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7

【觀點/性別教育】090326中國時報「觀念平台」:紀大偉 > 自我感覺良好

作者:紀大偉(美國康州大學外文系駐校助理教授)

 「自我感覺良好」已經成為臺灣流行用語。這個用詞乍看之下好像很正面,事實上卻是在罵人。例如,某甲是個為人處事只有五十九分的人,可是某甲卻以為他自己「很會做人」,把自己打九十九分。

 一般認為,這個用詞是中國大陸流傳過來的用語。不過,據我觀察,這個詞似乎至少可以上溯到英文的「self-complacency」一詞:對自己很滿意了,覺得自己不必再努力求新求變。這個詞在美國通行多年,固然有道理:美國一般人口(含學生在內)覺得自己還不錯,反正日子也過得不錯,何必挑戰自己呢?

 「自我感覺良好」的弊病,在紙上談笑,在茶餘飯後當作聊資,或許有趣;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體會,卻一點也叫人輕鬆不起來。

 我在美國的大學教書數年,發現大學生不見得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卻可能是阻礙。不少學生安於現況(也就是,自我感覺良好),並不見得希望改用新教材(當然,學生可能無力負擔新書費用),或參與新課程。學生可能只想扮演被動的角色。不過,大學生也可能扮演主動的角色:主動地保衛傳統而主流的價值,並且努力否認非主流的人生多重可能性(否認─disavowal─當然是佛洛伊德津津樂道的人性狐狸尾巴)。

 我在課堂上用英文譯本介紹中國傳統文學,聽起來是很安全而不會引起爭議的科目,沒想到我還是屢屢被學生挑戰。如,學生一般難以接受紅樓夢的賈寶玉是一個娘娘腔的男孩。誠然,我必須提醒學生,可愛的男生也大可以是娘娘腔的(而不必是男子漢),而且清朝的審美觀大大不同於當代美國的意識形態。但是說服大學生接受不同的觀點未必容易。學生巴不得把賈寶玉拋在腦後,趕快改而擁抱水滸傳的打虎英雄武松。至於武松這個大男人的缺點,學生未必有興趣去想。

 教男性角色不容易,而教女性角色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抗拒。我教了武松,也就自然教了潘金蓮。學生一讀潘金蓮的戰績,馬上驚詫連連:為何中國古時候的女人竟然外遇?(我馬上反問,難道從古至今的美國人就不會外遇?)華人學生的反應更叫我驚奇:有人認為中國社會不可能出現像是潘金蓮這樣的壞女人,甚至要求我不要向美國人介紹潘金蓮,以免在美國人心中醜化中國人的形象。

 誠然,這些學生(華裔與非華裔)的離奇反應,我可以炮轟反駁,也可以一笑置之,然而課後總不禁感歎。他們為了捍衛他們心中想像的「美好人性」,「完美的中國人形象」,竟然也可以對幾世紀之前的,一點都不切身的文學文本宣戰──那麼,他們對於切身的自我認知,豈不是更不容挑戰?在一切都在崩垮的時代,「自我感覺良好」的心理反而就逆勢地更加理直氣壯了。

 
本文出處:2009/3/26中國時報「觀念平台」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032600461,00.html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2009-03-26

【觀點/人權】090326聯合報:廖元豪 > 反歧視 別只是公關立法

作者:廖元豪/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范蘭欽」事件,又挑動了台灣的敏感族群神經。行政院長公開表示應制定族群平等法,對這種挑動族群歧視的言論予以制裁。


理想上,這似乎是個好提議。制定了這個法律,從此以後,凡是罵人台巴子、中國豬、大陸妹、番仔、「外籍新娘少生些」之類的言論,一視同仁課以比對郭冠英更重的處罰,讓台灣的歧視文化徹底改過來。


但族群平等法真的能夠「移風易俗」,消弭在台灣根深蒂固,而且政治上極為好用的歧視言語與行為嗎?國內外的經驗證明,各種反歧視法要能夠產生實效,制度設計上一定要注意以下重點:


首先,反歧視不只是為了「防止社會衝突」,而是為了「保障弱勢群體」。歧視之所以該禁止,不只是「品味」問題,而是由於主流大眾歧視的言行,會壓迫排拒弱勢群體。實證研究指出,即使單純的歧視「言論」,也會造成少數族裔畏懼、自卑,乃至身心的不良影響。因此,反歧視法必須有著「不對稱」的結構———同樣是族群敵視的言行,弱勢要受到更多的保障,優勢族群有時反而可以「雍容大度」地容忍邊緣群體的反彈。


就拿郭冠英的例子來說,他的「台巴子」言論侮辱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所以會引起眾怒,即便沒有「族群平等法」,他還是遭到嚴厲制裁。但回顧一下近十年來,明示暗示羞辱貶抑新移民、原住民、同性戀者、外勞的公眾人物,哪一個因此被免職了?族群平等法若要立法,應該要濟弱扶傾,而不是錦上添花。


其次,法律上要具體定義被禁止的「歧視」言行———不只是「言論」,歧視的「行為」更該制裁。模模糊糊的「歧視」或「族群」規定,一方面可能過分侵犯言論自由,也會讓本來就保守的行政與司法機關,更不願意動手。立法者要明文挑出最有問題,最該檢討的歧視言行,明確地加以禁止。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後天免疫症候群防治條例」抽象規定「不得歧視」,但一審法院依然判決把愛滋患者趕出社區———法官根本不認為那叫做「歧視」;但修正後的「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明文規定不得「拒絕居住」,才讓二審法院判決他們勝訴。


第三,要有嚴厲的罰則加上有效的執行機制。反歧視法或人權法,往往在對抗社會既有的慣行跟偏好,所以必須有直接、強烈、明顯的法律效果,而且要讓受害者有機會發動法律程序,而不能依賴單一主管機關的行政裁量。在美國,任何人一旦被指控牴觸各類反歧視法,高額的懲罰性民事賠償甚或刑罰就可能隨之而來。這才可能讓歧視者膽戰心驚,有所收斂。


有人說,社會文化必須靠著教育慢慢改變,而不能依賴法律。這話錯了。法律本來就是教育的一環,藉由立法與堅定的執行,才能讓每個人反省現有慣行是否正確。中華民國的現代法制,從民國十八年的民法起,就發揮了超越當代、挑戰封建舊俗的功能。近年來有關婦女權益的相關立法更是如此。美國如果沒有一九六四年的民權法,今日也不可能靠著「自然改變」選出非裔總統。


如果族群平等法又是另一種公關效果居多的「基本法」,而不能改變人們的歧視慣行,不能阻止比郭冠英更大的官員與公眾人物繼續亂說更惡質的話,那就沒有意義。劉院長與馬總統有無決心真的用反歧視法來對抗主流社會的歧視慣行,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轉載自:2009/3/26聯合電子報「民意論壇」
http://udn.com/NEWS/OPINION/X1/4811008.shtml

2009-03-16

【觀點/性別】090315中國時報:曾郁雯 > 剛剛,美麗無敵

.

剛剛,美麗無敵
20090315 中國時報  作者:曾郁雯

 不論(吳季剛)你是不是台灣之光,我們永遠張開雙臂歡迎你回家,回去你小時候當成盪鞦韆的樹上重溫兒時舊夢。

 夜深的東京銀座,有冬末的清冷和初春的悶熱,我窩在旅館床上看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就職典禮,凌晨三點還沒結束,也許天一亮就去築地市場湊熱鬧,像螢幕裡那群不畏寒凍湧入華盛頓觀禮的人群一樣,相互取暖。

 第二天朝日新聞英文版刊了一張歐巴馬與蜜雪兒穿著Jason Wu(吳季剛英文名)設計的晚禮服翩翩共舞的照片,那件白色斜肩雪紡禮服在黑白照片中有點夢幻,就像你得知自己的作品再次被雀屏中選的感覺。但這一次,蜜雪兒是以美國總統夫人的身分穿上你親手縫製的衣服,這件衣服在華府十場就職舞會之後,依慣例將永遠保存在Smithsonian博物館裡,難怪當你打電話回台灣向父母報告這件喜訊時,會激動得講不出話來,你要好好與家人分享這個喜悅,不是每個26歲的年輕小伙子都能擁有這麼傲人的成就。

 你很幸運,幸好是美國的總統夫人愛穿你的衣服,如果在台灣,不管那件禮服美不美,可能有一半的人會嫌醜,或者只想追問價錢,冠上奢華的緊箍咒!

 小時候胖胖的你最愛爬樹,大家都暱稱你剛剛(ㄍㄤˇ ㄍㄤˇ),年紀雖小卻很清楚自己的喜好與專長,陪外婆、媽媽、阿姨逛街買衣服,都是你幫她們拿主意;母親知道你的不同,讓你讀森林小學,在家裡留一個大空間讓你收藏芭比娃娃,你把那個房間布置成一個展示間,當真正有興趣的親友來訪時你會做精采的導覽;我的大女兒也和我一樣不愛玩洋娃娃,看過你的收藏之後,終於回家把別人送的八筆拿出來見天日。

 你自己動手為芭比娃娃畫設計圖、剪布料、縫衣服,有時為了整體造型甚至買材料為芭比重新植髮,梳出心目中最完美的髮型,這樣的堅持讓你父母親決定付出全部心血,栽培你這個天才兒童。現在大家都稱你是「台灣之光」,我聽來卻十分汗顏,除了你的父母和親人,當時的台灣何曾善待過像你這樣愛玩芭比娃娃的男孩?要不然你就不必9歲離家,移民加拿大。

 過幾年冬天我從西雅圖繞去溫哥華看你,我的父母親也同行,你託付我們從台北帶好幾個收藏版的芭比娃娃過去,兩個老人家怕壓壞盒子,從台北一路捧到溫哥華。那幾天溫哥華下大雪,我們住在你母親親手佈置得像童話中的夢幻小木屋裡,地下室也是你的芭比娃娃展覽室,你開心地為我介紹到溫哥華之後最新的收藏,一整個晚上興奮地說個不停,你說「阿姨,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他們都會笑我是個喜歡芭比娃娃的男生!」阿姨從一個歷史系畢業的學生變成珠寶設計師,也嚐過被人嘲笑與質疑的滋味,但喜歡設計與性別學歷有何關係呢?

 第二天放晴,我們倆在後院堆雪人,沒想到從一小搓雪要滾成大雪球得費那麼多的力氣,你母親喊我們進屋裡吃點心,那時候的你稚氣未脫,圓圓的臉上、鼻尖還冒著汗滴。

 我和你們家族的淵源,來自你正直熱情的父親。1990年你父親擔任台北北區扶輪社的節目主委,在自立早報看到我的連載「尪仔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後來改成「戲夢人生」),透過報社邀我擔任每週例會的主講人,為了慎重起見,還特別親自跑到新竹新埔拜訪,那年我才29歲,瘦弱害羞,沒想到演講之後和你的父母親及家人都變成朋友。12年後你父親擔任社長,希望能有女性社友入社,為了完成他的心願,我也成為這個社團四十多年來第一批女社友至今。

 在母親滯留加拿大時,默默付出的父親也非常辛苦,一家人不得不分開的日子裡,母親一人辛苦地在溫哥華照顧你們兄弟,父親一人留在台灣工作生活,他們犧牲自己,卻慶幸因相隔兩地反而重拾往日甜蜜,一封封書信往返,聯繫彼此情感,像「談戀愛那樣喔」,你母親欣慰的說。

 剛剛,你還要感謝哥哥,他從小品學兼優、乖巧懂事,若不是因為這個幾乎不曾讓人操心的兄長,母親哪能全心全意照顧你,這是你要深深感謝並珍惜的手足情誼。

 也許有人認為歐巴馬這對夫婦因「政治正確」特別喜愛少數族裔的作品,就職典禮當天朗誦詩歌的伊莉莎白是非裔女詩人,四重奏的音樂家中,大提琴馬友友華裔,單簧管麥克非裔,小提琴帕爾曼猶太裔,鋼琴蒙泰羅拉丁裔。蜜雪兒喜歡的服裝設計師Nurciso拉丁裔,Isabel
Toledo古巴裔,Thakoon泰裔,以及最年輕的你,吳季剛台裔;管他什麼正不正確,又不是每個少數族裔都能有這麼優異的表現,你的風格延自芭比的夢幻甜美,但簡單俐落的剪裁、優雅講究的質材才是獲得蜜雪兒青睞的原因。天分、努力、加上幸運幫助你推開美國這扇大門,拿到成功的入場券,接下來就要更加專心愉悅的工作,只有不斷創新挑戰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你在溫哥華的雪地裡曾說,有朝一日要在紐約、巴黎和東京都擁有自己的婚紗禮服店,我真的已經忘了那時候你有沒有提到台北?希望你記得我們當時只用掌中一點點雪就滾成一個大雪球,你還說一開始就要捏得很扎實,才能滾出又圓又大的雪球。無論你是不是台灣之光,我們永遠張開雙臂歡迎你回家,回去你小時候當成盪鞦韆的樹上重溫兒時舊夢。

 剛剛,美麗無敵,做自己最快樂。

本文出處:2009/03/15中國時報藝文版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Print/0,4634,110513×112009031500268,00.html


■延伸閱讀:

1.Michelle Goes Gay
美國同志雜誌《Advocate》,2009年2月報導
http://www.advocate.com/issue_story_ektid69455.asp

2.Jason Wu: Michelle Obama"s Fun Gay Gown Designer!
NewNowNext,2009年1月21日報導
http://www.newnownext.com/2009/01/jason-wu-designer-of-michelle-obamas-inaugural-ball-gown.html…

2009-03-14

【觀點╱影評】090311中國時報 :紀大偉>最佳女主角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作者:紀大偉美國康州大學外交系駐校助理教授

    這次奧斯卡獎的三大贏家,應是《百萬貧民富翁》,《自由大道》,以及女主角獎得主凱特.溫絲蕾。印度背景的《百》讓西方世界震動(也讓西方世界獵奇),早就被討論,在此不多說。《自》的勝利,剛好挑戰了保守勢力對同性戀人權的攻擊,男主角獎得主和編劇獎得主的得獎感言都已經是追求(同志)人權的經典證詞──而他們不但打中美國國內保守派,也打中美國國外的痛處:有些國家因為宗教理由,在轉播奧斯卡的時候,就將這兩份得獎感言消音,不讓鼓吹人權的證詞在他們的國家放送。

 如果前兩個贏家具有挑釁社會既有現況(status quo──這必然是保守的)的激進潛力,那麼第三個贏家,溫絲蕾又帶來什麼啟示?

 在奧斯卡,溫絲蕾以《為愛朗讀》(The Reader)獲獎。這部片又是以納粹傷痛為主題,只不過女主角在片中並不是猶太人,而是納粹戰犯。這種角色必然引起爭議:當然有論者質問此片是不是在美化納粹;在中國,已有網友聯想,如果《為愛朗讀》指出人人都可能是納粹惡行的共犯,那麼,中國的人是不是都可能是文革浩劫的共犯?好,現在檯面上基本上有兩種意見:一是,我們怎麼可以為納粹辯護?另一是,我們怎麼可能和納粹完全畫清界線?──我覺得這樣的交叉爭辯都很好,不妨繼續,但我希望在檯面上再加入兩個議題:女主角溫絲蕾如何在片中演出「階級」(工人階級)的問題?她如何展現「身體」?

 溫絲蕾在片中的納粹身體,是工人階級的、女性的身體,看起來肥滋滋,而不健美。她就是鄰家的歐巴桑。她的演技引起熱烈回響,成為近期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成為台灣、中國、美國各地網路社群(twitter.com,plurk.com等等)的討論重點。

 溫絲蕾在過去一年的成績單上不但有《為愛朗讀》,還有《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直譯為「革命路」,為美國康乃狄克州的一條路名)。她以這兩部片奪下兩座金球獎。這兩部片乍看之下剛好是對立的:《為愛朗讀》展現一個激情的大清算年代(清算納粹的歷史),而《真愛旅程》曝露一個激情不再可能,清算也不可能,沒有歷史的年代;前者的場景是傷口上撒鹽的歐洲,後者的位址是拒絕承認傷口(也彷彿沒有階級問題)的「太平盛世」美國。當然「革命路」這樣的片名是極度諷刺的,因為片中容不下各種一丁點革命的空間。「革命路」的背景是一九五○年代,正值美國反共氛圍的高峰,革命必死,而女人──溫絲蕾──也沒有活路。溫絲蕾在片中的表演就是在和美國夢這個意識形態進行肉搏。

 在電影之中,除了歷史,階級和女人也不可忽視。溫絲蕾正好展示了階級和女人的複雜光譜。


原文出處:2009年3月11日中時電子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031101117,00.html

2009-03-03

【觀點/政治】090302蘋果:甯應斌>假如馬英九是我的巧克力

.

假如馬英九是我的巧克力
20090302 甯應斌(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馬英九總統日前駁斥他和美籍藝人巧克力的親密光碟傳聞,說是「子虛烏有,空穴來風」。其實這八卦涉及的不只是真假的問題,也揭露了社會文化的成見。若沒有這些成見,也就不會有八卦的存在,所以我們不必執著事件真假,反而要藉此來破除成見。

讓我們做個思想實驗。

應破除性取向成見 

假如馬英九與巧克力的事件為真,那麼人們該怎樣思考總統與同性戀的關係?首先,我們應像美國人自豪選出了黑人總統一樣,也自豪選出了同性戀或雙性戀總統;若缺乏這種自豪,表示我們的成見還沒破除,就像少數美國人還沒破除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一樣可恥。台灣人民若能自豪有個同性戀總統,也會讓國際對台灣人民的素質刮目相看、讚佩欽羨,奠定台灣人道德氣度與多元文化的正面形象。 

再說,由於馬英九向來被認為在道德人格與操守上十分嚴謹,故而若此事件為真,就更破除了同性戀不道德的成見。其實一個人的性取向或偏好對象,也就是此人的性幻想內容,不論是同性、SM、公仔、怪獸、A片等,都屬於心靈私密的超現實想像,無關道德意志,也和適任公職、教職或聖職無關。即使把幻想付諸實行,只要不侵犯別人,也無關道德操守。 

可是,如果馬英九與巧克力事件為真,那麼馬英九是否對不起周美青?其實這是他們小倆口的家務私事。每對配偶的情慾狀態不同,不可能都用同一公式套用,只要雙方都同意或諒解,每個家庭自有其安排,社會應學習尊重不同家庭或配偶的差異。外遇並不等同錯誤,配偶同意的外遇更不能說是錯,且與外人根本無關。有些雙性戀者得到配偶的體諒,可以外遇發展同性的性愛關係,這種體諒的情懷與氣度值得讚揚,這種家庭的智慧安排也值得肯定。 

如果馬英九是男同性戀,卻因種種原因而進入異性戀婚姻,那麼是否應該加以譴責呢?目前同性戀婚姻不合法,又有各種壓力迫人結婚成家,應該有不少同性戀因此而進入異性戀婚姻。這些人未必心存欺騙,有些是出於孝順與家庭和諧而犧牲自我,有些是抱著決心來適應異性戀婚姻生活,還有一些是為了小孩而繼續維繫婚姻。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無性夫妻所在多有 

更何況,天下無數異性戀男女也都抱持類似動機與原因而結婚,並未遭受非議。同性戀與異性戀結合的家庭,或許是無性夫妻,缺乏愛情火花,但是這也是不少異性戀家庭的現狀。總之,這類家庭也有可能是堪稱完滿的,是多元家庭的一種。 

看來,站在破除成見的立場,我們反倒希望馬英九與巧克力是真的。…

2009-02-28

【觀點/同志運動】090228:喀飛> 從牛奶到巧克力 耍娘政治家 VS 裝Man政客

針對光碟事件之回應 「同志生氣了」記者會 發言稿     2009/2/28

從牛奶到巧克力
耍娘政治家 VS 裝Man政客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性致勃勃網站」轉載。僅向作者致謝。

發言者:喀飛(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常務理事、前行政院人權委員)

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西恩潘以主演《自由大道》(英文片名《Milk》)獲得今年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上台領獎時,全場起立鼓掌道賀。西恩潘在得獎感言
中大聲呼籲關注同志人權!西恩潘的受人尊敬,不只是因為他從身形、動作、演
說表情捕捉電影主角牛奶先生(哈維‧米克/Harvey Milk—這位30年前在舊金山
當選公職、公開出櫃同志議員)的神韻,更因為西恩潘在政治理念和運動精神上
,也傳遞了這位影響美國同志運動的政治家風範。

哈維‧米克勇敢公開同志身份,凝聚同志力量,對抗保守勢力對同志人權法案的
打壓。他並且鼓勵同志朋友勇於出櫃,讓同志人權的爭取被社會看見,並且落實
立法,以成為政治上不可被忽視的力量。

關於出櫃與同志運動,我敢公開地說:我是同志,我以我的同志身份為榮。而同
志團體鼓吹的反歧視、反污名同志運動,期待開創的,正是一個在免於壓迫的情
況下,可以勇敢出櫃的友善社會。出櫃,同志可以這樣自我期許;出櫃環境,同
志社群可以努力奮鬥打造。至於是不是同志、出櫃與否,則應該由當事人自主決
定,不該是在影射、暗示不堪的情況下被迫表態。

「人民有知的權利」,沒錯,作為選民,我們更想知道的是:政治人物對政見的
實踐力、政治獻金是否透明、政策走向是否超越政黨利益、保障性少數的人權法
案為何被拖延忽略。這些關乎公眾利益的議題,遠比政治人物是否為同志更重要。

2008年總統選舉電視辯論,藍綠候選人面對「同志婚姻權」的公民提問,託辭「
社會共識」而閃躲不願表態;2006年當時的蕭美琴立委提出「同志婚姻法草案」
時,藍綠立委都有人打壓反對。過去不曾關心同志人權議題與法案的政客,卻在
此政治鬥爭的戲碼中,侈言「同志人權」而強迫政治對手對性傾向表態,實在令
人不敢苟同!

翹起小指、娘味十足的「牛奶」先生—哈維‧米克,即使他是男人也愛男人,又
如何?他個性陰柔又如何?30年前他帶給舊金山同志充滿希望的光芒。這位美國
同志政治家風範,對比當今台灣政壇演出「巧克力」荒謬劇的裝man政客,其格
調高下立判。…

2009-02-26

【觀點/愛滋運動】080226張正學 >不只是一管血,而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不只是一管血,而是一個教育的過程

張正學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於2008年5月至7月31日舉辦了「我的愛滋篩檢經驗」徵文活動,目的在於想要了解社會大眾在過去篩檢愛滋的經驗中,與篩檢體系產生的不同互動,以及不同的感觸,而藉著投稿的真實文字,同時也檢視台灣愛滋篩檢的現況。

  台灣從1995年起開始有愛滋病毒的免費匿名篩檢,衛生 署疾病管制局委託了19家指定醫院提供該服務,2005年起更拓展到了各縣市政府的衛生局,而配合衛生署的擴大篩檢計畫,近幾年來,愛滋篩檢的可見性越來 越高,同志族群出沒的三溫暖、公園,任何一場關於愛滋的活動,現場都可能有愛滋篩檢的服務攤位出現,民間與政府更是大力的疾呼全民愛滋篩檢的重要性,希望 每個人都能夠勇於出來作檢驗,愛滋篩檢彷彿成了一種該有的全民運動,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2003年僅有2975名的篩檢人次,而2007年即達 到8000人次。

  我們在意的則是,2007年7月11日新公佈修正的「人 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病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中規定:須經過當事人的同意及諮商程序,才可以抽取當事人的血液進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檢查,這項條例內 容的通過,說明的是,愛滋篩檢的重要性,絕非僅是抽了一管血之後,等待篩檢結果的出爐,而是藉著與篩檢者的接觸,進行危險評估、愛滋知識的澄清、如何預防 的訓練、篩檢結果的告知……等等,不但同理篩檢者的情緒,同時也藉此教育篩檢者後續安全的行為模式,若真的成為陽性個案後,該要有的一些準備。

  然而,我們從這次的徵文裡,很清楚的看見,篩檢前所提供 的服務,其實是還不足夠的,甚至是依舊被忽略的;試想,當我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進入了篩檢的場域,到底有沒有人給了我們足夠的心安,足夠面對結果的心理 建設,都值得再次的被檢討,篩檢其實只是一個手段,我們期待的是任何一次的愛滋篩檢經驗,給予每個篩檢者的,不該只是陽性與陰性的答案,而是可以讓一個 人,更懂得保護自己,也學著保護他人。

 

(作者為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社工)

2009-02-25

【觀點/電影評論】090224中國時報:張士達>影評-自由大道 相隔30年的歷史對映

.

影評-自由大道 相隔30年的歷史對映
文:張士達

  任何看過西恩潘過去作品以及他戲外模樣的觀眾,都將對他在《自由大道》片中的驚人蛻變大感歎服。銀幕上下都以陽剛火爆形象著稱的他,靠著減重22公斤、戴上假鼻子以及修改髮線,讓外表更像美國首位以公開同志身分成功參選議員的哈維米克。不過,這只是一個起點。

     異性戀飾演同志,絕不只是「裝娘」那麼簡單,在陽剛與陰柔間的拿捏,以及同志間特有的毒舌耍寶的方式,西恩潘都能精準捕捉。然而最令人動容的,卻是他整個人融入哈維米克,由靈魂中散發出的光芒,從樂天幽默的天性、政治領域中因天時地利人和而步上的明星之路,到私人感情生活中的脆弱無助。如此深刻投入卻又全然無痕的演出,就像《斷背山》中的希斯雷傑一樣,那是一個演員一生都難得到達一次的境界。

     導演葛斯范桑曾經拍過相當煽情的《心靈捕手》,前幾年又在《大象》、《迷幻公園》中轉向高度削減戲劇性的方向,他在《自由大道》中則取了平均值,靠著接近紀錄片的手法,來平衡一般傳記電影中常見的勵志芭樂。片中穿插的真實紀錄影像,例如警方粗暴臨檢同志酒吧,以及反同志人士安妮塔布萊恩傲慢偏見的嘴臉,相形之下竟讓演員的演出顯得更加平實:因為最誇張的事情都已在現實中發生了。

     哈維米克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勝利,就是成功否決了禁止同志教師在加州學校教書的6號提案。然而就在影片推出的2008年,哈維過世的30年後,加州同樣面對一場人權之戰:否決同志婚姻權的8號提案,這場戰役卻輸了。歷史的弔詭適時地為這部電影增添了或許寧可沒有的重量,也提醒我們爭取平權的歷史看似走了多遠,卻又彷彿仍在原地徘徊。

     片中最動人的一幕,是哈維米克與男友在舊金山街頭相擁熱吻,無視於熙來攘往的路人。這個畫面沉默無聲卻鏗鏘有力,因為儘管如此平凡,這卻是即使今日的同志也不大敢當街做出的事。當有一天,這個擁吻的畫面無論在銀幕上或在街頭都一樣平淡如水,當不論舊金山或台北的同志都不再需要揮舞著彩虹旗上街遊行,哈維米克的夢想才能真正落實,因為在那個世界裡,處處皆是自由大道。

新聞出處:中時娛樂網: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Showbiz/Showbiz-Forprint/0,4481,110511+112009022400045,00.html