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5

【觀點/防疫政策】120725 蘋果日報論壇:只知管制 防不了愛滋傳播(江河清)

2012年07月25日

近來疾病管制局頻頻強調男同志或MSM(男性間性行為者)作為愛滋病毒HIV感染高危險群,鼓勵篩檢、強調安全性行為,甚至異想天開倡議在同志三溫暖設置「性警察」,勸導同志使用保險套。此外,疾管局還大量引用其補助的公衛學者研究,利用各種問卷調查、篩檢統計證明他們對於同志與感染者的污名預設。疾管局看似動作頻頻,但實際上完全走不出「戴套、篩檢、拒性愛」的保守防疫思考邏輯,甚至再污名同志與愛滋病,暗示同志和感染者都是無知、不負責或性道德墮落的人。
以研究愛滋病傳播聞名的醫療人類學家Richard Parker指出,愛滋防疫有三大面向:行為風險、文化意義、結構暴力。行為風險強調個人健康管理,例如篩檢、戴套以減低感染的風險。

邊緣化讓病毒傳染
然而,因不同社群差異,防疫還須了解文化意義的面向,才能深入不同的群體,並發展出有效的防疫策略。最後,Richard Parker還指出造成疾病蔓延的結構暴力:各種剝削與不平等(例如性壓抑、貧窮、種族等)讓愛滋病毒在不同的邊緣群體裡持續傳播。
畢竟,光是叫人戴套、篩檢只是治標沒治本;若造成邊緣者接觸並傳播病毒的社會處境沒改變,病毒依然蔓延。
疾管局多年來強調男同志與藥物成癮者是高危險群,但除叫人戴套、篩檢、不共用針頭,好像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他們拒理解這些人的藥物依賴或高風險性行為的政治社會脈絡,把病毒傳播都歸咎到男同志在網路上約砲、三溫暖濫交、用藥做愛散布病毒,把所有罪過都說成男同志群體的無知、不道德與不負責。
我認為鼓勵篩檢、安全性行為與重視教育固然重要,但這絕對不是防疫的全部。如同許多感染者的研究資料一再指出:飽受污名、歧視的邊緣社群成員往往藉由藥物迷幻或不戴套的親密感,得到一種難得歸屬感與信任感。換句話說,是他們的邊緣處境讓病毒有傳染的機會。

破除污名才是關鍵
如果疾管局的防疫政策不能努力破除污名、歧視,甚至再污名、再歧視同志與愛滋,這樣的防疫恐怕終將失敗。

作者為專職譯者,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碩士

文章出處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20725/34392140

2012-07-05

【觀點/感染者人權】120703石皓:CDC局慶之愛滋扼殺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爽歪歪」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石皓

6月29日是台灣疾病管制局(CDC)的13周年局慶,當天也發布了局慶新聞稿(相關之新聞連結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629/​KFL13Z9SMTQPE.shtml?c=detail ),其中提出了幾項與愛滋相關之政策規劃,發展出了以公衛導向之醫療服務策略,然而,在新聞稿中並沒有清楚闡述整個局慶過程中的經過,因此便從參與者筆記中所歸納出的幾點報告,簡述如下:

1.青少年暴露後預防性投藥評估是否免費。
2.不遵醫囑規則服藥者,自費半年。
3.推動早期篩檢策略,給予醫療處置之配套。
4.傳播者付費-受已感染者傳播之新感染者,新感染者若向已感染者提告,經法院判決勝訴,傳播者需負擔新感染者之醫療費用。
5.未來擬修法改為「若醫師認為患者有必要做愛滋檢驗」,從現行必須由患者簽署同意書才能篩檢,改為患者要先簽「不同意書」才不做。

在初步了解之後,其實內心感到非常的憤憤不平,因此決定在這針對每一點發表自己的一些淺見。

先就第一點的部分,我個人認為不應該只針對青少年,而是應該推廣至全國之民眾,這樣才是一個沒有歧視的策略;再就該策略來說,如果該案例是非自願性行為而可能有感染風險,當然應該提供給免費的預防性投藥,但如果是因為個人所決定從事之風險行為,則仍應提供價廉之預防性投藥,以節省未來可能之醫療成本,但是弔詭的地方就在於,絕大部分的案例都應該不會承認自己的「風險性」決定,評估者要如何去做出判斷與決定,應該要有一套完善之訓練與標準。

再就第二點來說,所謂的不遵醫囑的定義,如果不明確定義出來,有可能成為讓感染者自費的陷阱條款,再者,感染者停藥的原因有很多種,不能夠因此而做出單一考量之決定,此外,不遵醫囑的判定標準是感染者自由心證?還是依據數值的判斷?如果是前者,有感染者認定自己不遵從醫囑,但是害怕或是根本就沒有辦法負擔自費的時候,而隱瞞病情,衍生出來的問題該當如何解決?如果是後者,光依據CD4數值低、病毒量降不下來,並不能就此斷定沒有遵從醫囑,而若進一步檢驗血液中藥物的濃度,反而更衍生出另一筆所費不貲的費用。

第三點的部分,早期篩檢者就給予比較「好」的治療,延遲篩檢者難道就必須要接受較一般或是較差的治療嗎?如此一來不就是違背了「保護條例」中所明定之就醫權利嗎?雖然不難理解這樣的策略是希望能夠將那些不知道自己已經感染或是不願面對事實的朋友找出來,但是對於那些真正不知道自己感染的人(如被嫖妓的台商老公傳染之婦女)來說,難道就不是犧牲了他們的權利嗎?

針對第四點來說,是不是會衍伸出如何去判定的問題?訴訟的過程相當地漫長不說,重點還是回歸到如果該傳播者沒有辦法負擔這個費用的時候,該如何去執行的問題,同時,也會擔心溯不溯及既往的問題,如果第四點成立,那請問,會不會造成所謂的新法舊罰的問題,這樣的法條如果通過,強制執行的部份,會不會造成感染者身份的曝光?莽然而行的話,到時應該會有很多人因為這個規定而輕生吧!

再說到第五點的部分,感覺上簽了不同意書,好像會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而且如果被公司行號借來濫用,強迫員工至指定醫院或是醫師處進行檢驗,只要員工沒有不同意,醫師就得進行篩檢,但是員工如果不同意,反而可能引來公司或是主管的質疑,進而曝光了自己的身分或是招來不必要的異樣眼光。

當然,我相信這些策略的相關細項還有得討論,要確實執行決不會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在此之前,我希望CDC的官員們能夠聽到感染者真正的聲音,不要再進行這種閉門造車、剛愎自用的決策過程,也不要憑藉著少數人的意見或是行為,而貿然或是斷然地做出判斷。

原文刊載於 2012/7/3 【石皓G湯】部落格
http://gsoup1069.blogspot.tw/2012/07/cdc.html

【觀點/感染者人權】120703石皓:CDC局慶之愛滋扼殺

2012-06-21

【精選/感染者心聲】120620熱線晚會:一位感染者

我為什麼要支持熱線,因為這是一個能讓我坦然說出感染者身分與其他同志對話的地方。

在台灣許多人聽到男同性戀的第一印象是跟愛滋一起的,也有許多同志急著跟愛滋劃清界線以示自己是個好同志。

我是一位男同性戀也是一位HIV感染者,從自己被驗出陽性到能夠面對與了解這個疾病身分,花了許多的力氣與時間。也曾因感染者的身分受到其他同志的指責排擠,讓我一度以為自己要被同志圈遺棄、排除在外。以前認為,大概只剩露德協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及關愛之家幾個愛滋相關團體是我僅存能坦然自己感染者身分的地方。

在熱線當義工的這段期間,我看到熱線工作人員在各種弱勢或污名的議題上不是用切割,而是用同理、擁抱與更多面向的方式來討論與工作。面對愛滋議題也不會忘記站在感染者的立場,不管在政府制訂政策時、社會上、同志族群裡、家庭中以及伴侶關係間許多感染者朋友應該爭取訴說卻沒人敢大聲說出的事情來替我們發聲。讓疾病歸回疾病,基本人權的被看見而沒有多餘道德的批判。

記得有次在演講現場,工作人員問到台下聽眾對於同志的印象有哪些,有人不加思索地說愛滋病,如果是一般同志可能會很快地說這是對同志的污名偏見,然後開始解釋愛滋傳染途徑…等等。可是我聽到工作人員的回應卻是不要急著撇清同志跟愛滋的關係,不管異性戀、同性戀都有一部分的人有感染HIV,難道他們感染了HIV之後就不是異性戀、同性戀了嗎?如果我們說同性戀跟愛滋無關的時候是不是也把一群是同性戀又是感染者的朋友排擠在外面,之後才繼續討論感染者處境與愛滋的相關衛教。這樣一個說法讓台下的聽眾馬上理解到愛滋是跟所有人都有關而不是一群被排除在圈圈外的傢伙,也讓身為感染者的我感受到真正的被接納與深深的感動。

做愛滋篩檢上,也對完整匿名篩檢諮詢有著絕對堅持;全程匿名、完整衛教、降低風險討論、破除愛滋污名、減輕對愛滋的焦慮與恐慌、驗出陽性朋友時提供的資源與轉介,讓篩檢不再只是衝人數把感染者抓出來的獵女巫行為。

身旁許多剛被驗出陽性的朋友第一時間裡是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以及可能會面對到的狀況,像我當出被感染時就呈現一個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的狀態。而我看到這樣完整的匿名篩檢諮詢之後,確實減少許多剛知道自己感染的朋友一些不知所措的情形,讓感染者朋友有辦法去面對即將要發生的事,也讓我對於熱線所做的愛滋工作是信任的。

當然還有許多方面,例如陪伴老年感染者與各式各樣的座談還有許多小細節都讓我這一個感染者感受到是被看見、擁抱、重視跟同一國的。

因為這樣所以我支持熱線。


側記:我們務必記得,感染者就在我們身邊,他是我們的朋友、家人、同事…。常常有人會說,同性戀不等於愛滋,固然是要強調不論何種戀,都有可能得到愛滋;但熱線要告訴大家,同性戀也好、愛滋病也好,都同樣遭受歧視隱於櫃中,我們無須去切割,一如我們總希望別人嘗試理解同志,愛滋的污名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
2012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募款晚會
http://hotlineparty.blogspot.tw/
7/28 (六) 18:30 於台北科技大學中正廳開演,歡迎參加
※拓峰網線上購票 ※T-studio線上購票

參與晚會的另一個管道--擔任義工
參與連結:
http://bit.ly/HPVolunteer2012
購票方式:http://bit.ly/2012HLticket

南部熱線晚會:http://bit.ly/2012KCticket

本會歡迎各方大德善心捐款,您的支持讓熱線持續為社群服務。
捐款連結:
http://bit.ly/HotlineDomation
===============================================

本文原刊載:2012/6/20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晚會部落格
http://hotlineparty.blogspot.tw/2012/06/blog-post.html

2012-06-21

【精選/同運史】120612熱線晚會:頑童酷兒紀大偉-同志寫歷史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爽歪歪」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文: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在《臺灣通史序》,連橫寫道,「 臺灣固無史也。」但後來各種體制內(官方,學界)和體制外(民間,尤其是反對官方說法的人士)的有心人紛紛為台灣寫下多種歷史,我們今天才得以成為有歷史的台灣人。

我們曾經也感嘆,「台灣同志無史也。」在1987年解除戒嚴之前,台灣人(那時候的台灣人自稱「中國人」)在「官方歷史」(學校教的歷史)中看不到同性戀,與官方歷史對照的「民間歷史」也尚未成形。因為沒有歷史,當時的同性戀者無法記得過往,不能認清當下,難以想像未來。當時唯有的寄託之一,是同性戀文學:白先勇、郭良蕙、林懷民等人的小說讓好幾個世代的讀者體認──原來世界上並非只有我一人。

在解嚴後的1990年代,同志文學曾經為民間歷史代披戰袍,對抗對同志無感無知的官方歷史。幸好這個年代也見証了台灣同志運動的興起,運動者在街頭、社區、社會邊緣角落用身體為同志寫下歷史。民間歷史之內除了同志文學之外,更有許多活生生的、活在文本之外的運動者加入。1998年起,「熱線」成立,十餘年來成為最重要的同志運動推手之一。他們辦的多元活動的多種意義之一,我尤其看重他們為台灣同志所寫的歷史。我說的歷史,並不僅至於熱線成員以精簡的人力物力收集同志民眾的口述歷史(如,老年同志口述史),也包括他們在公民社會各個層面運作卻還來不及留下文字或影音記錄的行動。他們以行動寫史,而且不斷邀請同志、同志家人、非同志加入寫史的陣容。或許該這麼說:文字和影音記錄趕不上他們行動的速度。

我一方面欽佩熱線的行動力,另一方面也希望熱線有餘裕(啊,這對大家都是好大的奢望)沈澱,將他們歷年的行動成果轉化為(量力而為的、成本合理的)文字或影音紀錄,讓他們的歷史行動得以成為超越時間空間的史料。官方歷史不可能全然展現同志(世界上沒有完全站在同志立場所寫的官方歷史)、同志文學提供的民間歷史畢竟是以文學為本位而不是以同志人權為本位,在這種情況下,熱線與其他同志人權團體無疑是站在同志立場寫民間歷史的主力。如果少了熱線留下的歷史,我們在十年後,還是難以記得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同志足跡,還是不能辨認2020年的自己,也還是不能想像2030年的未來。

體認熱線寫史的重大意義,是我寫這篇小文的主旨。希望大家出錢出力,也祝福熱線諸君愛肝早睡。

--
側記:紀大偉老師在OKPAI專欄中用詼諧搞笑(?)方式讓同志文學更深入淺出,介紹歷來台灣的同志文學過往。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意識到同志並非今時今日才突然冒出來,而是一直存在只是未被看見!熱線也透過訪談、活動,慢慢地記錄中老年同志的聲音。目前也開始認識更多老年女同志了喔耶!跟老師確認是否出席,要贈與貴賓票時,老師豪邁地說”不用送我,我要自己花錢買票支持熱線!”喔,怎麼那麼帥氣啊!(尖叫)

======================================================
2012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募款晚會
http://hotlineparty.blogspot.tw/
7/28 (六) 18:30 於台北科技大學中正廳開演,歡迎參加
※拓峰網線上購票 ※T-studio線上購票
參與晚會的另一個管道--擔任義工
參與連結:
http://bit.ly/HPVolunteer2012
購票方式:http://bit.ly/2012HLticket
南部熱線晚會:http://bit.ly/2012KCticket
本會歡迎各方大德善心捐款,您的支持讓熱線持續為社群服務。
捐款連結:
http://bit.ly/HotlineDomation
======================================================

本文原刊載:2012/6/12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晚會部落格
http://hotlineparty.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12.html

2012-06-21

【精選/同志平權】120607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邱育南 > 同志不死 只是封棺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爽歪歪」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邱育南(政治大學廣電所研究生、同志諮詢熱線教育小組攝影志工)

朱慧珍女兒之死,讓同志運動者找到破口,再一次請大眾重視同志教育議題,但在消費速度與煽情的新聞慣習薰陶下,少有人能覺察到這個悲劇來自整個社會性別政治的集體無意識。有人會說,朱女是同志也只是剛好而已,再多統計數字也無法反駁身邊同志族群缺位的事實。的確,同志到底都到哪去了?他/她們不存在我們身邊吧?是的,他/她們多數人基本上是不存在了,因為他/她們已經死了,至少死過一次。

多數同志心中打造有一只棺木,自我認同身分的亡魂被安置其中,性別認同已死或將死的同志是擅長表演的,重新書寫外顯身體對他/她們來說輕而易舉。比如說,女同志在學校裡跟同學搶著讓哪個男明星當自己的老公;又比如說,男同志下班後跟同事邊喝酒邊談論著跟「女友」之間的約會細節,談笑風生。日復一日,時間久了表演的日子就像是一條悠悠長河,彷彿穩定地航行便可以淡忘岸邊人的死訊。但是死去的認同身分並不總是安分,也會有還魂破棺之時,雖然依舊脆弱不堪,環境中一個不友善的眼神,一個歧視玩笑,都能動搖同志的違常意志,然後假其之手,強行封棺,同志則繼續表演,笑笑地扯著一輩子也扯不完的淡。

同志之所以不見,是因為常別無選擇隱身於人群,以表演的方式活在指認偏差的鷹眼底下,陽奉陰違自我了斷的對策使他/她們銷聲匿跡,是在扼殺多元認同的性別氣候中,高竿的脫逃術,卻也是最殘酷的殺戮。朱女在肉身死去之後,才得以讓認同身分自棺中復活,無異提醒了台灣社會對多元性別依舊不友善,距離成熟的性別意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章原刊載:2012/6/7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版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7/today-o9.htm

2012-04-16

【觀點/青少年性權】120416罔氏電子報:夜盲> 我所看見的兩難:當助人者遇到同志青少年的性

作者:夜盲(作者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祕書長)

「我喔……小學低年級時就發現自己會特別注意男生的身體,你呢?」──某次到學校演講時,我遇到的一位高三男同志學生。

「請問……我可以拿這個(指保險套和潤滑液)嗎?」──某天我在辦公室時,一位按了電鈴、說是來「逛逛」的國一男同志學生。

「我的第一次很痛,那個人是網路上認識的大學生,很不溫柔……。」──在某次的活動中,主動來跟我聊天的高一男同志學生。

我是一位在服務同志的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任職的助人工作者,儘管我沒有在從事所謂的個案服務,但在我的工作場域中,我仍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未滿18歲的同志青少年。

在這些與同志青少年互動的經驗裡,性,常常是我們會談到的話題。從同性情慾的啟蒙經驗、一開始對同性慾望的排斥與害怕,到獨自一人的情慾摸索、開始接觸他人的性實踐,都是我從同志青少年口中聽到,關於性作用在他們身上的具體顯現。從這些互動過程中,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我體認到,「同志」做為一種性身分,性對同志青少年來說,很可能是其同志認同的核心,主流社會對同性情慾的性汙名,則經常讓他們無法跨越障礙、接納自己。

因此,每當我有機會與同志青少年互動時,我盡量不避諱跟他們談性,如果情境允許我甚至會主動談性,因為我知道,他們所經歷的這些性的啟蒙、迷惘、探索和實踐,他們很可能從來不知道這其實是很多同志成長歷程的共同經驗、這並不骯髒。他們身上的同性情慾,也少有機會跳脫主流社會的價值判斷而被正向詮釋,我只希望自己跟他們的短暫互動,能讓他們看到自己身上的一點正向力量。

另一方面,在我的工作場域中,常有機會接觸的另一群人,則是與我相同、都是助人工作者的學校輔導老師、社福機構的社工、諮商工作者。這些實務工作者之所以會聯繫上我所任職的單位,經常是想多了解、認識同志族群的在職進修需求。

在這些協助老師、助人工作者認識同志的進修訓練場合中,我聽到越來越多的實務工作者有多元性別平等、同志人權的意識,想要為她/他所輔導的同志學生多做一些事,讓同志學生得以活得更好、更自在做自己。

但就在這些場合中我也發現,許多法令規範讓這群有心的老師與助人工作者難以在工作情境中施展身手。舉例來說,有些適合給同志青少年的資源被列為限制級、當同志學生跟別人發生性關係時的通報責任、當同學們欺負班上同志學生的性霸凌通報義務……等,都讓他們在工作當下綁手綁腳。在他們之中,有些人想辦法技術性地迴避法律責任、有些人則是默默地遵守這些規範義務。然而就在這「顧東顧西」的過程中,他們往往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

每當我聽到這些實務工作者的兩難經驗時,我都在想我只是比較幸運一些,我的工作場域彈性較大,讓我有較多的施展空間,得以有技巧地走在法律邊緣,不用這麼常面對這些法律責任。而回到我所關心的同志青少年,我也在想,這種種關於未成年人性的法令規範(性行為、性資訊、性騷擾、性侵害、性交易、性霸凌),是否過於僵化死板,限制了我們這些助人工作者的思考,使得當我們與同志青少年(也可以更廣義地說,未滿18歲的兒童青少年)站在一起、一同工作時,心中對工作方式、工作進展的想像,不知不覺地開始少了些可能?

夾在保密與通報、自身專業與法令規範之間,碰到兒童、青少年的性,助人工作者經常面對著兩難情境。因此,我所服務的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特別邀請兩位青少年代表、兩位老師與一位諮商工作者,聊聊各自在校園現場、輔導工作裡所看到的兒少的性,以及當卡在兩難情境時,他們的處理經驗,希望能讓身為老師、助人工作者的妳/你,能有彼此學習、互相交流、看見共同與相異困境的機會。

本文原刊載於2012年4月16日罔氏電子報
http://www.frontier.org.tw/bongchhi/?p=17034

★活動訊息:

座談會:「制服下的兩難──當老師、助人工作者面對兒少的性」
時間:4月29日(2012)週日下午2:30~5:00
地點:北市中山公民會館3樓(中山北路二段128號,近民權西路捷運站)
參加對象:在國小至高中職任教的老師;輔導兒童、青少年的助人工作者。

座談會議程:
時間            議程
2:15~2:30   報到
2:30~4:10   主持人:許欣瑞(同志諮詢熱線教育推廣部主任)
與談人:小寶(青少年代表、大一學生)
小藤(青少年代表、高一學生)
YSL(國中導師、任教於台中市立某國中)
卓耕宇(高中輔導老師、任教於高雄中正高工)
吳健豪(心理/教育自由工作者)
4:10~5:00   回應與討論

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報名網址http://ppt.cc/DKY2
報名截止日期:2012年4月25日(三),場地容納人數有限,額滿為止。

2012-02-17

【名家精選/文學】120217 中時:病與愛的書寫 陳雪迷宮獲新生 她面臨感情世界崩潰、又怪病纏身 決定不再自憐 透過自我挖掘 看到世界並獲得重建

病與愛的書寫 陳雪迷宮獲新生 她面臨感情世界崩潰、又怪病纏身 決定不再自憐 透過自我挖掘 看到世界並獲得重建

2012-02-17   中國時報   【林欣誼/專訪】

聽小說家陳雪說話,有一種奇特的氛圍,好像全世界都會暫時靜下來,讓這個身材瘦小的女生,專注地挑選一個個字眼,把她那狂暴翻騰的生活,用語言妥貼地安排落定。如同她的小說展現的,也是這種敘事的魅力。

從廿五歲的第一本書《惡女書》到最新長篇小說《迷宮中的戀人》,陳雪已出版十多部作品,她像個競走選手,以穩定速度出書,書中走過她的豐原夜市童年場景,走過少女情欲,走過複雜的男女女男多角戀情,耳邊有呼呼的風切聲,就像她筆尖摩擦紙張的沙沙聲。

陳雪常自比為運動員:「就像籃球員沒有靈感也要上場打啊,我靠的不是靈感是努力,寫不出來就要想辦法,不逃避。」

但這一次,她遭遇人生最嚴重的磨難。二○○八年寫完《附魔者》後,她得了自體免疫系統怪病,先是手痛、腳痛,然後眼睛乾燥、喉嚨沙啞、肚子拉個不停。外表看來正常,她卻連一袋水果都提不住,曾經從市場回家的路上,心疼又憂傷地把蘋果一顆顆掏出來放在沿路摩托車籃子裡。風一吹就緊張,要穿戴帽子口罩厚衣才能出門,生活失能到必須請個阿姨來家中煮菜、打掃。

同時,她的感情世界也崩潰了,伴侶出軌然後分手,與舊情人重逢卻問題重重,生活陷入混亂,直到二○一○年元旦,她下定決心:「我要重新開始寫作。」她不再自憐於怪病,用痛得要命的手指艱難打字,先五百字,一千字,一天,兩天,寫成了一篇。就這樣漸漸努力,一年半寫成卅多萬字的《迷宮中的戀人》。

小說寫的正是疾病與愛情,她脫胎成書中的鹿月,描寫生活經歷,從求醫拜廟找阿姨,分手爭吵與結婚,結尾是風暴中暫時的寧靜,「就像生活,誰也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雖然身處病痛,筆下也不少瘋狂情節,陳雪寫作時卻非常平靜,抽離地看這些角色,「我不能讓痛苦帶領我,寫作不是為了發洩,也不是療癒,寫作更像是打開,透過挖掘自己的過程看到世界。」與過去不同的是,這次她更經營細節,筆下的這條街、那棟房子、洗頭髮的小店都栩栩如生,「因為病後時間感變得緩慢,我才能看見這麼多細節,寫出一個病人現實的生活。」

四十歲的大病後,這本小說對她來說是失而復得的感動,她說:「寫作過去給過我許多美好回饋,這次更重建了我,我會把這本書,當作我的重新出發。」

文章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021700495.html

【名家精選/文學】120217 中時:病與愛的書寫 陳雪迷宮獲新生 她面臨感情世界崩潰、又怪病纏身 決定不再自憐 透過自我挖掘 看到世界並獲得重建

2011-09-07

【觀點/台大器捐事件】110907莊苹:註記=安全???

註記=安全???

文/莊苹  2011/9/7

大家都在談健保註記HIV

為的是要保護醫護人員?保護一般民眾?

昨天一位學法的護理人員來問我

考慮比例原則

沒有理由只為了兩萬人的隱私

而忽略了十幾萬醫護人員的安全!!

我笑笑說

此時此刻你問我

我會說

註記了才是犧牲了十幾萬醫護人員的安全

更犧牲了廣大民眾的福利….

 

先不談部份醫護人員會因為健保卡裡沒註記而忽略了該有的小心

我至少相信大多數的醫護人員仍會做好該有的自我防護~~

但一旦健保卡註記

一定會有許多人不敢再出來篩檢

因為想到如果篩出來就會被標示

又怕就醫時會被拒絕

又怕感染的事會被外人知道…

於是….

 

一、所有的沒篩檢的感染者可能都到了發病時才會倒在急診室

讓每個醫院花好多精力去找出他重病的原因

如果不是指定醫院

那找病的時間、接觸他的醫護人員及儀器器械只會更多更多

而用來治療多重伺機性感染的醫療費用則就更可觀了~~

 

二、所有沒篩檢的感染者平常生病時一定會在每個方便的醫療單位就診

可能就是家門口的牙醫、巷口的耳鼻喉科

目前的感染者們其實就算不到指定醫院就醫

也會跟醫師說一聲我有肝炎,請你小心

但若連感染者自己都不知道感染

這些地方的醫護人員只會有更多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感染者

而非指定醫院少了該有的防護

其實對其他的病人也少了一層照顧

 

三、所有沒檢驗的感染者沒有經過專業人員的諮商

仍以他以為的安全方式在安排自己的性生活及一般生活

於是

有可能產生更多的感染者

而且這些”二代”感染者還可能連該去檢驗都不知道

 

四、所有沒檢驗的感染者在沒有藥物控制的情況下

我們國家裡的結核病、其他傳染病只怕更容易讓他們病倒

也更可能藉著他們的傳播讓其他傳染病的問題更嚴重

我們不是在配合WHO做結核病十年減半嗎

到時候我們國家可能會變成世界的笑柄

 

五、因為被註記的感染者變少了

只怕對感染者的烙印及歧視就更大了

發現一位感染者時

他以及他的家人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譴責

加上他不早點出來篩檢

只怕在醫院裡就會被當著家人訓斥一頓

那回家就自殺的可能不只有病人還有他的家人

也許我們會常常聽到”集體自殺”的新聞~~

 

六、倒是防治人員及專業的感染科醫師會變輕鬆了

少了平日該有的叮嚀及說明

重症時又可能在花了大錢還無法讓病人恢復原有的健康而早早過世

反正出錢的是所有納稅人

而防治人員及感染科醫師也不需這麼多這麼專業

反正不需事前防堵

只需事後諸葛

人人落得一嘴的專業

 

其實註記到底是什麼

有多少人知道??

我們的社會真的很有趣

一般民眾簇擁著要推動註記

感染者及民間團體極力的反抗著註記

但健保卡註記誰看得到?

一般醫護人員在看診時真的會去看?

身旁的親友真的會知道?

哈哈~

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呀…

大家可能不知

看診醫師要插了自己的醫事人員卡才能讀取健保卡上的資料

但不是所有醫師都會做這個動作耶…

所以

其實在實務上的差別應該沒有想像中的大

但在這個民意無限上綱的國度裡

什麼事都會不求甚解的變成颶風變成海嘯

你問我贊不贊成註記

你說呢?

 

但~~

如果所有醫護人員在看到註記時不會說自己的專業不好、設備不足而請病人到別處看診

我當然覺得註記對大家而言多一些提醒

提醒開藥時要注意有沒有藥物交互作用

提醒醫師要注意病人的高血脂是不是因為HIV或是藥物副作用所引起

 

如果一般民眾知道了身邊的人感染HIV仍然是平常心對待

我當然覺得註記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甚至

連這個話題都不值得花精力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