Acceptance(接納感染者)、R是Respect(尊重人權)、E是Employment(保障工作權)。

新聞出處: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311210062-1.aspx

2013-11-13

【台灣/惡意抹黑】131111 台灣立報:同志=愛滋 反多元成家搞抹黑/1113 附:影片中家屬授權聲明

同志=愛滋 反多元成家搞抹黑
2013-11-11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

近來網路流傳一支影片,將愛滋與多元成家草案掛勾,指稱開放多元成家,不只增加政府愛滋防治經費,還將導致更多父母的心碎。感染者痛批,為了阻止多元成家,反對者竟然透過可恥的行徑,一再消費、利用感染者及同志族群。

「我想沒有一個父母可以接受自己兒子是得了這種病。」影片中一名聲淚俱下的母親說:「當他告訴我他出櫃的那一霎那,我心裡就已經準備好了,這個小孩子早晚一定會出事。因為男男同性戀,他們的性關係是很複雜的,他們的愛都不是愛。」

多元成家草案送入立院,反對聲浪不絕於耳,這支名為「心碎的媽媽 愛滋家屬分享孩子的真實故事」的影片上周公布在YouTube以後,立刻引發許多人不滿。

異於影片的看法
身為同志與感染者的家長,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跟影片中的母親相同。感染者馬修的母親「戴媽」表示:「性向是性向、HIV是HIV,兩者怎能相提並論?」她質疑,難道感染者只有同志?

影片中的母親說:「同性戀不可恥、可恥的是所作所為。」戴媽反駁,同志的行為、同志的愛都不可恥,可恥的是「心靈上的髒」。戴媽認為,正是思想出了問題,才會把同志與愛滋講得如此負面。她反問,難道異性戀的行為與戀愛就一定純潔、高尚?

反對者聲稱,多元成家一旦通過,將因雜交、多P而導致愛滋疫情惡化。但戴媽認為,行為是個人的,制度本身卻是中性的,不要把多元成家的立意講得很猥褻。她說,就算沒有多元成家,這些行為還不是一樣在檯面下繼續發生?

戴媽認為,同志跟愛滋掛勾、提到多元家庭就要扯到性氾濫,其實都是過時的思維,是一概偏頗的負面言詞。她說,真正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愛滋深化一段同志情
這部影片同時也指稱,同性戀沒有真愛,但實際上,同性伴侶的愛情並不亞於異性戀者,即使是愛滋也無法阻撓。今年38歲的游先生,交往對象是一名感染者,在他得知另一半感染愛滋以後,並未選擇離去,而是留在身旁悉心照顧。

游先生表示,他一心一意只想著幫助另一半回歸一般人的生活,根本沒考慮過要離開他。現在,伴侶每個月要回醫院就診、拿藥、抽血、檢查,游先生都會盡可能陪伴在側,平日則提醒他生活中該注意的事項。

游先生形容,他跟另一半早就從激情昇華到老夫老妻的情感。他反問,如果老夫老妻有一人得了癌症,會被對方趕出家門嗎?深愛另一半的游先生表示,現在他只想陪伴另一半走出來、慢慢回復健康。

愛滋不僅沒有阻礙這對同志伴侶,甚至深化了這段感情。游先生表示,另一半的脾氣原本不大好,對他也蠻兇的,但在照顧扶持的過程,他看見另一半的改變,變得更加珍惜這份感情。

自責家長 用錯方法求助
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的個案管理師范順淵提到,影片中的母親面對兒子雙重出櫃(愛滋、同志),顯然還有許多放不下的情緒,凸顯母親跟孩子的溝通發生了問題。他質疑,如果真如影片所言,這名母親平常有在陪伴其他感染者家屬,但自己的情緒都無法處理,又該如何去協助他人?

范順淵表示,感染者的父母其實相當缺乏資源,有情緒是在所難免的。但根據實務經驗,他接觸過的數十對感染者父母,大多數在得知孩子感染愛滋以後,都是自責,而不是責備小孩。

但范順淵也指出,確實也有少數父母,在自責以後會產生補償心態,希望可以替孩子做些什麼、改變些什麼,但在父母親遍尋不著資源的情況下,將孩子帶去精神科或求助其他宗教,希望改變孩子性向。

避開污名 反倒確立污名
台灣露德協會秘書長徐森杰表示,家長在愛滋議題上確實比較缺乏資源與教育,有些家庭為了避開污名,減少跟親友的互動,自我孤立的結果,反而更加確立污名。

徐森杰表示,家長得知孩子感染,固然有所責怪,但自我反省的家長還是居多,想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哪裡出了問題。他提到,有家長因此試著開始理解同志,舉辦同志大遊行的時候,站在遠處觀望,改變原先對於同志的想像。

徐森杰呼籲,家長應該試著學習接納孩子的性傾向。另外,面對家中的感染者,家屬其實可以透過一些資源獲得幫助。徐森杰表示,醫生、個案管理師都是可以諮詢的對象,參加愛滋親子團體也是選項之一。另外,露德刊印感染者親自撰寫的家屬手冊,可以透過故事與正確知識的分享,讓家屬獲得更多力量。

消費利用 不擇手段
由感染者組成的帕斯堤聯盟表示,激進宗教團體為了反對多元成家,再次利用、消費愛滋感染者。帕斯堤聯盟質疑,污名化感染者族群,不斷損害感染者的權益,讓感染者不敢現身,難道這就有助於杜絕愛滋的傳染?

況且,帕斯堤聯盟表示,偏頗不實的內容,不只傷害到感染者,其形塑的「異性戀性行為就無染病可能」,更導致防疫的錯誤認知。

帕斯堤聯盟譴責,對多元成家有異見並不可恥,可恥的是藉由傷害感染者、散布不實資訊來達到目的的行為,「利用感染者族群來打擊多元成家法案或是同志族群,是相當不理智、無知的行為」。

(圖說)愛滋感染者的母親拍片反對多元成家法案。(圖片來源/YouTube網路截圖)

新聞出處: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010

 


SongYY補充

11月13日,經過許多愛滋工作者的努力,聯絡上影片中的媽媽,證實影片經過剪輯,許多片段已非這位媽媽的本意。兩位長期關注愛滋的助人工作者范順淵以及台中基地理事陳玟如,均在臉書上發表家屬授權轉達的聲明,茲轉載如下:

『針對日前網路「心碎的愛滋媽媽,家屬分享孩子的真實故事」一個影片,今天早上已經透過家屬主動求助認識的某位實務工作者,表達哀傷與被誤解之意。

此家屬本意並非如此,當時並不知道這個影片的後製會完全曲解他的意思。家屬授權給這個實務工作者與我們這群幫忙的志工,希望我們幫他向愛滋社群與社會大眾平反他的委屈。他除了特別想跟大家聲明「配合拍攝絕對不是為了反對多元成家法案」與「反對同志婚姻」之外,也想表達身為一個媽媽對愛滋孩子的愛與關懷,是永遠會等著孩子回家的!

經過我們這幾個助人者的討論與被家屬授權下,這個母親希望把這次影片對所有感染的朋友的傷害降到最低最低,因此,希望透過這個初步的聲明,先止血與止痛。

由於這個媽媽已經有接到幾通指責的電話,似乎也有感染者以肉搜的方式想要找到他、而媽媽也已經接到一些電話了…(真的很令人心疼)….這個媽媽不害怕面對這些,但是她需要想想自己該用什麼方式表達,並且在本意不被扭曲的狀況下發聲。因此,也非常懇求各位親愛的朋友瞭解「影片背後的真實」,給這次的事件與這位媽媽一點時間,我們正在積極把事情的原委還原,若後續有相關聲明,也會再跟大家分享進度。

以上訊息發佈,經過家屬與此實務工作者授權,歡迎再跟我討論。若有公開對此媽媽的鼓勵,我們也會轉告。再次感謝大家!

From
基地理事 陳玟如 2013.11.13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98448703548080&set=a.305493142843639.72053.301515099908110&type=1
Oliver Fan https://www.facebook.com/oliver.fan/posts/10151989199337867  』

而更早,在YouTube影片下方的回應欄中,一位愛滋助人工作者也將他了解的狀況更詳細的寫出,很可惜隨著影片的評論功能被關閉目前無法閱讀,這裡節錄片段如下:

『…….影片被剪接過並非由醫生告知家長,是由個管師告知孩子,孩子告知母親的。……影片母親說:「同性不可恥,可恥的是你們的所作所為」這句後面還有但書,卻被製作人剪掉。…..影片所表達的與這位母親本人所要表達的並不一致,影片被剪接過,加上po此影片人及剪接人未經過母親本人看過就po,當初錄影所說的與影片也不服……』

目前最早將這部影片放至網路上的「把拔 曾」(帳號名)已將影片設定成私人影片,故一般大眾無法觀看,但中間一度曾變聲並關閉評論功能後公開;另一位也上傳相同影片的Richard則已將影片移除。長期關注愛滋人權的喀飛對於影片的製作者提出強烈質疑,節錄如下:

『護家盟有組織有計畫地每週要公布一個影片,要支持者集中火力點閱衝高流量,指示教徒要刻意不用宗教語言回應。~這些教戰守則都在網路流傳的資料中被公開。

從兩年前真愛聯盟的戰術就已經看到,宗教團體的手法就是要刻意隱藏宗教組織、宗教人士的身份,從連署的網站、流傳抹黑的影片,都以匿名方式,看不到製作單位、發佈組織。

「心碎的媽媽」影片,在昨日各團體紛紛發表聲明譴責歧視後,經過變聲處理,重新上傳,並關掉YouTube的評論功能。內容不變,上傳者、拍攝製作者依然隱身幕後,其心可議!

在此呼籲,知情的中間人士應該公開,是誰濫用這位母親的信任,進行這個刻意欺騙、隱瞞目的拍攝?』

延伸閱讀中有愛滋各單位對此事件的回應,請一併參考。

延伸閱讀
131111 針對「心碎的媽媽」影片兩篇文章:1.范順淵 > 愛滋個管師的疑問,2.露德協會聲明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31111145844483&myarea=1
131111 針對「心碎的媽媽」影片:權促會聲明 > 沒有任何一位父母應該承擔這樣的痛苦,感染者孩子也是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3111122949748&myarea=1
131111 帕斯堤聯盟聲明稿:關於<心碎的媽媽 愛滋家屬分享孩子的真實故事>短片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3111201524285&myarea=1
131112 小YG行動聯盟的聲明稿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B0%8Fyg%E8%A1%8C%E5%8B%95%E8%81%AF%E7%9B%9F-%E7%B2%89%E7%B5%B2%E5%B0%88%E9%A0%81/%E5%B0%8Fyg%E8%A1%8C%E5%8B%95%E8%81%AF%E7%9B%9F%E7%9A%84%E8%81%B2%E6%98%8E%E7%A8%BF/689878914357079
131113 露德協會最新聲明:因為有您,愛更圓滿-向愛滋感染者家屬致敬
http://www.lourdes.org.tw/list_1.asp?id=2500&menu1=4&menu2=23

2013-11-05

【台灣/女性感染者】131105 台灣立報:露德協會成立女性愛滋諮詢專線

露德協會成立女性愛滋諮詢專線
2013-11-05 台灣立報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

儘管台灣女性愛滋感染者人數偏少,但女性在面對愛滋議題時,卻經常感到尷尬而不知如何啟齒。有鑑於此,台灣露德協會開闢女性愛滋諮詢專線,由女人幫助女人,讓諮詢者更加安心。

自保意識相對薄弱
根據疾管署的統計,截至今年10月底,本國籍女性共有1,754人感染愛滋。雖然感染人數偏低,但露德協會指出,政府長期以來的愛滋防治工作將重點放在特定族群,導致不少女性認為自己是愛滋絕緣體、只要有單一性伴侶就不會感染愛滋,因此自我保護的意識相對薄弱。

根據露德協會的統計,2012年全年度透過各種管道(網站、電話、論壇等)向露德詢問愛滋相關事宜者,共有2,126人。但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為期約2年半的時間裡,透過各種管道詢問愛滋相關事宜的女性只占271人。

露德協會指出,前來諮詢的女性以感染者家屬居多。有些人是母親,她們擔心孩子感染愛滋的健康,詢問有關服藥等問題。另一個經常問到的是日常生活的共處,露德協會理念推廣組組長楊家淇表示,這些家長過去受到的愛滋教育較少,難免有較多的擔憂,藉由諮詢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疑慮。

較不易說出心裡話
楊家淇表示,為評估個案的感染風險,諮商人員會詢問女性的性行為方式,但女性會可能因為不自在、不好意思,所以言談有所保留。反觀男性,則是交代較為詳細,所以也比較能夠準確評估風險。

楊家淇指出,由於女性在受教過程中,較少被教導去表達這些事物,所以諮商人員往往必須透過引導,才能讓女性做出具體陳述。她表示,由女性服務女性,不僅讓女性更有安全感,也必較容易說出心裡話。

不用保險套 信任是癥結
露德協會指出,台灣女性感染者有7成是被親密伴侶所感染,其他3成主要感染途徑則是藥癮。露德協會2011年3月做過一份網路調查,發現8成女性無法堅持性愛過程全程使用保險套。楊家淇表示,「信任」是問題癥結所在。過去的諮商經驗發現,如果女性要求戴保險套,男方會覺得自己被懷疑、不被信任,言下之意可能是指男方在外頭幹了甚麼對不起女方的事。

另外,有些女性則是因為過度信任,或感染風險意識較低,所以疏忽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部分有意避孕的女性,沒有意識到保險套具有防止性病傳染的功能,結果選擇其他避孕工具,像是避孕丸或產後婦女特別會使用的避孕環。而正值生育年齡且想要生育的女性,更是沒有使用保險套的理由。

 

女性受愛滋病情影響大
露德協會表示,愛滋對於女性健康的威脅不容忽視,女性愛滋諮詢專線開辦,有助於女性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露德協會2012年的台灣地區感染者生活現況調查發現,有42%的女性感染者經常感到憂鬱,62%服用抗憂慮、安眠等身心治療藥物,且一旦感染HIV,會導致台灣女性癌症中常見的子宮頸癌病程加速惡化,治療更加困難。

由於生理結構差異,女性感染者的注意事項,與男性感染者有些不同。楊家淇指出,女性有生理期,如果月經異常,用藥需要調整,但礙於目前沒有明確依循,所以藥量仍比照男性,所以副作用較為嚴重。另外,女性愛滋感染者可能會比一般女性較早進入更年期。

露德協會表示,無論是擔心被感染、已經感染、或家中有感染者的民眾,都歡迎利用這支專線,電話號碼0911-95-7885(救我,請幫幫我),服務時間是週1至週5的上午9點至下午6點,詳情請上露德協會官網查詢。網址:http://www.lourdes.org.tw

新聞出處: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4855

2013-11-04

【國際/愛滋新知】131104 生物通:Science繪製HIV重要蛋白的肖像/自由時報即時:新技術助解病毒密碼 愛滋疫苗現曙光

SongYY說明
近日新浪科技以及NOWnews刊載一篇《HIV研究獲突破:可預防感染疫苗誕生在即》的報導,由於標題實有誤導之嫌,故轉載生物通與自由時報即時新聞對此研究較詳實的報導,提供參考。
由報導中可知此研究的目的與成就,不是研發疫苗,而是解開病毒包膜(被膜)蛋白的結構。雖然有可能應用在未來疫苗的開發上,但疫苗由開發設計到共3期的臨床試驗,動輒需要10年~20年的時間(可參考這篇以及這篇新聞),以「誕生在即」形容和實際的狀況有不小的落差。

Science 繪製HIV重要蛋白的肖像
時間:2013年11月4日  來源:生物通  何嬙

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SRI)和康奈爾大學Weill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展開合作,確定了HIV包膜蛋白三聚體的第一個原子水準結構。長期以來,人們將其視作是結構生物學中最難瞄準的靶點之一,且具有巨大的醫學價值。

新研究結果提供了這一AID致病病毒複雜包膜最詳細的圖像,其中包括未來的疫苗將試圖模擬以觸發保護性免疫反應的一些位點。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31日《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

“以往大多數關於這一包膜複合體的結構研究都將焦點放在個別亞基上;但我們需要瞭解整個複合體的結構,才能確定例如採用疫苗可以靶向的脆弱位點,”論文的資深作者、TSRI的結構生物學教授Ian A. Wilson說。

一個難以瞄準的靶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計,目前全球有3400萬人受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其中10%是兒童。儘管現在採用了抗逆轉錄病毒藥物來控制HIV感染,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科學家們還是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預防新感染,並有可能最終將這一病毒清除出人群的疫苗。

然而,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種HIV疫苗接近提供充分的保護。失敗的原因主要在於病毒學家們稱之為Env的HIV包膜蛋白帶來的一些挑戰。

Env結構如此的複雜及精妙,以致科學家們很難獲得適合於原子解析度成像形式的蛋白,而這是瞭解這一蛋白的必要條件。

“例如,它往往會瓦解,即便是在病毒表面上,因此要研究它我們必須操控它使之變得更加的穩定,”TSRI整合結構和電腦生物學系助理教授Andrew Ward說。

闡明感染
在當前的研究中,該研究小組設計出了穩定的,具有原子解析度成像所需其他特性,並保留了天然Env幾乎所有結構的一種Env三聚體版本。

採用先進的成像方法: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晶體學,該研究小組觀測了這一新的Env三聚體。這是首次對一種Env三聚體進行X射線晶體學研究,兩種方法以比以往報導更深的細節層次解析了這一三聚體的結構。

這一資料闡明了Env三聚體組裝,隨後在感染過程中經歷徹底的形狀改變的複雜過程,並將它與流感、埃博拉(Ebola)病毒等其他危險病毒上的包膜蛋白進行了比較。

康奈爾大學的John Moore說:“我們很榮幸能與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小組一起協作開展這一項目。現在我們需要利用這一新認識來設計和測試新一代三聚體,看看我們是否能夠誘導出研發一種有效的疫苗所需要的廣泛活性中和抗體。”

文章出處: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3-11/2013111115716347.htm

 

 

病毒Env三聚體組裝結構圖 (來源:scripps.edu)

 

新技術助解病毒密碼 愛滋疫苗現曙光
2013/11/1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

導致全球超過3千4百萬人感染的愛滋病毒,目前主要採服用藥物,讓感染者的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做為治療方法。研究愛滋病毒的科技最近有新突破,將幫助科學家更詳盡理解愛滋病毒的構造,以及造成感染的過程,對於發展預防愛滋的疫苗將有重大幫助。

愛滋病毒包膜(envelope)是愛滋病毒得以侵入人類細胞並造成感染的媒介,但由於病毒包膜的組成結構十分複雜,且高度不穩定,科學家一直無法解析包膜蛋白(簡稱 Env)的組成構造和造成人類感染的過程。但目前研究Env的科技似乎出現了新進展。一位斯克利浦斯研究所(TSRI)的研究人員表示,一項嶄新的成像技術,讓科學家有能力對複雜又不穩定的Env進行詳盡的分析和研究。

斯克利浦斯的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項過去不曾進行的全新嘗試,有助於描繪出愛滋病毒進入人體後如何變形、重組以致感染的完整圖像,而這將使多年一直無法研發成功的愛滋疫苗有望問世。

新聞出處: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94287&type=%E7%A7%91%E6%8A%80

 

延伸閱讀
131031 Science(原始論文):Crystal Structure of a Soluble Cleaved HIV-1 Envelope Trimer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3/10/30/science.1245625
131031 Science(原始論文):Cryo-EM Structure of a Fully Glycosylated Soluble Cleaved HIV-1 Envelope Trimer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3/10/30/science.1245627

2013-10-31

【台灣/兒少感染者】131031 聯合報:愛滋少女看牙…醫師不願診治/優活健康網:愛滋病童 醫師:不僅醫療問題應關懷

愛滋少女看牙…醫師不願診治
2013.10.31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5歲病童,半年前因帶狀皰疹後常生病,斷續高燒一個月,轉新竹馬偕醫院,確認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投藥後穩定;不過,家長卻不讓孩子繼續看病;院長李宏昌說,排斥或過度保護愛滋病患,都不正確,它就像高血壓一樣,固定服藥控制,「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

新竹馬偕是新竹地區愛滋醫療中心,接連出現許多案例,讓醫生覺得國人觀念仍待釐清。

馬偕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林千裕說,5歲病童案例,轉院後團隊先治療他的肺炎,並做雞尾酒療法,小朋友病況終獲改善,豈料,後來父母卻不願意孩子接受治療,只能請衛生單位協調。

還有15歲女孩,牙疼到牙醫診所,醫師問她有何病史?她說HIV,醫師馬上說,設備不足,要她轉院;另8歲弟弟,也是愛滋患者,上學後,媽媽交代老師特別照顧,結果孩子體育課都不上,同學奇怪,輾轉知道,反排斥、嘲笑他。

林千裕說,國內愛滋感染人數累積至今,已近2萬6千人,平均每天有6人感染,最大族群在15~24歲,其次35~44歲,愈趨年輕化,不容小覷。

也是愛滋團隊的副院長蘇世強和院長李宏昌說,愛滋病毒不會藉一般接觸或共餐傳染,不需過度擔心,雖然HIV還沒有根治方法,但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只要配合醫師治療,效果好、副作用也少,「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規則服藥,生活品質影響不大。

新聞出處:http://udn.com/NEWS/HEALTH/HEA1/8263425.shtml

 

愛滋病童 醫師:不僅醫療問題應關懷
2013.10.31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

目前對於HIV目前無有效根治的方法,然而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已經可以使愛滋病變得跟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只要規則服藥,對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太大影響。而兒童愛滋病患者其生理構造和免疫系統還不成熟,治療上不僅只有醫療問題,衍生出的是社會大眾排斥愛滋病患者的社會問題。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林千裕表示,從1980年代發現HIV病毒以來,全世界感染HIV的病人數急遽上升,且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 國內愛滋感染人數累積至目前為止已接近2萬6千人,平均每天有6人感染愛滋!然而愛滋病毒是不會透過一般的接觸或共同用餐來傳染,因此並不需要過度擔心;雖然對於HIV目前還無有效根治的方法,但雞尾酒療法越來越進步,只要配合醫師好好治療,大部分病人的治療效果都很好、副作用也很少,愛滋病已經變得跟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只要規則服藥,對病患的生活品質並沒有太大影響。

兒童愛滋病 症狀不典型容易被忽略
然而兒童的生理構造跟免疫機能還不成熟,加上兒童感染愛滋病的症狀通常不典型,增加診斷上的困難、容易被忽略,而相較於成人,兒童愛滋病更為複雜,除了要考慮病童生長發育情形及藥物選擇外,還有病童的告知及教育、服藥順從性、家庭的溝通、隱私保密、學校及交友等問題。

愛滋病不只是個醫療問題,更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疾病,社會大眾往往因誤解而對愛滋病感染者產生排斥,衍生出其他家庭、社會問題。因此為了使病情能獲得良好的控制,面對愛滋病童的治療通常需要專業醫護人員、個案管理師、以及社工人員的治療團隊一起來幫助病童克服愛滋、安心長大。

新聞出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9804

圖片引自愛滋權促會
圖片引自愛滋權促會

SongYY說明
關於HIV感染者與牙醫,延伸閱讀中有多篇報導。其中《台大醫學系系學會醫訊第二刊》刊載的《醫護人員應如何看待愛滋:羅一鈞演講紀錄》一文,感染科醫師羅一鈞表示︰「用專業告訴我們,(面對HIV患者)應該做的預防措施和一般人完全相同,不需要特別加以防護!……再者,假設病人還處於空窗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或者不願告訴醫師,豈不是防不勝防嗎?何況 HIV 對一般環境中的物理化學條件非常敏感,很快就會死。……在牙科門診洗牙,也只需要牙科治療的標準防護措施 (外科口罩, 戴手套 & 戴護目鏡),是不管病患有無 HIV 都該做的。」

由感染科醫師的專業意見可知,HIV感染者就診,通常不造成感染高風險,不需要特殊等級的防護。部分醫護人員的過度擔憂甚或排拒,反應出的是整個社會對於愛滋的集體恐慌;不只是上述新聞中的兒童感染者,所有感染者都要背負面對集體恐慌帶來的艱困處境。如何能夠透過教育去除這些不理性的恐慌,或許才是愛滋防治工作更需著力的部分。

延伸閱讀
【感染者的故事/受侵權經驗】權促會徵文:那個下午我去看牙醫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197171613757&myarea=2
120221 中央社:鐵窗之愛 黃淳豐治愛滋者牙疾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222123180861&myarea=2
101116 中國報:牙醫遵守防範守則 大馬沒拔牙染愛滋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169102
111130 台大醫學系系學會醫訊第二刊:醫護人員應如何看待愛滋:羅一鈞演講
http://ntumsa-post.blog.ntu.edu.tw/?p=367

2013-10-29

【台灣/青少年防疫】131029 全球中央雜誌: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附SongYY回應評論

SongYY說明:這篇刊載於全球中央雜誌的報導在討論青少年感染愛滋的現況,當中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部分。關於此文,SongYY以「十大死因與恐懼渲染」、「看見人性,更要看見背後的社會結構」以及「正視青少年主體的愛滋教育」這幾點做了相關的回應,附於文末,請大家一併參考。

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
2013/10/29 全球中央雜誌 文/陳清芳 (中央社記者)

2012年青年10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七位15至24歲年輕生命因愛滋病終結。在25歲那年染上愛滋病的瓢蟲感慨:「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長輩們又太封閉。」

15到24歲的年紀,應該煩惱青春痘冒不停、功課一堆還要補習、考試考壞了、沒有搶到簽名海報或是演唱會門票、沒有情人也煩、情人吵架也煩、同學人際關係搞不定……,大大小小的正事雜事清單上,再怎麼樣也排不到「感染了愛滋病該怎麼辦?」

但事實卻令人憂心。從1998年到2012年期間,15到24歲感染愛滋人數每年成長1.8倍。累計至2012年底,超過4,700個感染者處於這年齡層,這是增加最快的一群,約占總體的二成,傳染途徑以男性之間的性行為感染占了大多數。「沒有長輩願意告訴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只是不斷說,這樣做、那樣做會生病……」瓢蟲(化名)說。

防治愛滋 衛教不能等
瓢蟲在25歲那年染上愛滋病,2005年他躍上官方的愛滋防治海報,他的陽光形象和過來人經歷,吸引不少新感染者透過網路社群、露德基金會等管道找到他,談談怎麼面對、如何調適有愛滋病的未來日子。他感慨「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長輩們又太封閉」。

有多封閉呢?校園放置保險套販售機會不會教壞小孩,家長和老師有得吵;保險套販賣機在大學校園相當罕見,在中學校園好像是違禁品。

直到今年9月,愛滋防治納入課程,小學生的健康與體育課有二到三節的「性教育含愛滋防治計畫」,納入「認識自我」單元裡;國中生的健康教育,有二到三節安全性行為單元一定要教愛滋病防治,至於大學新生訓練,至少半小時宣導愛滋。

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等社團,多年深入校園訓練防治種子,紅絲帶基金會近幾年邀請日本女優紅音螢在鬧區教用保險套,請來AV男優真崎航(已故)等人,深入男同志夜店破除不戴套的迷思,衛教尺度非常有彈性。

學校二、三堂課能發揮的效果很難說,「安全性行為全程戴套」並非嘴巴說說就算,在男同志圈子內更不是「拒絕無套肛交」一句話就能帶過;衛生機關和民間團體卯足了勁,揪團找伴送禮抽獎樣樣來,就怕有危險性行為的人不來篩檢。

挑戰人性 防疫工作困難重重
青少年對性好奇,想要探索肉體,這是自然而然的事,瓢蟲說,有的年輕人認為反正只是摸摸對方身體、約在速食店第一次見面、聊天很OK,沒想到看對眼或被帶去續攤後,就失控了。對方令人驚艷而不想錯過,或是自己喝到茫而棄守防線,甚至力氣不敵而被硬上,一次、二次,總有一次,事情發生了。相反的情況是「又還沒有發病」、「說不出口」,讓感染者心存僥倖,在一場場的冒險遊戲中,理智一再敗退;又或許擔心嚇跑交往對象,一開始只是相互手淫,等到感情愈放愈多,更難開口坦白,也沒法解釋為何不能改變性行為模式,直到壓力鍋爆炸,分手難過,感染愛滋也難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行政中心主任莊苹從事愛滋與性病防治多年,她有妙喻:「假如我很胖,又有糖尿病,明明知道要忌口,可是看到大飯店自助餐琳瑯滿目,怎麼可以放過,管你的,我就是要吃」,這就是人性,男同志、愛滋感染者也是人。

見面前先表明「用套」否則免談、交友前坦白「我生病了」之類的自保招數,這是瓢蟲的一些建議,但他坦承這不容易。莊苹也說,「所有的愛滋防疫工作,都是違反人性,困難就在這裡」。

感染者管理需因人而異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兒少未經人事,不懂得自保,成了熟男老爹眼中的「天菜」。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第三組副組長黃彥芳舉例,南部有多名未成年人遭同一名中年男子性侵誘姦,其中有人因此感染愛滋,這名男子一直未被通報,也從未治療愛滋病,現已入監服刑。

目前愛滋感染者的個案管理,既個人化且因地而異,莊苹說,原則上17歲以下感染者,要考慮到兒童及青少年性侵案件,需不需要轉介社工輔導或家長解決,答案卻是不一定;個案如果未滿14歲,原則應告知監護人孩子感染愛滋,有的孩子家境特殊要例外處理,還有的年輕人必須要隱瞞父母,病情只能告知最信賴的他人,以免有家歸不得,被迫淪落在外。

把感染者的生活照顧好,病情也會控制好,感染者長期服藥,就和肝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一樣,生病了就要一直吃藥。遺憾的是,2012年青年10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七位15至24歲年輕生命因愛滋病終結,在這個年齡層,愛滋防治的腳步,必須要趕快追上感染者增加的幅度才行。(完)

文章出處:http://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40-1/201310290007-1.aspx

 

 
SongYY回應評論

中央社的期刊《全球中央雜誌》11月號,很用心地推出了愛滋專題報導,並作為封面故事,有多篇探討全球愛滋現況的文章。其中陳清芳小姐的《愛滋侵襲台灣青少年》一文於10月底先發表於網路上,探討台灣青少年感染愛滋現況。文章一開始便引用了感染者瓢蟲的話:「愛滋糾結了人性、社會偏見和政治…..」

很可惜的是,閱讀完這篇報導,我們看到了記者對人性部分的探討,但是卻對偏見歧視的社會結構未有著墨。以下是SongYY對這篇報導的一些回應。

「十大死因說」與愛滋恐慌
「2012年青年十大死因榜上首見愛滋病!」 這大概是近來所有討論青少年愛滋疫情的相關文章和報導,最愛引用的數據。甚至反對同性婚姻的宗教團體,也見獵心喜地把這點列入他們反對同性婚姻的理由之一。但,這看似令人驚懼的「列名十大死因」,背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讓我們來看看原始數字:2012年15-24歲的總死亡人數為1340人,其中死於愛滋者有7人,僅約占總死亡人數的0.52%,在死因中排入第10名,而第11、12名死因的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均為5人 (和愛滋僅差2人)。原位與良性腫瘤、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死亡人數則都是4人,排名第13與14,不在10大死因之列。

如果再往前推一年,2011年同樣年齡層總死亡人數為1410人,其中原位與良性腫瘤死亡人數便較2012多,共有8人,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死亡人數也有7人,因愛滋死亡者則為3人;在這一年中,愛滋是在青年10大死因之外的。

參考這些數字,我們不難發現:去追究青年死因中,死亡人數相近(均為個位數)、比例上占總死亡人數0.5%以下的這些死因,何者擠入前10名、何者在10名之外,其實沒有多大的意義。也因人數過少,年度間的比較極有可能亦不具有統計上的意義,舉例而言,若愛滋死亡人數由2011年3人到2012年有7人,可被解讀成「愛滋死亡人數大幅上升、首度進入十大死因疫情嚴重」,那我們是否也可說: 良性腫瘤死亡人數由2011年的8人到2012年的4人,「減少5成、跌出十大死因之外」,代表「政府防癌、防腫瘤有顯著功效」?這樣草率推出的結論,你會同意嗎?

還原各死亡原因的實際數字和比率,可以看出,只談「十大死因」實有刻意渲染之嫌,除了引起社會恐慌,繼續製造「愛滋很恐怖」的刻板印象,對於防疫有何助益?

看見人性,也要看見背後的社會結構
數字當然不會全無意義。在HIV感染已能用藥物控制有如慢性病的今日,除非延誤就醫或過晚發現,否則感染者多半不致病發死亡。也因此,在看到因愛滋而死亡的年輕案例時,其實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他們沒有辦法提前由篩檢得知感染?是什麼讓他們延誤就醫的時間?

新加坡曾拍過一支宣導短片《Be Positive》 (見延伸閱讀) ,影片開頭一位年輕男子坐在診所考慮要不要做篩檢,但腦海中浮現的是篩檢結果若是陽性時,家人、朋友、職場的排斥與失望,於是他選擇默默地離開,放棄做篩檢。的確,社會的偏見歧視,造成許多人不願正視愛滋的態度;或佯裝沒事、或選擇切割,社會加諸愛滋龐大的污名,反而使得更多人靠近了防疫漏洞。

也是同樣的社會結構,使得感染者處境艱困。在中央社這則報導中提到了感染者的「不告知」,卻沒有討論到,在龐大的愛滋歧視下,告知/不告知的選擇,可能會是多麼艱難:告知後不僅是被拒絕的問題,還有身份可能因此曝光的憂慮。報導中認為某些感染者「心存僥倖」,但是將防疫責任推給感染者,不思改變背後充滿歧視壓力的社會結構,這樣的防疫思維或許才更適合用「心存僥倖」來形容。

正視青少年主體性的愛滋教育
最後要提到的是,青少年愛滋教育很重要,但務實作法應檢討過去的愛滋教育有何問題、有哪些阻力讓愛滋教育無法落實。如果真的要保護青少年,絕對要重視青少年的主體性,知道他們對性的慾望、想像。才能了解他們可能做的選擇、從而提供如何保護自己的建議。以這則報導中所提到南部「中年人誘姦性侵少年」事件為例,如果回顧媒體報導(見延伸閱讀),會發現是案件中的少年想買摩托車,故以援交方式籌錢,和「誘姦性侵」實有一段距離。只是把青少年弱化為受害者、認為青少年都是被動的,恐怕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並無助於青少年的保護。

 

延伸閱讀
Be Positive 新加坡愛滋宣導短片 (請記得開啟中文字幕功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PPsS6Ik8dw
130101 自由時報:高一男3P援交 遭白嫖還染愛滋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an/1/today-south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