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03

20161023《回家》微電影及映後座談會-台東場 側記

天晚上是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轉角遇見愛:愛滋零距離計畫」的第二場巡迴講座,活動地點在台東市中心的晃晃二手書店二店,店內除了書香、咖啡香外,還有好幾隻常駐在店內的貓店長們,儘管看到我們一群人進店的大陣仗,仍不為所動,或坐或臥、姿態萬千。

難得聚集到許多與談人一齊分享,大夥在到了台東後的下午,就聚集在台東糖廠內的咖啡店討論當晚的分享流程等細節,還在店內遇到晚上要來參加講座的當地朋友,寒暄一會,才知道原來我們身上的「HIV+」T恤就像是今晚講座的活招牌,遠遠看到就能辨認,經驗到這件T恤真的能發揮它的功用,幫助我們傳達轉角遇見愛的精神:讓我們轉個角度來看待愛滋,讓愛滋不再隱晦無法明說,我們都會是感染者的鄰居、同學、朋友、家人,或是就坐在你旁邊喝著咖啡的那個人。而有一天,我們不需要再對這樣的存在大驚小怪。

回到晃晃後,隨著講座時間逐漸逼近,陸續有人進來,有的是來看書、有的來聽講座,有的客人在知道今晚有講座後也願意坐下來一起看看電影、聽聽我們的分享。晃晃二店內溫馨小巧的空間,座椅逐漸坐滿,除了一些同志朋友外,也有媽媽帶著小孩來的,場地氣氛十分舒服自在。

在講座開始沒多久,主持人小杜蒐集了大家關於愛滋的提問,內容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愛滋的相關基礎知識,二是感染者的一些權益問題。配合著問題,小杜介紹了愛滋感染者在台灣的一些現況,從知識面破除一些大眾對愛滋的刻板印象,如:「得了愛滋後會變得骨瘦如柴」、「愛滋感染者的存活率很低」…等既定的想像。

接著小隻分享了自己在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工作的經驗,經常接到一些異男或同志朋友焦慮地打電話進來詢問自己會否感染愛滋,即使性行為本身感染的風險很低,但來電者仍會不斷打來確認、幾乎無法解除對於感染愛滋的焦慮。細問之下往往會發現,這些來電者或許是因為對象是性工作者、按摩店店員、或是對於自己的同志身分仍難以接受,因著這些對於性道德或性傾向的罪惡感無法消除,只好用覺得自己可能會得到愛滋這個可怕的疾病來懲罰自己。聽到這樣的電話劇情不斷上演,除了無奈之外,其實也會有些難過,要破除大家對愛滋的想像還有好一段路要走。

而熱線的工作人員美嬴和大家分享自己之前在感染者收容照顧機構中工作所感受到的無力感,待在收容中心的許多感染者朋友都有各自其他需要照顧與處理的地方,但卻都只能待在那裏。他們有許多人或許是植物人、失智患者、藥癮者、失業的人、做了氣切需要呼吸照顧的病人,都有各自需要處理的議題,有各自該去的機構或醫療、安養中心,但因為他們的愛滋身分而受到各種阻礙,只能回到這個中途之家。但其實中途之家並非安養機構、或護理之家等等。在中途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美嬴就親眼見到一個只是需要氣切術後照顧的年輕感染者,因無相關機構收容而只能待在無專業醫療資源的中途之家,由工作人員陪同不斷來回急診室,而最後一次進入急診室,卻再也沒出來了。面對家屬的哀慟與指責無法多說什麼,但如果、如果,美嬴說,「如果當初他能待在一個能好好照顧他氣切傷口的地方,一個他本來就應該待的地方,他根本不會這樣就走了…」。在台下聽到這一段,真的覺得很難過,這是一個全面皆輸的局面。而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不用再聽到類似的故事呢?

帶著一絲絲感傷的情緒,燈光暗了,開始播放《回家》影片。台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也聚精會神地看著,有人在過程中輕輕地擦了眼淚;透過影片,一起感受主角們的心境,似乎能更靠近感染者一些些。燈一亮,就開始有人詢問感染者面對家人、伴侶時怎麼說出口?似乎可以想像到說出口的難處。

面對說出口的為難,與談人仔弟回應道,這讓她想起自己一位感染者朋友的故事,她的朋友因為感染後家人不能接受而很早就離家了,他與伴侶關係親密、也很穩定、維持著安全的性行為,但他仍不敢告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另一伴,他很害怕若自己告訴了對方、若對方不願意在一起,若會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仔弟想著這個朋友願意跟自己說他的感染者身分,但他的伴侶卻仍然不知情,感受到若要面對可能失去一個家人、一個伴侶的心情,是遠比失去一個朋友來的沉重與難以承受的。無論說或不說,背後都有很多的故事。

最後在地的熱線義工鸚鵡,分享了自己陪伴感染者朋友知道自己感染後的心路歷程。那種知道自己感染後就「髒掉了」、不值得被愛了,是很多感染者朋友真實的想法與感受。即使愛滋已經是慢性病了、有藥可以治療、政府會負擔藥費,但許多感染者朋友仍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甚至無法接受自己值得被愛、被關懷與靠近;這些因汙名而加諸在心靈上的苦痛,或許早已遠遠超過疾病本身能帶給人的身體折磨。

在踴躍的Q&A過後,我們拿出準備好的「I AM HIV +」小板子,再次說明這個巡迴計畫的目的,希望讓大家看見愛滋、了解愛滋、願意討論愛滋;透過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表達出「我支持我的感染者朋友」這樣的聲音、願意彼此討論與交流、社會上對於愛滋的汙名與想像才能慢慢地消融。許多來參加講座的朋友紛紛拿著「I AM HIV +」板子合照,放在自己的社交網路上,創造討論的平台,願這友善的一步能夠在台灣的每個角落散播出去。…

2017-02-03

《回家》微電影台北首映暨映後座談會側記

文/熱線愛滋小組義工索索

天是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轉角遇見愛:愛滋零距離」巡迴講座的第一場,也是《回家》微電影的首映暨映後座談會。本次講座在有心咖啡舉辦,這是我第一次去有心咖啡,從無障礙設施到廁所用的再生衛生紙,都可以看見這個空間對於環保及障礙等議題的用心。(對不起離題了…)

因為影片播放在技術上出了點小問題,因此講座的流程臨時有些調動;還好在主持人阿上優秀的臨場反應下,整場講座仍然十分流暢。第一位分享的與談人是喉嚨痛卻還是抱病上場的阿宅,他是一位公開出櫃的HIV感染者。雖然聽過阿宅講自己的故事不只一次,不過這是第一次聽到他如此細膩地分享自己在初得知感染者身分時的心情轉折。印象很深刻的是阿宅是在電話中得知陽性結果時正在和一群同學打屁聊天;由於過去有類似經驗,因此我完全可以體會那種在人前得知重大消息時必須繼續和大夥一起嘻嘻哈哈,不能透露出一點情緒,回家後才能抱著枕頭哭的痛苦。

當阿宅決定和身邊的人出感染者的櫃時,身邊朋友的反應也讓人聽了十分感動:有人忙著打電話給醫生朋友,只為了知道感染者可以活多久;有人立刻詢問你還好嗎?下次見面要給你擁抱;甚至在BBS上出感染者櫃的文章也被推爆。這也讓我想到當年在BBS上出櫃時,系上朋友們給我的友善回應。(對不起我一直在自我連結,可是聽到這段我覺得好揪心!而且也強烈感受到HIV感染者活在這個社會中所面對的心理壓力有多大,而身邊親友的支持又有多麼重要!)

第二位與談人是為了體態美觀考量,堅持站著分享的熱線愛滋小組負責人小杜;多年累積的愛滋工作經驗,讓小杜對於HIV感染者的感受有更多理解,也更能體會社會處境如何影響感染者的想法和決定。譬如許多感染者得知陽性結果時腦中一片空白,這時候他需要的不是轟炸式的資訊,而是支持和陪伴而已;譬如公衛體系時常難以理解為什麼有些感染者不願意服藥,但對於某些感染者而言服藥代表自己每天都要被提醒:你是一個HIV感染者!這些故事都讓我們看到更多感染者不同的樣貌。

兩位與談人分享完後,便播了《回家》一片。之前就知道這部片子會觸動不少人的哭點,果然在播放時聽到現場不時有啜泣和擤鼻涕的聲音,播完後大家更是忙著傳衛生紙給哭得很慘的觀眾。這裡不爆雷,只告訴大家這部片真的很能觸動人心;編劇詹傑的強大劇本和兩位主角的演技都功不可沒。本次講座也找來了演技大爆發的女主角林媽媽,除了提及演這齣戲的苦與樂之外(拍攝時剛好碰到母親節,劇組還送上蛋糕,好貼心!),也分享了自己身為男同志母親,一路下來的心路歷程。就和其他同志父母一樣,剛得知孩子同志身分時,林媽媽也曾詢問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好,才導致兒子變成男同志?後來林媽媽慢慢接納兒子的同志身分,甚至也成為熱線每週四下午同志父母諮詢專線的接線志工。林媽媽也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聽眾,同志父母得知孩子是同志時的心情十分複雜,難以三言兩語道盡,請給父母一點時間,就像同志自己也曾經花了許多時間來接納自己一樣。

最後一位與談人是騙走觀眾最多笑聲和眼淚的權促會社工小乖,在過去的個管師工作經驗中陪伴過相當多的感染者父母。由於每個家庭的背景和相處模式皆不相同,因此處理的方式也有所差異:有些父母從醫護人員或網路上得到錯誤的資訊,需要仔細澄清;有些父母滿腹情緒需要先發洩完,才有辦法好好談他們擔心的部分是什麼。不過可以發現這些父母的共同點就是幾乎都沒什麼資源(和感染者本身相比),只能用過去的經驗脈絡去理解和思考;因此他們最需要的還是陪伴、支持,以及時間。最後一個故事小乖邊講邊哽咽,是一位孩子已經發病過世的感染者父親,他問小乖是不是還有很多像他兒子一樣的小孩,並且想告訴他們,未來的路雖然難走,但不要放棄自己,告知父母的結果不一定像你想的那麼糟。聽得出來這位父親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還活著,也多麼希望能那些缺乏資源的感染者父母能獲得多一點幫助。(令人想到葉永鋕媽媽…QQ)

在最後的觀眾Q&A部分,有人詢問感染者父母可以尋求哪些資源或協助?目前各大愛滋指定醫院皆有配置個管師,不過其護理背景不見得能處理情緒或社會汙名的部分;衛生局個管師的工作負荷量太大,對於個別感染者父母的需求時常心有餘而力不足;而各個愛滋民間機構則常面臨經費與人力不足的窘境。另外一個問題是在愛滋歧視與汙名的存在下,願意主動求助的感染者父母其實並不多。

另外有人詢問,如果身邊的人有感染風險,要如何說服他去接受篩檢?事實上許多人是因為社會壓力及刻版印象而不敢去篩檢,但愈不去面對,壓力又會累積得愈來愈大。如果有朋友想要篩檢卻又不敢面對結果,建議可以打電話到愛滋民間機構諮詢,確認自己的風險高低及是否有篩檢需求。另外強烈「不」建議在Google或Yahoo知識家尋求愛滋知識,應該到露德協會、權促會、熱線爽歪歪或心之谷等網站上尋求比較正確的資訊。

最後,一位觀眾傳到台上的小紙條,成為本次講座最感人的結尾:「其實這個世界沒有那麼不好。我是愛滋感染者,得到很多的愛,甚至常忘記自己的身體怎麼了;相信這個社會還是充滿著善良和希望的。」當然我們也知道,HIV感染者處境在這幾十年來固然有進步,但這社會還是有許多誤解、歧視、汙名與不諒解;因此如果我們關心愛滋議題,回到日常生活後我們可以做什麼?除了讓身邊的感染者朋友知道你支持他以外(他願意告知,代表他信任你;而你的一句支持的話,對他而言是很大的動力!),當身邊有人在討論愛滋,或是網路上有愛滋相關新聞時,努力把自己所知道的正確訊息傳達出去吧!瞭解正確資訊,永遠都是化解歧視與汙名的第一步。

轉載自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回家>微電影台北首映暨映後座談會…

2016-11-25

今夜,我們學習與彼此相處 / 李筆筏(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文:李筆筏(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同志諮詢熱線愛滋小組今年製作的《回家》微電影,你看過了嗎?搭配「轉角遇見愛:愛滋零距離計畫」舉辦的觀影巡迴講座,這次來到了台中的在地同志空間──台灣基地。

《回家》影片並不長,但短短的觀影時間內,卻已有不少人淚流滿面,可見影片的情感濃烈與後勁之強。目前任職於愛滋防治組織的主持人昌榮首先詢問大家若身為感染者的親友,是否希望感染者告知自己的身分?又再詢問:若身為感染者,是否願意告知親友自己的身分?從兩個問題中差距懸殊的答案(多數人希望感染者親友告知自己,但若身為感染者時,多數人不願告知),我們也可得知,當「感染者」身分遇到「親友」的身分時,其中乘載著無比大的壓力與張力。

因此,座談便由阿宅的分享開始,帶我們實際置身感染者的處境之中。一切是從2009年的一次匿名篩檢開始,當時相關院所不多,還必須跨縣市進行,得知篩檢結果為HIV陽性時,阿宅正在參加高中同學會,在和樂氣氛的當下,即使明知師長同學們在性別議題上的開放,他還是選擇不告知,因為腦中早已如一片空白。

「我不知道身為『感染者』,到底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自己到底能活多久」,網路上雜亂的資訊也擾動阿宅的思緒,直到離開同學們,在回家的路上他才得以釋放大哭。但回到家後,卻仍必須壓下自己的情緒,盡力在家人面前維持正常的樣子。阿宅剖析,自己長期在外生活,朋友是他的重要支柱,在開始就醫、將自己準備好後,他選擇先向最親密的友人告知,取得正面的回饋後,才開始有勇氣可以逐一告知其他朋友,甚至能夠有能力安慰接到訊息後因此而大哭的朋友,也因此最後才決定在BBS的個板公開。

在公衛服務,本身有許多篩檢諮詢經驗的歐文則分享,身為感染者的朋友,首次知道身邊有感染者,是一次偶然聽到朋友在電台廣播上坦承身分。當下他是難以思考感染者的處境,而後才瞭解到,HIV的櫃子其實跟身為同志的櫃子其實並無不同,而能夠認識、接納感染者的處境也不是一蹴可幾的,是一段逐漸體察與學習的過程。「即使知道這是安全的,但也不一定要在知道朋友是感染者的第一天,就要求自己能與他共飲一杯飲料。」但他特別提醒,多數人得知朋友是感染者後,多半會希望知道相處或共同生活時有無需要特別安排的事項,但其實特別小心的相處是不必要的。此時主持人也提醒,身為感染者朋友,時常會熱心的想分享相關訊息,但務必評估這樣的訊息對於對方是否有幫助,以免反而成為感染者朋友的焦慮來源。

伴侶之間的相處在本次座談也是重點議題,尤其是僅有一方感染的情況。歐文認為兩方皆須具備對疾病應有的知識,正確瞭解感染途徑與對生活的影響,再來談告知。阿宅從感染者的角度,則補充說明當「關係」出現轉捩點時,每次的修補都是一個契機,重點在於感染者是否已經有能力與自己的疾病相處。此外感染者自己也必須跳脫出「不告知好像就是欺騙」的心態,思考「為什麼我要告知這個人?這樣做對我自己的幫助為何?」而這樣的原則不論對家人或伴侶都適用,當然自己也必須做好可能不被接受的最壞打算。

身為醫院個管師的佳諄則從公衛的角度,說明醫療體系對感染者與親友的相處也可以是一個支持,藉由醫療、NGO等單位的專業說明,也能讓感染者與親友雙方暫時放下情感的張力,能冷靜客觀的面對感染者的生活。此外,她也贊同阿宅的說法,提醒感染者告知朋友是要經過篩選,必須先推測對方態度。她說明目前制度已較過去完備,醫療人員的訓練與敏感度也較過去提升,個管師的角度便是幫助感染者在醫療等方面都能做到最好的安排。

基地的沙發是溫暖的,散佈在眾人間的氣氛也是溫暖的,此時的座談已近尾聲,方才因電影而啜泣的聽眾,臉上也已恢復光彩。在婚姻平權法案剛在立法院征戰完的周末,大家都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陪伴感染者面對疾病與汙名的路也是。主持人以溫柔的聲音,透過聽眾紙條的分享,期許大家與感染者一起對抗汙名,以此為今晚下句點。…

2015-12-10

【側記】150418 為誰修法為誰忙?解讀愛滋條例修法座談會

SongYY說明:

回顧2015年國內的愛滋新聞,《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以下簡稱愛滋條例) 修法通過絕對是箇中大事之一。從2014年初衛福部推出官方版修正條文、2014年4月由行政院通過送交立法院開始,民間團體對於修法一事持續高度關注,並在2014年4月22日由12個民間團體共同組成組成民間「愛滋修法聯盟」,一邊研擬推出民間版修法版本,一邊尋求遊說立法委員支持。歷經無數次的開會、不間斷的遊說、以及與官方多次折衝協商,最終在2015年1月20日,立院三讀修正通過愛滋條例部分條文。
本次修法內容中,令人欣喜的是「外籍愛滋患者免強制出境」的修正,以及「確立愛滋治療給付來源」,大致都遵循民間版條文的建議,有較細膩與多方的考量;但由官方提出、民間團體始終有高度疑慮的「有條件限制民眾愛滋檢驗的知情同意權」的相關條文,很可惜的仍在部分立委的堅持下列入修法。
2015年4月18日,熱線愛滋小組邀請三位參與「愛滋修法聯盟」成員,細說這次難能可貴、民團扮演重要角色的修法歷程,解讀法律條文的影響,分享參與修法的心得與觀察報告。當時在熱線實習的林庭芳,以精確扼要的筆觸寫成以下這篇側記。此外在文末,爽歪歪網站也附上修法前後法條對照提供讀者參考。

為誰修法為誰忙?解讀愛滋條例修法座談會

文/林庭芳

同志諮詢熱線實習,認識了一些同志運動者,喀飛是我在工作小組上,認識的經典人物,記者身分的他,對同志歷史及社會議題甚為關切與了解,他除了有文字工作者的精準批判外,更有人文關懷的情感與淬鍊。這次「解讀愛滋條例座談會」,擔任主持人的他,透過引言及提問,讓兩位與談者能夠在過程中,自然流露理性與感性的視角,詮釋著政府機關、醫護人員、社會運動團體等多方角色,對本國及外籍愛滋病患的利益矛盾與複雜考量。座談會兩位與談者分別為:溫柔而堅定的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林宜慧秘書長;以及在同志諮詢熱線裡,充滿法律條理脈絡的Wilson。

12369757_10155392603453644_2012544753_o 座談後合影。

對抗愛滋的恐懼─教育、勞動環境改善

1990年愛滋條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立法後,即有不同團體為法規上的不足持續努力修法,2014年由12個民間團體共同組成「愛滋修法聯盟」,座談會的主持人及與談人,亦參與修法聯盟中。愛滋條例修正案在民間團體的努力、國際公約的壓力,以及疾管署的財務問題下,亦於2015年2月通過。

每個法案的修正,往往看見的是一種恐懼及權益的拉扯。本次愛滋條例第15-1條的修法,乃針對醫事人員在疑似愛滋感染來源、受檢查人意識不清無法表達意願,或新生兒之生母不詳狀況下,得「未經病患同意下直接篩檢」是否為愛滋感染者,以利醫事人員做愛滋預防性投藥之評估。

相較於修法前,必須經過病患同意下才得做篩檢,修法背後意涵,也代表著醫事人員對於愛滋的恐懼,造成恐懼的原因? 林宜慧指出,透過到醫學相關科系的教育宣導經驗, 發現即使是相關科系學生,但已經有些人出現以專業包裝恐懼的現象,因此可以從教育體系開始,引導學生彼此對於愛滋想法做對話,才能化解這當中擔憂;喀飛直言需要探究的是,教育究竟在愛滋議題教導了甚麼,是否因為宣導不當,導致更多恐懼?! Wilson則指出,要克服恐懼,應從勞動醫療環境及器材安全努力著手,讓醫事人員有更安心的就業環境。

醫事人員的安全權益絕對需要保障,但當只用一個法規的修正來做堡壘,而未全面從教育及勞動體制來做檢視,儘管犧牲了病患自主決定做愛滋篩檢的權益,但仍未能破解愛滋對這社會的標籤恐懼,那下一個犧牲的又是誰呢?

外籍愛滋感染者的困境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的林宜慧秘書長,因工作關係需要面對許多外籍愛滋感染者,本次修法前,外籍人士若感染愛滋是須被「驅逐出境」,因此也發生許多為了家人而非法居留的辛苦故事。本次修法刪除驅逐出境條例,也開放修法前非法居留之外籍感染者,可於2015.02.04-2016.02.04期間,向移民署申請六個月的臨時許可證,以便於在此期間內盡快找到未來合法居留的方式。

儘管修法釋出對於外籍感染者可居留台灣的善意,但外籍感染者要面對的困境仍不少,如在台則需要自行負擔治療費用,經濟不佳者,恐怕無力負荷。有些人可能選擇回母國接受醫療,但這對長期居住在台灣的外籍人士也是很重的時間或經濟的負擔,這些都是需要面對的困境。

政府擔心外籍人士感染者用掉台灣醫療資源,甚或傳染愛滋給予本國人的恐懼心態,雖然在一次次的修法上往前進步一點,如取消HIV體檢、取消驅逐出境等,但仍無法漠視藥物治療上的經濟問題。喀飛提出,台灣愛滋藥價費用過高,乃因採用先進國家前十國之藥價中位數做估算,但比較的國家皆比台灣所得高,故所訂的藥價不符合台灣經濟收入衡量,對所服用藥物未有政府補助的感染者來說,壓力負荷大,也是一個沉重的治療問題。

社會運動需一半暴衝,一半耐心

歷經本次修法過程,林宜慧及Wilson皆表示看見了許多的政治角力的問題,民間單位要避免受孤立,須學習運用官方邏輯及術語來對話,但最怕的仍然是官方不願意傾聽。本次修法後,疾管署與健保署站在本位立場的考量,未以感染者的需求做出發,仍是令人擔憂之處,如:目前藥物的優先處方順序是以藥價為主要考量;疾管署及健保署仍未討論藥物費用支付上的轉銜機制;愛滋醫事費在健保上的點數稀釋,影響醫院在醫療上的顧忌等等。

林宜慧語重心長表示:「社會運動需一半是暴衝,一半是耐心,這是條仍需要默默耕耘的一條路…。」 每個法規的設立,都可以看見那個時代環境的價值觀呈現,或政府及相關組織希望大家依循的方向,愛滋條例中,仍然有恐懼及權益在拉扯,主持人喀飛在最後也提及:「未來將持續努力,刪除愛滋條例21條的蓄意傳染罪!」 我看見這次的修法是一場未完成式,儘管不同民間單位間要有一致性的共識就不容易,要撼動官方本位立場是需付出多大心力,但那些默默耕耘的人還沒離開,始終在那條對抗恐懼及保障權益的社會運動上,為下一場暴衝,蓄勢待發;為下一次漫漫長路的修法,堅持地向前邁進!究竟愛滋條例為誰修法為誰忙? 我想是為了伸張一種社會的公平正義,也是為了保障身為「人」的價值權益,又或者是為了打破在集體潛意識裡,人們對於愛滋的擔憂及恐懼!

12359336_10155392603448644_1756783348_o

延伸閱讀:此次修法三大修法重點前後條文比較,以及重要問題釋疑 (整理/爽歪歪網站)

[notice_box]
[toggle title=”關於「未經同意得逕行篩檢」條文修正前後對照“]
原條文
第十五條 (節錄)…醫事人員除因第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外,應經當事人同意及諮詢程序,始得抽取當事人血液進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查。
修正後新增條文
第十五條之一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因醫療之必要性或急迫性,醫事人員得採集檢體進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檢測,無需受檢查人或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一、疑似感染來源,有致執行業務人員因執行業務而暴露血液或體液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之虞。
二、受檢查人意識不清無法表達意願。
三、新生兒之生母不詳。
因醫療之必要性或急迫性,未滿二十歲之人未能取得法定代理人之即時同意,經本人同意,醫事人員得採集檢體進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檢測。[/toggle]

[toggle title=”關於逕行篩檢條文的附帶決議“]
五、醫事、警察、消防或其他執行業務之人員因針扎、尖銳器材劃傷或執行業務中發生血液或體液暴露之情事,有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之虞者,應於暴露情事發生後二十四小時內完成回報紀錄,記載時間、地點、血液或體液來源、事件過程及證人,方得對血液或體液之來源當事人採集檢體,以不具名方式進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查。上述紀錄並應於一週內送至所在地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備查,以避免醫事機構浮濫逕行篩檢。[/toggle]

[toggle title=”修法後,以後就醫時,只要醫護懷疑,就會被強制驗愛滋嗎?“]關於這個問題,可參考露德協會對15-1修正條文所做的圖片說明。15-1的新增條文在實務上是否易造成侵權爭議,愛滋修法聯盟的民團均高度關注。[/toggle]
[/notice_box]

[notice_box]
[toggle title=”關於「愛滋治療給付」修正前後條文對照 “]
原條文
第十六條  主管機關對於經檢查證實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者,應通知其至指定之醫療機構治療或定期接受症狀檢查。
前項治療之對象,應包含受本國籍配偶感染或於本國醫療過程中感染之外籍(含大陸地區、香港澳門)配偶及在臺灣地區居留之我國無戶籍國民。
前二項之檢驗及治療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之,治療費用之給付及相關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
主管機關在執行第一項及第二項規定時,應注意執行之態度與方法,尊重感染者之人格與自主,並維護其隱私。
修正後條文
第十六條 感染者應至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醫療機構接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治療及定期檢查、檢驗。
感染者拒絕前項規定之治療及定期檢查、檢驗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施予講習或輔導教育。
感染者自確診開始服藥後二年內,以下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予以全額補助:
一、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門診及住院診察費等治療相關之醫療費用。
二、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之藥品費。
三、抗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藥品之藥事服務費。
四、病毒負荷量檢驗及感染性淋巴球檢驗之檢驗費。
五、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項目。
前項費用於感染者確診開始服藥二年後,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之費用及依全民健康保險法未能給付之檢驗及藥物,應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之。
前兩項補助之對象、程序、廢止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增列第二十七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三項及第四項之修正條文,自公布後二年施行。

[/toggle]

[toggle title=”與愛滋治療費用回歸健保有關的附帶決議“]七、建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及中央健康保險署於本法第十六條修正案通過後六個月內邀集專業學會、民間團體、指定醫院代表與全民健康保險會開始協商,訂定愛滋相關醫療、藥品、檢驗等費用之總額部門、預算分配方式與支付標準(含藥品給付規定),其抗病毒藥物治療之準則應以實證醫學為依據,以獨立於醫院部門之專款支應、部分負擔由中央主管機關編列預算支應。經濟弱勢等感染者之費用補助辦法與相關配套措施,由中央健康保險署與疾病管制署於修正案通過六個月內,邀集上開團體進行協商,由疾病管制署編列預算支應之。[/toggle]

[toggle …

2014-12-17

【台灣/圖文】那幾天我們一起洗的澡–台灣抗愛滋污名洗澡自拍27P!

那幾天我們一起洗的澡–台灣抗愛滋污名洗澡自拍27P!

2014-12-17  編輯/爽洨編

本文中引用的照片、文字皆經當事人同意,特此致謝!

年的世界愛滋日前夕,美國時尚圈名人Jack Mackenroth發起了「洗澡自拍挑戰」,希望響應的人能在社群網站上傳自己洗澡自拍的照片,並加上#weareALLclean的主題標籤,他表示:『我注意到人們會用「乾淨」(clean)一詞—特別是在男同志社群中—來形容自己沒有性病;但這其實也暗示了HIV陽性的人多少是「骯髒」的。這刺激我發想出這次的活動。』這不僅是個抗愛滋污名的活動,強調潔淨/骯髒不應該和感染與否相關,也是個公益募款活動。

儘管世界愛滋日那幾天剛好冷氣團來襲,邊洗澡邊喬自拍一定冷吱吱,但台灣還是有不少朋友響應這個活動,不僅上傳自拍照,也寫下文字,表達自己對愛滋的看法,更有不少朋友藉此機會主動呼籲捐款給台灣的愛滋機構。爽歪歪網站嘗試整理一些參與者的圖文,希望能留下紀錄,在寒冷冬夜藉由火熱的照片傳遞背後的熱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也曾響應這個活動,也願意提供圖文轉貼,也誠摯歡迎你在下面留言給我們。

線義工Jerry Le 和 Pass Kao ,在臉書上也發起響應活動,希望更多認識的朋友參與支持。他們也鼓勵各位參與活動的朋友,可捐款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推動台灣感染者平權運動,(捐款帳號:103(新光銀行) 01341-0000-4200,劃撥帳號:19205461)。以下是他們為活動所寫的介紹文字:

We are all clean regardless of our status.

在台灣有近3萬名愛滋感染者,也就是每1000人當中至少有一位感染者,
感染者可能是我們的朋友、家人、伴侶、性對象、甚至是我們自己;
然而社會對感染者的污名、歧視與不友善,讓許多感染者只能隱身在人群當中。

回顧2014年的台灣,我們很開心看見同志權益能持續被看見與發聲。
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夥伴-愛滋感染者卻仍持續面臨隱私曝光、強迫離職、
外籍感染者強制遣返、性行為定罪等惡劣的社會處境。
甚至,有的感染朋友在告知身份後,被以骯髒、噁心的話語謾罵,
非感染者與感染者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乾淨(clean)與骯髒(dirty)的分壘。

其實,每位「非」感染者其實都是有可能感染愛滋的「未」感染者,
不論現在是哪種狀態,身為人,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自在的生活在社會中。

因此,我們決定響應Jack Mackenroth發起的《we are ALL clean》活動,
希望各位朋友也能一起響應,透過不論是感染者或非感染者(未感染者)一同參與活動,
打破許多人既定的「感染者骯髒」的迷思!

透過活動參與,讓我們一起將更多、更多的關懷散布出去,we are ALL clean!!!

Pass Kao

ac01n

 

Jerry Le

ac03ac02

接下來則是爽小編所整理,熱情響應本次活動的臉書或Instagram朋友,依照英文字母或中文筆畫數順序排列:

74____neo

Today is World AIDS day take a shower pic to raise the awareness and the fund for AIDS cure.

ac04

 

A-long Lee

多點關懷,少點歧視!
‪#‎weareAllclean‬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文規定每年的12月1日為國際愛滋日,其目的是為了鼓勵全球各國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及方式,來對愛滋政策的發展、愛滋病疫苗的研究、社區愛滋之預防教育、感染者及病患之醫療照顧與支持等,能為愛滋這個現代醫學上尚須克服的疾病可以多盡一份心力。
世界愛滋日從西元一九八八年的十二月一日開始,從此之後在世界各高層的衛生部長也開始表達許多新興的觀念,於社會對愛滋病的存在也有一番不同的接受度,並且互相深入交換許多有關愛滋病,這個世紀最重要之疾病的最新消息。十二月一日這一天,是一個愛滋病患以及其身邊的人要團結一致的日子。因為對這些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世界愛滋日,而我們也要用關懷的心來關心這一群人以及這個社會,並且讓愛滋病可以不再繼續的在人類之間殘害下去。

ac05

 

Austine Chen

ac28

 

小YG行動聯盟/ Boss

『我們和你沒有什麼不一樣,擁有著一群朋友走過這城市每個角落』
『我們和你些許的不同,讓自己更堅強的面對不平等的對待』
We are ALL Clean 我們和你沒有什麼不一樣!!
感染者就生活在你周遭,在你生活的各個角落擦肩而過,
「不管有無感染或不知有無感染,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Live with AIDS」

ac09

 

burgess0127

雖然我不是帥哥 天菜 也沒有多好的身材 …

2014-12-11

【台灣/交友軟體】141210 不只是「陽性」、「陰性」–從交友 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不只是「陽性」、「陰性」 -從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感染者穩定服藥達到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降低的幅度可能出乎你意料之外

照片文/爽小編

如果有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同志交友App- Hornet的朋友,最近可能收到了以下的系統簡訊 (有用Hornet的朋友快去查查看—順便看看有沒有天菜敲你!): 『我們希望你是第一個知道改善知道你的狀態(KYS)功能。今天,我們已經增加了兩個新的狀態選項在下拉選單:“陽性,無法檢測”和“陰性,暴露前預防”……我們希望您能體我們的努力,支持HIV/AIDS的認識和教育。』

“陽性,無法檢測”這是在說什麼啊?這樣的改變有何意義呢?

在交友檔案裡列出HIV狀態

對曾使用過拓網交友或是Fridae的朋友而言,在個人檔案中可以選擇性揭露自己HIV感染狀態已經不是新聞了。但是在智慧型手機興起後,男同志越來越常使用的同志交友app,大部分直到不久以前,仍未將使用者感染HIV的狀態納入(註1)。

app01smallHornet在這方面算是比較不同的,玩過的朋友可能知道,在個人檔案中有「身體狀況」一欄 (在英文中為 “了解你的狀態” Know Your Status,簡稱KYS) ,讓使用者可選擇列出個人的HIV狀態 (當然要隱藏也可以)。如果你選擇陰性,需輸入最近篩檢日期,據說系統會自動定時提醒你去做篩檢,並更新檔案中的狀態,否則HIV狀態會改成「不確定」 (Unknown)。這樣的特色讓Hornet上市後還引發一陣「同志交友app應該在HIV防治上盡多少責任」的討論。(註2)

HIV狀態不是陽性與陰性二分而已

然而HIV狀態,不是應該列出陽性與陰性兩種選項就好了嗎?事實上,隨著醫療上的進步,不管在感染者的治療、或是未感染者的預防上,這幾年都有不小的變化。今年3月美國一篇發表在赫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的文章,標題就是《不只是陽性和陰性:五種HIV狀態,還加一種新的》,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對於HIV狀態,僅二分為陽性或陰性的時代,應該要過去了。(註3)

在他的建議中,HIV狀態的討論是可以更細一些,他把HIV的狀態由最安全到問題最多的依序分成:

1.陽性,病毒檢測不出
2.陰性,有定期檢驗,固定使用保險套
3.陽性,但不知道自己的病毒量
4.不清楚自己的狀態
5. (自己以為是)陰性
而新增的一種狀態則只適用於特定國家,那就是陰性,有在使用接觸前預防性投藥 (PrEP)。

很多人細看後可能會很驚訝:被他列成最安全的居然是HIV陽性但病毒測不到的身分! (衛生官員應該很不認同~) 這和許多人覺得和感染者發生關係多少會有風險的概念大相逕庭,究竟為何有此說法呢?

「病毒量測不到」 可大幅降低HIV 傳染風險—猜猜有多大幅?

所謂「病毒量測不到」,是指HIV陽性的感染者,在穩定服藥一段時間後,由於病毒複製被有效抑制,因此抽血檢查時血液中的病毒濃度低於儀器的靈敏度上限;此時感染者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不被病毒破壞,健康狀態和非感染者無異。雖然「病毒量測不到」不代表病毒已經被清除了,身體的其他體液(如精液)中仍可能測得到病毒,但是許多研究顯示,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

app02small大幅降低到底是有多低?一系列相關的研究結果其實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在2008年初時,瑞士國立愛滋委員會首先發表宣言,認為穩定服藥、病毒量測不到達6個月,又無罹患其他性病的感染者,透過陰道交傳染HIV給性伴侶的風險「低到可忽略」,可視為不具感染力;這項宣言被國際稱為「瑞士宣言Swiss Statement」。2011年,一項針對異性戀族群的大型研究HPTN052發現,當感染者接受治療之後,病毒量降至測不到的程度,可以降低愛滋病毒傳染率達96%左右。在上述針對異性戀所做的研究後,2014年,一項樣本中有40%是男同志的PARTNER跨國研究,發表期中報告,這項研究中被納入樣本的伴侶,必須要至少偶而會發生未防護的性行為。研究頭兩年結果顯示:無論是男同志或異性戀,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均無將病毒傳染給他們的伴侶,但是要特別提醒:這並非最終實驗結果,這項研究的正式結果最終要到2017才會確定。

「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

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Partner研究結果公布後,於賀芬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本身也是公開出櫃感染者的他,提到了在親密關係中,感染者常要面對的煎熬:「身為一位感染者,我主要對疾病的恐懼是怕傳染給其他人,其次則是怕我揭露感染身分後可能要面對的拒絕。」要說嗎? 要怎麼說? 常是一項艱難的選擇。

也因此上述研究的結果,Duran指出至少有以下的意義:減輕了感染者肩頭重擔 (不再這麼擔心傳染給伴侶)、能夠建立感染者的信心,對於自身的HIV狀態能更開放的面對。他更想像了在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後,可能出現的理想世界 (摘譯):

「有了這項具指標意義的研究,是否每個人,特別是gay,會更願意去接受篩檢、了解自己的狀態,並對此一直都保持坦率、開放?
在理想世界中,環繞HIV的污名會消失,病毒量低到測不到可以是件性感的事,和陰性沒什麼兩樣;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定期篩檢會變成稀鬆平常。在這樣的夢境裡,正在接受治療並好好照顧自己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後,會覺得更有力量能出櫃感染身分,對自己能保持健康感到自豪。」

然而,Duran也指出,這樣的改變不會一夕之間發生,而他認為要改變的關鍵是除非感染者願意對自己的感染身分更開放,不再因污名而躲藏,否則這樣的改變不會到來。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個交友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

Duran也在文中提到,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代表可以丟掉保險套了,但他不這麼認為。的確,幾乎所有相關報導都會提醒:即便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對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而言,進行無套性行為前仍應考量:如病毒量會隨服藥習慣變化而改變—此時傳染風險也會因此改變、無套是否會被別人傳染性病而造成治療變複雜、是否會傳染其他性病給別人……等等。

美國和台灣畢竟有不同的脈絡,在台灣,感染者身分的出櫃仍要背負巨大的社會污名。所以短時間內或許不會很容易地在交友軟體上看到有朋友公開身分為「陽性,測不到」。

但如果有一天,你在交友App上真的看到了某個人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你會如何呢?你看到的,是病,還是健康?是不可知的風險,還是某種塵埃落定的確定性?你會迅速滑過,還是會開啟對話?

這些問題或許不容易回答,但交友App的改變,也許讓我們有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

(註1) 其它app有其獨特的方式介紹HIV狀態,如Grindr,設有不同的”Tribes”(族)讓使用者選擇其認同,在其中HIV陽性 (Poz) 也和熊族 (Bear)、皮革族 (Leather)…一樣列成一族。

(註2) 資料來自於美國的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the Body 網站上的文章《Gay Dating App Hornet Doesn’t Leave HIV Behind》…

2014-10-30

【側記】141030 爽歪歪報導:在2014同志大遊行中,看見愛滋

遊行就是塑造一個平台讓團體出來,推廣的第一步是讓各自的訴求被「看見」…..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活動發言人Albert,風傳媒專訪

熱鬧的同志大遊行於10月25日結束了,你可能是遊行隊伍中勇敢前行的一份子,也可能是在隊伍旁加油紀錄,也可能是透過媒體報導、朋友相片感受遊行的溫度。在遊行中,許多團體與個人都用標語或口號,表達各自的訴求;而愛滋相關的訴求,一直未曾在歷屆遊行中缺席。

以下的側記,便簡單紀錄了今年遊行中小編看到的,有關愛滋的標語、發言或短講;每一雙持標語的手、每一個的短講發言的聲音,背後或許都代表長久的耕耘,或許都需要我們無法想像的勇氣,而這些,都值得大家多關注一些。如果你還知道有其他我們錯過的標語或發言,歡迎提供給我們,我們會補充上來,讓愛滋,被看見。


許多平常便在感染者平權、感染者服務或是愛滋防治努力的團體或個人,都以行動力挺今年同志大遊行;其中更不乏來自國外的朋友。來自日本東京多元性別團體akta,多年來力推 living together 的行動,他們的標語非常發人深省:「不管有無感染愛滋或不知有無感染,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同樣參加遊行的還有來自香港的「香港彩虹」、「彩虹中國」創辦人張錦雄(Ken 仔),一位公開出櫃的感染者,手持的標語是「Free Hug 不再恐同 真情擁抱愛滋」,在遊行中和許多朋友進行愛的擁抱。

 

提供許多感染者安棲之處的關愛之家協會,看板上大大的LOVE ,分別是Listen、Open、Vote、Education的字首,表達了協會的立場。深耕感染者服務的露德協會,今年以「≠」作為主題,以不等於的符號來呼籲,『HIV不是罪,同志不等於HIV,感染不等於死亡,不是感染者都用藥,不是感染者都性開放』(引自露德官網)。其他愛滋相關團體如小YG行動聯盟、台灣基地協會,也都出現在隊伍中。

 

安全性行為是許多愛滋防治團體在遊行中不忘提出的訴求。今年台北聯醫昆明院區推出巨大的Qoo保險套寶寶 (據說裏頭有風扇和電池,很重! ),超cute的造型和一直和巨大熊玩偶打架的瘋癲可愛行徑,吸引許多人的目光。此外,紅絲帶基金會也推出保險套造型的「愛愛有套套,不分你幾號」標語。而文化大學性/別研究會所舉的「同志萬歲,肛交無罪」,不但訴求了肛交的去污名,可愛的小海豚(小水怪?)套子和小菊花圖案也引人會心一笑。

 

 

在這次的遊行中,也有標語或短講討論了感染者入罪化的議題。認為應該要將「感染者傳染病毒給其他人」刑罰化的思維,不僅牢牢存在於許多政府官員中,恐怕許多一般人也都同意這樣的做法。然而許多各界專家都指出:這樣的法律是基於對愛滋錯誤和過時的認知,針對感染者不揭露身分的處罰,對應其實際造成的傷害,不但不符合比例,更大大加劇了對 HIV 感染者的懼怕及污名,可能造成人們不願意做篩檢,反而不利於防疫。台灣在近年起訴或宣判多起蓄意傳染的個案,但從實務角度觀察,這樣真的達到防疫目的了嗎?又或者法律僅是某種憤怒情緒宣洩的出口?這些都有待商榷。

關於這個主題,爽歪歪網站有許多相關的轉載報導熱線翻譯的國外觀點,值得參考。

 

而在紅隊的前導車,世新性別所的張小B在上車發言短講時,不僅公開出櫃感染者的身分,娓娓道來他的心聲,他在發言中也點出入罪化中,將防治責任只歸於感染者的不合理:

能夠走在紅色大隊,紅色有個很重要的意義也就是性愛,感染者當然也有性權!但總是面對著蓄意傳染條例的威脅,面對性這個人權,感染者卻總是得思考著說與不說的掙扎,卻又好像責任永遠都只存在於感染者的單方。當世界愛滋日都提出終結將不告知與傳染過度入罪的條例時,我們難道只能眼看一次又一次用條例當作報復工具嗎?愛滋無罪,愛滋應該除罪!

張小B的發言,濃縮了他身為感染者的心路歷程與心聲。爽歪歪網站轉載了他的完整發言稿,以及更早之前完成的生命故事,都很值得參考。

 

在遊行終點舞台上,愛滋議題也沒有缺席。小YG行動聯盟和帕斯堤聯盟合作,一段”管他什麼心電心”的舞蹈,成為當天少有的表演節目之一。小YG行動聯盟的BOBO,在受訪時提到,在雞尾酒療法能有效控制病情的今日,仍有青少年因愛滋而死亡的案例,或許說明了愛滋汙名、環境的不友善,導致青少年不敢求助而錯失治療良機;如何營造友善環境便成為重要課題。帕盟的薩可,則提醒大家感染者一直都在,請大家正視感染者的存在,擁抱帕斯堤。

 

而在表演前,關愛之家的社工李佳霖Charlie,也發表了短講。他從關愛之家曾被社區居民排擠,而後在修法中獲得法律條文保障說起,提出了對現時的反思:

這麼多人上街遊行、嘶吼並揮灑汗水的此時此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感染者以及社會上無論是基於性、性別、階級、種族因素而被打壓、歧視、邊緣化進而被剝奪資源的人的處境,是否獲得實質且具有充權意涵的進展?如果沒有,為什麼?如果有,但只是口頭上說我尊重你、我包容你、我也很愛你我身邊也有同志或感染愛滋的朋友,那又是為什麼?我們該如何透過運動或其他方式來改變這個世界?

李佳霖也強調,關愛之家提供的安養照護,其實不是感染者特有的需求;安養和居住,是每個人都有需要、也都要面對的課題。而安養、居住的權益,就跟其他任何一個權利一樣,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遊行的聚集,是要展現出爭取性權、生存發展權、居住安養權的政治意志,這樣的意志不容忽視,而行動改變應於此刻開始。

 

台灣同志遊行很珍貴的地方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去看見我們或許不熟悉的議題,看見議題背後真實存在的生命。如果感染者就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群中,當感染者就是我們的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我們如何能想像,一個不談愛滋的同志大遊行?

我們期待,遊行結束,能夠是看見的開始。…

2013-05-06

【活動側記】130420 熱線爽歪歪系列講座─Whats男同志App

SongYY說明
2013年第二場熱線愛滋小組爽歪歪系列講座,4月20日下午在米倉咖啡的地下室展開,參加的朋友中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都有,其中有許多是沒有使用過交友APP的朋友。主持人艾瑞斯和蒜頭稱職的提問和分享,兩位主要分享者高隨和與丹尼更是妙語如珠,講滿兩個小時。愛滋小組義工阿波將講座內容整理成詳盡生動的側記,提供給向隅的朋友參考。想了解各款交友APP有何特性嗎?APP上照片、自介怎麼放、怎麼寫?APP除了交友約人還有別的瞎功能?用APP約人也要注意江湖自保小訣竅?還有更多的APP使用心得分享……快來看這篇側記吧~~

熱線爽歪歪系列講座─Whats男同志App
日期:2013.04.20
與談人:蒜頭、艾瑞斯、高隨和、丹尼
側記撰寫:阿波

13562356417411

135704139121

【男同志交友文化演進】
在還沒有網路的古早以前,同志們透過一些實體空間尋找同伴,像是公園、三溫暖,此外還有小戲院,銀幕放著愛情動作抽插抽插的小電影,台下的人眼睛望著前方的迷情,雙手摸向隔壁觀眾,宣洩彼此的慾望。另外也有比較文青的方式,當時的雜誌如《世界電影》或《愛情青紅燈》,人們可以透過書信結交筆友,尋找著遠方是否有著相同的頻率。

直到網路出現,開始有著BBS、同志論壇、奇摩家族、拓網交友、GAYMAP、TT1069、G世代、勁爆留言板、UT。或是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學校有同志、性別社團,或是社會上有些同好社團,像是XG、水男孩。直到近幾年智慧型手機出生,APP開啟了一種全新管道來認識新朋友。相較其他方式,它比較隱密,也不需要實體見面以免見面尷尬。

【APP的特性】
由於APP的使用畢竟伴隨著智慧型手機(除非在PC上使用模擬器),還有配合著無線網路,是筆不小花費,因此會有一定經濟門檻,對於新手入門較困難。而APP使用需要帳號開通、觸控螢幕,使得某些沒電腦世代的民眾,無法熟悉使用介面,造成一些使用者的年齡篩選。相較聊天室、網路留言、交換MSN換照,APP交談也更加迅速便捷,你可以直接透過照片,選擇自己的菜,馬上進行一對一聊天,快速與附近使用者見面!

【APP的系統與介面】
APP在不同手機不一定相容;現在手機主要是三大系統:iOS、Android、Windows。最早APP是從iOS出現,所以在Apple store中APP的款式和功能較多。而Windows作業系統由於比較後起,到最近才有Scruff一款同志交友APP可選擇。

APP介面,都是觸碰式為主。通常會有使用者照片,顯示著彼此距離(但這可以透過程式修改)。左上角通常會是自己的照片。

【常見男同志交友APP】
Grindr
第一個男同志交友APP,使用者最多。雖然是最早APP,介面從未更新改良,依然如此。看到的同志朋友是以距離區分。缺點是只能放一張照片,更新照片要審核很慢,會造成一段時間變成無臉人。優點是可以Send location,訊息保存30天就會刪除,省得被偷看,較隱私。最大缺點,會漏訊,而且免費版沒有提醒功能,要點進去才會更新,導致很多人跳槽。

Jack‘d
可以放三張照,私照兩張。有篩選功能,可以設定許多細節,挑菜方便。還有個統計數據,例如回覆率,可以看人會不會常回話,付費可以更詳細。有我的最愛功能(可以看出誰加你),或是可以看到來訪者。最有趣是有配對功能,可以透過系統配對來認識人。另外可以搜尋特定區域,可以看到特地的人,看到外國交友文化。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

Scruff
以台灣的話,主要是壯熊、主流熊、複製熊、粗曠男在使用。功能有點像Jack‘d,但只能一張照。最特別是WOOF功能,像是拓網的簽心。

手機男GuyFones
拓網手機APP,照片有特定格式,上傳有時會變形。可以跟拓網帳號連結,有時候定位很奇怪,距離很怪。

Boyahoy
年輕、學生族群為主。似乎系統設定,總是定位錯誤。但有時這是種美麗的誤會,會讓你認識到家裡與辦公室以外的人。

Hornet
最新的APP。要看訪客需要付費。優點是看照片,可以一直刷,無須換頁,但也因此讀取較久。

9MONSTER
功能眾多,將人分成9種族群。由於是日本研發,多為日本人使用,台灣很少。有翻譯功能。9種動物的分類雖然有趣但也難懂,也因此分類,讓人有些不開心。總歸一句,台灣人使用少,導致很無趣。

Bear
介面綁死嚴重,靈活度低。使用者少,都是歐美熊族。

【關於照片】
與談人表示,假若有放身材照,敲的人真的有變多。而Jack‘d雖然放三張,但在介面顯示只能放一張,這張就代表你個人形象,像是你想要認識怎樣的人。而由於使用者主要都是家裡、辦公室,用久就人群固定。若定時更新照片,對瀏覽率會有改善幫助。但有人會不放臉照,放卡通、風景照,因為怕曝光出櫃。也有人會放鞋子特寫,表示戀鞋。

至於私照(可上鎖的照片),每個人都不同,像有人會在私照放屌照、屁眼照、身材照。有些人私照則會放臉照、公開照不放,透過這樣來保護不曝光。

假如怕被熟人認出怎麼辦?有些人會不放照片;先把討厭的人封鎖;臉照放私照;離開公司、居所才放照片,以防被看到,但這些方法對於想知道的人還是防不勝防。因為APP用距離搜索,有時想賴被盜照也很難,很可能被人發現,安裝最好想清楚。你認識朋友、卻又想躲在櫃子,這兩點其實有些矛盾,必須權衡。


【基本資料、自介】
自我介紹是一種管道傳達你的訊息,可以開啟話題。你寫得多也可以讓人家比較了解,像Jack‘d分類清楚,書、電影、音樂、興趣,可以讓人可以了解。有人會放 NO FACE NO CHAT,不跟無臉人聊天。(有人則會很促咪,說老娘不是神隱少女,不想認識無臉男)有人則很給掰,明明自己是無臉男,還說不跟無臉男聊。

甚至有人開拒絕清單,哪種人不要來找我。也有人會把性角色註明,像1、0、Top、Bottom、凸、凹。也有人會把工作寫上去。甚至會有些感染者會註明自己身分,例如寫自己是帕斯提或在名字後面附註(+)。

總之,上面的人百百種,不是全部都在約。很多人總是守株待兔,都處於被動,只看別人,記得主動點去敲別人,才會有第一步!照片與自介就像是履歷,像讓別人覺得你是怎樣的人,讓人知道你的交友目的。

【APP不是只有交友】
APP不是只有交友、性邀約。也有賣藥、賣篩檢試劑、健身房推銷、SPA師傅推銷。

偶爾會在APP看到有人在賣HIV篩檢試劑,事實上這是違反醫事法,是不能賣的。而且不確定它的保存方式、來源,此外採血有一定技術性,可能會影響檢查結果,另外有些人可能無法判定試紙結果。若想做篩檢,熱線跟其他機構都有提供免費服務,記得不要笨笨上APP花錢買嘿!

APP常常會有很多代號,在此將常見的說明。LTR:長期伴侶關係。ES、FUN HI:找娛樂性藥物性愛。煙HI、ICE、呼呼、呼HI: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娛樂性藥物性愛。

【如何交友】
通常可以依照對方的自介、興趣,當作話題。或是將對方設成最愛,這可以是第一步,看對方如何回應。但人家回你也不代表會想跟你約,請不要過度解讀。有人第一句會丟『找什麼』,其實絕大多數人會覺得不禮貌,記得別這樣說。(有人憤怒之下會回,老娘找天山雪蓮)

至於換通訊軟體嗎?有人覺得約砲在APP聊就好;有人則覺得要聊久一點才會給LINE,以防有人聊幾句就換,LINE到時名單會變很冗長。

每個人生活習慣不同,有人會一直看訊息,有人回了會去做自己的事,導致訊息沒及時回,所以有時候在暫時離開之前,跟對方說自己要離開也是種禮貌。而每個人想要被探詢的隱私底線是不同,有人不想聊工作、有人不愛講屌長,雖然沒見到面,還是要注意禮貌。

總之,APP不是只有性邀約。重點是你怎麼開話題,看你想聊什麼。

【男同志江湖自保】
以下將APP常遇到的事情,做個提醒:
※約砲前,想清楚要準備甚麼,要帶潤滑液、保險套嗎?
※去參加趴,是不是知道人數或是規則。
※要不要BB(無套性交)。記住,不BB,也不代表對方會自備保險套。曾經有人說不BB,在場趴所有人在BB,反而現場很有壓力。
※先懂名詞也很重要,以免有人約煙HI,你以為是抽菸就跑去。
※最好都在上面先溝通,雖然有時候害羞,不然等等都要抽插了,才在那掃興問,小心屌軟沒砲做。
※了解用藥安全,也要注意警察釣魚,網路安全要注意。

其實約人時,各種狀況都有。曾經聽過朋友,一開始在APP約吃飯,後來就跑去對方家。結果沒帶保險套,就BB了。總之甚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要戴套記得要先準備好。此外,有人說我只跟男友BB,我很安全。但他現在不是你逼,卻跟你BB,安全何在?另外,我只跟男友BB,但他假如一個禮拜就換一個男友呢?還會有人說我是TOP很安全或是說我都跟只跟學生約,很多種說法。記住,約砲前要注意對方所謂的安全、一對一的定義,不要被精液灌滿腦漿嘿。

另外有些時候會碰到「照騙」或「騙照」狀況,有些本人與商品照不同,或是用假照、盜照又死不承認。要怎知道對方講實話還是謊話,實在難以辨認。像有人會捏照年齡、體重,以防沒人敲。約之前還是記得問清楚!

【總結:APP交友特性】
1.突破空間、時間限制(承繼網路交友優點)。
2.挑菜更精準:以視覺為主、條件設定,這會造成邊緣族群愈邊緣。在交友時變得外表取向,因為自介字少。而且都是先看照片才點進去看,造成某些族群更加邊緣。
3.從有線變無線(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4.區域性
5.看得到同志社群、出現匿名性議題,關係著同志身份公開(在APP介面上)

的確交友軟體創造某種交友模式,但是不是適合自己,要仔細想想。交友APP上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條件、聊天方式都不同。但圈內存在某些主流思想,像是追求體健美,在呈現照片為第一步的交友APP,使得大家變成某一種視覺動物,想像因此受限。常常會有些衝突。

講座的最後,台下的朋友和台上分享者開始聊起交友軟體是只能約砲嗎?有沒有可能由交友APP展開長期關係。台上分享者表示當然有(丹尼便是實例),也提出觀點:交友軟體只是一個工具,能如何使用還是取決於個人;而了解自己對長期關係的想像是什麼、需求為何,可能是要展開長期關係時更重要的。而一段關係開啟後的維持也不是能夠透過APP交友來幫助的。

延伸閱讀
爽歪歪網站系列講座活動側記一覽
https://gplus.org.tw/action1_2.asp?searchdata=%AC%A1%B0%CA%B0%BC%B0O&searchsubmit=%B7j%B4M
101025 邵祺邁:Grindr找不到的地方
http://www.fridae.asia/newsfeatures/printable.php?articleid=1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