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0

20130820 性別不明關懷協會:從818事件看台灣跨性別運動

transgender

⊙ 美國人Holly Boswell設計的跨性別象徵符號。轉自維基百科

 (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

從818事件看台灣跨性別運動
文/吳伊婷(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

2013年可說是台灣非常多人權事件的一年,政府到處拆房子、撤婚姻、徵土地、蓋電廠、蓋風車、鑽法律漏洞,等等數不完的傷害權利的事情一再的在今年上演。今年可說是人權末年。但卻還是有一群人,他們為了台灣這片土地最後的正義走上街頭,走上凱道,爭取屬於台灣人的合法、合理待遇。

這兩天,在媒體的冷操作與有意人士的操作下,開始出現了這樣的與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自己有錢賺就好」、「那些人跟你有什麼關係?」、「是你家被拆了嗎?」這些人認為,自己的生活過好就好。

等等,這樣的語調和語氣似乎在哪裡聽過?原來,在台灣的跨性別運動中,有不少人也是這樣的態度的,怪不得耳熟能詳。

可是各位也會說,我在同志遊行還是可以看到他們啊,但是你是否有注意到,願意出來的人數少之又少呢?在跨性別圈子中,一直以來有一種現象:當一位跨性別者認為自己達到「跨性完成」(我們可以理解為手術完成、換完證件)後,就會離開這個圈子,去當他的所謂「女人」或是「男人」。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很多人到這個圈子來了,然後走了,又換了新的人進來。難道離開了這個圈子,你就可以催眠自己「我已經是女/男人」了嗎?

多虧了媒體與教育的失誤,很多一般人把跨性別(俗稱變性人)是為一種異類、病態,但是很不幸的是,不少跨性別朋友也把這個名詞是為一種「標籤」、「被歧視的理由」、「要趕快擺脫的身分」。當然這來自社會跟家庭給予的壓力,但是,因為害怕歧視,所以隱藏,因為隱藏,所以害怕歧視。這不是惡性循環嗎?

很多人都說,手術後、換了證件,沒有人知道我的過去。沒錯,外型你可以整形、隆乳、花上百萬元全部從頭整到腳。月經問題?可以用假裝的。生育問題?可以說天生問題。你願意這樣一輩子的找藉口下去?你不要忘記,再怎麼藏,再怎麼拋棄這個身分,永遠改變不了你的性別染色體。

很多跨性別朋友對手術有著很大的迷思與幻想:會使用「蛻變」、「羽化」、「變成女生」等等的形容詞。對於男跨女的朋友,我們都說「手術只能讓你接近女性」,因為手術沒有那麼神奇,不會讓你「男生進醫院,女生出醫院」。

跨性不是一個「可以結束」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沒有終點,他沒有過去式,只有現在進行式。你會問,那怎麼辦?難道我一輩子都要背負我是TS(跨性別)的這個標籤嗎? 朋友會怎麼看我?社會會怎麼看我?伴侶/對象會怎麼看我?

跨性別,跟男、女一樣,只是另外一種性別屬性,有什麼特別的?應該說,有什麼值得隱藏的?別人對你歧視是別人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啊。

講回人權的部分好了,跨性別者基本的人權、工作權、婚姻權、生育權,推動的速度猶如蝸牛般緩慢,原因?因為跨性別朋友們根本沒有用足夠的力道站出來。你說會怕,一個人也許會,與大家一起站出來就不會了。人多才會有力量。

講到那些隱藏的人,其實有不少人都是「手術完了我趕快離開」、「你受到歧視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我女/男人當得好好的,幹嘛回過頭來幫你?」你不要忘記,你曾經是受過這個圈子幫助的人,你今天達到你想要的,你為何不回頭看看那些依然掙扎的人?至於那些回頭攻擊的人,請你們好好想清楚你們在做什麼吧。任何人的權利都應該被尊重。

是啊,那是他們的事情沒錯,但是回頭想想,你是個跨性別者,縱使手術完了,這個身分永遠不會變。生育權、人權、成家權,這些權利不會因為你所謂「換了證件、手術完了」就沒事,你只是選擇看不到、聽不到而已。

社會上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不管在權利、道德、義務。現在,踐踏跨性別人權的事件仍在不斷發生,如果你漠視這些事件,讓這些不公不義的事情發生,那你也是有道德責任的。如果哪一天發生在你身上,你也希望有人可以幫你一把,幫你加油,為你發聲,對吧?

權利不會無故從天而降,而是要自己去爭取的。

原文網址 http://post.istscare.org/post/58711941523/818

2013-08-19

【英國/感染者就業權】130819 台灣醒報:英法條鬆綁 感染HIV者也可行醫/130815 BBC中文網:英取消禁令 HIV攜帶者可從事醫護

英法條鬆綁 感染HIV者也可行醫
2013-08-19 台灣醒報 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

英國廢除1993年以來制定的法令,讓原本因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不能從醫,或被迫放棄工作的醫療照護人員可從事相關職業,如醫生、護士等;因感染HIV而無法繼續執業的醫療從業人員也能重操舊業,繼續助人。過去,民眾與政府都對HIV有很深的誤解,但經科學證明只要靠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且感染率大減,政府呼籲民眾應拋開成見,用專業看待他們。

英國醫療部部長丹姆‧黛維絲近日頒布新修法條時指出,此項限制HIV感染者從醫的法令早已不合時宜,現在醫療技術進步,已經可以藥物控制病毒傳染,因此「病人在手術期間因醫師感染HIV的機率比被雷打到還小」。根據《每日醫療》報導,目前全球只有4個案例是被感染HIV的從醫人員所傳染,且其4例皆是因為醫師沒有接受藥物治療所導致。

自1980年代起,由於政府大力宣導愛滋病的防制以及愛滋對人體的傷害,讓人們普遍認為,被診斷得到愛滋或感染HIV相當於宣告死刑。黛維絲表示,依現在的醫療技術,病患只要靠藥物治療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壽命也不會因感染愛滋而縮短。

根據《衛報》報導,1993年起英國對擔任醫療照護人員的HIV感染者有重重限制,感染HIV的醫師禁止進行手術,或者任何會把手放進病人體內的醫療行為,避免醫師的手指在病人體內被割傷、流血,因而導致病人也感染HIV。部分醫療從業人員必須改變習慣的治療模式,甚至放棄工作。

艾倫‧瑞德在2007年被診斷感染HIV,雖然他早就知道透過藥物治療可以避免病毒傳染,但身為一位牙醫師,他不願意放棄自己奮鬥已久的事業,選擇隱匿病情。後來,瑞德遭人告發,感染HIV的事蹟被登在英國《太陽報》上,不但丟了工作,之後也沒有雇主願意錄用他,瑞德因此繳不起貸款而妻離子散。

英國當地的團體2007年起開始呼籲政府修法,直到2011年才受到英國政府的重視,進而推動修法。英國愛滋協會成員黛博拉‧傑克指出,目前還是有很多民眾對於愛滋病有很深的誤解,才會反對修法。但此法案的推動完全是倚靠科學佐證,已有證據顯示藥物治療能夠控制病毒傳染,民眾不需恐慌。

雖然英國政府已不會再限制醫療照護者的工作權,但仍要求每感染HIV的醫生、護士要登記,並且每3個月回診一次,以確實監控病情。目前英國已有110名感染HIV醫療照護人員在英國健康服務機構(NHS)工作,且每位醫生、護士都有接受檢驗,以確保病人不會有遭感染風險。

新聞出處: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43626

英取消禁令 HIV攜帶者可從事醫護
2013年 8月 15日 BBC中文網

英國政府將取消一項禁止HIV病毒攜帶者從事部分醫護操作的規定。

禁令取消後,攜帶HIV病毒的醫護專業人員可以在英格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從事包括外科和牙科在內的所有工作。

英格蘭首席醫務官薩利·戴維斯教授表示,「陳舊過時的規則」應該被取消。

從2014年4月開始,HIV自我檢測產品也將合法化。

醫療保健當局希望以此幫助更多愛滋病毒攜帶者患者盡早確診、治療。

戴維斯教授說,病人從醫護人員身上感染HIV病毒的機率低於被雷電擊中的機率。

根據目前的規定,為了避免醫護人員攜帶的HIV病毒通過血液感染病人,這些醫護人員不得參與在執行過程中醫護人員戴了手套的手可能會接觸到鋒利的醫療設備、針尖、邊緣鋒利的骨片或牙齒的操作。

禁令取消後,攜帶HIV病毒的醫護人員在滿足若干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參與這些操作。

前提條件包括他們必須在接受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治療,體內HIV病毒攜帶程度低於可測量程度,並必須定期接受檢查。

英格蘭公共衛生部門將為攜帶HIV病毒的醫護工作者建立一個保密的登記冊和數據庫。

戴維斯說,受現行禁令約束的醫生、助產士等醫護人員大約有110名。

支持取消禁令的業者表示,醫藥科技的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HIV攜帶者的生存狀態,而監管政策的相應更新令人鼓舞。

不在新規定覆蓋範圍之內的北愛爾蘭稍後將宣佈自己的規定。

英國目前在世的HIV病毒攜帶者大約有11萬人,但專家估計其中四分之一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攜帶了HIV病毒。

新聞出處:http://www.bbc.co.uk/ukchina/trad/uk_life/2013/08/130815_nhs_hiv_staff.shtml

延伸閱讀
【香港/愛滋醫生之死:實務評估】120317~0327 全球僅一宗愛滋醫生感染病人 /醫局無意強制愛滋醫護呈報 防標籤令染病者隱藏/其餘相關報導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2328212226505&myarea=2
【英國/感染者就業權】111205 新華網:英國將取消“愛滋醫生”禁令
https://gplus.org.tw/action_3.asp?ACTID=ACT11126212635228&myarea=2

2013-08-17

20130814 愛白網:做為一名同性戀家長,我必須逃離俄羅斯/20130810 蘋果日報:32萬挺同志運動員 簽名抗議俄羅斯惡法/20130802 公視:美同志團體抵制俄貨 抗議反同志法/20130801 新頭殼:紐約同性戀者倒伏特加 抗議俄國歧視法案

爽歪歪評論:關於俄國  LGBT  社群所面臨的嚴峻狀況,從這篇組圖報導 http://is.gd/73ar3k,就可以感受到。參加同志驕傲遊行的人們,被反對者與警察攻擊。現在只要在Google上搜尋「俄羅斯」與「同志」關鍵字,可以看到跨國的各種對反同志政策的抗議,與人權團體的聲援。底下的衛報報導,更讓人感受到同志社群面臨國家暴力威脅時,無助與憤怒。

做為一名同性戀家長,我必須逃離俄羅斯

作者  Masha Gessen(衛報)/愛白網 Cherry 編譯
2013-08-14

我第一次聽說立法禁止「同性戀宣傳」時只覺得這很荒誕滑稽。我想我最後一次聽到人們正經使用這個詞時我還是個孩子,而那時,我的女朋友還沒有出生。無論他們在Ryazan和Kostroma實施禁止「同性戀宣傳」的法案時意圖是什麼,那和現實,和我,以及和今天的情況都沒有任何關係。那是快兩年以前的事了。

一位朋友在Facebook上給我的留言使我清醒。這位朋友說:「我很擔心這對你和其他有家庭的LGBT人群的影響。」這足以使我開始想象。無論他們對「同性戀宣傳」的界定是什麼,我都很可能做了。我已經有了兩個孩子,並即將有第三個(我女朋友懷孕了)。這意味著我很可能在未成年人面前進行了「同性戀宣傳」。而這相應地意味著這法律適用於我。首先我將被定為「行政違法」並被罰款;而後,不可避免地,社會服務機構將會進行干預。

這促使我開始閱讀這一已在十個市鎮通過並將在全國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通過的法律。這是我的解讀:「同性戀宣傳」是指「有意圖且不節制地散布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包括形成對於傳統和非傳統婚姻關係的社會平等性的錯誤觀念」。

俄羅斯有很多糟糕的違憲的法律法規,但是這一條不同。和其他的現代法律一樣,它言辭模糊,容易滋生腐敗,造成曲解(對於「同性戀宣傳」的罰款數目是很巨大的),並使選擇性執行成為不可避免的。它也做了其他俄羅斯法律沒有做過的事:將LGBT群體規定為二等公民。想一想:這讓呼籲社會公平成了違法犯罪。

聖彼得堡在2012年3月通過了該法律。我不再認為這很滑稽。事實上,在看到關於該法案在聯邦級別提請通過的新聞時,我非常緊張。我女朋友最近生了一個孩子,這意味著我們要賣了小汽車,換一輛大點的能容納三個孩子和一輛嬰兒車的車輛。我問她:「我們是買車還是離開俄羅斯?」我們決定買車。我們是戰士,不是逃兵。

於是我發動了粉三角運動。我上了TVRain,獨立網路和衛星電視,製作了一段短片來展示我的家人,並陳述該法律如何讓「講述我們這個家庭和其他家庭平等」成為一種犯罪。我解釋了粉三角的歷史,呼籲不希望法西斯主義在俄羅斯抬頭的人們帶上粉三角。

儘管我已經公開出櫃,我從未做過我現在做的事情——談起我的家庭,並希望人們首先把我看為拉拉而非記者。事情看起來進展很棒。人們寫信給我,在街上和我會面。我印製了6000份粉三角,幾周內便分發了大半。

公共院作為Kremlin建立的議會權利外的機構,組織了一次關於該法律的聽證會。我像一些我敬仰的人權活動家那樣提供證言。主席宣讀了一份決議草案。我也私下從在場高官那裡得到保證,該法律不會被送到議會討論。

那是一年前。公共院的決議從未實現。2013年一月,杜馬在一審時通過了該法律。在那一天到議會大樓抗議的人們遭遇到暴力襲擊。此前在俄羅斯發生過反同性戀暴力事件,特別是當同性戀活動家想要在莫斯科進行神聖同性戀驕傲慶典時,但是從不像這樣:在警察在場的朗朗乾坤下悍然實施野蠻暴行——最後是抗議者被拘留,而不是襲擊者。

我的一位摯友那天在杜馬參加了抗議。第二天,教生物課程的他被市內數一數二的學校辭退。他最終在公開抗議后得以復職——可以說他是市內最好的老師,有他自己的播客,電視和播音系列節目。但是我知道:如果他是同性戀而非異性戀,他永遠不會再在這個城市教書。與此同時,莫斯科法院禁止接下來一百年都不能舉行同性戀驕傲慶典。

三月份,成為這一法律代言人的聖彼得堡立法者開始在他的訪談中提到我和我「墮落的家庭」。我聯繫了一位收養律師,詢問我是否應該擔心社會服務機構會找到我的家,試圖帶走我2000年領養的大兒子。律師回信建議我教導兒子看到陌生人靠近便逃跑,並總結說:「你們需要離開俄羅斯。」

六月,「同性戀宣傳」法案成為了聯邦法律。杜馬通過了禁止同性配偶和居住在同性戀結婚合法化國家的單身人員領養孩子。議會家庭委員會主席呼籲建立機制,使孩子們離開同性戀家庭。

同一個月發生了兩件事:我第一次在議會前受到暴力襲擊,意識到在我所有的社交圈內,包括職業圈,我不再首先被看做是記者,我是帶著粉三角的人。

我們正在搬家去紐約。我們有必要的錢和文件,對我們而言這一過程簡單一些。但俄羅斯成千上萬其他LGBT家庭和個人呢?

原文網址  http://www.aibai.com/infoview.php?id=23617 

32萬挺同志運動員 簽名抗議俄羅斯惡法

蘋果日報  2013年08月10日18:56

【綜合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先前簽署法例,禁止任何鼓吹同性戀行為,體育部長穆特科更表明,包括將參加明年索契冬季奧運會的海外同性戀運動員,也必須遵守法例。支持同性戀的國際人權組織,日前與國際奧委會開會,並遞交32萬個挺同志的運動員簽名,以示抗議。

國際同志平權組織All Out,聯同當地50名成員,周三(7日)前往國際奧委會瑞士總部表達訴求,要求俄羅斯在舉辦冬奧之前,撤銷法例,並要求國際奧委會出面譴責俄羅斯做法,確保所有遊客以及運動員的安全。他們一共收集到32萬個簽名,其中包括運動員、奧運金牌得主、以及演藝界人士。All Out表示,國際社會的聲音,使俄羅斯冬奧變成一個對抗反同志惡法的平台,並且為同志爭取權益。

俄羅斯政府高層上星期向國際奧委會保證,新法例不會影響冬奧的參加者。All Out在會後透露,國際奧委會已經答應,要求俄羅斯政府作出更強烈的書面承諾。

挺同志運動員前往國際奧委會提交抗議。翻攝網路

原文網址  http://is.gd/lGMtbe

美同志團體抵制俄貨 抗議反同志法

而就在美國政府為了史諾頓的庇護案,和俄羅斯政府的關係緊繃的同時,美國民間也為了俄羅斯日前頒布的「反同性戀宣傳法令」、揚言抵制該國產品。

紐約的同性戀團體上個月31號,在俄羅斯領事館門前,象徵性的將俄羅斯知名的伏特加酒,在街頭倒個精光,事實上拒喝俄國伏特加酒的活動,從美國東岸到西岸,乃至於加拿大甚至是倫敦的的同性戀酒吧,全都起而效尤。為的就是蒲亭政府在六月所實施的「反同性戀宣傳法令」,明文禁止對青少年宣揚同性戀,觸犯法令者將遭到判刑或罰款,外國公民也不例外,會被拘禁十五天或是遣送出境。

而美國的媒體一號開始,無論是自由派還是保守派,相繼以斗大的標題,指俄國的體育部長警告,參加明年索契冬運的同性戀選手,將會面臨被捕的命運。

==美國花式溜冰 強尼威爾==
我會盡量小心
但同時我也不會停止做自己
我不會停止做強尼威爾
超棒的同志花式溜冰選手
走在大馬路上

於是繼抵制俄羅斯商品之後,出現了抵制2014俄羅斯索契冬運的聲音也跟著出現。2012年五月和2013年一月,俄羅斯反同性戀人士和同性戀權益人士,在街頭扭打的畫面,也出現在美聯社所傳送的新聞資料裡,形塑出出櫃選手前往俄羅斯就會被逮捕的氛圍。

但若仔細看一下這位體育部長穆科的訪談會發現,他講的重點並不是在要逮捕出櫃選手,而是不容許宣傳同性戀文化或是企圖影響未成年人,任何人踏入這個禁區,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至於國際奧會也出面掛保證,指參加2014冬運的選手、遊客,都不會受到這項法案影響。

記者 王蕙文 報導/2013-08-02 19:00 晚間新聞

原文網址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46789

紐約同性戀者倒伏特加 抗議俄國歧視法案

紐約同性戀者將伏特加倒在人行道上,以抗議俄國通過歧視同性戀者的法案,示威者還將普亭照片畫成電影「黑暗騎士」裡的惡人小丑。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

新頭殼newtalk 2013.08.01 符芳碩/綜合報導

為抗議俄羅斯通過禁止宣傳同性戀法案,遠在美國紐約的同志團體31日走上街頭,將俄國「國酒」伏特加傾倒在俄羅斯駐曼哈頓領事館門前的人行道上,手中拿著「俄羅斯伏特加:充滿仇恨」標語的同志們不但高喊「我們是同志,只喝啤酒」,更要求俄羅斯當局撤回這項歧視法案。

儘管世界各國陸續將同性戀、甚至同性婚姻視為性別平等的普世價值,然而俄羅斯國內仍普遍對同性戀充滿敵意,「反同」意識高張。今年6月俄羅斯下議院以436票全數通過一項反宣傳同性戀法案,禁止任何人向未成年兒童傳播「非傳統」性關係資訊,否則將受到監禁,外籍人士則會遭到驅逐出境,該法案還被議員視為「維護俄羅斯傳統價值」。

為抗議俄羅斯侵犯同性戀者人權的行為,英國、加拿大等國的同性戀酒吧7月起開始對俄羅斯進行「制裁」,自發性的拒賣俄羅斯的名產伏特加酒,消息傳開後,英國的賣場、超市也加入這一波制裁行列,希望能影響俄羅斯當局的決策。

這股風潮如今也飄過大西洋來到了美國,在紐約曼哈頓的俄羅斯領事館31日聚集了許多支持同性戀者的民眾,在「我們是同志、我們喝啤酒」的口號下,把多瓶伏特加酒傾倒在領事館前的人行道上,示威民眾透露,全美許多的酒吧也開始響應這項「拒賣伏特加」的行動,「因為伏特加就象徵著對同性戀者的仇恨」。

紐約同志團體「酷兒國度(Queer Nation)」表示,俄羅斯同性戀者在新法通過後,人身安全堪憂,「他們只要出櫃就會違反法律、遭到逮捕,我們不會噤聲,我們希望俄羅斯同性戀者安全受到保障」。人權團體指出,新法規通過後助長了反同者的犯罪動機,俄羅斯至今已出現2起疑似針對同性戀者的兇殺案,他們呼籲俄羅斯當局,應儘快撤回這項充滿歧視的法案,以避免同性戀者再次受害。

原文網址  http://newtalk.tw/news/2013/08/01/38764.html

2013-08-17

20130721 立報:聲援洪家 同志籲廢除強制兵役

Gay soldiers?
⊙ 圖片轉自 Flickr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為了聲援洪仲丘,公民1985行動聯盟20日號召出上萬民眾走上街頭,要求國防部給出真相。響應的民眾當中,有一群同志朋友高舉「反對!強迫兵役」的標語,希望廢除強制性兵役,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國防部自民國102年開始推動募兵制,但強制性兵役並未完全消失,原本1年的役期,只是被縮短成4個月的軍事訓練。參加「公民教召」的張峻臺表示,只要強制徵兵依舊存在、有一群非自願的役男被迫進入不習慣的體制,問題就會一再發生。他質疑:「為何我們的身體一定要交給國家來掌控?」

陽剛文化 適者生存

目前就讀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的張峻臺發現,當天不少同志也現身響應這場活動。但他表示,即使訴求被落實,也未能根本的解決問題。到了軍中,還是要隱藏自己的身分認同,不想被刁難,只能強迫自己變得更男性化。

他擔憂,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會被質疑「為何別的男人可以,你就不行?」甚至被譏笑是娘們、連女人都不如。對於無法融入陽剛文化的男性,類似的話語會造成傷害,不能適應者只能默默忍受承擔。

軍中的陽剛文化,也反映在公民教召的活動上。張峻臺說,由役畢民眾籌畫的這場抗議,雖然是用Kuso的方式來批判,帶領現場民眾高唱改編軍歌、用軍中高舉水瓶喝水的梗來表示訴求,但自己就是覺得跟這種陽剛文化有距離。

參加這場活動的世新大學性別所研究生張敬執也說,參加抗議不代表他支持主辦單位所有的言論及觀點。他反對兵役制度,對現場一致高唱軍歌,有了很大的反感,對他而言這也是一種集體的規訓。

不過張峻臺強調,有同志站出來支持廢除強制兵役,不代表異性戀就能夠接受當兵、同志就不能。他說,我們不宜落入二元對立的框架,因為異性戀也不是各個都愛當兵。

在台大性別研究學程擔任助教的張金權,也參加這次的抗議活動。他說,「公民教召」能獲得這麼多人響應,正是因為半數公民的當兵經驗,或是即將面臨兵役,感同身受挺身而出。

張金權表示,強制性的兵役制度,在未經本人的同意之下,將平民變成軍人,再順理成章將這些平民納入軍法、軍隊紀律及軍中文化的對待中,等於是強迫許多人去承擔不適應而導致的風險,未來的役男,也都是潛在的受害人。

社會壓迫的縮影

面對不適應的問題,張金權認為,洪仲丘不是個案,而只是一個代表性人物,他反映的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他表示,過去的鄧如雯殺夫案、彭婉如命案及葉永鋕之死,象徵社會體制對婦女及性少數的壓迫。

但張金權表示,這些人的犧牲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及《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出現,而洪仲丘命案所激發的公民運動,究竟能帶來什麼改變?他的犧牲讓我們看見什麼希望?

張金權表示,軍中的父權壓迫、學長學弟制,展現的是對權威的服從、對陽剛價值的崇尚。經過一代一代的操演,不斷被傳承與學習,使這個霸凌文化得以延續。在強調陽剛與團結的軍隊中,選擇抵抗會顯得格格不入。

張金權說,無論是過去討論的重點,或是這次公民教召的訴求,主要還是聚焦在健全申訴管道、強化軍中人權等訴求。他表示,這些訴求確實有助於減少軍中的父權壓迫,但仍不足夠。他認為,廢除強制兵役、讓不想進入軍隊的人可以不用當兵才是根本重點。超過60年的兵役制度應該與時俱進,去回應當代社會的情勢與公民的需求。

張峻臺表示,需要更深層的批判來鬆動既有的體制,讓邊緣的聲音、多元性別、不贊同殺戮行為的反戰人士,都有自主的空間。他認為,兵役制度必須建立在「合意」的基礎上,他支持的是徹底廢除強制性訓練的募兵制,讓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原文網址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1587

2013-08-17

20130725 新頭殼:挺多元成家 11大學生剃光頭徒步環台

「徒步尋找愛的可能」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LoveCrossTaiwan?fref=ts

挺多元成家 11大學生剃光頭徒步環台

玻璃紙團隊總召方敏(右)帶領玻璃紙團隊用徒步環島的行動,支持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的多元成家草案。圖左為:伴盟秘書長簡至潔。圖:陳亭羽/攝

新頭殼newtalk 2013.07.25 陳亭羽 黃郁姍/台北報導

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玻璃紙團隊在今(25)日共同舉行「11個大學生的暑假夢想-徒步環島尋找多元成家的可能」記者會,由國北教、銘傳、台大、輔大、北藝大、台藝大等大學生組成的玻璃紙團隊,將在今(25)日到9月20日徒步環島,用行動支持伴盟的多元成家草案。同時,玻璃紙成員更直接在記者會上剃光頭,以表透過環島來支持同志成家的決心。

環島活動總召方敏表示,從發現自己是同志那刻起就一直很擔心,伴侶的父母是否能接受她是女生。當她與伴侶牽著手走在路上時,別人又會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她說,更擔心與伴侶用雙親的身分共同撫養小孩的夢想永遠不能實現。

「愛應該不只有1個模樣。」方敏說,徒步環島道阻且長,就像多元成家的夢想一樣,但是她們要用大學生的熱血和衝勁,親自去發現不同的愛,也邀請大家跟他們一起走一段路、分享故事,共同高喊「愛要被成全」。

玻璃紙活動長豆豆表示,他們會拿著彩虹旗幟和「多元成家我支持」的海報徒步環島,並邀請路人簽名表達對同志成家的支持。豆豆說,徒步環島的部分路程,開放願意聲援的朋友同行,他邀請大家一同「徒步尋找愛的可能」

環島活動負責拍攝紀錄片的林于立則說,她想藉著徒步環島尋找愛的可能,並在社會與家庭中找到喘息的空間,並利用紀錄片的方式影響社會,讓大家重新審視愛與家庭的定義。

伴盟秘書長簡至潔指出,這11個女生打破社會對女性刻板的印象,用徒步的方式去實現她們的夢想。她強調,如果我們有夢想,全世界都會帶領你去完成,而伴盟的夢想是希望所有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人,不論什麼性別、性傾向都可以被平等、無差別的對待,並期待社會有更多成家的圖像,不是只有1男1女才能成1個家。

伴盟將於9月7日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舉行多元成家「伴」桌造勢,同時也會連線環島中的玻璃紙團隊,一同為多元成家發聲。

原文網址  http://newtalk.tw/news/2013/07/25/38537.html

2013-08-14

【台灣/愛滋教育】130814 聯合報:愛滋教育 9月起納課程

愛滋教育 9月起納課程
2013-08-14/聯合報 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青年去年十大死因,愛滋進榜。統計資料顯示,15歲到24歲年輕族群新通報愛滋感染族群為372人,占感染者的1/4;為了防堵愛滋蔓延,教育部今年9月開始,從小學到大學,都要展開愛滋教育。

統計資料顯示,到7月底愛滋感染人數累積達2萬5595人,今年通報136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8%,平均每天有6人被診斷感染愛滋。

從1998年到2012年資料分析,15到24歲感染愛滋人數每年成長1.8倍,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王俊權說,以往向防疫單位要愛滋相關數據,都被以保護隱私為由拒絕,今年教育部第一次看到相關數字,令人非常憂心。

為了防堵愛滋在青年中蔓延,教育部9月啟動從小學到大學相關的愛滋計畫。國小規畫「性教育含愛滋防治計畫」,在健康與體育課程裡的2到3節「認識自我」單元裡,納入愛滋教育;國中的健康教育課程中,2到3節安全性行為單元中,一定要教愛滋病防治。

大專校院則規畫每所都要有一名愛滋種子教師,9月起的新生訓練,至少有半小時宣導愛滋,並選出6所大專校院作為示範,由教育部補助學校宣導愛滋。

台南市衛生局說,將協調台南各大專院校設保險套販賣機,但有一所女校拒絕,目前還在溝通當中。

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陳宜民說,啟動愛滋教育是件好事,不過,性病是愛滋的前哨站,致病性高出愛滋很多,學校也應納入性病教育。

陳宜民說,年輕族群中,不少男同志得到愛滋,課程中應納入性取向的教育,讓青少年更了解自我的性取向,最重要的是,事發時知道如何尋求協助。

新聞出處: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1539

SongYY補充
在教育落實對愛滋的認識絕對是重要的一環,然而所謂的「愛滋教育」在過去的校園中,似乎也不是全然缺席的─倘若針對校園愛滋教育要作檢討修正,過往的問題除了『不足』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問題呢?

資深愛滋運動工作者喀飛在《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一文中直指:

『到底過去的愛滋教育在教什麼?存在什麼問題?

不論是官方的宣導素材,或是學生製作的防治海報/影片,愛滋教育總是停留在「全程使用保險套」、「不要共用針頭」、「蚊蟲叮咬不會傳染愛滋」等最初階的常識卻沒有更多,或是,製造恐性/拒性、表現感染後悔不當初,這類訴求恐嚇威脅的警告劇情。此等衛教方式,無限上綱堆疊了對疾病的恐怖,把性活動道德污名化、空洞化,無視於性社交中複雜細緻的互動內涵,更是把感染者丟向多重污名的深淵。

更明白地說,過去以來的愛滋教育根本不是認識愛滋、認識感染者的反歧視教育,而是複製污名、加深歧視的錯誤教育。如果不檢討這些錯誤又偏頗的教育內涵,反歧視終究只是一句口號,恐慌依然會存在,對防治更是毫無助益。』

教育部自9月開始的方案,其出發點和大方向或許都是好的,然而若不想再重蹈愛滋教育失敗的覆轍,便應該在教育內涵有更細緻的檢視與修正,喀飛在同文中便建議︰

『愛滋教育的目的應該重新檢討、重新定位,以「瞭解感染者處境,看見污名、消除歧視」為教育目標,才有可能消除恐懼,回歸到正確且真實地瞭解愛滋的方向!』

 

延伸閱讀
【觀點/別讓惡意和恐慌在校園滋長記者會】120927熱線喀飛:恐懼揭穿愛滋教育的落伍
https://gplus.org.tw/action1_3.asp?ACTID=ACT121041215880&myarea=1

2013-07-29

【台灣/愛滋平權】130729立報:推動愛滋權益 兩岸各有甘苦

2013-7-29  來源:台灣立報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

華人民主書院29日邀請分別在海峽兩岸努力推動愛滋權益的重要非政府組織,就感染者的權利保護現況進行交流,訴說在不同政治及社會環境下,推動愛滋感染者權益時所遭逢的困境。

北京愛知行健康教育研究所創辦人萬延海,原本在政府衛生部門工作,從事同性戀及愛滋病的教育研究。1993年,因被指控「鼓吹人權、同性戀及同情妓女」而被解除職務,並於1994年成立「愛知行動項目」,成為愛滋維權人士,後來在2010舉家逃往美國。

根 據中國大陸官方發布的《2011年中國愛滋病疫情估計》,大陸目前感染愛滋者有78萬人,感染率為0.058%。萬延海表示,知情人士都曉得,官方公布的 數字被過分低估,實際情況遠更為嚴重。他擔心,過分低估的數字會產生錯誤的理解,以為政府控制性、打擊性的政策路線奏效。

將責任歸咎公民

萬延海指出,愛滋傳染途徑當中,確實是性交感染較為嚴重,而這也是中國政府最願意談論的部分。因為愈是談論性行為,焦點就會是每個公民自己的責任。相較於賣血及輸血導致的感染,因為涉及衛生部門疏失,政府是用消極的態度來面對賠償運動。

愛知行在不同時期有不同任務。萬延海表示,剛開始主要關心同性戀的權益及健康教育。1990中期後,因為河南大量農民賣血,愛滋疫情嚴重,所以轉移重心,開始提供法律支持、替賣血民眾向政府求償。2005年後,還陸續處理過與邊境流動人口及都市性工作者有關的愛滋議題。

監督政府不能停

愛知行推動過各種防治工作,範圍包括愛滋預防教育、毒品問題及公共衛生。中國政府2010年全面封殺愛知行,後來因為鬆綁而存活下來的愛知行,因為環境及資源有限,停擺原本的工作。

如今的愛知行,主要工作是監督政府,包括監督政府在愛滋議題上的人權表現,以及愛滋政策的資金運用情形。萬延海表示,過去2年,中央與地方政府,沒有公布相關的財政支出狀況。他們曾要求教育廳撥出款項,在學校推動性教育,但政府仍是消極以對。

在台灣,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指出,台灣專門從事愛滋防治的民間團體有7、8個,數目也許不算少,但組織規模小,工作處於飽和。加上愛滋本質上是一種疾病,所以民間主要投入在提供照護,替感染者爭取權益的,幾乎只有權促會。

平權觀念 早期未落實

在動員力上,林宜慧表示,相較於中國大陸在爭取賠償時所展現的動員能力,台灣的愛滋社群較缺乏動力。在愛滋還被視為「世紀絕症」的早期階段,因為愛滋攸關生死存亡,社群內部有著高度的緊密連結。

她分析,當時台灣社會,之所以強調愛滋感染者的人權,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同情、悲憫或苦難的心理,基本上不脫人道及慈善的概念。因此,早期是否真有所謂的權利意識或平權概念,林宜慧是有所質疑的。

生命延續 動員不易

林宜慧指出,隨著雞尾酒療法的出現,感染者只要服藥,生活可與一般人無異,且可維持安穩時,願意現身爭取權益的人變少,感染者也較不願拋頭露面。

而感染者生命的延續,也改變權利議題形貌。林宜慧提到,在官方會議場合,提到愛滋社群的平權時,常得到一種回應:所有人都該被齊平對待,愛滋感染者應比照所有其他病患,不能有特權,故應當負擔部分醫療費用。

談到相對容易的網路動員,林宜慧認為情況並不樂觀。短期來看,政府被迫要做出回應,所以是有效的;但長期而論,連番的轟炸及謾罵的言論,政府會切斷對話橋梁,所以可能是無效的。另外,網路或許能吸引更多人關心愛滋議題,但氾濫的資訊未必正確,情況有好有壞。

弱勢要相互照應

由於動員有困難,權促會的策略性作法,就是試著參與政府官方會議,希望在政策形成之初,以提供建議的方式來發揮影響力。但林宜慧表示,這一路線並不順暢,不只是政府認為他們老唱反調,權促會也因為政府執意推動他們無法認可的政策而感到挫折。

林宜慧表示,既然無法動員一般民眾,他們希望能跟其他能動性較高的弱勢團體(如婦女或同志團體)串聯,至少在需要的時候能獲得奧援。另外,司法也是可能途徑之一,像是前陣子,法院判定公家機關因洩漏感染者隱私而必須國賠的判決,等於是替感染者的權益保護立下重要的先例。

林宜慧說,東方社會比較重視社群的概念,比較不重視「個人」及「隱私」,但如果要追求平權,這兩個概念很難去迴避。

原文網址: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1845

2013-07-27

20130705-15 愛白網:同性戀婚姻的幸福指南(一~四)(未完待續)

愛白網:同性戀婚姻的幸福指南(一)

編者(
愛白網)按:美國著名雜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在六月刊髮長文《 同性戀婚姻的幸福指南》,旨在推動同性戀婚姻的合法性。

翻完這篇文章的時候,美國加州聯邦上訴法院已經宣布推翻否定同性戀婚姻的合法性的《加利福尼亞州8號提案》,現在,該州承認同性戀婚姻的合法性

愛白國際新聞編譯團隊認為該深度報道/評論,既有非常紮實的科學理論依據,又能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我們認真編譯了這篇文章

翻譯並且編輯這篇文章花費了我們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文章非常長,我們將分篇陸續刊登在愛白網上。十分感謝星星博士在編譯過程中提供的幫助,譯者楊芸小姐功力深厚,字字珠璣,許多句子翻得十分出彩我們在編輯的過程中無數次不厭其煩地相互溝通,力求完美。

然而我們也深知,事無完美,原鏈接附於編者按之後,歡迎廣大朋友們閱讀並指正

我們希望,這篇《幸福指南》能讓更多在LGBT事業上奮鬥的朋友們有理可取、有據可依而說小一些,親愛的讀者,則希望讀到這篇文章的你,能更堅強更勇敢地追求你自己的幸福--無論你是異性戀、同性戀,你所做的努力,都和你自己的幸福息息相關


英文原文鏈接:http://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3/06/the-gay-guide-to-wedded-bliss/309317/?single_page=true

「早上孩子們的事都是我來做,她都見不著孩子們不過每天都是她去接孩子放學,做晚飯。」Isabelle如是說。

調查顯示,同性戀婚姻往往比異性戀婚姻更幸福。那麼到底同性伴侶們能給傳統婚姻中追求幸福的夫妻一些怎樣的啟示呢?
非常諷刺的是,雖然婚姻似乎正一天天地瀕臨滅絕,但是同性戀婚姻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典型的民權鬥爭美國人民也開始晚婚了: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男子首婚年齡為28歲,女子為26歲,而在1950年,這組數據還分別是23歲和20歲不僅同居率一路飆升,更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過單身生活大多數美國人還是會選擇結婚,只不過大部分婚姻還是以離婚收場。(就算美國現在的離婚率比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有所下降,它還是高於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總而言之,這些狀況構成了一個並不穩定的體系,就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社會學家Suzanne Bianchi所說的「建立伴侶關係與再建立伴侶關係」這種關係使人們的感情逐漸淡化,家庭也分崩離析,最終導致大家都紛紛放棄婚姻。

婚姻或許需要等待,但是人們卻迫不及待想要生育。美國國家婚姻與家庭研究中心仔細研究了疾控中心人口調查局所提供的數據,並得出了驚人地發現: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要早於她們首婚的平均年齡也就是說,未婚先孕的現象非常普遍。具有本科學歷的人大多有相對穩定的婚姻關係,而其他人的婚姻就顯得搖搖欲墜了在美國的女中級知識分子(有高中學歷或畢業於社區大學的女性)中,竟有58%都是未婚媽媽。這不禁讓人想起格魯喬·馬克思的經典段子「我不會加入任何讓我入會的俱樂部」只不過在這兒得這樣理解:你或許也好奇為什麼同性戀人們也想介入到這種提心弔膽的居家生活,因為隨時可能有商品回收員來拿走那些沒付清貨款的傢具,——就連消防局局長都想把這家叫「婚姻」的俱樂部給關了

同性戀婚姻的反對者們卻不依不饒他們認為對同性戀婚姻的縱容就是對傳統婚姻的扼殺。這個觀點早在今年三月美國最高法院就兩起同性戀婚案進行審理前的口頭辯論和案情摘要中就已經提到其中一起案件就是對《婚姻保護法案》核心內容的憲法層面的挑戰。這份於1996年簽署的法案將婚姻界定為一男一女的結合,並且禁止聯邦政府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地位此外還有一份封殺同性婚姻的文件:加州八號提案。該法案在2008年經投票通過後,又於2010年被推翻。在最高法院開庭前,該法案的辯護律師Charles J. Cooper就預測:同性婚姻會從從改變「婚姻規範」開始蠶食傳統婚姻制度

關於同性婚姻會損害婚姻的概念來自於兩個方面:第一是關於婚姻生活的宗教信仰,第二則是世俗保守派對與美國生活可能發生廣泛變化的擔憂這裡有幾個顯著觀點:男性和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孩子們也需要最好和他們有血緣關係的爸爸媽媽;還有就是婚姻的核心:生兒育女在最高法院就加州8號提案的辯論過程中,Elena Kagan法官問Cooper他反對同性婚姻的主要原因是否是因為異性夫妻間可以生育子女,而同性伴侶間不能Cooper回答說:「是的,這正是我們的核心觀點。」他還強調「如果不對婚姻體制加以性別約束,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婚姻體制就會逐漸受到威脅

貫穿這個觀點的,還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人們普遍認為父母應該把婚姻看做是一個「唯一且永久」的結合這個定義是在普林斯頓大學的Robert P. George教授與人合寫的《什麼是婚姻?男人與女人之間的博弈(What Is Marriage? Man and Woman: A Defense)》一書中提出的。由此看來,婚姻就是為了撫養孩子和約束大人行為的規範約束(人們必須相信「一婚到死」而不是「至死不渝」了,』til death do us apart變成了long slog 『til death),而不再是基於快樂和和陪伴的精神上的結合了那些批判同性婚姻的批評家們都是正派人士,他們都擔心美國的孩子們都生活在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比如一個苦苦支撐的單親家庭或是一個看似牢靠的短暫的未婚同居家庭他們還擔心同性婚姻的蔓延將會最終切斷原本就若有若無的孩子與婚姻之間的紐帶,並會讓人們認為一個父親或母親為追求個人的幸福快樂而拋家棄子的行為也是合情合理的

面對批判,同性婚姻的擁護者們反駁道,同性戀伴侶間想結婚的原因有三:第一,完全是為了家庭福祉;第二,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也是他們考慮結婚的主要因素;第三,同性戀作為一個在社會上飽受歧視的群體,連傳統夫妻間最起碼的權力都得不到面對說同性婚姻會改變婚姻的指控,擁護者們辯護說,在美國,同性夫妻也和千萬異性夫妻一樣,在家庭生活中配合的天衣無縫Gary Gates是一位人口學家,現供職於洛杉磯大學法學院下屬威廉姆斯研究所,他則表示:「那些說同性婚姻會將傳統婚姻制度蠶食鯨吞的言論——它們很難蒙蔽我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