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本片中南部已確定放映。4/23~4/28,台中/老虎城,高雄/大遠百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但唐謨
我相信很多人會去看這部電影,應該都先知道了大概的劇情,或者,這類的故事我們已經聽說,或者看過太多太多。片名《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中的「巴比」是個生長在七○年代末的美國加州,一個傳統的基督教家庭的同志少年,但是他的性取向(也就是他自己)卻得不到信仰以及母親的認同,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幾乎可以猜到故事會怎麼演,但是在電影的前半段,仍然讓我不由自主地滿肚子火……
這股怒火當然不是因為電影,而是憤怒於基督教徒利用聖經的解讀傷害同性戀者,也就是憤怒雪歌妮薇佛所飾演的同志母親。她在家庭中的地位非常強勢,感覺這個家庭有點「父慈母嚴」,她對於同性戀的認知,完全來自聖經;但是聖經有「明文規定」,同性戀(聖經中只提到男人之間的性,並沒有管到拉子)就是不潔的,就是一種罪,就是被魔鬼誘惑,就該被消滅。她在兒子的牆上貼滿經文,帶著兒子去做心裡治療,非常努力地要「糾正」兒子,她真的非常努力,但是她唯一沒有做的,就是傾聽兒子的聲音,因為她滿腦子都是聖經的聲音,她不願意接受有個同性戀的兒子。
這段母親「糾正」兒子的情節,不只讓我憤怒,更讓我心驚肉跳,因為想到不知道有多少台灣、美國等各地的同志少年們正在經歷同樣的處境,這是公平的嗎?但是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我不禁開始納悶,這個同志母親喪失兒子之後該如何面對自己?這麼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會如何面對自己信仰中的「那一塊」?畢竟她絕對不可能放棄信仰啊!於是,在電影的後半段,也就是同志少年巴比從橋上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生命之後, 我們看到這位母親在傷痛之中,基於對兒子的愛,漸漸地試圖去了解死去的兒子。
她當然沒有馬上接受兒子的「同性戀」,但是她是個勇敢的女性,她對於試圖了解兒子的努力,就像她在電影前半段試圖「糾正」兒子一樣努力。在電影中,兒子的死去讓他困惑。這時候,我先前的憤怒,已經完全變成了感動的淚水,因為這個時候,電影中所呈現的不再是什麼宗教教義,而是母親對兒子的愛,但是我也相信,她的堅毅、她對兒子的愛、她要了解兒子的努力,也絕對來自她虔誠的信仰。 她帶著猶疑踏出了第一步,走進了兒子曾經去過的同志教會,了解到聖經的解讀並不是她想像的那麼照本宣科,然後她加入了「同志親友團」:PFLAG(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和其他有同志子女的父母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電影的結尾,她胸前掛著巴比的照片,帶著全家走入了同志遊行中的「PLAFG」隊伍當中,驕傲自己有個可愛的同志兒子,此時,我早就淚流滿面了!
這部電影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故事,帶著重大的教育意義。沒有錯,這是一部帶有宣導意味的電影,但是對於對同志戀仍然存有偏見的普遍大眾,大家絕對是需要被宣導的。我在想,巴比其實可以選擇離開家庭,跑去舊金山混,然後和家庭徹底決裂;但是他選擇了自殺,卻換來了母親的了解和愛。請問一下,這樣的悲劇,我們還要讓它發生幾次才夠?所以,去看這部電影吧!
原文刊載於:2010/4/15破報
http://pots.tw/node/4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