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台灣/圖文】那幾天我們一起洗的澡–台灣抗愛滋污名洗澡自拍27P!

那幾天我們一起洗的澡–台灣抗愛滋污名洗澡自拍27P!

2014-12-17  編輯/爽洨編

本文中引用的照片、文字皆經當事人同意,特此致謝!

年的世界愛滋日前夕,美國時尚圈名人Jack Mackenroth發起了「洗澡自拍挑戰」,希望響應的人能在社群網站上傳自己洗澡自拍的照片,並加上#weareALLclean的主題標籤,他表示:『我注意到人們會用「乾淨」(clean)一詞—特別是在男同志社群中—來形容自己沒有性病;但這其實也暗示了HIV陽性的人多少是「骯髒」的。這刺激我發想出這次的活動。』這不僅是個抗愛滋污名的活動,強調潔淨/骯髒不應該和感染與否相關,也是個公益募款活動。

儘管世界愛滋日那幾天剛好冷氣團來襲,邊洗澡邊喬自拍一定冷吱吱,但台灣還是有不少朋友響應這個活動,不僅上傳自拍照,也寫下文字,表達自己對愛滋的看法,更有不少朋友藉此機會主動呼籲捐款給台灣的愛滋機構。爽歪歪網站嘗試整理一些參與者的圖文,希望能留下紀錄,在寒冷冬夜藉由火熱的照片傳遞背後的熱情。如果你或你的朋友也曾響應這個活動,也願意提供圖文轉貼,也誠摯歡迎你在下面留言給我們。

線義工Jerry Le 和 Pass Kao ,在臉書上也發起響應活動,希望更多認識的朋友參與支持。他們也鼓勵各位參與活動的朋友,可捐款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推動台灣感染者平權運動,(捐款帳號:103(新光銀行) 01341-0000-4200,劃撥帳號:19205461)。以下是他們為活動所寫的介紹文字:

We are all clean regardless of our status.

在台灣有近3萬名愛滋感染者,也就是每1000人當中至少有一位感染者,
感染者可能是我們的朋友、家人、伴侶、性對象、甚至是我們自己;
然而社會對感染者的污名、歧視與不友善,讓許多感染者只能隱身在人群當中。

回顧2014年的台灣,我們很開心看見同志權益能持續被看見與發聲。
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夥伴-愛滋感染者卻仍持續面臨隱私曝光、強迫離職、
外籍感染者強制遣返、性行為定罪等惡劣的社會處境。
甚至,有的感染朋友在告知身份後,被以骯髒、噁心的話語謾罵,
非感染者與感染者之間似乎形成了一種乾淨(clean)與骯髒(dirty)的分壘。

其實,每位「非」感染者其實都是有可能感染愛滋的「未」感染者,
不論現在是哪種狀態,身為人,我們都希望自己能自在的生活在社會中。

因此,我們決定響應Jack Mackenroth發起的《we are ALL clean》活動,
希望各位朋友也能一起響應,透過不論是感染者或非感染者(未感染者)一同參與活動,
打破許多人既定的「感染者骯髒」的迷思!

透過活動參與,讓我們一起將更多、更多的關懷散布出去,we are ALL clean!!!

Pass Kao

ac01n

 

Jerry Le

ac03ac02

接下來則是爽小編所整理,熱情響應本次活動的臉書或Instagram朋友,依照英文字母或中文筆畫數順序排列:

74____neo

Today is World AIDS day take a shower pic to raise the awareness and the fund for AIDS cure.

ac04

 

A-long Lee

多點關懷,少點歧視!
‪#‎weareAllclean‬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文規定每年的12月1日為國際愛滋日,其目的是為了鼓勵全球各國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及方式,來對愛滋政策的發展、愛滋病疫苗的研究、社區愛滋之預防教育、感染者及病患之醫療照顧與支持等,能為愛滋這個現代醫學上尚須克服的疾病可以多盡一份心力。
世界愛滋日從西元一九八八年的十二月一日開始,從此之後在世界各高層的衛生部長也開始表達許多新興的觀念,於社會對愛滋病的存在也有一番不同的接受度,並且互相深入交換許多有關愛滋病,這個世紀最重要之疾病的最新消息。十二月一日這一天,是一個愛滋病患以及其身邊的人要團結一致的日子。因為對這些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世界愛滋日,而我們也要用關懷的心來關心這一群人以及這個社會,並且讓愛滋病可以不再繼續的在人類之間殘害下去。

ac05

 

Austine Chen

ac28

 

小YG行動聯盟/ Boss

『我們和你沒有什麼不一樣,擁有著一群朋友走過這城市每個角落』
『我們和你些許的不同,讓自己更堅強的面對不平等的對待』
We are ALL Clean 我們和你沒有什麼不一樣!!
感染者就生活在你周遭,在你生活的各個角落擦肩而過,
「不管有無感染或不知有無感染,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Live with AIDS」

ac09

 

burgess0127

雖然我不是帥哥 天菜 也沒有多好的身材 …

2014-12-11

【台灣/交友軟體】141210 不只是「陽性」、「陰性」–從交友 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不只是「陽性」、「陰性」 -從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感染者穩定服藥達到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降低的幅度可能出乎你意料之外

照片文/爽小編

如果有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同志交友App- Hornet的朋友,最近可能收到了以下的系統簡訊 (有用Hornet的朋友快去查查看—順便看看有沒有天菜敲你!): 『我們希望你是第一個知道改善知道你的狀態(KYS)功能。今天,我們已經增加了兩個新的狀態選項在下拉選單:“陽性,無法檢測”和“陰性,暴露前預防”……我們希望您能體我們的努力,支持HIV/AIDS的認識和教育。』

“陽性,無法檢測”這是在說什麼啊?這樣的改變有何意義呢?

在交友檔案裡列出HIV狀態

對曾使用過拓網交友或是Fridae的朋友而言,在個人檔案中可以選擇性揭露自己HIV感染狀態已經不是新聞了。但是在智慧型手機興起後,男同志越來越常使用的同志交友app,大部分直到不久以前,仍未將使用者感染HIV的狀態納入(註1)。

app01smallHornet在這方面算是比較不同的,玩過的朋友可能知道,在個人檔案中有「身體狀況」一欄 (在英文中為 “了解你的狀態” Know Your Status,簡稱KYS) ,讓使用者可選擇列出個人的HIV狀態 (當然要隱藏也可以)。如果你選擇陰性,需輸入最近篩檢日期,據說系統會自動定時提醒你去做篩檢,並更新檔案中的狀態,否則HIV狀態會改成「不確定」 (Unknown)。這樣的特色讓Hornet上市後還引發一陣「同志交友app應該在HIV防治上盡多少責任」的討論。(註2)

HIV狀態不是陽性與陰性二分而已

然而HIV狀態,不是應該列出陽性與陰性兩種選項就好了嗎?事實上,隨著醫療上的進步,不管在感染者的治療、或是未感染者的預防上,這幾年都有不小的變化。今年3月美國一篇發表在赫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的文章,標題就是《不只是陽性和陰性:五種HIV狀態,還加一種新的》,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對於HIV狀態,僅二分為陽性或陰性的時代,應該要過去了。(註3)

在他的建議中,HIV狀態的討論是可以更細一些,他把HIV的狀態由最安全到問題最多的依序分成:

1.陽性,病毒檢測不出
2.陰性,有定期檢驗,固定使用保險套
3.陽性,但不知道自己的病毒量
4.不清楚自己的狀態
5. (自己以為是)陰性
而新增的一種狀態則只適用於特定國家,那就是陰性,有在使用接觸前預防性投藥 (PrEP)。

很多人細看後可能會很驚訝:被他列成最安全的居然是HIV陽性但病毒測不到的身分! (衛生官員應該很不認同~) 這和許多人覺得和感染者發生關係多少會有風險的概念大相逕庭,究竟為何有此說法呢?

「病毒量測不到」 可大幅降低HIV 傳染風險—猜猜有多大幅?

所謂「病毒量測不到」,是指HIV陽性的感染者,在穩定服藥一段時間後,由於病毒複製被有效抑制,因此抽血檢查時血液中的病毒濃度低於儀器的靈敏度上限;此時感染者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不被病毒破壞,健康狀態和非感染者無異。雖然「病毒量測不到」不代表病毒已經被清除了,身體的其他體液(如精液)中仍可能測得到病毒,但是許多研究顯示,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

app02small大幅降低到底是有多低?一系列相關的研究結果其實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在2008年初時,瑞士國立愛滋委員會首先發表宣言,認為穩定服藥、病毒量測不到達6個月,又無罹患其他性病的感染者,透過陰道交傳染HIV給性伴侶的風險「低到可忽略」,可視為不具感染力;這項宣言被國際稱為「瑞士宣言Swiss Statement」。2011年,一項針對異性戀族群的大型研究HPTN052發現,當感染者接受治療之後,病毒量降至測不到的程度,可以降低愛滋病毒傳染率達96%左右。在上述針對異性戀所做的研究後,2014年,一項樣本中有40%是男同志的PARTNER跨國研究,發表期中報告,這項研究中被納入樣本的伴侶,必須要至少偶而會發生未防護的性行為。研究頭兩年結果顯示:無論是男同志或異性戀,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均無將病毒傳染給他們的伴侶,但是要特別提醒:這並非最終實驗結果,這項研究的正式結果最終要到2017才會確定。

「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

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Partner研究結果公布後,於賀芬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本身也是公開出櫃感染者的他,提到了在親密關係中,感染者常要面對的煎熬:「身為一位感染者,我主要對疾病的恐懼是怕傳染給其他人,其次則是怕我揭露感染身分後可能要面對的拒絕。」要說嗎? 要怎麼說? 常是一項艱難的選擇。

也因此上述研究的結果,Duran指出至少有以下的意義:減輕了感染者肩頭重擔 (不再這麼擔心傳染給伴侶)、能夠建立感染者的信心,對於自身的HIV狀態能更開放的面對。他更想像了在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後,可能出現的理想世界 (摘譯):

「有了這項具指標意義的研究,是否每個人,特別是gay,會更願意去接受篩檢、了解自己的狀態,並對此一直都保持坦率、開放?
在理想世界中,環繞HIV的污名會消失,病毒量低到測不到可以是件性感的事,和陰性沒什麼兩樣;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定期篩檢會變成稀鬆平常。在這樣的夢境裡,正在接受治療並好好照顧自己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後,會覺得更有力量能出櫃感染身分,對自己能保持健康感到自豪。」

然而,Duran也指出,這樣的改變不會一夕之間發生,而他認為要改變的關鍵是除非感染者願意對自己的感染身分更開放,不再因污名而躲藏,否則這樣的改變不會到來。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個交友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

Duran也在文中提到,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代表可以丟掉保險套了,但他不這麼認為。的確,幾乎所有相關報導都會提醒:即便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對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而言,進行無套性行為前仍應考量:如病毒量會隨服藥習慣變化而改變—此時傳染風險也會因此改變、無套是否會被別人傳染性病而造成治療變複雜、是否會傳染其他性病給別人……等等。

美國和台灣畢竟有不同的脈絡,在台灣,感染者身分的出櫃仍要背負巨大的社會污名。所以短時間內或許不會很容易地在交友軟體上看到有朋友公開身分為「陽性,測不到」。

但如果有一天,你在交友App上真的看到了某個人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你會如何呢?你看到的,是病,還是健康?是不可知的風險,還是某種塵埃落定的確定性?你會迅速滑過,還是會開啟對話?

這些問題或許不容易回答,但交友App的改變,也許讓我們有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

(註1) 其它app有其獨特的方式介紹HIV狀態,如Grindr,設有不同的”Tribes”(族)讓使用者選擇其認同,在其中HIV陽性 (Poz) 也和熊族 (Bear)、皮革族 (Leather)…一樣列成一族。

(註2) 資料來自於美國的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the Body 網站上的文章《Gay Dating App Hornet Doesn’t Leave HIV Behind》…

2014-10-30

【側記】141030 爽歪歪報導:在2014同志大遊行中,看見愛滋

遊行就是塑造一個平台讓團體出來,推廣的第一步是讓各自的訴求被「看見」…..

–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活動發言人Albert,風傳媒專訪

熱鬧的同志大遊行於10月25日結束了,你可能是遊行隊伍中勇敢前行的一份子,也可能是在隊伍旁加油紀錄,也可能是透過媒體報導、朋友相片感受遊行的溫度。在遊行中,許多團體與個人都用標語或口號,表達各自的訴求;而愛滋相關的訴求,一直未曾在歷屆遊行中缺席。

以下的側記,便簡單紀錄了今年遊行中小編看到的,有關愛滋的標語、發言或短講;每一雙持標語的手、每一個的短講發言的聲音,背後或許都代表長久的耕耘,或許都需要我們無法想像的勇氣,而這些,都值得大家多關注一些。如果你還知道有其他我們錯過的標語或發言,歡迎提供給我們,我們會補充上來,讓愛滋,被看見。


許多平常便在感染者平權、感染者服務或是愛滋防治努力的團體或個人,都以行動力挺今年同志大遊行;其中更不乏來自國外的朋友。來自日本東京多元性別團體akta,多年來力推 living together 的行動,他們的標語非常發人深省:「不管有無感染愛滋或不知有無感染,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同樣參加遊行的還有來自香港的「香港彩虹」、「彩虹中國」創辦人張錦雄(Ken 仔),一位公開出櫃的感染者,手持的標語是「Free Hug 不再恐同 真情擁抱愛滋」,在遊行中和許多朋友進行愛的擁抱。

 

提供許多感染者安棲之處的關愛之家協會,看板上大大的LOVE ,分別是Listen、Open、Vote、Education的字首,表達了協會的立場。深耕感染者服務的露德協會,今年以「≠」作為主題,以不等於的符號來呼籲,『HIV不是罪,同志不等於HIV,感染不等於死亡,不是感染者都用藥,不是感染者都性開放』(引自露德官網)。其他愛滋相關團體如小YG行動聯盟、台灣基地協會,也都出現在隊伍中。

 

安全性行為是許多愛滋防治團體在遊行中不忘提出的訴求。今年台北聯醫昆明院區推出巨大的Qoo保險套寶寶 (據說裏頭有風扇和電池,很重! ),超cute的造型和一直和巨大熊玩偶打架的瘋癲可愛行徑,吸引許多人的目光。此外,紅絲帶基金會也推出保險套造型的「愛愛有套套,不分你幾號」標語。而文化大學性/別研究會所舉的「同志萬歲,肛交無罪」,不但訴求了肛交的去污名,可愛的小海豚(小水怪?)套子和小菊花圖案也引人會心一笑。

 

 

在這次的遊行中,也有標語或短講討論了感染者入罪化的議題。認為應該要將「感染者傳染病毒給其他人」刑罰化的思維,不僅牢牢存在於許多政府官員中,恐怕許多一般人也都同意這樣的做法。然而許多各界專家都指出:這樣的法律是基於對愛滋錯誤和過時的認知,針對感染者不揭露身分的處罰,對應其實際造成的傷害,不但不符合比例,更大大加劇了對 HIV 感染者的懼怕及污名,可能造成人們不願意做篩檢,反而不利於防疫。台灣在近年起訴或宣判多起蓄意傳染的個案,但從實務角度觀察,這樣真的達到防疫目的了嗎?又或者法律僅是某種憤怒情緒宣洩的出口?這些都有待商榷。

關於這個主題,爽歪歪網站有許多相關的轉載報導熱線翻譯的國外觀點,值得參考。

 

而在紅隊的前導車,世新性別所的張小B在上車發言短講時,不僅公開出櫃感染者的身分,娓娓道來他的心聲,他在發言中也點出入罪化中,將防治責任只歸於感染者的不合理:

能夠走在紅色大隊,紅色有個很重要的意義也就是性愛,感染者當然也有性權!但總是面對著蓄意傳染條例的威脅,面對性這個人權,感染者卻總是得思考著說與不說的掙扎,卻又好像責任永遠都只存在於感染者的單方。當世界愛滋日都提出終結將不告知與傳染過度入罪的條例時,我們難道只能眼看一次又一次用條例當作報復工具嗎?愛滋無罪,愛滋應該除罪!

張小B的發言,濃縮了他身為感染者的心路歷程與心聲。爽歪歪網站轉載了他的完整發言稿,以及更早之前完成的生命故事,都很值得參考。

 

在遊行終點舞台上,愛滋議題也沒有缺席。小YG行動聯盟和帕斯堤聯盟合作,一段”管他什麼心電心”的舞蹈,成為當天少有的表演節目之一。小YG行動聯盟的BOBO,在受訪時提到,在雞尾酒療法能有效控制病情的今日,仍有青少年因愛滋而死亡的案例,或許說明了愛滋汙名、環境的不友善,導致青少年不敢求助而錯失治療良機;如何營造友善環境便成為重要課題。帕盟的薩可,則提醒大家感染者一直都在,請大家正視感染者的存在,擁抱帕斯堤。

 

而在表演前,關愛之家的社工李佳霖Charlie,也發表了短講。他從關愛之家曾被社區居民排擠,而後在修法中獲得法律條文保障說起,提出了對現時的反思:

這麼多人上街遊行、嘶吼並揮灑汗水的此時此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感染者以及社會上無論是基於性、性別、階級、種族因素而被打壓、歧視、邊緣化進而被剝奪資源的人的處境,是否獲得實質且具有充權意涵的進展?如果沒有,為什麼?如果有,但只是口頭上說我尊重你、我包容你、我也很愛你我身邊也有同志或感染愛滋的朋友,那又是為什麼?我們該如何透過運動或其他方式來改變這個世界?

李佳霖也強調,關愛之家提供的安養照護,其實不是感染者特有的需求;安養和居住,是每個人都有需要、也都要面對的課題。而安養、居住的權益,就跟其他任何一個權利一樣,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遊行的聚集,是要展現出爭取性權、生存發展權、居住安養權的政治意志,這樣的意志不容忽視,而行動改變應於此刻開始。

 

台灣同志遊行很珍貴的地方是: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去看見我們或許不熟悉的議題,看見議題背後真實存在的生命。如果感染者就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群中,當感染者就是我們的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我們如何能想像,一個不談愛滋的同志大遊行?

我們期待,遊行結束,能夠是看見的開始。…

2013-05-06

【活動側記】130420 熱線爽歪歪系列講座─Whats男同志App

SongYY說明
2013年第二場熱線愛滋小組爽歪歪系列講座,4月20日下午在米倉咖啡的地下室展開,參加的朋友中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都有,其中有許多是沒有使用過交友APP的朋友。主持人艾瑞斯和蒜頭稱職的提問和分享,兩位主要分享者高隨和與丹尼更是妙語如珠,講滿兩個小時。愛滋小組義工阿波將講座內容整理成詳盡生動的側記,提供給向隅的朋友參考。想了解各款交友APP有何特性嗎?APP上照片、自介怎麼放、怎麼寫?APP除了交友約人還有別的瞎功能?用APP約人也要注意江湖自保小訣竅?還有更多的APP使用心得分享……快來看這篇側記吧~~

熱線爽歪歪系列講座─Whats男同志App
日期:2013.04.20
與談人:蒜頭、艾瑞斯、高隨和、丹尼
側記撰寫:阿波

13562356417411

135704139121

【男同志交友文化演進】
在還沒有網路的古早以前,同志們透過一些實體空間尋找同伴,像是公園、三溫暖,此外還有小戲院,銀幕放著愛情動作抽插抽插的小電影,台下的人眼睛望著前方的迷情,雙手摸向隔壁觀眾,宣洩彼此的慾望。另外也有比較文青的方式,當時的雜誌如《世界電影》或《愛情青紅燈》,人們可以透過書信結交筆友,尋找著遠方是否有著相同的頻率。

直到網路出現,開始有著BBS、同志論壇、奇摩家族、拓網交友、GAYMAP、TT1069、G世代、勁爆留言板、UT。或是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學校有同志、性別社團,或是社會上有些同好社團,像是XG、水男孩。直到近幾年智慧型手機出生,APP開啟了一種全新管道來認識新朋友。相較其他方式,它比較隱密,也不需要實體見面以免見面尷尬。

【APP的特性】
由於APP的使用畢竟伴隨著智慧型手機(除非在PC上使用模擬器),還有配合著無線網路,是筆不小花費,因此會有一定經濟門檻,對於新手入門較困難。而APP使用需要帳號開通、觸控螢幕,使得某些沒電腦世代的民眾,無法熟悉使用介面,造成一些使用者的年齡篩選。相較聊天室、網路留言、交換MSN換照,APP交談也更加迅速便捷,你可以直接透過照片,選擇自己的菜,馬上進行一對一聊天,快速與附近使用者見面!

【APP的系統與介面】
APP在不同手機不一定相容;現在手機主要是三大系統:iOS、Android、Windows。最早APP是從iOS出現,所以在Apple store中APP的款式和功能較多。而Windows作業系統由於比較後起,到最近才有Scruff一款同志交友APP可選擇。

APP介面,都是觸碰式為主。通常會有使用者照片,顯示著彼此距離(但這可以透過程式修改)。左上角通常會是自己的照片。

【常見男同志交友APP】
Grindr
第一個男同志交友APP,使用者最多。雖然是最早APP,介面從未更新改良,依然如此。看到的同志朋友是以距離區分。缺點是只能放一張照片,更新照片要審核很慢,會造成一段時間變成無臉人。優點是可以Send location,訊息保存30天就會刪除,省得被偷看,較隱私。最大缺點,會漏訊,而且免費版沒有提醒功能,要點進去才會更新,導致很多人跳槽。

Jack‘d
可以放三張照,私照兩張。有篩選功能,可以設定許多細節,挑菜方便。還有個統計數據,例如回覆率,可以看人會不會常回話,付費可以更詳細。有我的最愛功能(可以看出誰加你),或是可以看到來訪者。最有趣是有配對功能,可以透過系統配對來認識人。另外可以搜尋特定區域,可以看到特地的人,看到外國交友文化。現在越來越多人使用。

Scruff
以台灣的話,主要是壯熊、主流熊、複製熊、粗曠男在使用。功能有點像Jack‘d,但只能一張照。最特別是WOOF功能,像是拓網的簽心。

手機男GuyFones
拓網手機APP,照片有特定格式,上傳有時會變形。可以跟拓網帳號連結,有時候定位很奇怪,距離很怪。

Boyahoy
年輕、學生族群為主。似乎系統設定,總是定位錯誤。但有時這是種美麗的誤會,會讓你認識到家裡與辦公室以外的人。

Hornet
最新的APP。要看訪客需要付費。優點是看照片,可以一直刷,無須換頁,但也因此讀取較久。

9MONSTER
功能眾多,將人分成9種族群。由於是日本研發,多為日本人使用,台灣很少。有翻譯功能。9種動物的分類雖然有趣但也難懂,也因此分類,讓人有些不開心。總歸一句,台灣人使用少,導致很無趣。

Bear
介面綁死嚴重,靈活度低。使用者少,都是歐美熊族。

【關於照片】
與談人表示,假若有放身材照,敲的人真的有變多。而Jack‘d雖然放三張,但在介面顯示只能放一張,這張就代表你個人形象,像是你想要認識怎樣的人。而由於使用者主要都是家裡、辦公室,用久就人群固定。若定時更新照片,對瀏覽率會有改善幫助。但有人會不放臉照,放卡通、風景照,因為怕曝光出櫃。也有人會放鞋子特寫,表示戀鞋。

至於私照(可上鎖的照片),每個人都不同,像有人會在私照放屌照、屁眼照、身材照。有些人私照則會放臉照、公開照不放,透過這樣來保護不曝光。

假如怕被熟人認出怎麼辦?有些人會不放照片;先把討厭的人封鎖;臉照放私照;離開公司、居所才放照片,以防被看到,但這些方法對於想知道的人還是防不勝防。因為APP用距離搜索,有時想賴被盜照也很難,很可能被人發現,安裝最好想清楚。你認識朋友、卻又想躲在櫃子,這兩點其實有些矛盾,必須權衡。


【基本資料、自介】
自我介紹是一種管道傳達你的訊息,可以開啟話題。你寫得多也可以讓人家比較了解,像Jack‘d分類清楚,書、電影、音樂、興趣,可以讓人可以了解。有人會放 NO FACE NO CHAT,不跟無臉人聊天。(有人則會很促咪,說老娘不是神隱少女,不想認識無臉男)有人則很給掰,明明自己是無臉男,還說不跟無臉男聊。

甚至有人開拒絕清單,哪種人不要來找我。也有人會把性角色註明,像1、0、Top、Bottom、凸、凹。也有人會把工作寫上去。甚至會有些感染者會註明自己身分,例如寫自己是帕斯提或在名字後面附註(+)。

總之,上面的人百百種,不是全部都在約。很多人總是守株待兔,都處於被動,只看別人,記得主動點去敲別人,才會有第一步!照片與自介就像是履歷,像讓別人覺得你是怎樣的人,讓人知道你的交友目的。

【APP不是只有交友】
APP不是只有交友、性邀約。也有賣藥、賣篩檢試劑、健身房推銷、SPA師傅推銷。

偶爾會在APP看到有人在賣HIV篩檢試劑,事實上這是違反醫事法,是不能賣的。而且不確定它的保存方式、來源,此外採血有一定技術性,可能會影響檢查結果,另外有些人可能無法判定試紙結果。若想做篩檢,熱線跟其他機構都有提供免費服務,記得不要笨笨上APP花錢買嘿!

APP常常會有很多代號,在此將常見的說明。LTR:長期伴侶關係。ES、FUN HI:找娛樂性藥物性愛。煙HI、ICE、呼呼、呼HI:使用甲基安非他命的娛樂性藥物性愛。

【如何交友】
通常可以依照對方的自介、興趣,當作話題。或是將對方設成最愛,這可以是第一步,看對方如何回應。但人家回你也不代表會想跟你約,請不要過度解讀。有人第一句會丟『找什麼』,其實絕大多數人會覺得不禮貌,記得別這樣說。(有人憤怒之下會回,老娘找天山雪蓮)

至於換通訊軟體嗎?有人覺得約砲在APP聊就好;有人則覺得要聊久一點才會給LINE,以防有人聊幾句就換,LINE到時名單會變很冗長。

每個人生活習慣不同,有人會一直看訊息,有人回了會去做自己的事,導致訊息沒及時回,所以有時候在暫時離開之前,跟對方說自己要離開也是種禮貌。而每個人想要被探詢的隱私底線是不同,有人不想聊工作、有人不愛講屌長,雖然沒見到面,還是要注意禮貌。

總之,APP不是只有性邀約。重點是你怎麼開話題,看你想聊什麼。

【男同志江湖自保】
以下將APP常遇到的事情,做個提醒:
※約砲前,想清楚要準備甚麼,要帶潤滑液、保險套嗎?
※去參加趴,是不是知道人數或是規則。
※要不要BB(無套性交)。記住,不BB,也不代表對方會自備保險套。曾經有人說不BB,在場趴所有人在BB,反而現場很有壓力。
※先懂名詞也很重要,以免有人約煙HI,你以為是抽菸就跑去。
※最好都在上面先溝通,雖然有時候害羞,不然等等都要抽插了,才在那掃興問,小心屌軟沒砲做。
※了解用藥安全,也要注意警察釣魚,網路安全要注意。

其實約人時,各種狀況都有。曾經聽過朋友,一開始在APP約吃飯,後來就跑去對方家。結果沒帶保險套,就BB了。總之甚麼事情都可能發生,要戴套記得要先準備好。此外,有人說我只跟男友BB,我很安全。但他現在不是你逼,卻跟你BB,安全何在?另外,我只跟男友BB,但他假如一個禮拜就換一個男友呢?還會有人說我是TOP很安全或是說我都跟只跟學生約,很多種說法。記住,約砲前要注意對方所謂的安全、一對一的定義,不要被精液灌滿腦漿嘿。

另外有些時候會碰到「照騙」或「騙照」狀況,有些本人與商品照不同,或是用假照、盜照又死不承認。要怎知道對方講實話還是謊話,實在難以辨認。像有人會捏照年齡、體重,以防沒人敲。約之前還是記得問清楚!

【總結:APP交友特性】
1.突破空間、時間限制(承繼網路交友優點)。
2.挑菜更精準:以視覺為主、條件設定,這會造成邊緣族群愈邊緣。在交友時變得外表取向,因為自介字少。而且都是先看照片才點進去看,造成某些族群更加邊緣。
3.從有線變無線(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
4.區域性
5.看得到同志社群、出現匿名性議題,關係著同志身份公開(在APP介面上)

的確交友軟體創造某種交友模式,但是不是適合自己,要仔細想想。交友APP上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條件、聊天方式都不同。但圈內存在某些主流思想,像是追求體健美,在呈現照片為第一步的交友APP,使得大家變成某一種視覺動物,想像因此受限。常常會有些衝突。

講座的最後,台下的朋友和台上分享者開始聊起交友軟體是只能約砲嗎?有沒有可能由交友APP展開長期關係。台上分享者表示當然有(丹尼便是實例),也提出觀點:交友軟體只是一個工具,能如何使用還是取決於個人;而了解自己對長期關係的想像是什麼、需求為何,可能是要展開長期關係時更重要的。而一段關係開啟後的維持也不是能夠透過APP交友來幫助的。

延伸閱讀
爽歪歪網站系列講座活動側記一覽
https://gplus.org.tw/action1_2.asp?searchdata=%AC%A1%B0%CA%B0%BC%B0O&searchsubmit=%B7j%B4M
101025 邵祺邁:Grindr找不到的地方
http://www.fridae.asia/newsfeatures/printable.php?articleid=10536

2012-06-07

【活動側記】120429熱線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遠距戀情

熱線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遠距戀情」活動側記

活動地點:同志諮詢熱線

主持人:喀飛

與談人:小五、智偉、增勇

活動側記:易男

<小五的分享>

  2003年的相遇、一樣的英文名字、1416km、300美金的電話費……一段加拿大溫哥華與美國兩地的戀情;這是屬於小五的遠距,也是一段充滿回憶的愛戀日子。

  那年的暑假,小五開始了她的遠距戀情。兩人分別在加拿大與美國,所以可以見面的機會並不多;有一次對方飛來美國三天只為了和小五一起過對方的生日。在那年冬天,她們一起到南加州旅行了三個星期,也是她們第一次大吵架的開始,而每次的分離總讓兩人依依不捨的大哭。小五說,她常覺得,為何兩個人明明來自台灣,卻要如此相隔兩地,而且一年才見兩次面……。她記得剛開始,因為不認識對方的父母,所以就會偷偷走後門;後來認識父母了,才可以走前門進去找女友。後來女友搬到了宿舍,依然還是要偷偷摸摸的。這或許就是尚未出櫃時所必須承受的現實考驗。而後來女友向家裡的人出櫃了,似乎也有些心裡的壓力和挫折,但因為當時兩人相隔兩地又有課業的限制,只能透過電話給予情感支持和協助,是相當無力的過程,而且無法給予對方及時的陪伴,自己心裡也會不好受。之後,小五搬到了西雅圖,因為距離拉近了,所以努力打工存錢和讀書,好讓兩人可以多點見面的機會;如果遇到吵架的時候,兩個人也比較可以及時的找到對方,面對面的進行溝通。

  或許是因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兩個人更努力的為感情創造出可能的空間。例如,飛機可以先搭國內班機到邊境轉機,就可以從國際航班的費用節省為國內航班的費用;也可以申請吃到飽的電話費方案,好讓彼此的電話費都省下了不少。但小五也承認,兩個人的相處會讓人有些鬆懈,從一開始見面都會洗車加送花,到後來只送花,最後就變成省錢在家裡吃等等。

  後來回國之後,兩人沒有緩衝時間就直接同居;因為剛結束學業回來,所以也不急著找工作,享受了一段兩人的甜蜜世界。而同居,也是真正看見彼此生活面貌的開始。結束了蜜月期,開始找工作的兩人都面對了一些瓶頸與困境,也才發現,有時後遠距不是問題,反而是遠距之後的相處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

  最後,在2010年結束了這段戀情,小五也用了環島的小旅行,作為對這些日子的紀念。小五也製作了一段影片和大家分享,透過一個人的旅行,體驗了台灣這座島嶼,沉澱了心情,也更認識了自己。把心裡的祝福送給對方,期許彼此都可以更好的活著。 


<智偉的分享>  


  「大家認為,什麼樣才算是遠距?」智偉在開始他的分享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智偉說他的朋友們有人認為要隔了海才算是遠距,有人認為不能每週見上一面算是遠距,但也有人認為台北到蘆洲就是遠距了!所以遠距這把尺都在每個人的心裡有著不同的定義。「看見那把尺了嗎?」智偉指著投影片上的一把布尺,說著那把尺似乎象徵著他在戀情中的距離、時差、飛行的里程數和那些座艙裡的座位等等回憶與過程。

  要如何面對關係的改變?從知道對方即將出國,和真的面對分離,彼此都需要更多的包容與珍惜。而關係裡會遇到的許多問題也都需要彼此好好的談一談,或許關於性的欲望,兩個人對於自己和對方的開放度到哪裡、問什麼、不問什麼、問多少,都關乎著關係的維繫。而在另一半沒有向家人出櫃的情況下,「送機」時兩人只能像朋友般的道別,唯有到無人處後才能像情侶般的擁抱相送。彼此也留了封遺書給對方,算是給彼此權益維護的保證。

  其實「時差」問題才是遠距最大的癥結所在。當兩個人相隔異地,生活的步調不同、經驗不同、作息時間不同、頻率不同,最後各種的寂寞、孤獨感、期待被理解等情緒交雜之下,很容易出現「不愛」的情緒,使感情出現裂縫。智偉說,「溝通」是很重要的,如果雙方有情緒,最好當天吵完、當天解決,免得許多的小事堆疊而成莫大的情緒就不好了。「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智偉說到解決遠距戀情的方式時感嘆呼喊著。時代日新月異,從Skype、MSN、無名小站、視訊到智慧型手機,就是要不斷的縮短兩個人的距離感,這也是現代的遠距或許比上個世紀的遠距來得有資源面對的原因;有空就存錢飛到對方的國度去看看,唯有自己也經驗過同樣的生活才能理解對方在說的是什麼,也才更能和對方的生活貼近;遇到各種大小節日也要送上禮物,表示自己的關心和在意。過程中也會有壓力和擔憂,壓力來自因為距離而無法給予彼此適時的關心與支持;而擔憂來自因為距離與時差,若是對方有任何的突發狀況,自己無法第一個知道並給予協助的人,甚至會成為被告知者的負面感受。

  智偉談到,其實對方回國後又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出國後,彼此調整了一種遠距模式;現在對方回國了,又要重新安排與調整生活的節奏。有時,問題的產生反而會是在近距相處之後也說不定。但是因為兩人都想努力的維持關係,所以才有努力下去的動力。

<增勇的分享>


  一九九三年的春夏之際,增勇老師遇見了他的另一伴。在相遇之後,他們就知道其中一人即將出國深造,但戀情的發生總是如此的出乎意料,所以,「春天來了,就這樣。」增勇老師說。

  面對遠距的戀情,增勇老師說,彼此當然都會有些擔心或顧忌,但他記得對方對自己說:「我不要你做自己會後悔的事。」自己冷靜地想想,剛開始熱戀,彼此當然願意犧牲;但因為知道相愛,所以不會去勉強彼此做一些無法做自己的、強求改變的事。那時候因為增勇老師尚未出櫃的關係,所以對方也無法到場送機,他們就提前了一天互道了離別,但也是依依不捨的十八相送。

  當時增勇老師一個月的生活費是八百加幣,光電話費就花了七百加幣了。後來就趕緊辦理了電子信箱,好加速他們思念的傳遞。老師說,當時就好像是帶著一個人生活,好像很多事都要留著和對方分享。他們都努力地記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透過書信分享給彼此。增勇老師笑說在他們那個石器時代裡,聯絡方式都是文字化的。透過書信的來往、生活的規律性,信裡的文字不是隨興的話語,多半是整理過的情緒、想法和經驗感受,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不比現在來得貼近與緊密,是在相信彼此的情感上建立的。透過書寫,增勇老師開始寫詩,寫詩成為了一種習慣,成為了最貼近自己的方式。

  增勇老師認為,遠距戀情是一種認識彼此或重新認識彼此的方式,交換了許多生活零碎的片段,是整理過的、不那麼貼近(例如:facbook、app)但反而更細膩。若不是遠距,或許就沒有那麼多的貼心之舉,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回憶。兩個人的成長速度和生活經驗的堆疊是不同的,有時能有共同的生活才能彼此經驗;但共同生活時好壞都在一起,各種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如何經營必須去面對。但共同生活後會有一種「同步」,才能對彼此更貼近。因為有共同的記憶,所以身體遠距,心靈卻很近。增勇老師分享到,身為在異地的一伴,一心就是想回家,生活沒有太多娛樂,就是想快點完成學業歸國。

  生活中彼此會製造一些情趣,增加彼此的安全感和認同感。像是另一伴會寄一些聲音、口白或音樂的卡帶,讓彼此更貼近;面對他們的情慾問題時,除了看G片、卡帶或錄影帶,還會拍一些只有兩個人才有的私密照片,或是拍一些屬於自己的情趣影片,增加屬於兩個人的回憶。


<Q&A時間>


提問:講者試問現場聽眾,曾有遠距戀情者(可自己定義)?

答:大約有7~10人。

提問:如何處理自己遠距時的情慾?尤其是拉子朋友們。

小五:忍耐!並且努力達到共同目標,像是縮短彼此距離、增加見面機會和時間 等等。做該做的事,畢竟生活還是要過。

增勇:可以phone sex或視訊!


提問:聽眾面對遠距戀情的經驗分享:有時候生活很累,講電話講到一半就會睡著,然後對方就會感受到電話結束時的挫折。而電話裡的自己有時候都是整理過的,但一見面時才會發現,彼此的生活是斷裂的,彼此不如自己想像的……。有時在電話中會情緒失控,對方又無法完全的接住情緒、或是當見面又要分開時的痛苦,該如何是好?

智偉:旁人不看好,當時又正值年輕,所以資源會太少。在自己過往的經驗中,就是協調可以溝通的時間並且透過科技的輔助,並且身邊要有可以支持的人,這些能使戀情更被支持。

問:兩人若是都很寂寞,該如何處理和回應?

小五:太孤單的時候,也是會想要有一些情慾的發展,我們彼此都有體驗過,可是就是有可能會面臨分手議題。所以建議可以先溝通好,再去做嘗試。

智偉:有進退的談,不是一次談完,對彼此的期待不同,不是統一標準的答案。例如,不可以當0或1,代表了某種主權的宣示;或者不要成為最後一個知道對方變心的人等共識。這樣的好處是,當彼此發生關係時不會內疚,可以維持在一定的限度內。

回應:要談規則時,建議是兩人狀態都好的時候談,比較不會有情緒的干擾。例如,有怎樣的性癖活動,就是可以去不用報備。但如果變心了,一定要告訴對方等等。

智偉:察言觀色!許多事情要事先講好,並且懂得嘗試錯誤學習法,去學習彼此適合的方式。

喀飛:愛情是在嘗試、了解自己的界線,也是瞭解彼此的過程。

回應:其實自己不相信遠距,或者就是會拒絕讓它發生;但因為聽了大家的分享,或許哪天真的需要時,就會比較知道該怎麼面對。

回應:如果是去工作,那麼時間和難度又會更多於唸書了。

智偉:協調的過程變得重要,人的關係如何維持要告彼此去了解對方的需要到底是什麼再去做協調與溝通。遠距吵架的原因會有很多,真正要去了解的是彼此的個性、習慣、家庭、階級、文化等等成長背景的差異,這些都是思考生成的背後因素。也使自己再次的去面對彼此生命的議題。

喀飛:曾陪伴三個男友去當兵!

回應:自己曾經是身處在台灣的一方,朋友和生活圈都在這裡,而對方因為沒有出櫃卻在國外交了女友,後來才知道自己從人妻變小三!

提問:溝通如何達到平衡?可以貼近彼此生活、了解對方,但卻又不會覺得煩?

智偉:日常生活的了解是扣連著未來的夢想與藍圖並進的,面對爭吵、寂寞和慾望要懂得忍耐;而關係裡的溫暖和意義,會使許多平常的小東西變得很有價值,而且絕不隨便提分手,因為距離會讓開口常成為真!

增勇: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我愛你」。而吵架的過程是必要的,然後去創造一些的密碼,當吵架時說出這些密碼就要可以釋懷了。關係是要用力去經營的,想辦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在乎,不能一開始就想退路是什麼,不能有退路,不想太多,就是努力去維持這段關係。

小五:努力了解彼此的需要,盡量去做到,例如,代替對方陪伴對方的家人等等。並且多說我愛你。

<三位講者的結語>


增勇:遠距是一種考驗、像是成年禮,是往後面對問題時很重要的支持力。

小五:因為遠距過,所以更珍惜在一起的時光;也因為距離,所以讓思念更多。

智偉:因為身邊的人都不看好遠距,所以更打開了彼此關係的想像,可以更寬容、開放。或許這關係會走個40~50年,而這段遠距的時間會讓彼此有更多的支持,也更豐富。

時間:2012年4月29日(日)14:00~16:00

【活動側記】120429熱線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遠距戀情

2012-04-29

【活動側記】120428東部同志社群講座1:男女同志安全性行為

時間:4/28(六)14:00-17:00
地點:璞石咖啡3樓(花蓮市明禮路8號)
與會人員:小杜、妖妖、虎斑、任小隻
文:任小隻
 
  「到底會不會有人來啊?」工作人員小杜緊張的説著,不時注意是否有走上樓的腳步聲。4月28日的下午,微微飄著雨,由台灣同志諮詢熱線主辦,疾管局補助的系列講座中的第一場「男女同志安全性行為」,在花蓮璞石咖啡的三樓,就這麼開始了。講座前,熱線擔心對花蓮的同志社群不熟悉,除了在當地的GAY BAR宣傳,也將海報張貼到一些店家和校園。「如果人少少的話,我們就來小團體討論也好。」小杜對著最早到的新哥説著,並向新哥詢問花蓮的同志場所,有GAY BAR,還有按摩店(這我們之前沒蒐集到情報,果然還是要問在地人!)。
 
  活動開始前十分鐘,又陸續有人出現,有東華大學的女孩兒們-牛牛、斑斑跟Kyo(騎機車來就要四十分鐘,特地來參加真是太感謝了)、慈濟大學的可愛男孩-闇,也有在花蓮上班的帥氣男孩Tim跟他的朋友芽芽等等。雖然最後聽眾來的不如預期的多,但大家都說這次主要是來探路、聽聽內容,下次會帶更多的朋友來。
 
  講師妖妖(愛滋/教育小組志工)跟虎斑(愛滋/親密關係小組志工),這有趣的組合-喜歡被上的GAY跟喜歡上人的T,分別介紹了男女同志性器官的基本構造,原來肛交是因為可以刺激前列腺,產生快感;投影片還秀出了真實的女性陰部照片(可不是健康教育課本等級的手繪圖喔~),兩位講師談「性」的從容大方與幽默,使台下笑聲不斷。除此之外,還介紹各種招式與能增進情趣的性玩具,並示範保險套、指險套與潤滑液的使用方法。
 
作愛除了要有趣,更重要的是安全
  如果有口交的行為發生,男同志作愛前,要盡量避免刷牙;而女同志則一定要刷牙(但最好提早兩小時刷),這兩者的差異是為什麼呢?原來,因為身體構造和性愛的方式不同,男同志要避免對方的體液、分泌物透過口腔感染細菌給自己;而女生的陰道較為脆弱,所以要避免對方將嘴裡的細菌(嘴破、牙垢)帶入自己的陰道造成感染。「用漱口水漱一漱就好啦!」對於還要提前刷牙感到麻煩的新哥這麼説。講師妖妖提醒大家,一定要選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以免傷害口腔黏膜。
 
  「我之前跟一個男生作愛,再三叮嚀他進來之前要塗潤滑液,他說有塗,但進來時我就覺得超痛的,問他塗多少,竟然只有一顆米粒那麼大!」講師妖妖拿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各位同學,潤滑液千萬不能省!至少要有十元硬幣大。而且,遇到電扇跟冷氣時,潤滑液容易乾,請記得隨時補充潤滑液!」無論對男女同志來説,充分的潤滑放鬆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性愛品質,也避免造成直腸壁或陰道壁的撕裂傷。但,千萬不能用嬰兒油、凡士林之類的油性物質(A片教的都是錯的!!),因為陰道壁不喜歡油,而且,油也會溶解橡膠質的保險套。
 
  「作愛要戴保險套是知識,但你們知道要怎麼戴嗎?哪面是正面?知識沒有用,要變成常識才行」講師虎斑説,並發放保/指險套,拆開套在手指與假陽具上示範説明。先看看包裝有沒有被惡搞戳洞,確認保存期限,小心撕開包裝(A片裡的男主角用嘴撕包裝,會割壞保/指險套,是不正確的),將保/指險套取出,輕輕吹氣,突起的那一面向上,慢慢往下套,但如果套錯面,可不要節省的拔起來再換面啊!已經接觸到細菌了,就直接丟掉換新的吧!一個指險套用一根手指,千萬不要節省,「其實我比較喜歡用保險套,可以一個套兩到三根手指,女同志怎麼可能只滿足於一根手指呢?」講師虎斑笑著說。
 
愛要作得好,溝通很重要 
  「另一半説戴套沒感覺,説不想戴怎麼辦?」、「我比較喜歡外面,不喜歡她的手指進來裡面,但我不好意思説。」無論男女同志,都可能遇到這樣的問題。在作愛的過程裡,溝通也非常非常重要啊!毎個身體都不一樣,喜歡的、不喜歡的也不一樣,愛要作得好、作的安心,一定不要害怕跟對方說。
 

  最後開放觀眾舉手提問,並發放潤滑液作為參加小禮。下一場講座是5/26(六)在花蓮的璞石咖啡,5/27(日)在台東的台東大學,主題是「聽同志説故事:認識同志文化」。很好奇我們從甚麼時候知道自己是同志嗎?或想了解我們喜歡同性跟喜歡異性的感覺是否有不同嗎?各種不同的生命故事,歡迎妳/你手拉手一起來聆聽!

※文中聽眾皆為化名。

【活動側記】120428東部同志社群講座1:男女同志安全性行為-1講師妖妖提醒大家保險套絕對不能加上油性潤滑

2012-04-29

【活動側記】120429熱線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遠距戀情

熱線光陰的故事系列講座:「遠距戀情」活動側記

活動地點:同志諮詢熱線 時間:2012年4月29日(日)14:00~16:00 主持人:喀飛 與談人:小五、智偉、增勇 活動側記:易男

<小五的分享>

2003年的相遇、一樣的英文名字、1416km、300美金的電話費……一段加拿大溫哥華與美國兩地的戀情;這是屬於小五的遠距,也是一段充滿回憶的愛戀日子。 那年的暑假,小五開始了她的遠距戀情。兩人分別在加拿大與美國,所以可以見面的機會並不多;有一次對方飛來美國三天只為了和小五一起過對方的生日。在那 年冬天,她們一起到南加州旅行了三個星期,也是她們第一次大吵架的開始,而每次的分離總讓兩人依依不捨的大哭。

小五說,她常覺得,為何兩個人明明來自台 灣,卻要如此相隔兩地,而且一年才見兩次面……。她記得剛開始,因為不認識對方的父母,所以就會偷偷走後門;後來認識父母了,才可以走前門進去找女友。後來女友搬到了宿舍,依然還是要偷偷摸摸的。這或許就是尚未出櫃時所必須承受的現實考驗。而後來女友向家裡的人出櫃了,似乎也有些心裡的壓力和挫折,但因為當時兩人相隔兩地又有課業的限制,只能透過電話給予情感支持和協助,是相當無力的過程,而且無法給予對方及時的陪伴,自己心裡也會不好受。

之後,小五搬到了西雅圖,因為距離拉近了,所以努力打工存錢和讀書,好讓兩人可以多點見面的機會;如果遇到吵架的時候,兩個人也比較可以及時的找到對方,面對面的進行溝通。 或許是因為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兩個人更努力的為感情創造出可能的空間。例如,飛機可以先搭國內班機到邊境轉機,就可以從國際航班的費用節省為國內航班的費用;也可以申請吃到飽的電話費方案,好讓彼此的電 話費都省下了不少。但小五也承認,兩個人的相處會讓人有些鬆懈,從一開始見面都會洗車加送花,到後來只送花,最後就變成省錢在家裡吃等等。

後來回國之後,兩人沒有緩衝時間就直接同居;因為剛結束學業回來,所以也不急著找工作,享受了一段兩人的甜蜜世界。而同居,也是真正看見彼此生活面貌的 開始。結束了蜜月期,開始找工作的兩人都面對了一些瓶頸與困境,也才發現,有時後遠距不是問題,反而是遠距之後的相處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 最後,在2010年結束了這段戀情,小五也用了環島的小旅行,作為對這些日子的紀念。小五也製作了一段影片和大家分享,透過一個人的旅行,體驗了台灣這座島嶼,沉澱了心情,也更認識了自己。把心裡的祝福送給對方,期許彼此都可以更好的活著。

<智偉的分享>

「大家認為,什麼樣才算是遠距?」智偉在開始他的分享前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智偉說他的朋友們有人認為要隔了海才算是遠距,有人認為不能每週見上一面算是遠距,但也有人認為台北到蘆洲就是遠距了!所以遠距這把尺都在每個人的心裡有著不同的定義。「看見那把尺了嗎?」智偉指著投影片上的一把布尺,說著那把尺 似乎象徵著他在戀情中的距離、時差、飛行的里程數和那些座艙裡的座位等等回憶與過程。

要如何面對關係的改變?從知道對方即將出國,和真的面對分離,彼此都需要更多的包容與珍惜。而關係裡會遇到的許多問題也都需要彼此好好的談一談,或許關於性的欲望,兩個人對於自己和對方的開放度到哪裡、問什麼、不問什麼、問多少,都關乎著關係的維繫。而在另一半沒有向家人出櫃的情況下,「送機」時兩人只 能像朋友般的道別,唯有到無人處後才能像情侶般的擁抱相送。彼此也留了封遺書給對方,算是給彼此權益維護的保證。 其實「時差」問題才是遠距最大的癥結所在。當兩個人相隔異地,生活的步調不同、經驗不同、作息時間不同、頻率不同,最後各種的寂寞、孤獨感、期待被理解 等情緒交雜之下,很容易出現「不愛」的情緒,使感情出現裂縫。智偉說,「溝通」是很重要的,如果雙方有情緒,最好當天吵完、當天解決,免得許多的小事堆疊 而成莫大的情緒就不好了。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智偉說到解決遠距戀情的方式時感嘆呼喊著。時代日新月異,從Skype、MSN、無名小站、視訊到智慧型手機,就是要不斷的縮短兩個人的距離感,這也是現代的遠距或許比上個世紀的遠距來得有資源面對的原因;有空就存錢飛到對方的國度去看看,唯有自己也經驗過同樣的生活才能理解對方在說的是什麼,也才更能和對方的生活貼近;遇到各種大小節日也要送上禮物,表示自己的關心和在意。過程中也會有壓力和擔憂,壓力 來自因為距離而無法給予彼此適時的關心與支持;而擔憂來自因為距離與時差,若是對方有任何的突發狀況,自己無法第一個知道並給予協助的人,甚至會成為被告知者的負面感受。 智偉談到,其實對方回國後又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出國後,彼此調整了一種遠距模式;現在對方回國了,又要重新安排與調整生活的節奏。有時,問題的產生反而會是在近距相處之後也說不定。但是因為兩人都想努力的維持關係,所以才有努力下去的動力。

<增勇的分享>

一九九三年的春夏之際,增勇老師遇見了他的另一伴。在相遇之後,他們就知道其中一人即將出國深造,但戀情的發生總是如此的出乎意料,所以,「春天來了,就這樣。」增勇老師說。 面對遠距的戀情,增勇老師說,彼此當然都會有些擔心或顧忌,但他記得對方對自己說:「我不要你做自己會後悔的事。」自己冷靜地想想,剛開始熱戀,彼此當 然願意犧牲;但因為知道相愛,所以不會去勉強彼此做一些無法做自己的、強求改變的事。那時候因為增勇老師尚未出櫃的關係,所以對方也無法到場送機,他們就 提前了一天互道了離別,但也是依依不捨的十八相送。 當時增勇老師一個月的生活費是八百加幣,光電話費就花了七百加幣了。後來就趕緊辦理了電子信箱,好加速他們思念的傳遞。

老師說,當時就好像是帶著一個人生 活,好像很多事都要留著和對方分享。他們都努力地記錄著生活的點點滴滴,透過書信分享給彼此。增勇老師笑說在他們那個石器時代裡,聯絡方式都是文字化的。 透過書信的來往、生活的規律性,信裡的文字不是隨興的話語,多半是整理過的情緒、想法和經驗感受,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似乎不比現在來得貼近與緊密,是在 相信彼此的情感上建立的。透過書寫,增勇老師開始寫詩,寫詩成為了一種習慣,成為了最貼近自己的方式。 增勇老師認為,遠距戀情是一種認識彼此或重新認識彼此的方式,交換了許多生活零碎的片段,是整理過的、不那麼貼近(例如:facbook、app)但反而更細膩。若不是遠距,或許就沒有那麼多的貼心之舉,也就沒有那麼多的回憶。兩個人的成長速度和生活經驗的堆疊是不同的,有時能有共同的生活才能彼此經驗;但共同生活時好壞都在一起,各種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及如何經營必須去面對。但共同生活後會有一種「同步」,才能對彼此更貼近。因為有共同的記憶,所以身體遠距,心靈卻很近。

增勇老師分享到,身為在異地的一伴,一心就是想回家,生活沒有太多娛樂,就是想快點完成學業歸國。生活中彼此會製造一些情趣,增加彼此的安全感和認同感。像是另一伴會寄一些聲音、口白或音樂的卡帶,讓彼此更貼近;面對他們的情慾問題時,除了看G片、卡帶或錄影帶,還會拍一些只有兩個人才有的私密照片,或是拍一些屬於自己的情趣影片,增加屬於兩個人的回憶。

<Q&A時間>

提問:講者試問現場聽眾,曾有遠距戀情者(可自己定義)?
答:大約有7~10人。

提問:如何處理自己遠距時的情慾?尤其是拉子朋友們。
小五:忍耐!並且努力達到共同目標,像是縮短彼此距離、增加見面機會和時間 等等。做該做的事,畢竟生活還是要過。
增勇:可以phone sex或視訊!

提問:聽眾面對遠距戀情的經驗分享:有時候生活很累,講電話講到一半就會睡著,然後對方就會感受到電話結束時的挫折。而電話裡的自己有時候都是整理過的,但 一見面時才會發現,彼此的生活是斷裂的,彼此不如自己想像的……。有時在電話中會情緒失控,對方又無法完全的接住情緒、或是當見面又要分開時的痛苦,該如何是好?
智偉:旁人不看好,當時又正值年輕,所以資源會太少。在自己過往的經驗中,就是協調可以溝通的時間並且透過科技的輔助,並且身邊要有可以支持的人,這些能使戀情更被支持。

提問:兩人若是都很寂寞,該如何處理和回應?
小五:太孤單的時候,也是會想要有一些情慾的發展,我們彼此都有體驗過,可是就是有可能會面臨分手議題。所以建議可以先溝通好,再去做嘗試。
智偉:有進退的談,不是一次談完,對彼此的期待不同,不是統一標準的答案。例如,不可以當0或1,代表了某種主權的宣示;或者不要成為最後一個知道對方變心的人等共識。這樣的好處是,當彼此發生關係時不會內疚,可以維持在一定的限度內。
回應:要談規則時,建議是兩人狀態都好的時候談,比較不會有情緒的干擾。例如,有怎樣的性癖活動,就是可以去不用報備。但如果變心了,一定要告訴對方等等。
智偉:察言觀色!許多事情要事先講好,並且懂得嘗試錯誤學習法,去學習彼此適合的方式。
喀飛:愛情是在嘗試、了解自己的界線,也是瞭解彼此的過程。
回應:其實自己不相信遠距,或者就是會拒絕讓它發生;但因為聽了大家的分享,或許哪天真的需要時,就會比較知道該怎麼面對。
回應:如果是去工作,那麼時間和難度又會更多於唸書了。
智偉:協調的過程變得重要,人的關係如何維持要告彼此去了解對方的需要到底是什麼再去做協調與溝通。遠距吵架的原因會有很多,真正要去了解的是彼此的個性、習慣、家庭、階級、文化等等成長背景的差異,這些都是思考生成的背後因素。也使自己再次的去面對彼此生命的議題。
喀飛:曾陪伴三個男友去當兵!
回應:自己曾經是身處在台灣的一方,朋友和生活圈都在這裡,而對方因為沒有出櫃卻在國外交了女友,後來才知道自己從人妻變小三!

提問:溝通如何達到平衡?可以貼近彼此生活、了解對方,但卻又不會覺得煩?
智偉:日常生活的了解是扣連著未來的夢想與藍圖並進的,面對爭吵、寂寞和慾望要懂得忍耐;而關係裡的溫暖和意義,會使許多平常的小東西變得很有價值,而且絕不隨便提分手,因為距離會讓開口常成為真!
增勇: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我愛你」。而吵架的過程是必要的,然後去創造一些的密碼,當吵架時說出這些密碼就要可以釋懷了。關係是要用力去經營的,想辦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在乎,不能一開始就想退路是什麼,不能有退路,不想太多,就是努力去維持這段關係。
小五:努力了解彼此的需要,盡量去做到,例如,代替對方陪伴對方的家人等等。並且多說我愛你。

<三位講者的結語>

增勇:遠距是一種考驗、像是成年禮,是往後面對問題時很重要的支持力。
小五:因為遠距過,所以更珍惜在一起的時光;也因為距離,所以讓思念更多。
智偉:因為身邊的人都不看好遠距,所以更打開了彼此關係的想像,可以更寬容、開放。或許這關係會走個40~50年,而這段遠距的時間會讓彼此有更多的支持,也更豐富。…

2012-03-07

【活動側記】120212熱線愛滋愛滋亮晶晶講座:男同志轟趴文化

時間:2012年2月12日14:00-16:30
地點:米倉咖啡
側記:熱線愛滋小組義工阿嘎

    2月12日下午兩點,熱線愛滋小組在米倉咖啡廳舉辦「男同志轟趴文化」講座,邀請了東吳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鍾道詮、熱線藥物文化講師高隨和,與趴場田野觀察家凱兒擔任與談人。主持人嚇慮弟開場時便提到,一般媒體呈現轟趴的方式多與毒品、雜交、警察取締有關,卻難有公開討論的機會。道詮老師也說,希望藉由分享他的研究經驗,能指出既有資訊的不足與錯誤,並以更務實的立場來了解轟趴參與者各種風險管理的獨特知識。

「難道轟趴參與者不知道有被取締和感染的風險嗎?為什麼即使如此,參與者仍這麼喜歡跑趴?參與者對轟趴的想像與參與經驗究竟是什麼?」道詮老師一開始便比較了台灣與澳洲兩張轟趴風險宣導的官方海報,充分表現出二者對於轟趴的不同態度:台灣官方以警告的語氣標示著「毒品轟趴」與「感染愛滋」,而澳洲官方則是以友善的字彙,提醒轟趴參與者所有玩得盡興、玩得安全所需準備之物。接著,道詮老師以研究者的立場為轟趴做了簡介。轟趴通常是個四、五人以上的聚會,聚會地點在民宅或旅館房間;轟趴的一種分類方式是S趴(性趴)、E趴(藥趴)與二者混合的ES趴,另一種分類方式則是營利取向的職趴與非營利取向的私趴。

道詮老師指出,他的受訪者原初對於轟趴的想像多是不好、骯髒且違法的活動,這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於集體性交與娛樂性藥物的鄙視。但是在親身參與過後,多數人漸漸改變原本緊張與放不開的情緒,而能享受轟趴的趣味。藉由分析訪談資料,道詮老師也指出好玩、自在、安全、不貴,是參與者願意持續參與轟趴的主要原因,例如,趴客受訪者會認為「原來不是一群人在一起吞藥跑趴,就得做愛。仍然有可能,就一群人在那邊純聊天、喇勒、講八卦,也可以非常愉快」、「趴就好像個私密空間,讓我有種歸屬感」、「跑趴時,趴主會篩選,因此,我比較相信來趴的人。…買藥時,由於你認識趴主,你就可以問藥的狀況」。

然而,跑趴的風險一定是有的,風險包括被警察臨檢、東西被誤拿或被偷、這是個不好玩的趴、娛樂性藥物施用的風險(包括不確定純度與成份、不知道施用原則、不知道如何處理副作用),以及與性行為關連的風險。但是轟趴參與者多有處理這些風險的「在地知識」,例如控制音樂音量、少帶貴重物品、一開始先用少量的藥,以及往往最不被外界知道的有助於提高安全、降低風險的性實踐:多數趴主會提供大量保險套與潤滑劑、娛樂性藥物的施用不會重大影響安全性行為的採用、多數轟趴內部有不算弱的安全性行為實踐的規範、多數趴客不會強迫他人從事高風險性行為、多數趴客會適度休息,也會尊重在休息區的人等。至於無套肛交的風險,則是關乎從事無套肛交的人對彼此的不穩定信任或不適當假設,例如某一方是以「彼此都沒有病」的預設來從事無套肛交,而另一方則是以「彼此都有病」為預設。

道詮老師對以上提出了幾點反思,他認為不應把轟趴參與者視為只圖享樂卻不思考後果的人,相對的,應該從轟趴參與者的角度來理解轟趴,此外,也應正視男同志社群內部有人想從事無套肛交。不論是無套肛交、娛樂性藥物的施用、娛樂性藥物與性行為之間的關聯等,都應被公開地討論,若一味地污名化,只可能讓更多人因為資訊的匱乏而受到傷害。

高隨和與凱兒對幾種常見的娛樂性藥物進行了補充說明。K會讓人放鬆、舒坦,E(搖頭丸)和菸(安非他命)會讓人神清氣爽、社交慾望上升、喜愛語言或肢體互動,而喵喵、黑貓、嫵媚兒則會帶給人平常沒有的奇妙感覺。趴場中,近年來菸有逐漸取代E的趨勢,主因是E會使人「茫」(意識不清)、「酥」(勃起困難),且藥的品質難控管。但是菸較容易上癮,且副作用也較強。此外,一些輔助性的娛樂性藥物,如威而鋼,趴客也可以事前詢問趴主是否須自備。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再純的藥,不同人施用的效果不同,不同次施用的效果也可能不同,當然,藥量不同感覺也會不同。只要不過量施用或不當混用,大多不至於有致命的危險。總之,娛樂性藥物並非如外界所認為的如同「我愛一條柴」那樣,而是讓性的感覺被放大、增強,帶領參與者從「禮儀之邦」進入社交期待與能力都增強的轟趴世界。

其實轟趴並非許多人以為的一去就開始脫衣服、做愛,當然也並非每個人都能滿「幹」而歸。除了性愛,還有很多事會在轟趴現場發生,也有一些潛在的禮數、規範應留意,例如準時進場、懂得與他人有良好的社交互動、懂得試藥、選擇適當的離開方式等。在整個流程中,趴主往往扮演了重要角色,從篩選趴客、在藥效上來之前熱絡氣氛、關心新人的用藥反應、維持性愛秩序與氣氛讓賓主盡歡等。趴主名聲、藥的品質、轟趴的整體品質,也會在轟趴社群中流傳。

講座最後是Q&A時間,有聽眾問如何避免或處理用藥帶來的意外。由於在台灣使用娛樂性藥物仍屬非法,因此通常不會送醫院,而是服用抑制過敏症狀的藥;除了不當混用(例如rush配威而鋼),多數的不適症狀來自水喝太少引發的體熱過高的併發症。除了藥物知識,有同伴相互照應、增強社群互助也是很重要的。也有聽眾問到HIV感染者參與轟趴的風險管理問題。道詮老師提醒,不應將感染者當成「復仇天使」,感染者在決定參與轟趴、使用保險套與否的時候,多有強烈的矛盾感,除了道德議題,更多的可能是其自身的健康議題。此外,我們也不應僅將疾病感染侷限在HIV,否則將限縮了對風險管理的認識。

 【活動側記】120212熱線愛滋愛滋亮晶晶講座:男同志轟趴文化-2與談人鍾道詮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