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5

111005 愛白網:有研究稱「宗教治療可改變同性戀傾向」,結論受質疑

愛白網  2011-10-05

  美國兩位學者近日發表研究報告稱「宗教治療可改變同性戀性傾向」,但這份報告並未引起主流學術界和媒體的很多關注,反而引發了不少質疑的聲音,一些學者認為該研究並不可信或缺乏說服力。

  有關報告已發表在9月30日的英國《性與婚姻治療雜誌》(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網站上,報告標題大意是《關於試圖用宗教療法改變性傾向的縱向研究》,報告的兩位作者分別是美國伊利諾伊州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的心理學教授斯丹頓-瓊斯(Stanton Jones)和弗吉尼亞州瑞金大學(Regent University)的心理健康學教授馬克-雅豪斯(Mark Yarhouse)。

  CNN網站10月4日在題為《支持改變同性戀的研究受到挑戰》的一篇健康類報道中,指出有關研究報告的兩位作者瓊斯和雅豪斯都出自宗教背景的大學,其中雅豪斯所在的瑞金大學是由基督教電視佈道牧師帕特-羅伯森(Pat Robertson)創辦。

  瓊斯和雅豪斯在報告中說,他們開展了持續六、七年的關於使用宗教方法「將性傾向從同性戀改為異性戀」的試驗研究,研究的跟蹤調查對象最初共有98人(72名男性和26名女性),這些人都參加了基督教輔導。通過每年一次的訪談,研究人員記錄了這些參與者自述的性吸引、性滿足和性幻想狀況,也記錄了他們的性傾向和心理困擾狀態。

  報告稱,「有證據顯示,對部分人來說,改變同性戀傾向是可能的」,並且「在這種改變過程中,在整體上並未因此給當事人造成更多的心理困擾」。

  瓊斯和雅豪斯在研究中跟蹤調查的對象都參加了基督教組織「走出埃及」(Exodus International)的「治療改變同性戀」宗教課程,這些人在美國各地的16個「走出埃及」培訓營中接受「改變同性戀」的輔導,「走出埃及」認為人們「可通過耶穌基督的力量實現從同性戀的解脫」。

  在跟蹤研究過程中,先後有35名研究對象中途退出,退出者中既有人自稱「已經脫離了同性戀傾向」,也有人又重新認同了自己是同性戀者。報告稱,研究人員跟蹤了參與者們的「轉變過程」,每年都在訪談中向研究對象詢問包括性吸引、感情和戀愛關係、性幻想等方面的同樣一套問題,並運用阿爾弗雷德-金賽等人提出的判斷指標來衡量參與者的性傾向。

  經過六至七年的跟蹤研究之後,據稱在堅持完成宗教輔導培訓課的學員之中,有23%的人「成功轉變成了異性戀者」,30%的人「做到了禁慾」,也就是至少不再涉入同性戀,另外還有23%的人沒有達到輔導培訓的預期效果,20%的人仍舊是同性戀傾向,其餘的人則表示對自己的性傾向仍感到疑惑。

  對於瓊斯和雅豪斯的研究報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人類性學研究的主任艾力-科爾曼(Eli Coleman)教授評論認為,有關話題已經被翻來覆去討論過很多次,人們可能看到有性行為的變化,但那並不是性傾向的改變,行為的改變也可能是短期暫時的,但這種變化並不會持久。科爾曼認為,瓊斯和雅豪斯的研究並無新意,在那種「治療」過程中,有些人會改變自己的性行為或改變對自己性身份的認知,這都是人們已經知道的事。

  紐約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助理教授傑克-德雷徹(Jack Drescher)認為,瓊斯和雅豪斯的研究可能混淆了性身份和性傾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對不同性別的人產生的性吸引,而性身份則是一個人關於自己的性傾向或性感覺的主觀認識或表達。德雷徹舉例說,某個男子可能對其他男性產生強烈的性吸引,但他不一定自我認為是同性戀者,他也可能改變標識自己性身份的方式,而他的性傾向通常是不會變的。

  德雷徹說:「瓊斯和雅豪斯的研究帶有偏見,我自己的研究也有偏見,每個人都可能帶有某種偏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累積大量的綜合信息,而目前已有的大量科學證據並不支持瓊斯和雅豪斯的研究結論」。德雷徹指出,相關的研究還應該有同行的評議,如果某項研究的結論與現有的大量研究成果發生衝突,那是有意思的,不過它是否能被複制和重現,還是個問題。

  德雷徹還認為,瓊斯和雅豪斯的研究並沒有考慮雙性戀的可能存在,此外,一部分人在「治療人員」的建議下結婚並生了孩子,但同性戀者與異性結婚並非新鮮事,他們雖然結了婚,卻並沒有改變性傾向。

  關於性傾向是否可被「改變」的話題,擁有15萬專業會員的美國心理學協會(APA)已在2009年8月的一項決議中重申,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改變性傾向的嘗試」會成功或有效,許多「治療改變性傾向」的研究存在嚴重設計缺陷或存在研究方法問題,有關的「治療」或「輔導」可能對同性戀者造成身心傷害,從業醫師不應該向尋求幫助的同性戀者提供「治療或改變性傾向」的建議。

資料來源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22688

延伸閱讀
110930 原始論文:Stanton L. Jonesa & Mark A. Yarhouseb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ttempted Religiously Mediated Sexual Orientation Change》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92623X.2011.607052
090806 愛白網: 美國心理學協會:沒有證據顯示「改變性傾向」的嘗試成功有效
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19620

2011-10-04

【臺灣/愛滋防治】111002 聯合報:年輕人戴保險套 盡「性」不要病 / 立報:恐嚇式性教育 阻礙青少年避孕意願

年輕人戴保險套 盡「性」不要病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台北報導  
 
台灣年輕族群感染愛滋病毒逐年增加,不安全性行為為主要感染途徑。年輕人不愛戴保險套,多因擔心「異樣眼光」,專家提醒,除了教育年輕人「愛要懂得保護對方」,師長、社會也應以更開放態度面對孩子性行為。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天舉辦預防愛滋宣導活動,副局長施文儀說,年輕感染者增加,去年十五至廿四歲通報個案有四百六十八人,占通報總人數兩成六,比前年增一成三。其中,超過九成因不安全性行為傳染。

去年一項調查發現,第一次性行為逾六成未戴保險套。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朱學恒說,台灣性教育「太泛道德化」,把教育年輕孩子準備及學習使用保險套,等同於鼓勵氾濫性行為。

他說,提醒民眾戴安全帽、繫安全帶,「不等於鼓勵騎快車、開車不用遵守交通規則」,大人不妨用開放的態度,讓孩子自在購用保險套,懂得自我保護及尊重他人。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627864.shtml

恐嚇式性教育 阻礙青少年避孕意願

2011-10-02 22:34 作者:史倩玲

疾管局指出,國內發生第一次性行為者有6成未使用保險套。由於缺乏安全性行為,愛滋感染年齡也年輕化趨勢。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教師王振圍表示,目前台灣恐嚇式的性教育,讓青少年對使用保險套缺乏意願。

根據疾管局調查,國內發生第一次性行為者有6成未使用保險套。另一方面,國內愛滋病感染者有年輕化趨勢。雖然每年的愛滋感染者數由2005年高峰期的3,380人,降至去年1,796人,降幅幾近一半。但至去年底,本國籍愛滋感染者人數已突破2萬大關。2010年15到24歲年輕族群之新通報感染者較2009年增加了13.3%,感染者9成以上是透過不安全的性行為傳染。

王振圍指出,有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因為目前的保險套教育都以防病防愛滋的觀點出發,以恐嚇方式教育青少年。王振圍指出,青少年覺得戴保險套不快樂、不開心,自然就不會想用。另一方面,也少有老師願意教導如何使用保險套,以免被家長扣上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帽子。

王振圍指出,由於缺乏資訊,許多青少年就算想用保險套也不知如何購買。以國外知名品牌而言,最小包裝為3個,價格約80元左右,等於一個要價接近30元,完全超過青少年零用錢的負擔。另一方面,許多商店販賣的是家庭號大包裝,即使每個單價不高,但根本沒有青少年會預期自己要大量使用。王振圍指出,以青少年的需求而言,衛生所的保險套25元一打,不但符合青少年經濟能力,也能買來練習。但相關訊息卻少有披露,因此青少年在覺得保險套難取得的情況下也不會使用。

安全性行為的教育迫在眉睫,許多老師也開始意識到相關教育重要性。王振圍也表示,性教育應該脫離純粹防病概念,才能讓青少年願意使用保險套。

資料來源: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348

延伸閱讀
111002 中央社:愛滋感染年輕化 近六成第一次性行為未戴保險套 疾管局走進鬧區宣導「嘿咻全程戴套」
http://www2.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1286
111002 蘋果日報:愛滋患者破2萬 正妹出馬教戴套
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5/art_id/78150/IssueID/20111002

2011-10-04

【國際/愛滋疫苗】111001 新華新聞:新疫苗有望弱化愛滋病病毒

新華國際/蔣驄驍

一些研究人員說,一種全新愛滋病疫苗已進入人體測試階段,有望弱化這種病毒,使它只能引發“輕微慢性感染”。

人體測試

    這款疫苗名為MVA-B,以天花疫苗為主體研製,添加了沒有複製能力的愛滋病病毒基因。

    以實驗鼠和猴子為對象的測試成功後,疫苗進入人體測試階段。

    英國《每日郵報》9月29日報導,30名身體健康的志願者加入測試,其中24人使用疫苗,另外6人使用與疫苗外觀類似的安慰劑,以排除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其實不含任何藥物成分,大多用葡萄糖、澱粉等沒有毒副作用的物質製成。不過,一些病人服用安慰劑後,會因心理預期改變使病情出現緩解。這一現象稱為安慰劑效應。

    測試結果顯示,90% 的志願者顯現出對愛滋病病毒的免疫反應,85% 志願者的免疫反應可以保持至少一年。《每日郵報》報導沒有提及疫苗組和安慰劑組的具體測試結果。

初有成效

    西班牙高級科學研究委員會教授馬裏亞諾‧埃斯特萬說:“MVA-B 疫苗獲證和其他現存(愛滋病)疫苗同樣有效,甚至更有效。”

    研發愛滋病疫苗是科學界不斷努力的方向,但困難重重。2009年,泰國一項涉及1.6 萬名志願者的研究顯示,一種疫苗可以阻止一部分人感染愛滋病,但有效率只有30%。

    按照埃斯特萬的說法,MVA-B 疫苗的機制“就像是展示了一幅愛滋病病毒的照片”,作為人體免疫系統識別病毒的模板。

一般而言,淋巴球T細胞和B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哨兵”,承擔發現“入侵者”、協調與病毒作戰的任務。

    “我們的體內到處是淋巴球細胞,每一個都擁有打擊不同病原體的能力,”埃斯特萬說,“如果出現某種自然條件下難以擊敗的病原體,比如愛滋病病毒,訓練則成為必要。”

意在弱化

    其實,MVA-B疫苗並不能完全阻止愛滋病病毒入侵,但可以弱化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埃斯特萬認為,依據這種防護效果,MVA-B 完全有資格成為“有前途的疫苗”。

    “如果(愛滋病)病毒進入人體並試圖在細胞中複製,免疫系統則準備好阻止它的活動並摧毀遭感染的細胞。”

    也就是說,在 MVA-B的保護下,人體即便感染愛滋病病毒,也不會觸發嚴重併發症,只會引起“輕微慢性感染”,傳染性顯著降低。

    一些研究人員說,如果這種疫苗成功通過臨床測試階段,那麼,今後愛滋病病毒對人類的影響將與現在的皰疹病毒類似。

資料來源: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0/01/c_122113975.htm

2011-10-04

111004 台灣立報:同居伴侶法 婚姻法制問題有解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日前同居伴侶法草案公布,如果未來通過,不論是何種型式的家庭組成,將可獲得法律保障。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簡至潔指出,同居伴侶法將一舉解決目前婚姻法制問題。

目前在實務上,因婚姻制度衍生出許多問題,例如如果雙方不是合意離婚,以裁判方式離婚相當困難,造成不少人想離婚卻離不掉的情況。

通姦罪也是婚姻制度的副產品,早已被許多婦女團體詬病多年。目前同性或其他性少數伴侶,也因為不能結婚而無法獲得婚姻相關法律保障。

簡至潔表示,未來如果同居伴侶法通過,民眾就可以有婚姻之外的其他選擇;由於傳統婚姻加諸女性的照顧角色,同居伴侶法也可以避免施加法律壓力在女性身上。

傳統觀念仍根深蒂固
伴侶盟指出,在傳統的概念裡,婚姻首重門當戶對,覓地在累積兩家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地位,其中尤其重是夫家子嗣的延續。

但隨著社會變遷,婚姻的社會意義也開始隨之變化,現代人多認為婚姻是實現愛情的唯一道路。即使如此,門當戶對仍然是評價婚姻的重要考量,例如現在仍有不少人認為,女人需嫁給社教背景較佳的男性,可見婚姻的傳統意義仍存在於現代社會。

拒絕結婚者比例升高
即使婦女運動已經逐步修正婚姻中父權、夫權獨大的條款,讓婚姻制度更趨向性別平等,但處於婚姻中的個人,還是得奮力抵抗父權文化,例如過年過節應該回哪一家團聚,對許多女性而言連討論都開不了口;要求孩子從母姓,也有類似的問題。其他例如,結婚後對方的親屬就會成為自己的親屬,尤其女方必須承受對夫家長輩的照顧責任,否則就會面臨社會的強大壓力。

伴侶盟表示,即使法律已經明文賦予女性權利,但仍有實際上的困難。由於要改變婚姻中的性別不平等,對許多人來說緩不濟急,因此不少人選擇不進入婚姻做為反抗。而現代人不婚比例的升高,也讓少子化情況愈情惡化。

在真實故事改變的電影《不能沒有你》當中的小女孩,是母親與婚外情人生下,但小女孩法律上的父親卻是母親的丈夫,即使小女孩的生父想要照顧小女孩,卻因為兩人在法律上沒有親子關係而處處受到刁難與限制。

在同居伴侶法中,伴侶一方所生下的孩子,法律不會直接推定是另一方的孩子,如果對方也想和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可透過收養方式達成。這樣的規定可讓人民在生養孩子的安排上更有自由與彈性,解決目前的少子化問題。

傳統家庭比例不到5成
伴侶盟更指出,台灣現今符合傳統核心家庭圖像的家庭根本不到50%,其他選擇同居不婚的異性伴侶、長久穩定卻無法取得合法婚姻效力的同性伴侶、多位好友同居照顧的朋友家庭,都是現代親密關係多元型態。但我國的法令規範仍舊停留在一夫一妻的傳統異性戀婚姻家庭,台灣目前的社會制度等於排除其他家庭型態的各項權益。

體制外缺乏保障
雖然伴侶關係缺乏權益保障未必造成立即性的危害,但生活在婚姻體制外的人,多半以各種私人管道解決關係缺乏保障的風險,例如同性伴侶想要設定對方為保險受益人,就得動用私人關係尋找友善的保險業務員,否則被保險公司拒絕的機會將會大大提高。

簡至潔表示,伴侶盟預計在今年於台灣北中南舉辦3場草案說明會,向民眾解釋同居伴侶法的意涵,預估在明年就能進入立法院審查法案。簡至潔也歡迎反對多元家庭的真愛聯盟參與討論。

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由婦女新知基金會、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女同志拉拉手協會、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等團體組成。同居伴侶法說明會時間地點如下:台北場為10月21日下午於NGO會館、台中場為11月15日下午於維他露基金會、高雄場為11月19日下午於高雄婦女館。

資料來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419

延伸閱讀
110930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草案公佈】伴侶盟版民法修正草案、問答集及伴侶契約範本
http://tapcpr.wordpress.com/2011/09/30/%e3%80%90%e8%8d%89%e6%a1%88%e5%85%ac%e4%bd%88%e3%80%91%e4%bc%b4%e4%be%b6%e7%9b%9f%e7%89%88%e6%b0%91%e6%b3%95%e4%bf%ae%e6%ad%a3%e8%8d%89%e6%a1%88%e3%80%81%e5%95%8f%e7%ad%94%e9%9b%86%e5%8f%8a%e4%bc%b4/
111002 台灣立報:伴侶盟民法草案 納多元家庭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351

2011-10-02

【臺灣/愛滋人權】110928 立報:愛滋政策 跨國公司難同調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許多國際知名的品牌以及公司,長年在全球進行愛滋防治工作。不過,日前卻發生某國際公司台灣分公司意圖要求愛滋感染者離職的事件。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指出,支持愛滋的企業應加強員工相關教育訓練。

身分曝光屢遭要求離職
某支持愛滋防治的國際公司台灣分公司中,愛滋感染者因愛滋身分曝光,公司主管要求該員工留職停薪,並向員工表示,公司須對該員工進行「慎重考慮」。林宜慧表示,愛滋感染者身分曝光後遭公司以各種名義要求員工離職的事件屢見不鮮,但由於該公司以支持愛滋防治聞名,卻仍發生類似歧視事件。

企業形象不等同企業內涵
根據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了解,該公司主管甚至表示,許多公司慈善捐助弱勢兒童,卻不代表公司必須認養兒童;也就是說,該公司主管暗示愛滋感染者員工,雖然總公司支持愛滋防治,但並不表示該公司必須繼續聘用愛滋員工。目前該位愛滋感染者雖然仍在該國際公司工作,不過,該國際公司主管卻仍對是否聘用愛滋員工持觀望態度。

林宜慧表示,其實以往也曾發生類似事件,曾有支持愛滋防治的一家國際化妝品公司贊助2004年的金馬獎,而該公司旗下的化妝師,卻不願為來台參加典禮的愛滋感染者藝人化妝。林宜慧表示,這些化妝品公司在事件發生後,做了許多補救措施,包括另外為愛滋感染藝人舉行表演秀,並全程贊助化妝工作。而該公司在事後也針對基層員工進行愛滋相關教育訓練,加強員工對愛滋的相關知能。

由於接受愛滋感染者已經是國際理念,因此,不少的國際品牌支持以及贊助防治愛滋。林宜慧指出,但國際品牌總公司的理念卻未必能落實到台灣分公司。許多企業應該更為加強員工的教育宣導。

志願役也受冷漠對待
另外,日前也發生國軍志願役軍官發現感染愛滋,因而申請退役,國軍卻未加以處理事件。林宜慧認為,這個事件與一般愛滋感染者的勞資糾紛情況完全相反。多數的情況是,愛滋感染者想繼續工作,但軍中主管卻要求退役。林宜慧指出,如果這個個案因為擔心感染愛滋遭受歧視而退役,也將失去相關的福利包過退休俸等等。

林宜慧表示,愛滋感染者要做類似的決定之前,最好找專業人士諮詢,以確保自己的權益。愛滋感染者權益駔進協會諮詢電話為02-2550-5963。

資料來源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255

延伸閱讀:
110929 自由時報:愛滋軍官申退 軍方︰已專案處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sep/29/today-p8.htm

2011-10-02

111004 聯合報:張懸接班阿妹 任彩虹大使挺同志

聯合報╱記者顏甫珉/台北報導 2011.10.04 04:04 am
 
同志大遊行將在10月29日登場,天后張惠妹曾連續2年擔任彩虹大使,今年她交棒給創作型歌手張懸、作家馮光遠與媒體人陳安儀等接棒,而張懸是許多女同志心中的偶像,她在遊行當天也會親自獻唱,代表對同志朋友的支持。 

據悉,張惠妹原本也有意三度擔任大使,但最後因遊行當日已有安排行程,另外才由張懸擔任大使。

張懸以創作型女歌手著稱,向來個性鮮明,過去曾被媒體多次臆測性向,她巧妙表示,談感情是看對象,而不是看性別,對於同志傳言,她也認為不刻意壓抑性傾向,要認同自己最重要,種種言論都吸引許多同志粉絲支持。

同志遊行聯盟認為張懸不刻意撇清或與同志保持距離,也不藉此炒作新聞,以同理心的態度對待相關議題,被認為是友善言論的範本。對照部分明星藉同志炒新聞,如男星拿在健身房被同性騷擾,或有藝人被惡意爆料為同志,張懸對同志相當友善。

而作家馮光遠也闡揚同志平權理念,媒體人陳安儀最近發表「媽媽,他為什麼不結婚?」一文,藉由討論同志話題的親身體驗,讓社會看待同志有更多元化的觀點。

資料來源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1/6629895.shtml

延伸閱讀
111002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2011台灣同志遊行彩虹大使出爐 張懸 馮光遠 陳安儀 捍衛正義公理 同志「揪感心」
http://www.twpride.org/main/?q=node%2F446
111002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第一波宣傳短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t_irV-_V7s
111003 台灣立報:年度同志遊行 彩虹大使現身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390

2011-09-30

110930 Peopo公民新聞:同志婚姻 戶政單位列入家譜

台灣同志人權又有小小突破,第二對公開結婚的陳敬學與高治瑋,被台北市中山區戶政事務所列入官方所編印家譜,這除了展現官方在法之外進步性,也隱喻認同同志婚姻,這也是華人「婚姻史」上第一次。 

長期參與各類社會運動,對性別議題關心不遺餘力的陳敬學,展示一大張「陳葉再妹」女士家譜,這是陳敬學的親奶奶,今年102歲。政府為了慶祝建國百年,特別委由各戶政事務所為百歲人瑞製作「家譜」。 

陳敬學為了爭取同志平權,經過溝通協調,戶政單位在取得雙方親人簽署同意書,正式將陳敬學的伴侶高治瑋以「配偶」身分列入家譜。 

陳敬學表示,台灣對同志運動與同志非常友善,在亞洲算是最進步開放,一年還能舉辦兩次同志大遊行,人數一年也比一年多。在與同志相關娛樂、流行與休閒,商機非常龐大,讓人不可小看。而同志族群在臺灣比例也很高,對選舉選票也有一定影響力。陳敬學也呼籲,總統候選應該對同志婚姻與相關政策有具體表示,立法委員也應該積極幫同志爭取權益,加速推動同志婚姻法、同居伴侶法等相關立法工作。 

陳敬學創立的「GLCA幸福生活站」積極推動同志享有最基本人權,他認為「同居伴侶權」應有:共同購置財產、享有保險受益、簽署住院手術、年老生活看護、臨終治喪關懷等最基本保障與福利

資料來源: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90930

延伸閱讀:
110930 聯合報:美國有64萬個同志家庭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6622499.shtml
110909 公視:爭同志、非婚同居權利 社團推伴侶法
http://web.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90437

2011-09-30

110930 聯合報:美國有64萬個同志家庭

聯合報╱記者戴定國/即時報導 2011.09.30 

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美國現有64.6萬個同性戀家庭,其中已婚的達13.2萬個,未婚的有51.4萬個。這個數字比原先社區調查估算的高出6.3萬。

這個同性戀家庭數量,比10年幾乎增加一倍。分析家指出,美國政府公布同性戀家庭資料,顯示同性戀面臨的社會壓力漸趨寬鬆,五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已讓同性婚姻合法化。

去年人口普查,同性戀者首次能在調查表上的「丈夫」和「妻子」欄目打勾。

新公布的64.6萬同性戀家庭數量,比上月初估的90.2萬低很多,人口普查局在發現統計方法有誤後做了調整。

但研究者估計,最新公布的數字可能比實際數量少一成半,因為社會仍存在歧視,使部分同性戀不願暴露身分;還有些年輕同性戀者雖然住在一起,但並沒有分出誰是一家之主。

同性戀家庭中,五成一是女性;五分之一的同性家庭撫養孩子,結婚和非婚同性戀家庭都有很多人撫養孩子。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5/662249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