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5

【U=U專題】PARTNER 2研究結果:在男同志族群中,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透過性行為傳播病毒的機率同樣為0

撰文/蘇峻霆(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對PARTNER 2研究結果,研究人員下了如此結論:「我們終於可以肯定地說,如同異性戀族群一樣,在男同志族群中,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完全沒有透過性行為傳播愛滋病毒的風險。」

這個結論有什麼重要性呢?這要從10年前的瑞士宣言說起。

瑞士宣言

2008年所發表的《瑞士宣言》,在當時可以說是驚天動地。在過往的認知中,任何性病就算偵測不到病毒量,都還是會有傳播的風險;當時一群瑞士醫師居然宣稱,在特定情況下,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就不具傳播能力?

這項宣言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與爭辯。部分人士認為,這種宣言即使符合事實,對於許多缺乏病毒量監測技術的非高收入國家根本沒有幫助。也有人表示,這種資訊會鼓勵人們從事不安全的性行為。當然也有許多人表示支持意見,認為這項宣言有助於對抗愛滋汙名(包含感染者的自我汙名);且能增加感染者接受治療的動機,對於公共衛生以及個人健康皆有幫助。

發表2008年瑞士宣言的醫生還曾經道歉,說「絕對不會」傳播病毒或許過於武斷,只能說傳播機率降低。

不過後續研究結果證明,當時的宣言內容正確無誤。

後續研究

近年來HPTN 052、PARTNER 1、Opposites Attract等研究陸續發表,皆證實如果HIV感染者穩定抗病毒藥物,即使發生未戴套的性行為,將病毒傳染給對方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

不過這些研究裡的受試者當中,還是以異性戀人數較多;雖然PARTNER 1和Opposites Attract研究中都包含了不少男同志,不過在統計學上的證據力還不足夠,沒辦法篤定地宣稱在男同志族群當中(或進行肛交時),測不到病毒 = 不具傳染力(即U=U的概念)。

因此我們還需要PARTNER 2研究,來證明這項結論是否同樣適用於男同志族群。

[toggle title=”

PATRNER 1的數據解讀及常見誤解

“]

PARTNER 1研究人員在宣布研究結果時,所用的語句為: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最佳估計值」等於0。

什麼叫做「估計值」呢?在科學上我們永遠無法證明某件事情絕對不會發生,而只能「估計」它的發生率。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研究人員沒辦法證明,測不到病毒的HIV感染者「絕對」不具傳染力;但他們根據研究數據來估計,認為測不到病毒的HIV感染者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很有可能是0。

但是這種估計的準確度到底有多高呢?隨著研究證據愈充足,納入的受試者人數愈多,所估計的結果就會愈準確。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表示方法,來表示估計出來的結果有多準確;這種方法叫做「信賴區間」。「信賴區間」所代表的是研究的證據力有多強,估計值有多準確;而不是代表真實發生的狀況。

以PARTNER 1研究為例,PARTNER 1研究所用的是「95%信賴區間」,也就是說,如果進行100次PARTNER 1研究,其中95次會落在這個「95%信賴區間」裡面。

在PARTNER 1所有受試者當中,測不到病毒的HIV感染者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估計值為0,「95%信賴區間」是0-0.45%。這是什麼意思呢?無套性行為的感染率為0.45%嗎?不是的,這只是代表如果進行20次PARTNER 1研究,其中1次研究會發現,無套性行為的感染率為0.45%(也就是觀察222對相異伴侶[即一方是感染者而另一方不是]發生無套性行為一年後,可能會發生一次的HIV傳播);但另外19次研究則不會。

而在男同志方面,男同志的「95%信賴區間上限」為0.84%,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的情況下則為4%。同樣地,這也不是說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的感染風險是4%,而是如果進行20次PARTNER 1研究,會有1次發現感染率為4%(也就是觀察25對相異伴侶一年後可能會發生一次的HIV傳播),但另外19次研究則不會。

要特別注意的是,事實上PARTNER研究裡,並沒有任何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將病毒傳染給伴侶;而且研究者認為無論是異性戀或男同志,最可能的傳播機率都是0。無論是0.45%或4%,都不代表這個機率真的存在,而只是代表研究的限制與可能產生的誤差而已。

此外,男同志的「95%信賴區間上限」比較高也不是因為肛交比陰道交危險,而是因為研究納入的男同志伴侶數量比較少而已。有鑑於此,PARTNER 2研究特別針對男同志族群進行調查,以增加男同志族群研究結果的證據可信度。[/toggle]

PARTNER 2

PARTNER 1的研究期間為2010年9月到2014年5月,PARTNER 2則為2014年5月到2018年4月。PARTNER 1中包含888對伴侶,其中337對為男同志;而PARTNER 2則另外納入了635對男同志伴侶。所以PARTNER 1 + PARTNER 2總共納入972對男同志伴侶,以及516對異性戀伴侶。

納入研究的伴侶需要符合以下條件:(1) 有發生無套性行為;(2) 病毒量 <200 copies/ml;(3) 未感染者的一方並未使用暴露後(PEP)或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在符合條件的1561 伴侶-年(couple-years of follow-up)當中,一共收集了74,657次無套性行為;平均每對伴侶每年發生42次無套性行為。其中出現17位HIV新感染者,不過經由病毒基因比對結果,這17位新感染者都不是被伴侶所傳染的。因此研究中相異伴侶的HIV傳播機率為0,而「95%信賴區間上限」降到0.23%;至於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的情況下則為0.57%。

也就是說,如果一對男同志伴侶發生無套性行為417年後,可能才會發生一次HIV傳播;就算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也要發生無套性行為169年後,才會發生一次HIV傳播。再次提醒,這些數據並不代表真的有發生HIV傳播,只是代表研究就算有誤差,也只有誤差到這種程度而已。

結論

在PARTNER 1 + PARTNER 2研究中,將近75,000次男同志相異伴侶之間的無套性行為,結果皆未發現任何一次的HIV傳播。再加上Opposites Attract研究納入的17,000次無套性行為,讓研究人員更有信心宣稱,U=U的概念不僅適用異性戀,也同樣適用於男同志。

在接受aidsmap.com訪問時,Alison Rodger這麼說:「我們已經很努力在尋找HIV傳染案例了,但還是一件案例都沒有找到。」

 

參考文獻:

http://www.aids2018-abstracts.org/planner/index.php?go=abstract&action=abstract_show&absno=13470

 

http://www.aidsmap.com/Zero-transmissions-mean-zero-risk-PARTNER-2-study-results-announced/page/3311249/

2014-12-11

【台灣/交友軟體】141210 不只是「陽性」、「陰性」–從交友 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不只是「陽性」、「陰性」 -從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感染者穩定服藥達到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降低的幅度可能出乎你意料之外

照片文/爽小編

如果有在使用智慧型手機同志交友App- Hornet的朋友,最近可能收到了以下的系統簡訊 (有用Hornet的朋友快去查查看—順便看看有沒有天菜敲你!): 『我們希望你是第一個知道改善知道你的狀態(KYS)功能。今天,我們已經增加了兩個新的狀態選項在下拉選單:“陽性,無法檢測”和“陰性,暴露前預防”……我們希望您能體我們的努力,支持HIV/AIDS的認識和教育。』

“陽性,無法檢測”這是在說什麼啊?這樣的改變有何意義呢?

在交友檔案裡列出HIV狀態

對曾使用過拓網交友或是Fridae的朋友而言,在個人檔案中可以選擇性揭露自己HIV感染狀態已經不是新聞了。但是在智慧型手機興起後,男同志越來越常使用的同志交友app,大部分直到不久以前,仍未將使用者感染HIV的狀態納入(註1)。

app01smallHornet在這方面算是比較不同的,玩過的朋友可能知道,在個人檔案中有「身體狀況」一欄 (在英文中為 “了解你的狀態” Know Your Status,簡稱KYS) ,讓使用者可選擇列出個人的HIV狀態 (當然要隱藏也可以)。如果你選擇陰性,需輸入最近篩檢日期,據說系統會自動定時提醒你去做篩檢,並更新檔案中的狀態,否則HIV狀態會改成「不確定」 (Unknown)。這樣的特色讓Hornet上市後還引發一陣「同志交友app應該在HIV防治上盡多少責任」的討論。(註2)

HIV狀態不是陽性與陰性二分而已

然而HIV狀態,不是應該列出陽性與陰性兩種選項就好了嗎?事實上,隨著醫療上的進步,不管在感染者的治療、或是未感染者的預防上,這幾年都有不小的變化。今年3月美國一篇發表在赫芬頓郵報 (the Huffington Post)的文章,標題就是《不只是陽性和陰性:五種HIV狀態,還加一種新的》,文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對於HIV狀態,僅二分為陽性或陰性的時代,應該要過去了。(註3)

在他的建議中,HIV狀態的討論是可以更細一些,他把HIV的狀態由最安全到問題最多的依序分成:

1.陽性,病毒檢測不出
2.陰性,有定期檢驗,固定使用保險套
3.陽性,但不知道自己的病毒量
4.不清楚自己的狀態
5. (自己以為是)陰性
而新增的一種狀態則只適用於特定國家,那就是陰性,有在使用接觸前預防性投藥 (PrEP)。

很多人細看後可能會很驚訝:被他列成最安全的居然是HIV陽性但病毒測不到的身分! (衛生官員應該很不認同~) 這和許多人覺得和感染者發生關係多少會有風險的概念大相逕庭,究竟為何有此說法呢?

「病毒量測不到」 可大幅降低HIV 傳染風險—猜猜有多大幅?

所謂「病毒量測不到」,是指HIV陽性的感染者,在穩定服藥一段時間後,由於病毒複製被有效抑制,因此抽血檢查時血液中的病毒濃度低於儀器的靈敏度上限;此時感染者免疫系統能正常運作、不被病毒破壞,健康狀態和非感染者無異。雖然「病毒量測不到」不代表病毒已經被清除了,身體的其他體液(如精液)中仍可能測得到病毒,但是許多研究顯示,病毒量低到測不到的狀態,能大幅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

app02small大幅降低到底是有多低?一系列相關的研究結果其實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在2008年初時,瑞士國立愛滋委員會首先發表宣言,認為穩定服藥、病毒量測不到達6個月,又無罹患其他性病的感染者,透過陰道交傳染HIV給性伴侶的風險「低到可忽略」,可視為不具感染力;這項宣言被國際稱為「瑞士宣言Swiss Statement」。2011年,一項針對異性戀族群的大型研究HPTN052發現,當感染者接受治療之後,病毒量降至測不到的程度,可以降低愛滋病毒傳染率達96%左右。在上述針對異性戀所做的研究後,2014年,一項樣本中有40%是男同志的PARTNER跨國研究,發表期中報告,這項研究中被納入樣本的伴侶,必須要至少偶而會發生未防護的性行為。研究頭兩年結果顯示:無論是男同志或異性戀,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均無將病毒傳染給他們的伴侶,但是要特別提醒:這並非最終實驗結果,這項研究的正式結果最終要到2017才會確定。

「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

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Partner研究結果公布後,於賀芬頓郵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陽性,測不到」會成為新的「陰性」嗎?》本身也是公開出櫃感染者的他,提到了在親密關係中,感染者常要面對的煎熬:「身為一位感染者,我主要對疾病的恐懼是怕傳染給其他人,其次則是怕我揭露感染身分後可能要面對的拒絕。」要說嗎? 要怎麼說? 常是一項艱難的選擇。

也因此上述研究的結果,Duran指出至少有以下的意義:減輕了感染者肩頭重擔 (不再這麼擔心傳染給伴侶)、能夠建立感染者的信心,對於自身的HIV狀態能更開放的面對。他更想像了在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後,可能出現的理想世界 (摘譯):

「有了這項具指標意義的研究,是否每個人,特別是gay,會更願意去接受篩檢、了解自己的狀態,並對此一直都保持坦率、開放?
在理想世界中,環繞HIV的污名會消失,病毒量低到測不到可以是件性感的事,和陰性沒什麼兩樣;了解自己是否有感染、定期篩檢會變成稀鬆平常。在這樣的夢境裡,正在接受治療並好好照顧自己的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後,會覺得更有力量能出櫃感染身分,對自己能保持健康感到自豪。」

然而,Duran也指出,這樣的改變不會一夕之間發生,而他認為要改變的關鍵是除非感染者願意對自己的感染身分更開放,不再因污名而躲藏,否則這樣的改變不會到來。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一個交友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

Duran也在文中提到,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代表可以丟掉保險套了,但他不這麼認為。的確,幾乎所有相關報導都會提醒:即便大幅降低感染風險,對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而言,進行無套性行為前仍應考量:如病毒量會隨服藥習慣變化而改變—此時傳染風險也會因此改變、無套是否會被別人傳染性病而造成治療變複雜、是否會傳染其他性病給別人……等等。

美國和台灣畢竟有不同的脈絡,在台灣,感染者身分的出櫃仍要背負巨大的社會污名。所以短時間內或許不會很容易地在交友軟體上看到有朋友公開身分為「陽性,測不到」。

但如果有一天,你在交友App上真的看到了某個人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你會如何呢?你看到的,是病,還是健康?是不可知的風險,還是某種塵埃落定的確定性?你會迅速滑過,還是會開啟對話?

這些問題或許不容易回答,但交友App的改變,也許讓我們有思考這些問題的機會。

(註1) 其它app有其獨特的方式介紹HIV狀態,如Grindr,設有不同的”Tribes”(族)讓使用者選擇其認同,在其中HIV陽性 (Poz) 也和熊族 (Bear)、皮革族 (Leather)…一樣列成一族。

(註2) 資料來自於美國的自由撰稿人David Duran在the Body 網站上的文章《Gay Dating App Hornet Doesn’t Leave HIV Behind》…

2014-03-12

【國際/愛滋新知】140312 aidsmap:研究期中結果顯示,無論性向,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均無將病毒傳染給伴侶

PARTNER研究頭兩年結果顯示:無論是男同志或異性戀,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均無將病毒傳染給他們的伴侶
雖然研究結果最終要到2017才會確定,用藥物有效地壓制HIV病毒量意味著規則服藥的感染者經由肛交傳播HIV的風險〝最多”只有4%

2014-03-04 aidsmap網站報導  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小索 阿上翻譯
特別感謝台北榮總感染科顧文瑋醫師協助校訂翻譯

alt

計畫主持人Jens Lundgren博士

這個史上第二大規模,針對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ART)的感染者傳染性的研究發現,病毒量維持在200 copies/ml以下的HIV感染者,不管是進行肛交或陰道交,均無發生任何一例造成他人的感染。

根據這個研究的統計分析顯示,與成功治療HIV病毒的感染者發生任何形式的肛交而感染HIV的最高機率為1%,當非感染者扮演0號且有內射的情況下的最高機率為4%,然而真實的機率或許會更接近於0%。

研究發表者Alison Rodger被問及病毒量測不到的感染者傳播HIV的機會時,她的回應是:「我們最佳估計的機率是零」。
◎參與者
先前2011年發表的HPTN 052研究顯示,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療法在異性戀感染相異伴侶間 (感染HIV的一方服藥),可達到96%減少傳染的效果,不過這項研究中收案的男同志伴侶太少了,以至於無法判斷藥物的效果是否也適用於男同志伴侶或是透過肛交的傳染。

為了彌補證據的不足,PARTNER研究至目前為止已經招募了1110對感染相異伴侶(譯註:一方為HIV陽性,一方為HIV陰性),其中40%為男同志的伴侶。

納入這個研究的條件包括:伴侶間必須至少偶而發生不帶套的性行為、HIV陰性的一方不能使用暴露後(PEP)或暴露前預防性投藥( PrEP)、HIV陽性的一方必須正在接受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 (ART)且最近一次的病毒量要在200 copies/ml以下。這和之前針對HIV陽性感染者提前接受治療、或延遲接受治療兩組比較的HPTN 052研究不同。

整體來看,這個2年的期中分析包括了767對伴侶,一共追蹤了894 伴侶-年(couple-years of follow-up)。在異性戀的伴侶間,HIV的血清狀態(serostatus)分布平均:有半數的伴侶中是男生有HIV,另外一半的伴侶則是女生這一方有HIV。

有一些伴侶被排除在結果分析中之外。大部分的人是因為沒有回來繼續追蹤,但16%是因為HIV感染者的病毒量上升超過200 copies/ml,另外有3%是因為HIV陰性的一方使用了暴露後或是暴露前預防性投藥。

男同志伴侶與異性戀伴侶之間有統計上的明顯差異。在研究開始時,同志伴侶間進行無套性愛的時期平均較短,為1.5年,異性戀男性則為2.5年,異性戀女性為3.5年。

在研究追蹤期間。所有的異性戀相異伴侶中,HIV陰性的一方均表示曾經有過無套的陰道交,其中72%有體內射精。男同志相異伴侶中HIV陰性的一方70%的人表示有當過肛交中的0號,40%在當0號時有體內射精,30%的人則僅當過1號。除此之外,也有相當比例的異性戀伴侶表示有過肛交。

男同志較異性戀更常發生在伴侶關係之外的無套性行為:有1/3的男同志伴侶HIV陰性的一方表示有過此行為,而異性戀中則為3到4%。無疑地因為如此,在男同志伴侶間的性傳染病普遍許多,有16%的男同志伴侶在追蹤研究期間感染了性傳染病(主要是淋病或菜花),而異性戀伴侶則是5%。

在研究開始時,伴侶中陽性的一方已持續進行抗反轉錄病毒治療的時間,在男同志為5年,異性戀則為7到10年;在男同志伴侶中,病毒量測不到的比例為94%,而在異性戀中為85到86%。
◎結果
PARTNER研究提供我們最重要的新資訊是:到目前為止,針對這些HIV感染者病毒量測不到的相異伴侶,加總估計男同志伴侶間有16400次、異性戀伴侶間有14000次的性行為中,沒有發生任何彼此間傳染的案例。

雖然有部分的HIV陰性的一方在追蹤時感染了HIV (細節在後續分析中公佈),根據HIV基因型測試的結果顯示,所有陽轉的案例,HIV病毒都是來自於其他人而非他們HIV陽性的伴侶。

Alison Rodger在研討會表示,如果相異伴侶中陽性的一方沒有接受治療,則至少應會有50-100個傳染案例發生。

「沒有發生傳播」(no transmission)並非完全等同於「傳播機率為零」 (zero chance of transmission)。研究人員根據觀察的結果計算了「95%信賴區間」,這個統計方式的意義在於,他們根據研究採樣,計算出「沒有發生傳播」是真實狀況(而非研究誤差所造成)的機率有多高,以及傳播風險最高的可能性有多少。

根據他們的計算結果,如果一對伴侶的性行為頻率和此研究中的平均值相當,那麼有95%的機率他們傳播HIV病毒給對方的可能性為每年最高0.45%;若他們進行肛交,可能性則為每年最高1%。

在記者會上,PARTNER研究的計畫主持人Jens Lundgren博士指出,研究的結果代表最大有5%的機率,男同志相異伴侶在十年之間持續進行無套肛交,則十對裡有一對HIV陰性的一方會感染到HIV。雖然更可能的情況是被伴侶傳染HIV的機率接近零,而且的確可能真的等於零。

當研究族群的受試人數變少時 ,信賴區間也會變大,因此所得到的結論也會比較不是那麼「精準」。這代表HIV感染者若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而體內病毒量測不到,則發生陰道交又有體內射精、傳播HIV的機率每年最大為2%,肛交時0號被傳染的機率每年最大為2.5%,發生肛交又有體內射精時、0號被傳染的機率則為每年最大4%。後者的數據暗示著這樣的性行為若持續10年而未改變,約有1/3的機率會被感染,但是同樣的,這樣的數據是來自「最糟的情況下」的估計,而實際的機率可能比這個低。

在此研究中,即使參加者罹患其他性傳染病的比率較高(尤其在男同志伴侶),仍然沒有任何HIV傳播發生。2008年發表的「瑞士宣言Swiss Statement」宣稱病毒量測不到的HIV感染者並不具傳播HIV給他人的能力,但若感染其他性病者除外;然而PARTNER研究的結果可能意味只要HIV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且病毒量測不到,罹患其他性病(無論是相異伴侶間陽性或陰性的一方)並不會增加HIV傳播的風險(當然其他性病還是會傳播)。

PARTNER研究仍然在繼續募集男同志伴侶受試者,且如同前述,要到2017年才會有完整的研究結果。在此之前我們應謹慎解讀研究結果,因為如同Jens Lundgren所言,數學運算可能永遠無法得到一個確定性去說,只要成功接受HIV治療「傳播機率完全等於0」。此外,這些結論也無法套用在有接受治療但療效不佳、相對少數的案例身上。

原文
140304  aidsmap網站:No-one with an undetectable viral load, gay or heterosexual, transmits HIV in first two years of PARTNER study.
http://www.aidsmap.com/No-one-with-an-undetectable-viral-load-gay-or-heterosexual-transmits-HIV-in-first-two-years-of-PARTNER-study/page/2832748/?utm_source=NAM-Email-Promotion&utm_medium=conference-bulletin&utm_campaign=English

 

 

SongYY補充
這篇發表於第21屆反轉錄病毒和伺機性感染年度大會(CROI 2014)的期中研究報告,引起各界的廣泛注目。在許多可能影響的層面上,SongYY補充說明以下幾個部分:
1.此研究的結果,對於感染相異伴侶有相當大的影響。目前有許多感染者相異伴侶,即使進行安全性行為,雙方仍因擔心「萬一傳染…」而惴惴不安,承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如果本篇研究結果屬實,相信可以減緩許多這類的心理壓力。但如報導中所提,研究尚在進行中,正式研究結果必須要等到2017年,才能有更完整、長期的證據。
2.在相異伴侶的性中,「是否使用保險套」的考量不會只有「是否會造成傳染」這一點,在未保護的性行為中,感染者的一方是否會被傳染其他疾病而增加HIV治療的難度,也應納入評估。
3.要能達到「病毒測不到 (或是如本研究中所言病毒量小於200 copies/ml)」的治療結果,必需要靠配合醫囑穩定規律服藥。然而我們的社會是否提供了一個讓所有感染者安心自在規律服藥的環境?這點也同時值得思考。

延伸閱讀

ʺBentʺ

不只是「陽性」、「陰性」 -從App Hornet 新增「陽性,測不出」談起

男同志交友App ʺHornetʺ最近通知使用者:『我們已經增加了新的狀態選項在下拉選單:“陽性,無法檢測”……』

如果有一天,你在交友App上看到某人檔案上寫著「陽性,測不到」,你看到的,是病,還是健康?是不可知的風險,還是某種塵埃落定的確定性?你會迅速滑過,還是會開啟對話?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