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峻霆(熱線愛滋小組義工)
對PARTNER 2研究結果,研究人員下了如此結論:「我們終於可以肯定地說,如同異性戀族群一樣,在男同志族群中,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完全沒有透過性行為傳播愛滋病毒的風險。」
這個結論有什麼重要性呢?這要從10年前的瑞士宣言說起。
瑞士宣言
2008年所發表的《瑞士宣言》,在當時可以說是驚天動地。在過往的認知中,任何性病就算偵測不到病毒量,都還是會有傳播的風險;當時一群瑞士醫師居然宣稱,在特定情況下,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就不具傳播能力?
這項宣言引起了熱烈的討論與爭辯。部分人士認為,這種宣言即使符合事實,對於許多缺乏病毒量監測技術的非高收入國家根本沒有幫助。也有人表示,這種資訊會鼓勵人們從事不安全的性行為。當然也有許多人表示支持意見,認為這項宣言有助於對抗愛滋汙名(包含感染者的自我汙名);且能增加感染者接受治療的動機,對於公共衛生以及個人健康皆有幫助。
發表2008年瑞士宣言的醫生還曾經道歉,說「絕對不會」傳播病毒或許過於武斷,只能說傳播機率降低。
不過後續研究結果證明,當時的宣言內容正確無誤。
後續研究
近年來HPTN 052、PARTNER 1、Opposites Attract等研究陸續發表,皆證實如果HIV感染者穩定抗病毒藥物,即使發生未戴套的性行為,將病毒傳染給對方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
不過這些研究裡的受試者當中,還是以異性戀人數較多;雖然PARTNER 1和Opposites Attract研究中都包含了不少男同志,不過在統計學上的證據力還不足夠,沒辦法篤定地宣稱在男同志族群當中(或進行肛交時),測不到病毒 = 不具傳染力(即U=U的概念)。
因此我們還需要PARTNER 2研究,來證明這項結論是否同樣適用於男同志族群。
[toggle title=”
PATRNER 1的數據解讀及常見誤解
“]
PARTNER 1研究人員在宣布研究結果時,所用的語句為: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最佳估計值」等於0。
什麼叫做「估計值」呢?在科學上我們永遠無法證明某件事情絕對不會發生,而只能「估計」它的發生率。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研究人員沒辦法證明,測不到病毒的HIV感染者「絕對」不具傳染力;但他們根據研究數據來估計,認為測不到病毒的HIV感染者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很有可能是0。
但是這種估計的準確度到底有多高呢?隨著研究證據愈充足,納入的受試者人數愈多,所估計的結果就會愈準確。科學家發明了一種表示方法,來表示估計出來的結果有多準確;這種方法叫做「信賴區間」。「信賴區間」所代表的是研究的證據力有多強,估計值有多準確;而不是代表真實發生的狀況。
以PARTNER 1研究為例,PARTNER 1研究所用的是「95%信賴區間」,也就是說,如果進行100次PARTNER 1研究,其中95次會落在這個「95%信賴區間」裡面。
在PARTNER 1所有受試者當中,測不到病毒的HIV感染者把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估計值為0,「95%信賴區間」是0-0.45%。這是什麼意思呢?無套性行為的感染率為0.45%嗎?不是的,這只是代表如果進行20次PARTNER 1研究,其中1次研究會發現,無套性行為的感染率為0.45%(也就是觀察222對相異伴侶[即一方是感染者而另一方不是]發生無套性行為一年後,可能會發生一次的HIV傳播);但另外19次研究則不會。
而在男同志方面,男同志的「95%信賴區間上限」為0.84%,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的情況下則為4%。同樣地,這也不是說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的感染風險是4%,而是如果進行20次PARTNER 1研究,會有1次發現感染率為4%(也就是觀察25對相異伴侶一年後可能會發生一次的HIV傳播),但另外19次研究則不會。
要特別注意的是,事實上PARTNER研究裡,並沒有任何測不到病毒量的HIV感染者將病毒傳染給伴侶;而且研究者認為無論是異性戀或男同志,最可能的傳播機率都是0。無論是0.45%或4%,都不代表這個機率真的存在,而只是代表研究的限制與可能產生的誤差而已。
此外,男同志的「95%信賴區間上限」比較高也不是因為肛交比陰道交危險,而是因為研究納入的男同志伴侶數量比較少而已。有鑑於此,PARTNER 2研究特別針對男同志族群進行調查,以增加男同志族群研究結果的證據可信度。[/toggle]
PARTNER 2
PARTNER 1的研究期間為2010年9月到2014年5月,PARTNER 2則為2014年5月到2018年4月。PARTNER 1中包含888對伴侶,其中337對為男同志;而PARTNER 2則另外納入了635對男同志伴侶。所以PARTNER 1 + PARTNER 2總共納入972對男同志伴侶,以及516對異性戀伴侶。
納入研究的伴侶需要符合以下條件:(1) 有發生無套性行為;(2) 病毒量 <200 copies/ml;(3) 未感染者的一方並未使用暴露後(PEP)或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在符合條件的1561 伴侶-年(couple-years of follow-up)當中,一共收集了74,657次無套性行為;平均每對伴侶每年發生42次無套性行為。其中出現17位HIV新感染者,不過經由病毒基因比對結果,這17位新感染者都不是被伴侶所傳染的。因此研究中相異伴侶的HIV傳播機率為0,而「95%信賴區間上限」降到0.23%;至於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的情況下則為0.57%。
也就是說,如果一對男同志伴侶發生無套性行為417年後,可能才會發生一次HIV傳播;就算非感染者為0號且有內射,也要發生無套性行為169年後,才會發生一次HIV傳播。再次提醒,這些數據並不代表真的有發生HIV傳播,只是代表研究就算有誤差,也只有誤差到這種程度而已。
結論
在PARTNER 1 + PARTNER 2研究中,將近75,000次男同志相異伴侶之間的無套性行為,結果皆未發現任何一次的HIV傳播。再加上Opposites Attract研究納入的17,000次無套性行為,讓研究人員更有信心宣稱,U=U的概念不僅適用異性戀,也同樣適用於男同志。
在接受aidsmap.com訪問時,Alison Rodger這麼說:「我們已經很努力在尋找HIV傳染案例了,但還是一件案例都沒有找到。」
參考文獻:
http://www.aids2018-abstracts.org/planner/index.php?go=abstract&action=abstract_show&absno=1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