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魚塭 愛滋感染者自給自足
2013-10-03 台灣立報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
自從被診斷為HIV感染者之後,48歲的金(Moses King)面臨一個重大難題:他無法在嚴重歧視感染者的賴比瑞亞社會自處。
據英國《衛報》報導,受到全球對抗愛滋病、肺結核和瘧疾基金會(GFATM)的援助,金可以獲得由賴比瑞亞政府發配的藥品,不過他和6個孩子的飲食攝取卻不足。身為小型自耕農的金可以自耕蔬菜、購買米糧,但買不起含有蛋白質的肉類和魚類。他說:「自己耕種讓我們存活下來,但我們面臨許多問題。我們無法獲得任何蛋白質,沒有辦法攝取足夠營養來維持生理機能。」
創造工作機會 穩定營養來源
與感染者一起工作的諮詢師瓊恩(Pate K Chon)多年前看到一部泰國漁塭的紀錄片後,便在賴比瑞亞如法炮製,讓感染者有工作做,同時可取得穩定的蛋白質飲食來源。
瓊恩在1992年時被診斷為HIV感染者,她說:「我在紀錄片中看到水泥魚池,覺得這是個好辦法。和我一起工作的人中,有許多人的飲食攝取很不均衡,而魚類是純淨的蛋白質來源,不會如其他蛋白質來源一樣造成健康問題,而且我們可以自行養殖。」
瓊恩創辦的非營利組織「以感情、愛和開放思想服務群眾」(SHALOM)開始著手建造養殖池。去年,瓊恩遇到身為慈善家及新興企業實驗室(Emerging Business Lab)的創辦人希伊(John Sheehy)後,利用募得的資金在首都蒙羅維亞(Monrovia)的東北部建造一座漁塭,並設立農業訓練課程、康乃爾大學線上課程,並和非洲其他地方的漁民交流。希伊說:「我籌措資金建造漁塭、規劃水塔規模和水流系統。我的許多知識都是自學而來,現在我想撰寫手冊並跟其他人分享。」
希伊這項計畫已發展成「賴比瑞亞從成長到餵養漁塭」(Grow2Feed Liberia Fish Farm),每年至多可提供20萬尾魚,足以服務1,200名感染者的飲食需求,當然也包括金和他的家人。漁塭的水也能用來灌溉作物,作物和收入也用來造福社區居民,包括503名女性、206名男性和346名孩童。
社區近魚塭 成小型產銷社會
希伊說:「社區成員就住在漁塭附近,同意成為計畫成員,參與許多漁塭的作業並照料農作,待魚苗90天後長成大魚時,他們可獲得漁獲,並選擇自行食用或到市場販售以換取其他日常用品。漁塭給予感染者一個回歸正常社會的管道,現在他們每星期都會在市場和人們議價交易。」
根據賴比瑞亞人口健康調查報告,總人口350萬人中約有1.5%是感染者,其中60%為女性或女孩。賴比瑞亞社會中仍普遍存在對感染者的歧視,造成賴國內約半數感染者未獲得妥善治療。
對感染者來說,良好的營養攝取尤其重要。研究顯示,他們需要更高比例的蛋白質以預防健康狀況惡化。瓊恩說:「如果你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療法,營養是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因為藥物毒性很強,如果你沒有攝取足夠食物,藥物會讓你病得很重。」
提供訓練 計畫將入大學課程
瓊恩表示,賴比瑞亞糧價高,人民購買昂貴的進口米,魚類對大多數人來說則是稀有食材。希伊說,漁塭計畫是賴比瑞亞第一個為感染者族群設想的方案,已經吸引了賴國政府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注意,FAO已提供部分訓練,未來將支持在賴比瑞亞大學的課程。
漁業養殖專家認為,這項計畫在非洲大有可為。來自象牙海岸的「水利漁塭」(HydroFish)每年產出3千噸漁產,創辦人懷特(Paul White)表示:「漁業養殖在非洲絕對可行。這裡曾經嚴重缺乏資金和漁獲加工的技術,但現在都有了。」
有些輿論懷疑,漁塭養殖出的魚屬近親交配且含有毒性,希伊則認為,透過良好的技術可以降低這些風險。他說:「許多養殖漁塭的魚屬近親交配,會造成問題,但我們用賴比瑞亞的本土魚種配種,不是外來種,意思是我們可以持續用當地魚種選育出新的種源。我們不使用鄰近湖泊的魚種,因為那裡的魚吸收了許多毒素。我們也用水塔控制環境因素,且會定期測試水質。」
希伊希望能夠將漁塭計畫推展到整個賴比瑞亞和其他地方。他說:「獅子山共和國有間稻作公司問我們,是否能買我們的漁產給他們的員工,另外還接到來自奈及利亞和中美洲的詢問,不過我們100%不營利,也絕對不會放棄我們對社會正義的堅持。」
新聞出處: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3881
延伸閱讀:
130917 The Guardian(英國衛報原始報導):Why fish farming can help people living with HIV in Liberia
http://www.theguardian.com/global-development/2013/sep/17/fish-farming-help-liberia-hiv-pos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